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支持尊重有效期内的版权/著作权,所有的资源均来自于互联网网友分享或网盘资源,一旦发现资源涉及侵权,将立即删除。希望所有用户一同监督并反馈问题,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或发送邮件到ebook666@outlook.com,本站将立马改正
定格历史,收藏记忆,开创读图时代,观照百多年来人类的生存与和发展
《老照片》是一种陆续出版的丛书,现每两个月推出一辑。辟有“故时风物”“名人一瞬”“旧事重温”“私人相簿”等栏目。通过刊发有意思的老照片并辅以生动活泼的文字,以独特的视角回望百多年来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是可看、可读的历史读本。本辑《老照片》中刊录了上海“二·六大轰炸”事件的始末,收录了一位美国牧师——薛培德留下的影像,记录了大量台湾山海地貌、社会民生与风土人情的瞬间,以及冯牧进独龙江的点滴生活。
冯克力(主编),二十几年里致力于老照片的编辑、研究,著有《感言老照片》《当历史可以观看》等。
刘统 上海“二·六大轰炸”始末
王平 一张青岛老照片引起的回忆
梦月 陈宗娥与山东省立剧院
长谷川晓子 日本的“娇声卖国奴”长谷川照子
王端阳 1974年:我陪冯牧进独龙江
张琦 华年碎影——忆山村学校文艺队
小非 教书逸事
秦风 街头人生——岁月台湾1960之六
傅国涌 在山中神游华夏——故乡雁荡杂忆之十
周建 大山四季与知青挚友
果德永 额尔古纳河右岸的女人
刘仁波 青春记忆
白其龙 母亲梁秀娟的舞台生涯
邵维 邵帆 父亲的求学路
邓一平 我家的全家福
王伟辰 爷爷时代的扫盲运动
吴德祥 清末书商的合影
陈衍德 菲律宾华侨的抗战照片
冯日乾 1958年:村民的集体照
冯克力 一位美国牧师留下的影像
一位美国牧师留下的影像
冯克力
从第一一九辑起,《老照片》连续六辑登载了美籍牧师薛培德(BarraySchuttler)半个多世纪前在台湾拍摄的照片。
薛培德牧师于1960年被所在教会派往台湾,除了传教,他还负有赈济之责,足迹遍及台湾全岛,甚至还到过外国人很少涉足的离岛。酷爱摄影的薛牧师,在台湾的两年间,相机从未离手,捕捉了大量台湾山海地貌、社会民生与风土人情的瞬间。作为一名神职人员,薛培德牧师在台湾的懿行善举恐怕早已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中,无影无踪。假如不是台湾的老照片收藏、研究家秦风与流出的他这近五千张底片意外相遇,薛牧师的名字连同他所留下的影像纪录,不知还要沉睡多少年,才能为世人所知晓。
从薛培德牧师的照片里,我们看到了一个完全陌生的台湾:山海静穆,民风淳朴,市井温馨……不知面对这些照片,生活在台湾的那些与吾辈大致同龄的人会有怎样的感受?
实际上,1960年的台湾并不平静。那一年“雷震案”发生,叫板蒋介石独裁统治的著名报人雷震先生锒铛入狱,国民党政权对异议人士的整肃又起波澜。也是在那前后,退守台湾的蒋政权趁大陆陷入“三年困难”,加速了所谓“国光计划”的实施,不断派出小股武装人员骚扰大陆沿海地区,“反攻大陆”的口号在全岛吆喝得震天响……可是在时隔半个多世纪以后,再来看薛牧师镜头里的台湾,民众的日常生活似乎并没有因当局的威权高压、剑拔弩张,而被折腾得鸡飞狗跳,肃然惴恐。
于是,疑问来了:薛培德牧师的影像,在多大程度上反映了彼时台湾的真相?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实则复杂,已然触及了关于摄影的某些哲学思考。
摄影虽是纪实,却离不开发现,还必然是一种表达。一旦把薛牧师的影像放到这样的语境里,问题或许就简单多了。薛牧师以其神职人员的眼光,去发现彼时的台湾社会,进而表达一种理想,以瞬间的定格构建出多元真相中的一元,又有何不可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