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如诗: “雅美课堂”的姿态pdf下载

课堂如诗: “雅美课堂”的姿态百度网盘pdf下载

作者:
简介:课堂如诗: “雅美课堂”的姿态
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03
pdf下载价格:0.00¥

免费下载


书籍下载


内容介绍

编辑推荐

《课堂如诗: “雅美课堂”的姿态》,1、这是一线教师追求教学变革,展示自我教学主张的实战丛书。

2、本书精选30篇教学案例,展示教师的课堂智慧。

3、教师的课堂要围绕学校的教育哲学理念来展开,展示整个团队课程转型的力量,保证教学的目标顺利实施。

4、本书对教师,特别是一线青年教师提高教学能力,尤其是教学策划和研究能力有切实的参考性。


内容简介

《课堂如诗:“雅美课堂”的姿态》,学校教育如何对待不尽相同的学生,让每一个学生能持续保持学习动机,这是当今学校教育必须面临的挑战。本书是一所公办小学,为了实现“诗意课堂”的教育哲学理念,以课堂教学的转变为切入点,实施的一系列课堂转型方式。课堂如诗,表现在三个方面,即教师、学生、教材,如何通过“以学生为中心”的文本解读,实施新课堂教学转型,一线老师们提出了许多创举。本书整理了30篇案例,反映课堂教学的转型探索。这本书是用教师的眼光去探讨教育的现实命题,是用负责的态度去表达改革的真实思想,是用纪实的笔法去记录课堂的重构组合。



作者简介

杨四耕,曾在小学、初中、高中任教十余年,后求学于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现任职于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专攻学校教育哲学、学校整体课程规划以及高效教学经验的提炼,创立了“一页纸教学法”,一批实验学校因此而改变。


内页插图

目录

目录

前言:让诗意飘扬在课堂上空

第一章 饱满:一个完整的人站立在课堂中

人生的三种状态是由自己心灵的温度决定的。假如一个人对生活和人生的温度在0℃以下,那么这个人的生活状态就会是冰,他的世界也就是他双脚站的地方那么大;假如一个人对生活和人生的态度是常温,那么他就是一掬常态下的水,他就能流进大河、大海,但他永远离不开大地;假如一个人对生活和人生是100℃的炽热,那么他就会成为水蒸气,成为云朵,他就飞起来,这样,他就不仅拥有大地,还能拥有天空,他的世界将和宇宙一样大。

01不识庐山真面,只缘身在此山中

0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03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04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

05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第二章 厚实:用宁静守望生命澎湃地绽放

“厚实”是积累、沉淀和文化,须用生命、用激情、用创造、用思想来丰实。它是唤醒生命内在的精神力量,努力践行而达到的终极目标。厚实丰富的内涵并不需要过多的热烈、澎湃、激昂、绚烂等的教育理论、措施、方法、形式等,它更需要的是一种宁静。只有以一颗守静的心,以一种稳健的步伐,脚踏实地地,才能逐渐走进优质的境地,走入美丽的星空。

06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07区区岂尽高贤意,独守千秋纸上尘

08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09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10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第三章 立体:看得见人的身影

在满园弥漫的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自己的身影。课堂是丰富学生学习经历的场所,站在你看得见的地方,追寻着自己的身影。在茫茫人海中,或许掠过所有人的身影,最后只是看见了自己。唯有心灵与心灵的对话才会撞击出生命的浪花,呈现立体效果的课堂,有利于学生健康、快乐、和谐地成长。

11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12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13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14 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

15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

第四章 意趣:开启一段生动的旅程

走在教室的走廊,临风而歌,恰如开启了一段旅途,有一种超凡脱俗的感觉,回归自然与返璞归真,只在临风而立的那一刻感受到。看着划过天空的小鸟,心中充满着希冀,飞得更高更远,飞到更广阔的空间中去。课堂以轻松、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让每个生命展翅高飞。

16风含翠篠娟娟净,雨裛红蕖冉冉香

17海曰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18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19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20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第五章 缤纷:多一把衡量的尺子

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用哲学的眼光,从个体发展的角度来看待每一位学生,为每一位学生量体裁衣,定做一把“尺子”。多一把尺子,多一批好孩子,从评价主体、评价内容、评价方式的改变激发孩子潜在的内动力,激发本应属于孩子的那份久违的活力,树立孩子向上攀登的勇气,这对孩子的影响将是终生的。

