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发展模式:政治经济学占优设计pdf下载

中国经济发展模式:政治经济学占优设计百度网盘pdf下载

作者:
简介:中国经济发展模式:政治经济学占优设计
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05
pdf下载价格:0.00¥

免费下载


书籍下载


内容介绍

内容简介

  《中国经济发展模式:政治经济学占优设计》讲述的是中国人口众多、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中国经济发展模式、战略、道路必须而且可以创造出占优优势。占优优势远优于比较优势。具有占优优势的经济发展模式是不管他国采取什么发展模式本国都以它为发展模式的模式。它既不是唯GDP论,也不是“赢者拿走一切”,既不是“以邻为壑”,也不是一方喝汤另一方面吃肉的“双赢”。它是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框架下基于大发展机会识别设计出的能够实现大发展可能的模式。中国早已有这种模式。未来,它将在更高的生产力基础上展开。

作者简介

  王今朝,武汉大学经济发展研究中心、经管学院经济学教授、博导;中信基金会咨询委员、中信改革发展研究院资深研究员;昆仑策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武汉大学经济学博士、数学学士。中国经济规律研究会和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及发展经济学分会理事。中国青年政治经济学学者年会学术委员、执行委员、2016~2017年轮值主席。围绕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研究曾获国家留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中国教育部基金,并出版3本专著。目前正在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基地重大项目和武汉大学双一流建设马克思主义青年团队资助下的理论、方法论和政策研究。

目录

第一章 文献回顾和研究方法
第一节 文献回顾
第二节 结构设计及其方法论基础

第二章 基础概念:内涵和历史实证
第一节 概念框架
第二节 占优发展模式的存在性:历史实证

第三章 劳动价值实现:中国占优经济发展模式的一级决定变量
第一节 劳动力质量与经济发展模式的占优性
第二节 劳动力数量与经济发展模式的占优性
第三节 劳动价值理论的应用和延伸

第四章 企业组织与经济发展模式占优性
第一节 公有制企业相对私有制企业的效率占优性
第二节 公有制企业效率占优的生成机制
第三节 国有企业之间的交换方法与经济发展模式占优性

第五章 研究、开发模式与经济发展模式占优优势
第一节 科学技术与价值、产业、经济发展
第二节 研究开发的策略空间及其精炼
第三节 国家主导的研究开发策略的占优性:逻辑实证
第四节 科学技术对于经济发展的局限性

第六章 资本与经济发展模式占优优势
第一节 资本的二分法
第二节 私人资本支配下经济发展模式的被占优性
第三节 公有资本:数量、结构与占优优势

第七章 作为发展模式控制变量的政府
第一节 锚定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
第二节 占优的经济政策
第三节 金融、财政体系与占优优势

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中国经济发展模式:政治经济学占优设计》:
  许多流派的西方经济学、管理学文献尽管在概念、理论上互相攻讦、抵触,但都是基于私有制企业的价值实现进行研究,把劳动力价值的实现作为一个次要、附属变量。比如,无论是新古典增长理论还是新增长理论,都把分析的重点放在了资本积累上,人均意义上的经济增长皆取决于或主要取决于人均资本的数量,而其所谓收敛速度不过是资本家投资多长时间后会达到一个利润率才能保证投资所需收益的状态的修辞性说法,是基于资本家的角度对于经济问题加以论述的。亚当·斯密理论虽然在科学性上高于现代西方经济理论,但在解释国富的原因上也存在逻辑混乱问题。当代信息经济学是新古典经济学的一个对立物,但其著名的道德风险、逆向选择理论就系统地(既包括事前,也包括事后)把罪责归于一般的投保人,研究最优保险政策如何做出应对,以服务于保险公司的利润最大化。西方管理学虽然远较西方经济理论贴近实践,但也通常把美国、德国、日本、瑞士等国的生产率溢美为白领阶层的技术创新(包括开发新产品),管理层的管理(人力、资本和企业战略)能力,资本所有者的资本、资源动员能力。确实,西方经济学、管理学很少关注劳动价值是否以及它在多大程度上服务于了劳动力的需要。
  本章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角度来阐述占优经济发展模式的生成机制。马克思看似没有关注国富,而是关注生产过程,却为国富的原因提供了最为深刻的见解:劳动才是价值的源泉。从方法上看,这属于还原论。这种还原论不同于西方微观经济学把宏观的经济现象还原为抽象的个人理性,也不同于西方宏观经济学偏要用GDP的概念来构建其既缺乏微观基础又与宏观事实不一致的总体经济模型。西方这种对劳动力价值实现的忽略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是不可能出现的。本章对人的价值的认识、认可、表述不是笔者的独立发现,而是对毛泽东那一代人对世界经济学的一大贡献和在世界经济学界的领先之处的一个总结。
  第一节劳动力质量与经济发展模式的占优性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概念不仅是揭示阶级间经济关系的工具,而且是揭示价值创造的有力工具,只是马克思本人无暇顾及此点而已。本节利用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来显示占优优势的实现与否。在技术水平还没有达到让绝大部分劳动者摆脱琐碎重复性的劳动之前,价值的概念就依然是科学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依然是在经济之外的衡量价值的客观标准。只有按照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进行衡量,不同企业之间的价值创造才能得到最为科学的比较,而不同人之间、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价值创造才能得到科学的比较,而阶级的社会对抗性才能够得到揭示。社会主义国家制度条件下的按劳分配纵然还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但它作为对按要素分配的否定,已经是巨大的为后者所无法企及的历史进步了。毕竟,这时,人不再被看作一种生产要素,而是成为社会主人了。随着技术进步,假设资源使用还未达到经济增长的极限,也假设在经济增长过程中环境污染、破坏得到控制,已有环境破坏得到治理,那么,自动化生产会逐步加以实现。这时,劳动就被逐步排除在生产过程以外。根据劳动价值论,这些自动化生产的工厂所创造的价值会趋于降低。假设这些自动化生产的工厂所使用的资本也是在极少劳动力的工厂中自动化生产出来的,因而这些资本的价值也趋于降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