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得起放不下的全球通史pdf下载pdf下载

拿得起放不下的全球通史百度网盘pdf下载

作者:
简介:本篇主要提供拿得起放不下的全球通史pdf下载
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09-01
pdf下载价格:0.00¥

免费下载


书籍下载


内容介绍

产品特色


内容简介


美国历史作家格特鲁德·哈特曼的代表作品。它以科技地理为线索来描述自地球形成到现在的世界历史脉络。本书结构清晰,内容充实有趣,语言浅显易懂,用一个个有趣的问题来引发人们的思考,充满趣味性的同时也让人们学到了历史知识。

我们生活的世界是如何产生的?

人类又是从哪里来?

我们来之前地球上曾经发生了什么?

我们来之后,又是如何走出蒙昧,走向文明的?

我们的文字与社会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我们如何从自己生活的方寸之地走向了整个世界?

赋予了人们强大能力的工业革命是如何产生和发展的?

阅读此书,轻松掌握人类从初到现在的发展历程。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格特鲁德·哈特曼,美国教育家、作家。曾担任公立学校的管理者,她因作为一名历史作家而知名。曾担任《进步教育》杂志的首席编辑。

译者简介:

潘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毕业,留学归来后任职于某金融机构,喜爱阅读,涉猎广泛,尤其酷爱科技读物。

潘其林,复旦大学毕业,现任职于某外企,从小酷爱历史,对科技文明的发展也十分喜爱,颇有研究。



内页插图


目录


篇 我们居住的伟大星球

章 初的世界

第二章 生命的出现

第三章 巨大的动物

第二篇 人类,发明家

章 初的生活

第二章 学会用火

第三章 艘船

第四章 动物的驯化师

第三篇 人类——帝国的建造者

章 土地的耕耘者

第二章 文明的摇篮

第三章 光辉的希腊和伟大的罗马

第四章 人类如何学会书写

第四篇 摆脱黑暗,走向光明

章 封建时代

第二章 沧桑巨变

第三章 世界学会了阅读

第四章 越过海格力斯之柱

第五章 驶向西方,到达东方

第五篇 英国是如何成为世界工厂的

章 从工具到机器

第二章 让阳光工作

第三章 征服水域

第四章 钢铁猛兽

第六篇 给地球系上腰带

章 利用伟大地球的力量

第二章 从有线到无线

第七篇 近代世界

章 大机器时代

第二章 征服天空

结论 时代的继承者



精彩书摘


章 初的世界

我们居住的地球到底是怎么形成的呢?在远古时代,人们看着太阳每天从东方升起,白天在头顶上运行,晚上在西方落下;看着无数的星星像钻石一样在深蓝的夜空中闪闪发光;看着春、夏、秋、冬四季永恒不变地轮回。他们一直对自己生活的土地是如何形成的充满了好奇。自从诞生的那天起,人们就一直在试图理解这充满奇迹的大自然。

早期的人们对世界了解很少,所以他们会尽自己大的努力去编造故事来解释未知的事情。你或许从美丽的古希腊神话中知道,每天当黎明之神欧若拉打开位于东方的紫色大门时,太阳神阿波罗就会乘着他的金色战车巡游天空。这只是早期的人们丰富想象中有关地球的故事之一。每一个古老的民族都有很多类似这样的故事,我们称之为神话。在人们试图理解他们所生活的世界的过程中,形成了这些神话。

早期的人们对于大自然的诸多谜团总是充满了敬畏和恐惧,他们意识到这些谜团代表着某种比自己强大得多的力量,于是就把这种力量当作神来崇拜。同时他们认识到了不变的自然规律和秩序,甚至相信一定存在一个的神来掌管其他神的工作。在古希腊神话中,宙斯被认为是众神和人类之父;在古罗马神话中,朱庇特被认为是天地的统治者;早期的希伯来人则认为世界上只有一个神,那就是上帝耶和华,他是宇宙智慧而公正的统治者。《圣经·旧约》向我们讲述了希伯来人的信仰。而《创世记》开头的美丽诗篇,则告诉我们希伯来人所认为的地球是怎么形成的:

万物之初,神创造了天空和大地;

大地是空虚混沌的,黑暗笼罩着深渊……

神说,这里要有光,于是就有了光……

神称光明为白天,称黑暗为夜晚……

神创造了天空,并称之为天堂……

神说,让天底下的水集中到一起,使干燥的陆地露出来。于是就成了……

神说,天上要有光,以区分白天和夜晚,以光作神迹,作季节,作日作年……

于是神创造了两大束光,亮的管白天,暗的管夜晚,他同时又创造了很多星星。

神把这些光放在天上,普照大地;管理着白天和夜晚,区分着光明和黑暗。神认为这样很好。

千百年来,随着认知水平的提升,人们对地球的看法也在不断发生改变。许多年来,人们对地球的形状有很多误解。当我们站在地上向远处张望时,大地看起来是平的;所以就不奇怪,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大部分人都认为地球是平的,特别是人们还没有在地表做足够的旅行来发现它的真实面貌时。但是早在古希腊的时候,博学的人就已经开始相信地球是圆的了。一位伟大的学者曾说:“当发生月食的时候,月亮上的阴影是由于地球挡住了太阳照在月亮上的光而形成的。既然阴影是弯曲的,那么地球也一定是弯曲的。”

很久以来,每个人都认为太阳是围绕地球旋转的。当时的人们观察到太阳每天从地球的一边升起,在另一边落下,有这种想法也很正常。到了15世纪,一位伟大的原创型思想家出现了,他叫尼古拉斯·哥白尼。从童年时起,哥白尼就很喜欢大自然,长大后,他开始研究天文知识。他常常坐在小镇教堂的尖塔上观察星空,一看就是一个晚上。他热切地读完了所有能找到的相关书籍,经过数十年的研究和思考,他逐渐意识到先前那些认为太阳围绕地球旋转的人是错误的。哥白尼解释道,太阳的起起落落,不是由太阳运动造成的,而是由地球运动引起的。只是因为我们在地球上,从我们的角度看起来好像是太阳在动而地球没动。在哥白尼的晚年,他写了一本书来阐述这一想法,但是他差点没能眼看到它出版后的样子。直到他临终前,人们把一本刚印出来的新书轻轻地放在他手心里,哥白尼才真正触摸到了自己思想的结晶。

虽然哥白尼相信地球是围绕太阳旋转的,但他一直无法证实自己的猜想,因为除了自己的双眼,他没有其他任何可以借助的工具。要知道,人的瞳孔直径不到五分之一英寸,我们的眼睛只允许这么一点点光线进入,所以仅仅用肉眼望天空,是看不到太多东西的。在哥白尼时代结束后不久,有人通过弯曲的透镜聚集了一大片区域的光线,使之弯曲,让这些光线可以穿过自己眼睛的小瞳孔,由此增强了自己的视力,这就是望远镜的基本原理。关于望远镜的原理是如何被发现的,这里有一个有趣的小故事。大概300年前,荷兰有一个制造眼镜的商人,他的名字是汉斯·利伯希。有,他正在店里干活,他的孩子们在外面玩眼镜片。孩子们偶然地把一个镜片放在另一个镜片前面,往附近一座教堂尖塔的风向标上望去,他们惊奇地发现风向标透过镜片看起来离自己非常近。孩子们的尖叫声把父从店里吸引了出来,利伯希自己试着看了一下。果然,当把眼镜片放到眼前大约1英尺处时,就可以很清晰地看到远处的风向标。

