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失在西方的中国史:海外史料看甲午pdf下载pdf下载

遗失在西方的中国史:海外史料看甲午百度网盘pdf下载

作者:
简介:本篇主要提供遗失在西方的中国史:海外史料看甲午pdf下载
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11-01
pdf下载价格:0.00¥

免费下载


书籍下载


内容介绍

编辑推荐

☆120年前西方媒体观察

☆500张罕见海外精美版画,10万字的海外一线记者一手新闻报道

☆历史学家、社科院近代史所马勇作序推荐

☆绝版海外史料首度呈现,全新视角解读甲午战争;

从新闻的视角看历史,寻找遗失在海外的中国史

甲午战败,刻骨铭心的耻辱,中国人的梦醒时分。

早先大清败给英国、败给英法、败给法国,国人虽感憋屈,但还是以天朝上国自居,直到败给了一向瞧不起的倭人,割地之多,赔款之巨,羞辱之大,让一向自傲的士大夫真正从狂妄无知的睡梦中醒来。

甲午战败于中国而言,绝不是一场简简单单的战争失利,这是中国近代史的真正转折点。研究甲午战争的意义不言而喻。过去的100多年间,中日两国都对甲午战争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中文和日文的基本史料几乎穷尽。除了公私档案,散布在世界各地的*大宗史料无疑是那时各国的新闻报刊。傅斯年曾经说:“史学就是史料学”,尽可能多样、全面的史料对于拓宽我们的视野、提高我们的历史分析和判断能力,以及重建历史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些新闻报道中有对社会、风情、民意的体验,更有生活气息,绝非冰冷的档案可比,因而格外值得重视。即便这些报道中有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编者只想以“他者的眼光”,给予专业研究者和普通读者一个新的观察视角。

《遗失在西方的中国史》系列图书是国内*创的以高清影像和绝版海外史料原样呈现历史的系列出版物。此次出版的《海外史料看甲午》涵盖了500张罕见海外精美版画,10万字的海外一线记者一手新闻报道。真实的历史现场、丰富的解读角度,兼具深度与史学研究价值的史料, 使得本书极具收藏价值。本书采用了保护视力的淡黄色的纯质纸,既保证了图片的精美度,也让本书充满了浓厚的历史感,更保证了读者良好的阅读体验。


内容简介

本书取材于法国《全球画报》《画刊》等画报、英国《伦敦新闻画报》《笨拙》,以及日本《日清战争写真图》。

19 世纪四五十年代的《画刊》《世界画报》等法国画报,是世界上*早一批以图像为主体内容的期刊。书中 5万余字特约记者的现场报道、100余张罕见版画为国内首次出版。

英国《伦敦新闻画报》创刊于 1842 年,是世界上第一份以图像为主体内容的报纸,仅在 1857—1901 年间,就刊登了上千张与中国有关的图片和几十万字的新闻报道。《笨拙》创刊于 1841 年,是英国发行量和影响力*大的幽默报纸。它是传统的卡通画向连环画过渡的重要桥梁,直接影响了中国首份幽默刊物《论语》的创办。

日本《日清战争写真图》是*一一本用照片系统记录中日甲午战争进程的摄影集,其作者是日本皇家摄影师、随军记者小川一真。


作者简介

赵省伟

“西洋镜”“遗失在西方的中国史”系列丛书主编。厦门大学历史系毕业,自 2011 年起专注于中国历史影像的收藏和出版,藏有海量以中国为主题的法国、德国报纸和书籍。

译者:

沈弘

浙江大学外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自 20 世纪90 年代起遍访芝加哥、伦敦等地图书馆,搜集了大量国内罕见的珍贵记录。目前主持教育部重点攻关项目“外国收藏 16—20 世纪来华传教士档案整理与研究”。著有《遗失在西方的中国史: < 伦敦新闻画报 > 记录的晚清 1842—1873》 等作品。