21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

22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23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24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25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第六章 醇美:以一颗高贵、纯粹的心回归精神家园

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个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旋律。只有充满了细腻、柔软的循循善诱,才能拨动孩子的心弦,才会奏响美妙的教育乐章,达到教育的醇美境界。课堂似醇美的米酒,质厚味美,需要运用非凡的智慧去指导教学的策略;需要营造悄无声息的意境去渗透教学的思想;需要品味意犹未尽的内涵去传播教学的深远。

26春风化雨雨化田,田舍破晓绕炊烟

27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

28 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

29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30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后记:诗与远方

精彩书摘

第一章 饱满:一个完整的人站立在课堂中


人生的三种状态是由自己心灵的温度决定的。假如一个人对生活和人生的温度在0℃以下,那么这个人的生活状态就会是冰,他的世界也就是他双脚站的地方那么大;假如一个人对生活和人生的态度是常温,那么他就是一掬常态下的水,他就能流进大河、大海,但他永远离不开大地;假如一个人对生活和人生是100℃的炽热,那么他就会成为水蒸气,成为云朵,他就飞起来,这样,他就不仅拥有大地,还能拥有天空,他的世界将和宇宙一样大。


不识庐山真面,只缘身在此山中


教学目标是教师制定教学方案,安排教学计划、进行课堂教学设计的重要依据,也是教师检验教学是否有效的标准。制定教学目标的主要依据应是:解读课标、研读教材、了解学生。同时,《上海市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课程基本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坚持全体学生全面发展,关注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因此,教学目标的设计首先要关注教学的对象--学生。学生的学习准备状态或学习的起点是影响学生学习新知识最重要的因素。立足学情,有效制定教学目标并落实到教学过程中,才能给学生以知识、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科学追求精神的多重收获,目标整合才能和谐饱满。

【诗性课堂】目标不当缺失主体地位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出自宋朝诗人苏轼的《题西林壁》。在这里指的是:语文课堂中出现的高耗低效,缺少语文味等现象,很多时候与教师教学目标的制定的不当息息相关。教学目标的制定没有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而是从教师自己的需要着手,就可能会造成教学过程中教师重“主”而不重“导”,学生被动参与,被动接受的结果。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落实,语文课堂自然缺乏灵性和活力。 

本文就是坚持以生为本,着重探讨雅美课堂的教学目标的设计。在目标引领下,站在学生的角度解读文本,想到学生的难处,让学生有阶梯可依,有真情可抒。如此,方才能听到孩子心底那最动人的花开的声音。

【诗漾课堂】制定目标凸现主体地位

制定教学目标的主要依据应是:解读课标、研读教材、了解学生。前两项与教师语文素养有很大的关系,这里不做详细介绍。了解学生方面,教师主要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

1、要充分考虑学生在知识技能方面的准备情况和思维特点,掌握学生的认知水平,以便确定三维目标。

2、要充分考虑学生在情感态度方面的适应性,了解学生的生活经验,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出发,去审视制定教学目标。

3、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差异、个性特点和达标差距,以便按照课程标准确定教学目标要求及出发点,为不同状态和水平的学生提供适合他们最佳发展的教学条件。

同时,教师要经常主动与学生沟通交流,认真听取他们对教学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从心灵上读懂学生,贴近学生,以使教学目标制定得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

【如诗课堂】遵循目标落实主体地位

《家是什么》是上教版三年级下学期第四单元的课文,文章篇幅短小,语言质朴,运用叙事说理的方法,阐明了拥有亲情,拥有关爱,才是真正有家的人。文章中讲述了两个真实的故事,即美国洛山矶的一个富翁虽然拥有别墅,却因失去温馨与亲情而没有家;卢旺达的热拉尔历经战争磨难,家破人亡,却因找到5岁女儿而顿觉自己又有了家。通过正反两个事例的对比,揭示出家的本质含义:家是一个充满亲情的地方。

1、寻找教学突破口

经过反复思考,我想如果把情感目标定位在“初步懂得有了亲情,有了爱,才真正有了家”其实很苍白。因为,文章本身浅显易懂,中心明确。对“家”这个外延非常宽泛、含义极其深刻的词,我们需要做到的不是理解,而是感悟。

