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大屠杀:根源、历史与余波》[30M]百度网盘|亲测有效|pdf下载
  • 大屠杀:根源、历史与余波

  • 出版时间:2018-04-01
  • 热度:8499
  • 上架时间:2024-06-30 08:52:20
  • 价格:0.0
书籍下载
书籍预览
免责声明

本站支持尊重有效期内的版权/著作权,所有的资源均来自于互联网网友分享或网盘资源,一旦发现资源涉及侵权,将立即删除。希望所有用户一同监督并反馈问题,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或发送邮件到ebook666@outlook.com,本站将立马改正

内容介绍

内容简介

  《大屠杀:根源、历史与余波》是一部系统、全面研究为什么犹太人会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遭受到几乎民族灭绝命运的著作,作者回溯了从犹太人起源一直到20世纪初犹太人的历史,清晰勾勒出了犹太人在西方文明进程中的地位起落——犹太教的兴盛与衰落、犹太人的形象如何被歪曲。20世纪希特勒(其个人的家世血统,也是历史悬疑)治下的德国推行的种族灭绝政策,使“大屠杀”成为人类历史上残酷的暴行。作者详细地叙述了纳粹德国的种族灭绝政策从思想起源、制度认可到实施的整个过程。

作者简介

  戴维·M·克罗(David M.Crowe),美国伊隆大学法学院法学教授和历史学教授、哥伦比亚大学民族研究协会名誉主席、美国大屠杀纪念博物馆教育委员会成员,出版过多部研究大屠杀的著作,2004年关于辛德勒的著作、2007年关于东欧吉卜赛人的著作都获得了美国历史读物俱乐部的选择奖。

目录

译者序
前言
引言

第一章 犹太民族的历史:基督教世界反犹偏见的起源及其在宗教改革时代的演进
犹太人的起源
犹太人、希腊化与马加比(哈斯摩)起义
反犹情绪的根源:犹太人与希腊人之间的冲突
犹太教、犹太人和即将到来的基督教
犹太战争和民族大起义(66-70)
犹太教、基督教和巴尔·科赫巴起义
君士坦丁、基督徒和犹太人
西罗马帝国最后一个世纪的犹太人
中世纪早期和拜占庭帝国的犹太人
十字军东征和地中海世界的犹太人
教皇英诺森三世和犹太人
中世纪高利贷业:基督徒与犹太人
杀人祭神的传说
死亡时代:中世纪晚期的犹太人
西欧犹太人被驱逐
黑死病
最后的耻辱:西班牙和葡萄牙犹太人被驱逐
新教改革
罗马天主教廷、犹太人和反宗教改革运动
结论
进一步学习和研究的资料

第二章 犹太人、启蒙运动、解放,以及20世纪早期种族性反犹主义的兴起
犹太人在宗教改革之后的欧洲
启蒙运动
1789-1799年法国革命、拿破仑一世与犹太人
后拿破仑时代的欧洲犹太人
19世纪反犹主义的思想和民族主义起源
一战之前德国、奥地利、法国和俄国的政治性反犹主义
《锡安长老议定书》
结论
进一步学习和研究的资料

第三章 阿道夫·希特勒的世界,1889-1933年战争、政治和反犹主义
阿道夫·希特勒:家族起源及对其犹太血统的质疑
结论
进一步学习和研究的资料

第四章 纳粹党当权时期,1933-1939年:人种改良学、种族和生物学;犹太人、残疾人和罗姆人
两战之间德国的犹太人社团
1933-1935年:德国的纳粹化和“犹太人问题”
《纽伦堡法令》
纳粹雅利安奥运会(1936年)
“雅利安化”运动与通向“水晶之夜”的道路
早期强制绝育运动
安乐死:理论与纳粹党的实践
罗姆人(吉卜赛人)
同性恋者
结论
进一步学习和研究的资料