邱丽媛

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任教于北京华文学院,研究方向为中外文化交流传播。译有《西洋镜:中国衣冠举止图解》《西洋镜:中国园林》等作品。


精彩书评

这本书的好看,首推其图片。19 世纪末期的西方人已开始采用新闻图片的方式记录重大事件。这些图片虽然并不那么逼真、写实,但总体而言,还是留住了那个时代的记忆。……西方人的记录、评判,毕竟提供了一个相对新的观察视角,相信这不仅可以扩大读者的阅读视野,也会渐渐改变研究者的某些既定看法。这就是本书*有意义的地方。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 马勇


前言/序言

他者眼光

马勇(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研究员。主要著作有《晚清二十年》《容忍历史不完美》等。)

1894年的甲午战争,距今已有两个甲子,120多年了。这是中日两国之间的对打,是两国为朝鲜前途开打,因而这场战争的是非曲直,不仅要听中日两国的意见,还要听朝鲜人怎样说。如果没有超越性的立场,只是站在失败者的角度怨天尤人,肯定无法获得关于这场战争的真相,更无法汲取真正的历史经验教训。

研究甲午战争,还需要注意的一个视角是,经过先前近300年的扩张,东方对西方国家而言不再那么神秘了。19世纪中叶以来,西方大量资本东移亚太,西方的文化也随之传播到东方。虽然甲午战争是中日两国关于朝鲜前途的战争,但这场战争的观察者不只是中日两国的近邻,还包括不计其数的西方国家的外交官、传教士、军人、商人,甚至还有比较职业化的新闻记者。这些人,几乎纯粹地从“他者”立场旁观了这场战争。他们的看法对于矫正中日两国因利益、立场而产生的偏见、误解,应该很有帮助。

过去的100多年间,中日两国都对甲午战争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中文和日文的基本史料几乎穷尽。在近年大规模的纪念活动中,我们可以发现,虽然中日两国的学术界对这场战争有许多不一样的解释,但是想再扩充两国新史料似乎已经很困难了。除了中日两国,西方国家也有一些关于这场战争的档案记录,而且已有不少先后公布于世。比如美、英、俄、德等国的交涉史料,对于重建历史极富意义。

除了公私档案,散布在世界各地的最大宗史料无疑是那时各国的新闻报刊。但是长期以来,研究者对这方面的史料不够重视,总以为新闻记者只是事件的外围观察者,并非切实知道历史的真相,很大一部分报道往往是根据谣传捕风捉影、夸大事实。

确实,新闻记者很难获得高层政治决策内幕,他们往往根据自己的观察和采访所得构建自己所了解的事件轮廓。事后复盘时,新闻记者的记录难免有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但不可忽视的是,新闻记者对事件的外部观察,特别是对社会、风情、民意的体验,往往超越冷冰冰的档案,更具生活气息,因而值得大家格外重视。这正是新闻报道所特有的重要价值之一。

在近年的中文出版物中,根据当年西方媒体记录编译出版的作品很受欢迎,因为这些西方人的记录向中国读者传递了很不一样的历史信息。同属编译作品的《海外史料看甲午》,相信也会受到读者的关注。

《海外史料看甲午》的史料,有相当一部分来自英国的《伦敦新闻画报》。作为19世纪下半叶世界最有名的新闻画报,《伦敦新闻画报》当年的报道积累了大量素材,《海外史料看甲午》从中精心选择了2万多字战地观察者的报道和100多张精美图片。此外,这本书还从英国著名讽刺画报《笨拙》和法国的各种画报中选择了近400张图片以及随军记者、观察者的文字记录。西方人的记录、评判,提供了一个相对超越中日两国政治立场的观察视角,相信这不仅可以扩大读者的阅读视野,也会逐渐改变研究者的某些既定看法,这就是本书最有意义的地方。

