分布式网络化系统信息融合 刘莉、周文举、张小峰、陶强 9787302507819 清华大pdf下载

分布式网络化系统信息融合 刘莉、周文举、张小峰、陶强 9787302507819 清华大百度网盘pdf下载

作者:
简介:分布式网络化系统信息融合 刘莉、周文举、张小峰、陶强 9787302507819 清华大
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11
pdf下载价格:0.00¥

免费下载


书籍下载


内容介绍

基本信息

书名:分布式网络化系统信息融合

定价:39.00元

作者:刘莉、周文举、张小峰、陶强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11-01

ISBN:9787302507819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本书针对复杂大规模网络化系统中的分布式信息感知和测量问题,研究分布式感知信息在传输过程中受到通信约束的融合策略。其中具体研究分布式系统中通过视觉测量实现空间定位方法,由视觉传感器获取的图像信息转换成为状态信息,考虑通过传感器测量得到的信息在网络通信过程中受到不确定因素的干扰,对分布式测量系统建模,采用分布式信息融合方法降低通信约束对信息的影响,进而实现系统状态的估计,提高估计精度,从而实现提高测量精度的目标。终将提出的方法用于空间目标的定位问题中

内容提要


分布式网络化系统由于受到通信带宽等因素的制约,降低系统的性能。首先,提出了基于活动轮廓模型的多相双曲线图像分割方法,用于提高图像分割的精度。其次,研究具有鲁棒性的数据集分类方法,降低分类过程中参数不确定性的影响。三,提出加权融合重组新息和误差互协方差实现信息交互。进而,提出基于估计的线性时滞补偿策略,重组带有时间戳的测量序列。后,仿真结果验证了所提方案有效性,进而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和定位精度

目录


目录
*章绪论11.1研究背景1
1.2相关领域的*外研究进展与现状3
1.2.1分布式系统测量方法3
1.2.2目标定位方法4
1.2.3*平集演化方法6
1.2.4数据集分类方法7
1.2.5信息融合理论8
1.3主要工作和特*12
1.3.1研究内容12
1.3.2本书特*13
1.4章节安排14
2章基于多相双曲线*平集演化的图像分割方法17
2.1引言17
2.2*平集方法预备知识17
2.2.1*平集方法原理18
2.2.2多相*平集理论20
2.2.3基于区域的*平集方法21
2.2.4多项*平集方法的能量函数23
2.3多相双曲线方法24
2.3.1区域控制能量项25
2.3.2能量拟合函数25〖4〗分布式网络化系统信息融合〖2〗目录〖4〗2.3.3*平集曲线演化29
2.3.4算法的执行过程32
2.4方法实施和实验探讨32
2.4.1实验结果32
2.4.2结果分析35
2.5本章小结37
3章基于邻居搜索和内核模糊C均值的鲁棒性数据集分类方法38
3.1引言38
3.2聚类算法的理论基础38
3.2.1聚类分析39
3.2.2内核模糊C均值算法40
3.3鲁棒的数据分类方法42
3.3.1邻居搜索遍历数据集42
3.3.2初始化隶属度矩阵和聚类原型44
3.3.3优化隶属度矩阵和聚类原型45
3.3.4鲁棒性能估计47
3.3.5算法执行步骤49
3.4实验验证49
3.4.1实验一: MEMS加速度计数据集50
3.4.2实验二: 复杂图像数据集53
3.5本章小结57
4章不确定网络化系统的分布式加权融合估计58
4.1引言58
4.2*优估计理论和问题描述59
4.2.1卡尔曼滤波理论59
4.2.2分布式网络化系统融合架构60
4.2.3传输时延和交*相关噪声61
4.3分布式鲁棒卡尔曼类型的滤波62
4.3.1重组新息序列62
4.3.2分布式融合估计65
4.4数值验证72
4.5本章小节77
5章*不确定系统的建模与滤波78
5.1引言78
5.2问题阐述79
5.2.1系统描述79
5.2.2基于序列重排的建模79
5.2.3噪声的相关性82
5.3鲁棒有限时域滤波82
5.3.1基于ZOH的滤波83
5.3.2基于逻辑ZOH的滤波88
5.4仿真结果92
5.5本章小结96
6章面向空间定位的不确定系统的建模与估计97
6.1引言97
6.2基于线性CCD的空间定位方法97
6.2.1空间定位原理98
6.2.23D光电传感定位系统工作流程99
6.2.3空间定位效果仿真100
6.3问题描述和分析105
6.3.1基于信号选择方案的系统模型106
6.3.2交*相关性噪声107
6.4基于逻辑ZOH的估计器107
6.4.1子系统的增广状态向量108
6.4.2估计协方差的上界110
6.4.3*延迟的线性补偿111
6.4.4分布式加权融合估计112
6.5数值仿真114
6.6本章小结120
7章总结与展望121
7.1总结121
7.2未来展望123
附录A命题3.1~命题3.3的证明124
附录B定理4.2的证明129
附录C定理5.2的证明131
参考文献136

作者介绍


刘莉,女,工学博士,于上海大学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获得工学博士学位,现任鲁东大学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讲师。
  主要研究方向包括信息融合、机器视觉、目标定位与跟踪等。作为项目主持人或主要技*负责人参与完成项目5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上海市科委项目、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先后在《Neuro*puting》、《IEEE/CAA Journal of Auto*tica Sinica》、《Advances in Manufa*uring》、《仪器仪表学报》等期刊及各类国际学*会议上发表论文SCI、EI收录十余篇。
  主编《C程序设计教程》、《C语言程序设计》、《软件工程》等教材,在《计算机教育》期刊上发表教学改革论文4篇,参与省级精品课程《数据库原理》的建设。先后讲授《C程序设计》、《Windows程序设计》、《ASP.NET程序设计》、《大型数据库技*》、《软件工程》、《高级语言程序设计》、《程序设计基础》、《常用软件》等课程

文摘


序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