第五章 战时纳粹德国,1939-1941年:“安乐死”与身心残疾者;隔离区与犹太人
儿童“安乐死”计划
成人“安乐死”计划
通向战争之路与德国入侵波兰
波兰的种族战争:波兰基督徒
“总督府”的创设:纳粹德国的“种族实验室”
两战之间的波兰犹太人
在波兰针对犹太人的战争
对总督府境内犹太人的人身与经济剥削
“尼斯柯计划”、卢布林保留区和马达加斯加
“马达加斯加计划”
德占波兰犹太人隔离区的建立
罗兹(即里兹曼施塔德)犹太人和罗姆人
华沙
克拉科夫
克拉科夫隔离区内的统治、生活和工作
强制劳动与食物
结论
进一步学习和研究的资料

第六章 入侵苏联与通向“最终解决”之路
苏联被占领土上的犹太人
茨瓦藤狄克和千亩:维尔纽斯的“国际义人”
“巴巴罗萨行动”和集体屠杀计划
特别行动队
国防军
德军入侵苏联
德国在苏联的早期屠杀行动
拉脱维亚、立陶宛和乌克兰的胁从行径
匈牙利及罗马尼亚的胁从
罗姆人和残疾人
结论
进一步学习和研究的资料

第七章 最终解决,1941-1944年:灭绝营和集体屠杀实验
“最终解决”方案的策划
从大德意志帝国转运出境
特雷西恩施塔德
“死亡机器”实验
万湖会议
最终解决
切尔姆诺
“莱因哈德行动计划”的灭绝营:贝尔泽克、索比堡与特雷布林卡
奥斯维辛
“死亡工厂”:奥斯维辛二号营区比克瑙
吉卜赛家庭营
奥斯维辛一号与二号营区的医学实验
奥斯维辛三号营区布纳/莫诺维兹
奥斯维辛的抵抗
马伊达内克
主要隔离区的清算
结论
进一步学习和研究的资料

第八章 西欧及纳粹盟国的“最终解决”
西欧的“大屠杀”
纳粹盟国
结论
进一步学习和研究的资料

第九章 大屠杀与欧洲中立国扮演的角色:历史与当今
欧洲中立国
结论
进一步学习和研究的资料

第十章 解放、难民与寻求正义欧洲、美国和以色列的战争罪行调查与审判
集中营与灭绝营的解放
难民:犹太人和罗姆人
对首要战犯的审判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
西欧的战争罪调查审判
东欧和苏联的战争罪审判
结论
进一步学习和研究的资料
专业术语表

附录一 大屠杀期间各国犹太人估计死亡人数
附录二 大屠杀期间各国罗姆人估计死亡人数
附录三 以色列大屠杀纪念馆:“民族义人”
附录四 党卫军军阶(基于美军陆军军职)
附录五 德国陆军军阶(基于美军陆军军职)