这本书的好看,首推其图片。19世纪末期的西方人已开始采用新闻图片的方式记录重大事件,这些图片虽然并不是那么逼真、写实,但总体而言,还是留住了那个时代的记忆。书中关于朝鲜风光、建筑、民众、军队、官员的图片,让人们对那个神秘的“隐士王国”多了一点儿了解。关于中日两国的军事力量,特别是清朝新建海军装备的图片,大沽口、旅顺、威海海军基地的图片,至今看来依然令人震撼。那时的中国,在武器上并非绝对不如他国,战场上的失败其实另有原因。

从书中搜集的大量图片来看中日两国的官员、将士、民众,不论装束还是面色、气质,我们透过纸面都能感觉到,洋务运动、明治维新带给这两个东亚国家很不一样的结果。仅以军队为例,西方人的观察很犀利:

日军秩序井然地下船来到凸堤码头,没有引起任何混乱。士兵们全副武装,装备之精良无论怎么称赞都不为过,甚至还配有双筒望远镜。他们身上的一切都是最新的式样。和英国军队一样,人人都穿着靴子,还带有一双备用的靴子。身上背着普鲁士士兵使用的那种带毛的阉牛皮旧式背包,挎着装有弹夹的步枪。这些士兵身材矮小,但长得很结实。

与日军的情形不一样,西方人对清军的观察是:

清朝的正规军是驻扎在北京、天津及各个省会的八旗军,大概10万人左右。唯一的后备军是绿营兵,也被称作“绿旗”或“勇营”。在内地18省中,绿营兵总数大约有17万,不过大都未经训练,他们的武器主要是小斧子、矛、弓箭以及火枪。这些后备军中有一些是货真价实的匪徒,通常犯有盗窃、谋杀及其他罪行。比起日军来,他们更残暴,也更可怕。

至于日本为什么能够用短短几十年摆脱中国上千年的影响,重构国家体制,建设一支强大的军队,西方人的观察也很有意思:

日本通过改革推新,在不到30年的时间里,就从一个幕府制的封闭国家一举转变成高效、充满活力的君主立宪制国家,不仅建立起民主议会制,还形成一套与欧洲国家相似的行政管理系统。如此变化从古至今,世界范围内再也找不到第二个。可以肯定的是,日本的变化并不局限在军事方面,还扩展到了社会各个方面。图片反映了过去25年不同阶段,日军制服样式和武器装备的显著变化。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军队这个国家中最引人注目、最必不可少的组织机构发生了怎样奇异的变化。这支军队

受过严格的训练,配备有最好的军官,接下来我们要看它战斗力究竟如何。

当然,这些观察、记录并不能完全反映当时中日两国的真实情况,但这样的描述对于我们理解中国何以败、日本何以胜,恐怕不无意义。

甲午战争是近代世界历史上最具全局意义的一场局部战争,这场战争改变了东亚的政治格局,也给即将到来的20世纪注入了新的因素。日本正是通过这场战争迅速崛起的。在那时,日本的崛起对西方究竟是好事还是坏事,没有人说得清楚。西方人对这场战争表现出了浓厚兴趣,但碍于各种特殊原因,不论英、美,还是德、俄,都没有在战前给予有力的干预,从而制止战争。那时的世界还没有一个多边安全协调机构,而且日本在初战得手后渐渐改变了方针,不再以令朝鲜脱离中国为唯一诉求。中国被迫卷入一场国运之战,之前几十年以学西方、走向富强为宗旨的所谓“同光中兴”因此经受了严峻的考验。结果表明,洋务运动只是一个花架子,这个庞大的帝国不堪一击,东亚格局由此发生巨大变化,中国的现代化也由此转向。120多年过去了,不仅甲午战争,连两次世界大战也已成为往事。痛定思痛,中国应该汲取洋务运动的经验、教训,踏踏实实走好现代化的每一步。这是我阅读《海外史料看甲午》的一点儿感想,写出来与各位同好分享。是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