基于这个发现,利伯希开始用不同的镜片做实验。后,为了拿着方便,他把两个镜片放在一个筒里。这个被他称为望远镜的东西,立刻吸引了很多人的关注。有人写信把这件事告诉了伽利略——当时意大利伟大的科学家。伽利略马上意识到这个设备将给他的天文研究带来很大便利,于是他急忙自己动手制作了一个望远镜。伽利略不厌其烦地工作了很长时间,将镜片打磨并弯曲成各种各样的形状。终他找到一个旧的风琴管,把自己打磨好的两个镜片装进去,一个镜片向外凸,另外一个镜片向里凹。他发现这个望远镜把所有东西都放大了很多倍。在做好望远镜后的个晴朗的夜晚,伽利略用它对着天空看,惊奇地发现原来看似黑暗空虚的天空中,实际上竟然充满了明亮闪耀的星星!你可以想象一下,当伽利略通过望远镜次真正看到天空中的奇观时,他有多么快乐(因为这是个真正的望远镜)。

此后的无数个夜晚,伽利略爬上高塔,用自制的望远镜扫视着天空的各个角落,在他好奇的凝视下,越来越多的天文秘密被他发现。伽利略透过他新发明的“魔眼”,无论向哪个方向看过去,都能发现新的星星。晚上,伽利略把望远镜对准木星,惊讶地发现在木星附近有三颗小星星,两颗在东边,一颗在西边;第二天晚上,他又去看木星,发现三颗星星都在西边了;后面几天晚上都是阴天,天上的乌云挡住了他的视线;在下一个晴朗的夜晚,他只在东边看到了两颗星星,但又出现了第四颗,这时候他意识到这四颗星星都是围绕着木星旋转的。他还发现了其他几颗行星,也有一些卫星绕着它们转。经过这些观察研究,伽利略开始确信哥白尼的想法是对的,地球和其他行星确实是围绕着太阳转动的,就像小星星围绕着行星转动一样。

伽利略的新发现传播广泛而深远,在当时的学者中造成了巨大的轰动。为了对伽利略这个新发现有更多了解,很多学生从欧洲各地蜂拥而至。但是伽利略的新发现颠覆了人们数百年来的信仰,要接受它需要人们完全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因而一时间很难被普遍接受。在当时的基督教会看来,伽利略这样的想法是邪恶的,因为《圣经》教导人们,地球就是宇宙的中心。教会命令伽利略不准相信,也不能引导他人相信这些新理论。伽利略出版了一本书来为自己的观点辩护,然后他被传唤到罗马,以传播错误信仰的罪名被法庭宣判有罪,他被迫同意以后再也不传播这些禁论。

无论如何,哥白尼和伽利略的工作终还是彻底改变了人们关于地球的认知。没过多久,整个欧洲几乎找不到一个不接受他们理论的学者。但是如果地球是太空中的一个大圆球,那它是如何保持在自己位置上的呢?世间万物为什么不会从它上面掉下去呢?多年以来,类似的问题一直困扰着学者们。以前,人们根据经验认为,任何东西都要以某种方式支撑着才能存在。因此他们推论,地球也一定需要支撑。古印度人认为地球停靠在四只大象的背上,大象站在一只巨大的乌龟的龟壳上,而这只乌龟则漂浮在宇宙的海洋中。古希腊人则认为,一个叫作阿特拉斯的巨人因为触犯了众神的,被惩罚站在海洋的中央,把地球扛在肩膀上。

在很多个世纪以后,一位伟大的英国科学家——艾萨克·牛顿,在自家花园中思考着这些深奥的问题。据说,当他坐在那里静静地思索时,附近树上的一个苹果突然从树枝上脱落,掉到地上。这个声音吸引了他的注意力。“为什么苹果会掉在地上?”牛顿自问,然后他又自答道,“因为地球在拉着它。”一个想法逐渐在牛顿的脑海中展开,地球附近所有的东西,都被一种巨大的看不见的吸引力拉向地球,他称之为重力。牛顿推论,地球和其他所有行星一样,也都在太阳的吸引下,被这同一个巨大的力量固定在它们自己的位置上。牛顿的理论带给我们一幅多么具有启发性的画面啊!天体在环绕太阳的巨大轨道上运行,在一种无所不在的单一力量作用下,太空中的一切都被牢牢地固定在自己的位置上。



