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黄土高原坝系流域侵蚀产沙分布式模型研究》[42M]百度网盘|亲测有效|pdf下载
  • 黄土高原坝系流域侵蚀产沙分布式模型研究

  • 出版时间:2017-09
  • 热度:8417
  • 上架时间:2024-06-30 08:52:20
  • 价格:0.0
书籍下载
书籍预览
免责声明

本站支持尊重有效期内的版权/著作权,所有的资源均来自于互联网网友分享或网盘资源,一旦发现资源涉及侵权,将立即删除。希望所有用户一同监督并反馈问题,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或发送邮件到ebook666@outlook.com,本站将立马改正

内容介绍

内容简介

  《黄土高原坝系流域侵蚀产沙分布式模型研究》以黄土高原小流域(坝系流域)为研究对象,开展了黄土高原坝系流域侵蚀产沙分布式模型研究。内容包括自主研发了流域侵蚀产沙分布式模型,并进_步开发了坝系流域的侵蚀产沙分布“式模型,还分析了不同坝系配置条件对流域空间差异性产流产沙的影响以及坝系流域各类型淤地坝的拦泥量变化特点,探讨了分布式模型在流域淤地坝的坝系配置优化中的支撑作用和拓展到不同尺度流域上的技术关键。
  《黄土高原坝系流域侵蚀产沙分布式模型研究》可作为从事流域侵蚀、水土保持、小流域治理规划的研究和技术人员以及高等院校相关教师和研究生的参考用书。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侵蚀产沙模型发展概况
1.3 淤地坝发展概况

2 小流域侵蚀产沙分布式模型研究
2.1 分布式模型的建立
2.2 降雨径流子模型
2.3 侵蚀产沙子模型
2.4 模型的率定和验证
2.5 本章小结

3 水土保持措施配置的减水减沙效益研究
3.1 水土保持措施及评价方法
3.2 水土保持方案设计
3.3 水土保持减水减沙效益计算
3.4 流域优化配置方案
3.5 本章小结

4 坝系流域侵蚀产沙分布式模型研究
4.1 坝系流域产流产沙计算模式
4.2 典型坝系流域的数据准备及处理
4.3 模型在典型坝系流域中的应用
4.4 本章小结

5 坝系配置空间差异性的影响研究
5.1 流域不同位置淤地坝的产流产沙过程
5.2 流域坝系配置的拦泥量分析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严重的水土流失造成生态环境恶化,威胁着黄河下游防洪安全,制约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新中国成立以后,对黄土高原进行了大规模的治理,以淤地坝为核心的沟道治理工程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的关键措施。本书在黄土高原治理力度不断加强和淤地坝坝系建设蓬勃发展的背景下,瞄准当今陆地侵蚀学科的前沿领域,以黄土高原地区小流域(坝系流域)为研究对象,开展了黄土高原坝系流域侵蚀产沙分布式模型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本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包括以下3部分。
  (1)研发了流域侵蚀产沙分布式模型。自主研发了黄土高原地区基于场次暴雨的小流域降雨径流和侵蚀产沙分布式模型,模型建立在一系列的物理过程基础之上,实现了“沟坡分离”和“产输沙分离”,使模型在物理概念和力学机制的区分上更臻清晰。
  选取陕西省黑草河典型小流域进行了分布式模型的率定和验证,并应用所建立的模型,通过设计不同水土保持配置方案,分别计算并对比了不同水土保持措施和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减水减沙效益,并对典型小流域水土保持配置方案进行了优化,展现了分布式模型在模拟空间差异性方面的优势,为配置流域内水土保持措施和优化流域管理提供了技术支撑和科学依据。
  (2)开发了坝系流域侵蚀产沙分布式模型。针对黄土高原坝系流域的特点,进一步研究了不同结构淤地坝的水沙特点及计算模式,首次自主开发了坝系流域侵蚀产沙分布式模型。
  模型在应用上选取了黄土高原沟壑区典型坝系流域——马家沟小流域,并基于GIS进行了流域地理信息的处理和提取。模型分别计算了未建坝系、现状坝系和规划坝系等不同坝系条件下的流域出口的产流产沙过程并进行了比较,反映了流域内淤地坝及坝系的拦泥蓄水作用和对流域出口水沙过程的调蓄和削峰效应。
  (3)系统给出了坝系配置空间差异性的影响。充分利用分布式模型能反映流域空间差异性影响的特点,进一步分析了不同坝系配置条件对流域空间不同位置(空间差异性)产流产沙的影响以及各淤地坝的拦泥量变化特点。分析结果表明,流域空间不同位置的产流产沙特点有较大差别,所选取的马家沟典型坝系流域的坝系配置、布坝密度和部分淤地坝的库容设计仍有需进一步完善的地方。本书所建立的坝系流域侵蚀产沙分布式模型在流域的坝系配置评价和配置方案优选等方面具有较好的技术支撑作用和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