基于以上分析,我将情感目标制定为“让学生感悟亲情与爱对一个家庭的重要性”。为了有效达成这一情感目标,我反复研读教材,寻找突破口,试着站在学生的角度去发现学生学习的难点和盲点。很快,我意识到课文中两件事例的背景与学生实际生活经验是有差距的。

优越的生活条件,两代人的掌上明珠,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有几个能体会富翁那种没有亲情的滋味?身处和平年代的他们又怎能了解热拉尔所经受的战争的可怕,失去亲人的痛苦?高科技的时代,先进的硬件设备,又有多少孩子懂得感恩现在的幸福生活?这些不也正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吗?从课文两则简短故事中,我发现唯有对文本留白进行必要的拓展,才能使孩子真切、深刻地体会到亲情与爱对一个家庭的重要性。

2、捕捉语言空白点

文学作品使用的语言是一种具有审美功能的表现性语言,包含许多“不确定”和“空白”,即文本语言的“空白点”。这些空白点不是作者行文的疏忽、完结和无奈,恰恰是不忍点破的韵外之致,只可意会的弦外之音,布局谋篇的匠心独运。作为教者,我们应当引领学生联系生活体验,激发学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首先,根据之前的教学经历,在研读富翁为什么拥有别墅却没有家时,学生们都能唱山歌似的答道:“因为他没有亲人”,“因为没有人关心他”。然而,这样的回答是空泛的,是缺乏真情实感的。

于是,我设计了这样的拓展练习,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生活实际展开想象:当富翁完成工作回到家时, ;当富翁卧病在床时, ;当 时, 。力求帮助学生体会富翁的孤单凄凉。果不其然,课堂上学生妙语连珠,有的说:“当富翁工作回到家时,面对的是冷冰冰的墙壁”;有的说:“当富翁卧病在床时,连一口热水都喝不到”;有的说“当他生日时,没有人为他送上蛋糕和生日的祝福”……相信,这时候学生是强烈而深刻地感受着富翁对家和亲情的渴望。

其次,在感受热拉尔与亲人离散的痛苦时,我适时出示图片,利用媒体的直观性带给学生视觉冲击,并补充介绍:从1959年开始,卢旺达内战不断,截至1990年10月,流亡国外的难民多达50万人。后来,卢旺达还爆发了举世震惊的大屠杀,一卡车一卡车逃难的妇女、儿童被杀死,路边沟旁尸横遍野,惨不忍睹。短短百日之内,近百万无辜者被残酷杀害,200多万家庭破碎了。

看到孩子们个个皱紧了眉头,唏嘘不已,我随即指名学生谈谈感受,有学生说:“我觉得很可怕,战争夺去了那么多家庭的幸福,让活着的人比死了还要痛苦。”还有学生说:“我觉得很痛心,那么多父母失去了自己心爱的孩子,又有那么多孩子变成了孤儿,无依无靠。”紧接着,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来读文中的这句话“他的一家有40口人,父母、兄弟、姐妹、妻儿几乎全部离散丧生”,那更是情感的自然流露。教师随即用语言煽情地渲染道:此时的热拉尔失去了信心,失去了——希望,失去了——生活的勇气,这就是“绝望”。这时,从孩子们的表情和语言中我知道,他们已走进热拉尔的内心,感受着其失去亲人,失去家的痛苦和悲伤。显然,这里的补白有利于学生对文本难点的理解。

再次,补白有利于促进学生语言表达。本单元的重点便是培养学生复述的能力,而本课要求学生能在复述的过程中展开适当想象,培养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这个要求对学生来说是有难度的,不但要还原文本内容,还要在理解、感悟的基础上让故事情节更丰满。怎样为学生表达降低难度,提供台阶?我考虑到三年级的学生思维空间还不够开阔,词汇量也不是很丰富,于是引导学生利用书本上的插图,注意观察父女俩的神态和动作,选择其中的一个人物想象一下他们会怎么做,或者说些什么?并适量为学生提供一些词语,如:紧紧相拥、依偎亲吻、潸然泪下……

如此一来,学生表达的积极性高了,语言的品质也得到了提升,可谓一举两得。

3、抓文本语言的亮点

文本的亮点指的是文本中精彩的地方,值得推敲的词句。文中“热拉尔辗转数地,冒着生命危险去找女儿”,寥寥数语,读来却十分感人。

但是,对学生而言,“辗转数地”这样概括的文本语言是比较抽象的,要深刻地理解它,就必须将它转化为一幅幅具体的画面。于是,我根据学生实际,给学生提供想象的内容,引导学生根据所给的词想像热拉尔寻女过程中遇到的种种困难和危险。经过处理后,便有了这样精彩的生成:

师:热拉尔辗转数地,冒着生命危险去找女儿。他究竟经历了怎样的磨难呢?请同学们根据老师所给的词语,展开想象。

出示:山地 森林 战争

生:山路高低不平,杂草丛生,一不小心就会滚落谷底,但一想到女儿,他什么都不顾了。

生:战争还在继续,危机四伏,他可能会被敌人的子弹夺去性命,但为了找到女儿,他毫不退缩。

生:寻找女儿的过程中,他需要穿越森林。森林里经常会有凶猛的野兽出没,他随时都可能有生命危险,但是只要想到女儿,他就什么也顾不上了。

师:无论是山地、森林,还是战争,都会给他带来危险,但为了和女儿团聚,为了找回自己的家,他没有退缩,而是找了一处又一处,走了许多地方,文中说——辗转数地。

这样的设计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及语言重组将画面描述出来,使其进一步感受亲情的力量,这种感悟是具体的、深刻的,不但有效落实了情感目标,也让学生真正领悟到家的内涵。

【温馨提示】

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前不妨认真回答以下一些问题:学生是否已经具备了进行新的学习所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学生是否已经掌握或部分掌握了教学目标中要求学会的知识和技能?没有掌握的是哪些部分?有多少人掌握了?掌握的程度怎样?只有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才能确定哪些知识应重点进行辅导,哪些可以略讲甚至不讲,从而抓准教学的真实起点。

(撰稿人:王爱莲)


前言/序言

被重新定义的课堂


苏联教育家赞科夫在《教学与发展》一书中指出:课堂教学必须“使班上所有的学生都得到一般发展”。也就是说,通过课堂教学要引发学生在认知、情感、技能等方面发生整体改变,在思维方式、情感体验、思想境界、为人处世等维度发生实质性变化,让课堂释放出生命感、意义感、眷注感、智慧感、美妙感、意境感、期待感……

长久以来,我们的课堂特别重视知识传承,以致许多学生能从容应对考试,却在生活中显得无能。有一位德国专家说:“你们的教科书比我们的教科书厚,你们的题目比我们的题目难,但是你们得买我们的货。”这句话给我们的教育敲响了警钟,值得每一个人思考:请给知识注入生命,用经验激活知识,用智慧建构知识,用情感丰富知识,用心灵感悟知识,用想像拓展知识,让知识变得鲜活,让孩子们领悟到生命的伟岸!课堂教学是思想与思想的碰撞,是心灵与心灵的相遇,是生命与生命的对话。让我们用热情去拥抱课堂:课堂,眷注生命的地方。

我们必须清醒:如果把揭示人生的意义看作是认识论的任务,我们就永远不可能把这个意义揭示出来,因为,知识的增长并不一定导致生活的完美。当认识、知识成了第一性的东西,情感和意志便成了奴仆。这样,一个人受的教育越多,他们的思想就越包裹在一层坚实的知识硬壳之中。其实,臻达人性完美需要“另一种”教学,这种教学与理解联姻,教学本身即理解,理解本身即教学。教学是生命意义的澄明,使人不断地自我超越,“不停地‘进入生活’,不停地变成一个人”。说白了,课堂里蕴涵着“人是什么”的答案。因此,在一般意义上,教学即对理解的自觉追求;在终极意义上,教学即理解。它们共同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课堂是善解人意的地方。

俄国教育学家乌申斯基曾经说过:“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获得幸福,不能为了任何不相干的利益牺牲这种幸福。”诺丁斯也提过:“好教育就应该极大地促进个人和集体的幸福。”课堂教学是师生双边活动,没有教师幸福地教,也就没有学生方面幸福地学。当老师和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之中,让生命释放意义感,就能在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中成长,获得生命意义上的幸福感。幸福是人类的永恒情结,课堂教学不仅应给人高品位的精神生活,而且应给人高品位的幸福体验。从一定意义上说,课堂是守望幸福的地方。人的一生能否过得幸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今天在课堂生活中能否获得幸福。这或许是课堂教学的深刻意义所在。

