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甲午黄海大决战pdf下载

中日甲午黄海大决战百度网盘pdf下载

作者:
简介:中日甲午黄海大决战
出版社:台海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01-20
pdf下载价格:0.00¥

免费下载


书籍下载


内容介绍

编辑推荐
  海军史学者陈悦甲午研究的新篇章,深度发掘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重新审视广为流传的甲午故事,讲述不一样的甲午海战。
  从速射炮到下濑火药,从水管锅炉到三胀蒸汽机,从水下撞角到夹缝雁行阵,海军技战术透彻解析,满足技术控的求知渴望。
  数十幅航迹图和高清舰艇线图,精细捕捉瞬息万变的战场态势,生动再现血火交融的海上厮杀,打造认知和视觉的双重盛宴。
  海报:
  
内容简介
  甲午海战,国人聚焦已久,却又常辨常新。本书深入发掘中日双方文献资料,结合新近的水下考古成果,以丰富的照片、图解配合严谨的历史叙事,对这场牵动中日两国国运的旷世海战做出了新的解读。书中不仅详尽展示了瞬息万变的战场态势,生动再现了惊心动魄的海战场面,而且将海战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娓娓道来,对海战前后反映出的技术和制度问题更是进行了深刻分析。本书对“昆明换渤海”一说是否成立,北洋海军是否存在战术选择和指挥失误,“致远”舰冲击的目标是谁、因何不幸沉毁,“经远”舰的沉没地点在何处等热点问题都有涉及,提出了独到且具有说服力的见解。
作者简介
  陈悦,江苏靖江人,现居山东威海。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院客座研究员,山东省历史学会甲午战争专业委员会委员,长年专注于海军史、近代军事的研究和普及,主要著作有《碧血千秋——北洋海军甲午战史》《甲午海战》《中法海战》《船政史》《北洋海军舰船志》《近代国造舰船志》《中国军舰图志(1855—1911)》等。
目录

