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pdf下载pdf下载

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百度网盘pdf下载

作者:
简介:本篇主要提供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pdf下载
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8-11-01
pdf下载价格:0.00¥

免费下载


书籍下载


内容介绍

内容简介

  清政府官修的对外关系档案资料汇编。又称《三朝筹办夷务始末》。计道光朝八十卷,文庆等编;咸丰朝八十卷,贾祯等编;同治朝一百卷,宝鋆等编。其中道光朝自道光十六年(1836)议禁鸦片开始,至二十九年止。收录这一期间涉外事项的上谕、廷寄、奏折、照会等档案约二千七百余件、二百二十万字。咸丰朝起自道光三十年正月,迄咸丰十一年(1861)七月。计收谕折、照会等约三千件、二百万字。同治朝自咸丰十一年七月至同治十三年(1874)十二月止。共收上谕、廷寄、拆片等约三千六百件、二百五十万字。综计三朝筹办夷务始末内容,凡中外关系史上的重要事件,如两次鸦片战争、中外勾结镇压太平军情况、沙俄强占中国东北土地,以及教案问题、租界问题都有记载。《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共10册)》于1929~1930年间由故宫博物院影印出版,但所录文件既无标题又乏目录,所记日期都用干支,使用非常不便。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中华书局加工整理出版,在每个文件上加了标题,标点分段,注明公元月日,书后还增编了谕折索引以及事件等分类索引,使用便利。此外,近年台湾也出版了《道光咸丰两朝筹办夷务始末补遗》(道光二十二年至咸丰十一年)。
  《筹办夷务始末》收入有关清代中英留学办校的档案共264件,均选自中国第1历史档案馆所藏清代外务部和总理事务衙门档案,是研究中国近代史、中外关系史、中英留学史的宝贵历史文献,有着很高的参考价值。

目录

第一册
卷一 咸丰十一年七月甲辰至八月乙亥
卷二 咸丰十一年九月己丑至十月甲申
卷三 咸丰十一年十一月丙戌至十二月庚辰
卷四 同治元年正月丁亥至二月丁丑
卷五 同治元年三月甲申至四月庚辰
卷六 同治元年五月壬午至庚戌
卷七 同治元年六月癸丑至戊寅
卷八 同治兀年七月癸未至八月乙亥
卷九 同治兀年闰八月癸未至己酉
卷十 同治元年九月庚戌至十月丁未

第二册
卷十一 同治元年十一月壬子至丁丑
卷十二 同治元年十二月戊寅至丁未
卷十三 同治二年正月戊申至二月乙酉
卷十四 同治二年二月丙戌至丙午
卷十五 同治二年三月辛亥至四月乙巳
卷十六 同治二年五月己酉至庚午
卷十七 同治二年六月丁丑至己亥
卷十八 同治二年七月丙午至癸酉
卷十九 同治二年八月戊寅至丁酉
卷二十 同治二年八月己亥至九月庚午

第三册
卷二十一 同治二年十月己卯至丁酉
卷二十二 同治二年十一月丙午至十二月壬寅
卷二十三 同治三年正月乙巳至三月庚申
卷二十四 同治三年三月戊辰至四月乙未
卷二十五 同治三年四月戊戌至五月戊辰
卷二十六 同治三年六月癸酉至丁酉
卷二十七 同治三年七月辛丑至戊辰
卷二十八 同治三年八月己巳至九月乙丑
卷二十九 同治三年十月庚午至王辰
卷三十 同治三年十一月己西至十二月辛卯

第四册
卷三十一 同治四年正月辛丑至三月己未
卷三十二 同治四年四月己巳至五月乙卯
卷三十三 同治四年闰五月戊辰至六月王戌
卷三十四 同治四年七月甲子至王辰
卷三十五 同治四年八月壬寅至王戊
卷三十六 同治四年九月癸亥至戊子
卷三十七 同治四年十月王辰至十一月辛巳
卷三十八 同洽四年十二月王辰至戊午
卷三十九 同治五年正月丙寅至二月丁酉
卷四十 同治五年二月壬寅至庚戌

第五册
卷四十一 同治五年三月庚申至四月戊午
卷四十二 同治五年五月已末至六月庚戌
卷四十三 同治五年七月壬戌至王午
卷四十四 同治五年八月癸巳至九月丙于
卷四十五 同治五年十月丁亥至乙卯
卷四十六 同治五年十一月己未至十二月戊申
卷四十七 同治六年正月至二月甲寅
卷四十八 同洽六年三月丙辰至四月戊申
卷四十九 同治六年五月己未至六月戊申
卷五十 同治六年七月庚申至九月戊寅
……

精彩书摘

  乌里雅苏台将军明谊、塔尔巴哈台参赞大臣明绪、领队大臣博勒果素奏:
  七月初八日,俄国使臣等前来公所与奴才等会议。该使等以续约第二条内,载有西疆尚在未定之交界,此后应顺山岭大河之流,及现在中国常住卡伦为界之语,执为定论。并呈出地图一张,内点红色为限,不论中华边疆,止以常住卡伦为界,所有卡外尽作为应给该国之地。奴才等当将条约内载自沙宾达巴哈界牌末处起,至浩罕边界为界,袤延万里,其中仅有三处地名,系指大数而言,再未详细指定逐段立界之处,况条约内载现在中国常住卡伦等处,并无为界之语,自应细查条约,遵照地图,于从前已定旧界之外,专论从前未定之界,由两国派出信任大员查勘后,秉公商办,即如乌里雅苏台、科布多所属唐努乌梁海,及塔尔巴哈台所属爱斯、勒布什之哈萨克,伊犁所属特穆尔图淖尔、哈拉塔拉之哈萨克、布鲁特,皆系我国赏给游牧养生之地,并各赏给爵职俸禄,若将其地分隶你国,其人之生计立蹙,又将谁归?必仍甘心内附,恐与贵国实有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