教育是农耕,遵循自然规律才有收获;把教育视为流水线,批量生产同规格的产品是没有前途的。面对活泼泼的孩子,面对千差万别的孩子,面对具有无限可能性的孩子,课堂教学要有与美相遇的心情,要把成人之美作为最高旨意,引导孩子们活在美中,与美对话,与美同行,活得更美。如此,课堂便是与美相遇的地方。课堂教学是心与心的相遇、美与美的交融,每个人与他人、与自己、与历史相遇,都展现了一种独特的美。所有的相遇都构筑了一个美丽的世界,让你在这个世界充满美妙感。

我们的课堂善用纪律规范行为,用训练规约思想,漠视人的情感与独特感受,课堂因此没有了盎然的生气。课堂理应是春暖花开的地方,宁静,安全,温馨,轻松。在这里,有家的感觉,不用担心“万一说错了怎么办”,孩子们敢于说“我有不同的想法”、“老师,你讲错了”;在这里,孩子们不怕“露怯”,不怕“幼稚”,能道出困惑,能露出观点,能形成质疑;在这里,有诗情画意,有奇思妙想,有思维碰撞,有情景,有灵气,课堂因此有了一种奇妙的意境感。

课堂是为放飞梦想而存在的。孩子们充满想象,面对这个世界,他们无拘束无束,内心有太多美好的期待。他们渴望走向社会,走进自然,渴望放飞梦想。课堂是广袤的天地,上下五千年,纵横数万里,任你穿越。课堂中心、书本中心、教师中心,多么不堪一击!课堂教学要回归曾经远离了的生活世界,穿越时间遂道,把过去、现在、未来浓缩在一起,跨越地域的界碑,让孩子们享受人类文明的财富。由此,课堂是凝视梦想的地方,这里有未来,有远方,有充满张力的诗……

怀特海说:“教育的目的只有一个主题,那就是五彩缤纷的生活。但我们没有向学生展现生活这个独特的统一体,而是教他们代数、几何、科学、历史,却毫无结果……以上这些能说代表了生活吗?充其量只能说那不过是一个神在考虑创造世界时他脑海中飞快浏览的一个目录表,那时他还没有决定如何将他们合为一体。”怀特海的观点是令人深思的:知识并不代表生活,生活需要智慧。很多时候,课堂与知识无关;课堂是一种态度、一种生活。有什么样的态度,就有什么样的生活。课堂教学的核心意义在于传递生活态度,让孩子们彻底明白:生命的厚度在于拥有静谧的时光,让心灵溢满宁静与幸福。这样,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就不再是让课堂的每一分钟都压得学生“喘不过气来”。无论如何,我们应该懂得,课堂是一个酝酿牵挂的地方。

派纳在《健全、疯狂与学校》一文的结语中说:“我们毕业了,拿到了证书却没有清醒的头脑,知识渊博却只拥有人类可能性的碎片。”这多么令人深思啊!当人的需要、价值、情感被淹没在单纯的知识目标之中,生命感在这里便荡然无存。将课堂教学视为纯粹的认识活动,片面发展人的认识能力,看不到人的整体“形象”,特别是作为“在场的人”的“整体形象”被抽象。放眼世界,人之精神远遁,迷失于庞大的“静止结构”,这便是“教学认识论”的“悲剧范畴”。其实,课堂是一个意义时空,教学即谈心,学习即交心。当我们真正把学生看作活生生的人,就会发现:原来,课堂是释放心灵的地方。

课堂教学是富含智慧和艺术的活动。只有把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动性都激发出来,才能算作真正的课堂教学。说白了,课堂是智慧碰撞的地方。课堂教学要善于抓住转瞬即逝的思维亮点,促成智性的提升和灵性的妙悟。如何围绕教学目标,理清教学思路,选用教学方法,驾驭教学机智,促进孩子们智性跃迁与灵性发展?如果我们只是单纯地传授知识,教师拼命讲,学生认真听,被动地接受,长此以往,学生的大脑便会“格式化”,发展便得不到真正的保障,他们只能在大脑中形成直线型知识反馈通路,无法呈现富有生命情愫的、饱满的人形象!

对于课堂,我们有太多的定义。一位哲人曾经说过:“一种文化首先意味着一种眼光”,“眼光不同,对所有事情的理解就不同”。当课堂被重新定义的时候,当我们真切地回归课堂教学人文立场的时候,检视课堂教学的“眼光”便有了新的角度,课堂教学便有了新的样态。

杨四耕

2017年9月1日于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