第一章 风卷龙旗 战前的北洋海军
成军
组织机构
人员
舰艇
军港
训练、军事学术
经费之困
第二章 骄阳刺目 战前的日本海军
旭日旗下
组织机构
人员
舰船与兵器
剑出鞘
第三章 战争之路
针锋相对
联合舰队的密谋
北洋海军的备战
遭遇
初战丰岛
海战余音
第四章 大战序幕
巡海
困锁渤海
护航大东沟
联合舰队出动
第五章 阵型与开战
遭遇
北洋海军的夹缝雁行阵
日本海军的单纵阵
开火
第六章 第一回合
炮战泥沼
横阵变形
突击日舰
乱战
第七章 第二回合
进攻“西京丸”
“致远”舰,历史与传说
重创“松岛”
逃军
大战落幕
“经远”迷踪
分道扬镳
第八章 战后
残舰归来
战后的联合舰队
北洋海军的战后行动
方伯谦之死
龙旗舰队的背影
后记
附录一 黄海大东沟海战北洋海军伤亡人员名单
附录二 黄海大东沟海战北洋海军舰船伤损情况
附录三 黄海大东沟海战日本联合舰队舰船伤损情况
附录四 中日海军黄海大东沟海战参战主要军官小传
附录五 北洋海军黄海大东沟海战战斗报告
附录六 日本海军黄海大东沟海战战斗报告
附录七 黄海大东沟海战历史照片分析
附录八 黄海大东沟海战中日双方参战舰艇线图
黄海大东沟海战中日双方参战舰艇线图
前言
  本书是陈悦继《碧血千秋——北洋海军甲午战史》( 2008年)、《甲午海战》(2014年)之后关于甲午战争的第三部专著,也是他对甲午黄海海战研究的最新成果。
  陈悦是个勤奋而执着的人,多年来在近代海军史领域深耕,从一个业余爱好者成长为资深专家。他善于寻找和发现史料并精心考订,不断发现问题,不断解决疑惑,坚持探索真相,不忌讳调整自己的已有观点,力图更加精准地再现历史场景,并使细节丰满详尽。这也不断给这个领域的其他同好带来新鲜感受和激励,潜移默化地推动着大家共同往前迈进。
  研究甲午战争的学者一直有个缺憾,从军事和作战的角度而言,中国方面保存和公布的史料偏少。除了相关上谕、奏折、电报和少量海军中级官员呈文外,对于这场严重影响中国国运的战争,官方在战争期间和战后都没有认真总结,缺乏北洋海军及相关部门和管带的战场报告、海军内部指挥调度和后勤保障的档案,缺乏作战地图等专业资料。此外,海军官员和战争参与者,也很少留下私人回忆。这样,后人对清军内部的真实情况,包括军事行动的谋划部署,作战的具体进程、军械弹药的维修供应、军官士兵的心态情绪,都了解较少。相比之下,日本方面不仅撰写了各级作战报告,而且在战时和战后不久,出版了大量军事、外交档案史料和研究著作,发布了作战地图和照片,使得研究者更多地参考日方史料文献,援引日方地图,形成史料应用上的不对称。陈悦决心改变这种状况,一直努力发掘和运用中方文献史料。本书中大量使用了新近发现的北洋海军军官《甲午日记》,丁汝昌《往来要信底簿》,近年出版的《李鸿章全集》,甚至日本国会图书馆收藏的北洋文献《雷兵训练歌》《鱼雷练兵问答十六条》,以及在英国档案馆发现的方伯谦在刘公岛购地开发房产的相关法律文件,使得后人对北洋海军的决策、运行和甲午黄海海战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特别是他引用《甲午日记》等史料的记载,提出“致远”在海战最后关头,拖着负伤的残躯打算撞击的日舰,不是从前一直认为的“吉野”,而是日本联合舰队旗舰“松岛”的见解,使得整个战场厮杀显得更加悲壮和惨烈。当然还应当多说一句,陈悦在发掘和使用日文资料方面也是很下功夫的,他多次前往日本,埋首图书馆档案室旧书店,在故纸堆里爬梳寻觅各种封存已久的文件,使得他的著作,内容丰满、全面而不偏颇。
  从2013年11月至2016年10月,国家水下考古队在辽宁省丹东市东港西南50多公里的海域,对黄海海战古战场的沉船遗址进行了数年探摸,发现了“致远”舰的遗骸。陈悦也以顾问身份积极投入到这项工作中,不仅协助鉴定出水文物以确定沉船身份,还从沉船位置判定黄海海战的大体方位,要比日方文献记录的更加偏西。在本书中,陈悦披露了“经远”在辽宁庄河虾老石海域冲滩沉没的水下考古发现,这与日方记载地点的偏离也很悬殊,为何如此,尚待进一步的研究和讨论。
  搞史学研究,离不开史料,如何发掘史料、用好史料,各人巧妙不同,却反映出史学功力和见识水平的高下。搞史学研究,除了要耐得住寂寞、坐冷板凳下功夫外,还应关注考古进展,甚至走出书斋,直接参与田野调查,并将成果融会进自己研究的课题之中。搞史学研究,应有广泛的学术人脉,遍交天下各路英豪,获取各种资讯,了解动态和进展。这种交往,还可以通过互联网而拓展得更为广远。在这三个方面,陈悦都有自己独特的能力,所以十几年来,著述甚丰,成果不断,值得专业工作者学习。
  甲午战前,中国建设了一支号称远东最为强大的北洋海军。甲午战争中,中国军队全面惨败,带来极为严重的民族危机,阻断了现代化的发展进程,这里的教训,一百二十多年来一直萦绕在中国人的心头。近年来,甲午战争研究成果不断,但有待研究的课题和疑惑依然甚多,需要下更大的功夫去研究。既总结过往之得失,亦为未来中国海军发展提供借鉴。《中日甲午黄海大决战》是甲午海战研究的新起点,祈望作者沿着新的思路继续前行。也希望读者朋友共同关注,参与讨论,使研究的成果更为丰硕。
  姜鸣
精彩书摘
  “西京丸”原本是日本邮船株式会社的邮轮,1888年在英国建成,排水量2904吨,全长99.1米,设计最高航速14节,主要在日本至中国上海的航线上执行航班任务,1894年春天朝鲜开化党人金玉均就是乘坐该船到达上海的。丰岛海战爆发后,“西京丸”被日本海军征用,添加武备,改造为代用巡洋舰,舰上安装1门120毫米口径阿姆斯特朗速射炮,2门日本国产的仿哈乞开斯式47毫米口径山内式机关炮,火力较弱。该舰之所以被桦山资纪选为座舰,与舰内装饰豪华、居住舒适有较大关系。
