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氨酯弹性体手册(第2版)pdf下载

聚氨酯弹性体手册(第2版)百度网盘pdf下载

作者:
简介:聚氨酯弹性体手册(第2版)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2-08-01
pdf下载价格:0.00¥

免费下载


书籍下载


内容介绍

内容简介
  本书在对聚氨酯弹性体原料、聚氨酯化学、聚集态结构、性能与结构关系等基本理论进行介绍的基础上,重点对浇注型、混炼型、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的合成、牌号、性能、加工工艺、应用,水性聚氨酯的生产、牌号、改性、应用,微孔弹性体的生产工艺、性能及应用等进行了介绍,最后对主要原料、预聚物和弹性体的分析方法等进行简单论述。

  本书注重理论和实际的结合,深入浅出地将原理与工艺、结构与性能融合在一起,可供从事聚氨酯弹性体研发、生产及应用的技术人员参考。
作者简介
  本书在对聚氨酯弹性体原料、聚氨酯化学、聚集态结构、性能与结构关系等基本理论进行介绍的基础上,重点对浇注型、混炼型、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的合成、牌号、性能、加工工艺、应用,水性聚氨酯的生产、牌号、改性、应用,微孔弹性体的生产工艺、性能及应用等进行了介绍,最后对主要原料、预聚物和弹性体的分析方法等进行简单论述。  本书注重理论和实际的结合,深入浅出地将原理与工艺、结构与性能融合在一起,可供从事聚氨酯弹性体研发、生产及应用的技术人员参考。
目录