前言/序言


译者序

孩子是上帝送给父母好的礼物,好奇心是上帝送给孩子好的礼物,而这本书就是为满足孩子的好奇心而作。

在孩子纯真的眼睛里,周围的世界充满了新鲜感,他们有太多的事情想要尝试,有太多的问题急需解答。如果能够在孩童时期培养起强烈的探索精神和求知欲望,孩子将一生受用。

我们小时候生活在20世纪80年代的农村,在当时的农村家庭,一般除了教科书,很少能看到其他的书本。我们无疑是幸运的。6岁那年春节,父送给我们一本《十万个为什么》作为新年礼物,此后,这本书成了我们兄弟二人的爱。不同于教科书的刻板枯燥,这本书把我们带到了更广阔的世界,让我们见识了更有趣的知识海洋,也拓展了我们的思维想象空间。它让年幼的我们见识了世界的奇妙,同时也在我们心里种下了求知和探索的种子。虽然父母文化程度不高,但是我们兄弟二人从乡村小学,到世界大学,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现如今即便已然走出象牙塔,也依然保持着浓厚的学习兴趣。这与童年时期父母的引导和《十万个为什么》这本书的启蒙是分不开的。正因如此,当接到本书稿的翻译邀请时,我们欣然接受,并尽我们所能把这本经典书籍带给更多的人。

我们生活的世界是如何产生的?

人类又是从哪里来?

我们来之前地球上曾经发生了什么?

我们来之后,又是如何走出蒙昧、走向文明的?

我们的文字与社会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我们如何从自己生活的方寸之地走向了整个世界?

赋予了人们强大能力的工业革命是如何产生和发展的?

对孩子来说,恐怕没有什么历史故事比这些更加宏大、更加重要、更加令人着迷了。而这些问题,在本书中都能找到线索和答案。

本书从西方人的视角,用简洁生动的故事性语言,配以恰到好处的插图,向孩子们展示了脉络清晰的地球和人类的发展史。在探讨史前的一些重要里程碑时,比如石器和火的使用、船的发明和动物的驯化,作者使用了推测的语气,既有趣地表达了史学界的主流观点,又给读者留了一定的想象空间,有助于启发孩子发散思维。在讲述近几百年的活字印刷、珍妮纺纱机、火车、飞机等现代工业发明时,作者把这些发明的背景及过程很自然地嵌入到时代的需求和发展中,既显示了发明的合理性,又充满了偶然发现的趣味性,力图还原发明的真实场景,增强读者的代入感,这有助于发掘孩子的发明家潜质,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在描述某些发明的早期原型时,比如古代信号传递、蒸汽机原理、纺织机原理,作者试图用简单的语言将原理解释清楚,拉近孩子们与这些重大发明的距离。与其说这是一本历史书,倒不如说这是一本讲述人类发展历程的故事书。

作者的整个叙事框架是以西方为中心的,对东方的悠久历史文化涉及较少,这恰好为中国青少年观察世界提供了一种截然不同的视角,与我们传统的历史叙事形成很好的补充和对照。作者格特鲁德·哈特曼(1876—1955)是一位美国教育家和作家,以为孩子们写历史书而。哈特曼怀着自己童年时的求知欲来写作,因而她的作品能够站在孩子的立场上去理解世界,很受孩子们的欢迎。

在翻译的过程中,我们尽量贴近原著。但是由于中、英两种语言表达方式的差异,有些地方,尤其是被动表达和从句嵌套过多的地方,我们做了灵活的处理,以方便孩子阅读。由于本书写成于1931年,一些以此为参照的时间表述也做了相应的调整。因翻译水平有限,如有疏漏不足之处,恳请广大读者朋友批评指正。



^_^:5ff095427072f07829db7b21bba4a3bb



^_^:0c1e0e2047ef19ef24249f3e78a1f44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