索引

精彩书摘

  《大屠杀:根源、历史与余波》:
  最后的耻辱:西班牙和葡萄牙犹太人被驱逐
  对西欧犹太人的最终打击降临于1492年——斐迪南和伊莎贝拉决定驱逐西班牙境内的犹太人。西班牙系犹太人社团在欧洲规模最大,在当地社会的地位也相对较高。中世纪他们曾经历过一个“黄金时代”,但在西班牙基督徒发动“圣战”、意图从阿拉伯统治者——摩尔人——手中夺回国土之后,当地犹太人也不得不承受长期、独特的苦难。
  14世纪中期,犹太人在很多西班牙小王国还享有较大的权利,但是,罗马教廷不断向当地统治者施压,令他们贯彻正在欧洲其他部分盛行的反犹法令。1391年,在卡斯提尔的塞维利亚,有一个名叫费尔南·马丁内兹(Fernfin Martinez)的教士,发动了一场针对犹太人社团的攻击。本齐翁·内塔尼亚胡写道,攻击导致“一场流血的狂欢,对犹太人的劫掠的残忍程度是西班牙历史上绝无仅有的”。不久之后,阿拉贡、巴塞罗那等地也发生了类似的反犹暴行,基督徒给当地犹太人两个选择:要么放弃信仰,要么失去生命。很多人决心坚守信仰,并选择自杀,但也有相当多的人皈依了基督教,成为“皈依者”(西班牙文为conversos)。
  卡斯提尔国王亨利三世(。King henry III of Castile,1391—1406年在位)发现全国的反犹暴动给国民经济造成很大损伤,于是下令重建被毁的犹太社团。然而他死后,继任者就又恢复了强迫西班牙犹太人放弃信仰的行动。那些皈依了基督教的犹太人又重新干起他们的老本行,因为作为基督徒,他们不再受那些反犹主义立法的限制。当然,还有很多皈依者仍保持着秘密的犹太教信仰和仪式。于是,西班牙的老基督徒们,开始嘲弄性地称这些皈依者为“马拉诺”(“猪猡”或者“污秽的人”之意)。那些怀着贪婪之心、试图投机取巧、在两个宗教之间游走的犹太裔皈依者,最后大多身不由己,成为西班牙犹太人历史上最屈辱的一个篇章的剧中人。
  进入15世纪之后,特别是黑死病爆发之后,反犹主义暴力行径再次抬头,西班牙犹太人和皈依者的处境也急剧恶化。1474年,西班牙君主伊莎贝拉(1474—1504年在位)和斐迪南(1479—1516年在位)请求教皇西斯克特四世(Pope Sixtus IV,1471—1484年在位)将宗教裁判所引入西班牙。此举的初衷,是迫使那些私下仍在履行犹太教仪式的皈依者放弃秘密信仰,而针对穆斯林皈依者(西班牙文为Motiscos),宗教裁判所也起同样的作用。犹太人和穆斯林皈依者若被证明以上罪行,将遭到严厉的惩罚。那些拒绝认罪和忏悔的信徒将被烧死在火刑柱上(西班牙文为auto-de-fe)。如果他们在行刑的最后一刻决定认罪和忏悔,在烈火烧着身体之前,他们将被勒死。
  西班牙第一个宗教裁判所于1480年在塞维利亚设立,以后逐步扩展至全国。托马斯·德·托奎马达(Tomfis de Torquemada)被任命为大法官后,宗教裁判所势力膨胀的进程明显加快了。当时,西班牙宗教裁判所的严酷行径甚至引起了教皇西斯克特四世和亚历山大六世(Alexander VI,1492—1503年在位)的注意,他们都曾多次告诫伊莎贝拉和斐迪南,宗教裁判官须使用合法的审讯和判决方式。在一封信中,教皇亚历山大六世曾提到,西班牙宗教法庭的主持者们判决和处死那么多人,不是出于关心他们灵魂的目的,而是被贪婪之心所驱使。可惜,这对西班牙夫妻国王对教皇的劝诫毫不理睬,托奎马达也肆元忌惮地继续着他那些残忍的勾当。
  最初,西班牙少数在宫廷享有较高地位的犹太人——比如伊萨克·阿巴伯内尔(Isaac Abravanel,1437~1508)和亚布拉罕·西尼尔(Abraham Senior,约1412—1493)——并未受到宗教裁判所的威胁。然而,1491年,随着西班牙人征服摩尔人在伊比利亚半岛的最后一个据点——格拉纳达,犹太人面临的形势也将发生巨变。伊莎贝拉和斐迪南现在渴望实现“收复失地运动”的古老目标——建立一个纯粹的、基督教的西班牙。1492年3月30日,两人联合发布命令,限定所有未转变信仰的犹太人在7月31日之前离开西班牙。这项法令直到1968年仍在生效。法令一出,西班牙教士立即又掀起了一波强迫犹太人改信基督的浪潮。按照霍华德·萨查尔(Howard Sachar)的推算,在西班牙的15万犹太人中,约有三分之一放弃了本民族的信仰,包括亚布拉罕·西尼尔。“1492年法令”保证迁移犹太人的安全,也允许他们带走财产,但最珍贵的黄金、白银和现金只能留在西班牙,任人瓜分。到了1502年,对摩尔人,官方给出了同样的抉择:要么皈依基督教,要么离开西班牙。一个世纪之后,他们也被全部驱逐出境。随着时间的流逝,又有三万多名犹太人从葡萄牙回到已繁衍生息千年的西班牙,成为皈依者,加入这支日趋庞大的社会集团。
  约10万犹太人离开西班牙、前往葡萄牙定居,还有一些则逃到奥斯曼帝国和东欧。在收到一大笔贿赂之后,若昂二世(Joao II,1481—1495年在位)勉强允许逃亡者在本国居留8个月。超过期限之后,倘若这个犹太人没有对王权具备价值的技艺,他就将沦为王室农奴或奴仆。后来,当若昂二世的继任者曼努埃尔一世(Manuel I,1495—1521年在位)试图给予本国犹太人更大的自由权利时,斐迪南和伊莎贝拉出来干涉了。他们坚称,曼努埃尔一世如果想娶西班牙公主、夫妻国王的女儿——伊莎贝拉,就必须将驱逐葡萄牙犹太人作为婚约的一部分。到了1496年,葡萄牙犹太人也不得不面临被驱逐的命运。
  ……