  黄海大东沟海战爆发时,“西京丸”原本和“赤城”舰一起被归入非战斗序列,在联合舰队本队的外侧航行,随着本队加速向北洋海军的右翼乃至背后运动,“西京丸”渐渐暴露在北洋海军军舰的舰艏前方。“西京丸”在下午2时22分被“定远”或“镇远”命中,遭受重创,随后挂起“我舵故障”信号,一面进行紧急抢修,一面试图向战场外航行。此时,正在努力退出战场的“西京丸”刚好遇到向左大转向的第一游击队,第一游击队的航迹恰好挡在“西京丸”的航路上,一心想要远离战斗的“西京丸”于是径直穿入第一游击队的编队,导致第一游击队末尾的“浪速”舰被迫停船,等待“西京丸”从己舰前方驶过,以免发生相撞事故。原本追击“西京丸”的“定远”“镇远”“经远”等舰转而攻击“浪速”,“西京丸”借此得以脱身。
  摆脱了“定远”等舰的追击、横穿过第一游击队队列之后,“西京丸” 于2时40分和从大东沟赶来的北洋海军“平远”“广丙”及鱼雷艇“福龙”相遇。间距缩短至3000米左右时,北洋海军军舰立刻开火,“西京丸”随后应战。相互射击的过程中,双方在相距仅500米处交错驶过。
  2时55分,“西京丸”与“平远”“广丙”的炮战尚未终了,北洋海军的“福龙”号鱼雷艇突然向“西京丸”发起冲击,开始了整场黄海海战中唯一的一次鱼雷艇攻击。
  “福龙”号鱼雷艇,排水量120吨,和与她同队驶入战场的“平远”“广丙”一样,都与中国最早的综合性海军事务机构船政颇有渊源。与由船政设计建造的“平远”“广丙”不同,“福龙”是1884年中法战争后,船政为了增强海防力量、发展鱼雷艇队,直接从德国订购的。艇上安装有3具鱼雷发射管,其中艇艏2具为固定式,艇体中后部主甲板上的1具为可调整发射方向的活动式。“福龙”艇于1886年交付船政,由于船政发展鱼雷艇的政策发生变化, 1890年时被转卖给北洋海军。当时北洋海军已经成军,舰艇人员编制早已固化,“福龙”艇无法得到编制,遂被长期封存于天津大沽。甲午年朝鲜局势紧张后,经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的申请,李鸿章于当年7月初设法从旅顺鱼雷营抽调人员,赴大沽启封、接管“福龙”艇,进行应急训练,随同北洋海军行动。
  至黄海大东沟海战爆发,由艇长蔡廷干率领的“福龙”艇艇员才仅仅编练了不到3个月。尽管是北洋海军中人员编成最新的一艘参战舰艇,“福龙”在战场上表现出的勇猛作战风格却让人印象深刻。
  随“平远”“广丙”接近海战场后,“福龙”很快发现了“西京丸”,开始向“西京丸”高速逼近。正当“西京丸”与“平远”等舰炮战时,“福龙”从侧面接近。下午3时5分,“福龙”逼近至距“西京丸”400米处时,用艇艏的发射管连续射出2枚德国制黑头鱼雷。
  从“西京丸”战斗报告等日方档案中可以获知,当时“西京丸”的舰员竟只观测到了其中的1枚鱼雷,其应对动作仅仅是针对1枚鱼雷进行的。因为距离过近难以驶避,“西京丸”采取了向左紧急转舵的方法,将舰艏对准鱼雷高速前冲。当时的鱼雷以自身存储的压缩空气驱动小型蒸汽机,由于气瓶内的空气压力不高,鱼雷航速较慢,有效射程也短,因而以舰艏朝向鱼雷航行,可以借助舰艏掀起的波浪扰乱鱼雷的航行。“西京丸”的迎面航行最终奏效,“福龙”射出的第一枚鱼雷在距离右舷仅1米的位置和“西京丸”擦肩而过。鬼使神差的是,这一转向规避动作,竟然使“西京丸”在无意中也避开了根本没有注意到的第二枚鱼雷,据“福龙”艇艇长蔡廷干的战后描述,第二枚鱼雷在距“西京丸”15米处驶过。
  当时,在双方几乎能用肉眼直接看到对方人员面貌的距离上,“西京丸”以安装在舰艏的120毫米口径速射炮猛轰“福龙”,这种口径的炮弹对鱼雷艇而言是致命的,只要被命中1发就有可能艇毁人亡。在这种巨大的危险下,“福龙”艇坚持逼近作战,同时还以艇上的机关炮向“西京丸”猛烈开火,表现出了极大的战斗勇气。
  由于舰员编成较晚等原因,“西京丸”的120毫米口径速射炮的连续射击并没有命中“福龙”,甚至还出现了5发炮弹没能射出的操作失误。“福龙”艇在射出艇艏鱼雷管内的2枚鱼雷后继续逼近。在距离“西京丸”舷侧只有30至50米时,“福龙”艇猛然向右侧大转向,使用露天甲板上的鱼雷管射出了第3枚鱼雷。
  第3枚鱼雷是在“西京丸”舷侧极近的距离发射的,以至于“西京丸”没有任何规避的机会,几乎是必然会被命中,在“西京丸”飞桥上督战的军令部长桦山资纪当时以为自己必死无疑,当众失态,大喊“吾命休矣!”。然而几分钟过去了,桦山资纪依旧尚在人世。“福龙”射出的第3枚鱼雷并没能命中“西京丸”,主要原因在于“福龙”发射这枚鱼雷时距离“西京丸”过近,而且发射前“福龙”艇为了使后部鱼雷管获得最佳攻击角度进行了大转向,导致第3枚鱼雷的入水角度过大,进入海中过深,鱼雷凭着内部深浅机的动作慢慢上浮到定深深度时,已经从“西京丸”的舰底驶过了。
  “福龙”攻击“西京丸”,是黄海大东沟海战中极具戏剧性的一幕,也是北洋海军距离击沉敌舰最近的一次进攻。然而北洋海军十分遗憾地错过了这次机会,这仿佛在预示海战开始以来的好运气已经用尽了。发现鱼雷均未爆炸的“福龙”艇,此后可能进行了再装填,到了下午3时30分,重伤的“西京丸”在退出战场的途中还观测到有中国鱼雷艇试图向其发起进攻,不过中方鱼雷艇因为距离过远而最终放弃。
精彩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