第一版序
第二版前言
第一版前言
第1章 概述
1.1 引言
1.2 发展与现状
1.3 结构特征
1.4 合成与加工方法
参考文献
第2章 原料和配合剂
2.1 低聚物多元醇
2.2 蓖麻油
2.3 端氨基聚醚
2.4 多异氰酸酯
2.5 扩链交联剂
2.6 配合剂
参考文献
第3章 聚氨酯化学
3.1 与活泼氢化合物的反应
3.2 交联反应
3.3 异氰酸酯的聚合反应
3.4 反应历程
3.5 反应速率
参考文献
第4章 聚氨酯弹性体性能与结构的关系
4.1 影响性能的结构因素
4.2 力学性能与结构的关系
4.3 耐热性能与结构的关系
4.4 低温性能与结构的关系
4.5 耐水性能与结构的关系
4.6 其他性能与结构的关系
参考文献
第5章 聚氨酯弹性体的聚集态结构
5.1 TPU的氢键
5.2 TPU的结晶
5.3 TPU的取向行为
5.4 TPU的聚集态
参考文献
第6章 聚氨酯弹性体的特性与应用
6.1 聚氨酯弹性体的特性
6.2 聚氨酯弹性体的应用
参考文献
第7章 聚氨酯化学计算
7.1 化学量计算
7.2 配方计算
参考文献
第8章 浇注型聚氨酯弹性体
8.1 概述
8.2 原料及配合剂
8.3 分类
8.4 合成方法
8.5 生产工艺
8.6 预聚物品种规格介绍
8.7 封闭型聚氨酯
8.8 CPU与金属的黏合
8.9 CPU的着色
8.10 模具设计
参考文献
第9章 混炼型聚氨酯弹性体
9.1 生胶的合成
9.2 加工成型工艺
9.3 混炼型聚氨酯弹性体硫化体系
9.4 影响MPU性能的因素
9.5 MPU的主要特性及应用
9.6 MPU品种牌号介绍
参考文献
第10章 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
10.1 绪论
10.2 TPU的合成工艺
10.3 TPU的性能
10.4 TPU的加工工艺
10.5 TPU的应用
10.6 TPU的品种牌号
参考文献
第11章 水性聚氨酯
11.1 概述
11.2 原料
11.3 合成方法
11.4 生产工艺
11.5 水性聚氨酯分散液的物理化学
11.6 WPU的结构与性能的关系
11.7 WPU的品种牌号和性能
11.8 水性聚氨酯的改性
11.9 WPU的应用
11.10 发展现状及趋势
参考文献
第12章 微孔聚氨酯弹性体
12.1 概述
12.2 RIM聚氨酯
12.3 聚氨酯鞋底
12.4 其他典型制品
参考文献
第13章 主要原料、预聚物和弹性体的分析
13.1 概述
13.2 异氰酸酯
13.3 聚醚多元醇
13.4 聚酯多元醇(PES)
13.5 端异氰酸酯预聚物
13.6 聚氨酯弹性体
参考文献
第14章 防护与环境
14.1 异氰酸酯的防护
14.2 其他有害物质的防护
14.3 聚氨酯弹性体废品及边角料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常用分析测试方法标准号
附录2 硫化橡胶主要物性测试方法要点(整理)
附录3 部分常用计量单位与SI单位换算关系
附录4 聚氨酯文献常用英文略语
附录5 聚氨酯文献常用专业英语词汇
前言
  第二版前言
  聚氨酯的发展走过了70多年的里程。由于该类合成材料综合性能出众,而且几乎能用高分子材料的所有加工方法成型,所以应用广泛,发展十分迅速。1998年全球聚氨酯的消费量还只有770万吨,到了2010年,达到1690万吨,12年年均增长约7%。而同期我国聚氨酯的消费量由77万吨,约占全球的10%,迅速攀升到约500万吨,约相当于全球的30%,年均增长率超过18%。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给我国聚氨酯工业的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但是,到世纪之交我国聚氨酯的主要原料仍然基本依赖进口,MDI和TDI的扩建及升级改造困难重重,氨纶等聚氨酯的主要原料PTMG国内还不能工业生产,浇注用聚氨酯预聚物生产和销售还没有形成市场规模。现在这一被动局面已基本改变。我国不仅已成为全球第一大聚氨酯生产大国,而且是全球聚氨酯主要原料生产大国。无疑,反映近十年来这些巨大变化和进步成为《聚氨酯弹性体手册》再版的主要原因。
  山西省化工研究所(原化工部太原化工研究所)自1964年成立以来,一直秉承原化工部指示精神,把聚氨酯弹性体和三大合成材料加工助剂作为我所研究开发的两大方向。1985年由我所组织编写,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的《聚氨酯弹性体》一书问世。15年之后,山西省化工研究所应化学工业出版社之约又组织编写了《聚氨酯弹性体手册》,该书自2001年1月出版发行后,深受业内人士欢迎和读者好评。之后又先后印刷过两次,各地书店早已销售告罄。为了满足读者需求,山西省化工研究所遵照化学工业出版社关于该手册再版的建议和指导精神,迅速成立了以所长温卫东同志为主任的编委会,并拟订了编写计划和要求。虽然该手册原作者中有宫涛、赵雨花和张旭琴三位同志荣调先后离开研究所,但原版作者都乐意继续承担任务,并立即开展工作。
  第二版不仅增加了近十多年来聚氨酯弹性体领域取得的新进展、新成就,而且主要原料和预聚物的国产品牌成为该书推介的重点。同时,删节了与书名关系不大的部分内容,并再次对保留内容进行了认真修改补充。力争做到概念清楚,重点突出,表述深入浅出,尽量避免各章节内容重复,使该手册第二版在系统性、实用性和准确性方面明显提高,成为业内技术人员手头必备的参考书。但因水平所限,不足之处仍在所难免,恳望读者不吝指正。
  刘厚钧
  2012年3月
精彩书摘
  所谓弹性体是指玻璃化温度低于室温,扯断伸长率>50%,外力撤除后复原性比较好的高分子材料。而玻璃化温度高于室温的高分子材料称为塑料。在弹性体中,扯断伸长率较大(>200%),100%定伸应力较小,弹性较好的可称为橡胶。所以,弹性体是比橡胶更为广泛的一类高分子材料,当然这种区别是相对的。实际上在各国标准中,弹性体和橡胶两词的定义并无明确区别,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通用的。
  聚氨酯弹性体是弹性体中比较特殊的一大类,其原材料品种繁多,配方多种多样,可调范围很大。聚氨酯弹性体硬度范围很宽,低至邵尔A10以下的低模量橡胶,高至邵尔D90的高抗冲击弹性材料,弹性模量可高达数百兆帕,大大超出了其他橡胶的弹性模量(0.2~10MPa)。所以聚氨酯弹性体的性能范围很宽,它的硬度和弹性模量范围下限超出了橡胶,上限几乎覆盖塑料。除了传统的CPU、TPU、MPU材料外,氨纶、防水和铺装材、微孔弹性体、PU革树脂、软泡和大部分胶黏剂等PU材料,从其实体物性来看,都可归属于弹性体范畴,只是产品成型工艺和应用不同而已。
  聚氨酯弹性体制品的加工方法多种多样。有的采用普通橡胶加工设备成型,有的采用热塑性塑料加工设备成型,有的采用液体浇注成型。除了这三种传统的加工成型方法以外,随着合成工艺和加工应用技术的不断改进和发展,20世纪70年代以后,反应注射模塑(RIM)和喷涂聚脲等新的加工成型技术相继问世。聚氨酯弹性体的研究开发,使橡胶和塑料加工的差别进一步缩小。同时在应用方面,橡胶、塑料、涂料、胶黏剂相互交叉,在改性方面互相依靠,使橡胶、塑料、涂料等多种材料的加工工艺逐渐结合起来。
  聚氨酯的发展经历了70多年,如果从异氰酸酯的合成算起,几乎还要往前推一个世纪。早在1849年德国化学家伍尔兹(Wurtz)就制得了脂族异氰酸酯。1850年德国化学家霍夫曼(A.W.Hoffman)合成了苯基异氰酸酯。但是,直到1937年后德国法本公司(I.G.Farben,Bayer)的奥托·拜尔(Otto Bayer)博士才首先将异氰酸酯用于聚氨酯合成。他用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HDI)和1,4-丁二醇反应制得了被命名为Igmid-U的聚氨酯纤维。并用甲苯二异氰酸酯和各种多元醇反应得到了聚氨酯弹性体。1942年德国化学家皮廷(H.Piten)首先报道了被称为“i-Rubber”的异氰酸酯橡胶。该种橡胶是由聚己二酸多元醇酯和二异氰酸酯合成的,具有氨基甲酸酯交联结构。据称,同年英国ICI公司采用聚酯和MDI制得了被命名为瓦尔卡普伦-A(Vulcaprene-A)的混炼型聚氨酯橡胶。聚氨酯的工业化也是从德国首先开始的。
精彩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