前言/序言

  时值华盛顿最美丽的樱花季,跟随着接踵的人群,译者走进美国大屠杀纪念博物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正是本书扉页上的那句话:“你们是我的见证。”微微的一行字,孤零零地镌刻在巨大的黑色墙壁上,除了几扇小窗之外周围空空荡荡,但每一个目睹此景的参观者,胸中却都情思如潮。整个纪念馆内,触动人心的情景随处可见。无论是奥斯维辛的焚尸炉和堆积如山的受害者的头发与鞋子,还是运送囚犯的闷罐火车厢,都令人真切地感到无比的恐怖。连接南北楼的玻璃走廊内张贴着两千多张照片,记录的一个个幸福时刻,都属于东欧某小镇的一百多个犹太家庭。在名为“记住儿童:丹尼尔的故事”的展厅内,则陈列着根据这个小男孩的日记还原的生活点滴。而如今这些原本如此迷人的记忆,却都令参观者纷纷驻足涕零、不能自已。原因很简单,也很残酷,这些记忆的主人公,都已成为“大屠杀”千百万受难者中的一员。
  当译者在这座如监牢般黑暗、压抑的庞大建筑内游走之时,这本几近翻译完成的《大屠杀:根源、历史与余波》的每章每节、每字每句,突然都确切、鲜活地映人脑海。本书前三章探讨“大屠杀”的根源。对犹太民族的历史和欧洲反犹主义的演变进行适度论述之后,从第四章开始,作者将读者逐步带人“杀戮年代”本身。克罗通过长篇引用受害者的日记或证词,让他们亲口讲述自己的经历。作者还有效使用救援者的资料——包括著名的奥斯卡·辛德勒,表明面对那些正在遭受迫害的少数族群,旁观者并不全是心怀敌意或漠然处之。最后一章则讨论“大屠杀”延伸至今的余波。每章前面的大事年表、后面的参考书目(包括原始史料和次级史料,还有很多网上资料)以及大量图片和地图,都成为本书主体内容的有益补充。再加上作者生动、流畅的文字,这一切都使本书不仅是一部优秀的“大屠杀”教科书,还是一部对普通读者也颇具吸引力的历史著作。
  在本书的翻译过程中,译者但凡遭遇难题,总是自然而然地向母校、向导师求教,这里特向南京大学历史系的诸位学者表示感谢。我还想谢谢我的父母,特别是已届花甲的母亲,竞以惊人的效率,帮助我完成了全书的文字校对。我希望自己的第一本译作,作为对父母爱意的表达和恩情的回报,存留于世。必须声明的是,译者水平有限,加之时间仓促,难免有疏漏之处,敬请专家、读者斧正。
  笔触至此,译者又想起在美国大屠杀纪念博物馆圆形追思厅人口对面的石墙上,刻着这样一段话,在点点烛影的倒映下分外动人:“仔细守护你自己和你的灵魂,以防忘记你眼睛看到的东西……你应该让你的孩子及他们的后代知道这些事情。”是的,对于这场人间浩劫,我们绝对不应忘记,我们必须让自己的孩子们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