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焰中的秘密:从炼金术到现代化学pdf下载

火焰中的秘密:从炼金术到现代化学百度网盘pdf下载

作者:
简介:火焰中的秘密:从炼金术到现代化学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10-01
pdf下载价格:0.00¥

免费下载


书籍下载


内容介绍

编辑推荐
  ★ 这是一本与众不同的化学书。有历史,有化学,有人文,就是没有反应方程式。一个个故事娓娓道来,引人入胜。还有能利用厨具就能做的化学实验。
  ★ 绝佳化学入门书籍。但即使是专业人士,也必定能收获不浅。
内容简介
  《火焰中的秘密:从炼金术到现代化学》是一本从哲学角度审视化学历史的科普读物。第一部分“历史”中,作者介绍了“森林中的化学”(动物界和原始部落中无意识的化学发明)、“炼金术士的化学”(炼金术虽然是一种伪科学,但不经意间了产生了众多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化学发现和发明)以及“实验室里的化学”(现代化学为人类带来的福与祸)。作者旁征博引,通过大量有趣的故事表达一个基本观点:从物质转化的角度看,炼金术和现代化学本质是相同的,它们都企图让无用的的物质变成价值连城的物质。
  在书的第二部分中,作者设计了八十个简单有趣且安全的实验,读者不需要专业的化学实验设备便可以尝试。
作者简介
  延斯·森特根
  1967年生于德国本斯贝格,哲学博士。他曾在德国多所高校教授修辞学。多次以访问学者的身份到访巴西。自2002年起,森特根担任德国奥格斯堡大学环境科学研究中心主任。长久以来,他也是德国著名报纸《法兰克福汇报》的撰稿人。
  纳迪亚·布达
  1967年生于德国柏林,毕业于柏林白湖艺术学院,此前曾担任过橱窗设计师。1999年她凭借绘本《一只、两只、三只动物》获得德意志青少年文学奖。
目录
前言:从炼金开始!
第一部分 历史
森林里的化学
象粪纸
红色
箭毒和氢氰酸
雨林啤酒
蛙药
橡胶
生命之树的茶饮
肥皂
樟脑
炼金术士的化学
朱砂和砷
秘方
布兰登之火
黄金和瓷器
空气和气场
硝石和硝烟
冷龙
实验室里的化学
氧气和燃素
水是H2O?
银和沥青
天国里的空气
溴的来历
瓶中精灵
空气中的硝石、海中的黄金和毒气
布纳橡胶
阿司匹林
稀土元素
牙膏里的镭
环境毒素
金霉素
生物圈的空气
DNA
第二部分 实验
致谢
精彩书摘
  空气中的硝石、海中的黄金和毒气(节选)
  即便是认真严谨的自然科学家,当时也致力于炼金术。他们中最出名的是1918年凭借氨合成法获得诺贝尔奖的化学家弗里茨·哈伯(1868—1934)。哈伯生在布雷斯劳的一个大家族,父亲是富有的犹太商人,主要售卖颜料。母亲在他出生后两周便过世了。弗里茨·哈伯由继母抚养长大。父亲一心扑在生意上,似乎从来没有和儿子建立过亲密关系。后来哈伯进入布雷斯劳一所文科高级中学,那里主要教授拉丁文和希腊语,自然科学尤其化学课程几乎从未出现过。尽管如此,哈伯对这门学科饶有兴趣,并开始在家做实验。他的高中毕业论文用拉丁语写成,关于职业理想他写道:“化学家。”不过,他先依照父亲期望完成了商科学业,之后才得以实现个人梦想。
  在1891年他刚刚取得博士学位后拍摄的一张照片上,我们可以看到一张温文儒雅的面庞,嘴唇丰厚,线条柔和,卷曲柔软的头发使劲向后梳着。十二年以后,哈伯索性把渐渐稀疏的头发全部剃光,光头配上他阴柔的五官让人觉得有些怪异。
  哈伯意志坚定而且野心勃勃,他最沉迷的是物理化学。1906年,时年三十八岁的哈伯被任命为卡尔斯鲁厄理工大学教授。哈伯初露锋芒。从此刻开始一直到他生命的终点,他都不舍昼夜地辛勤工作。对自己受过高等教育的美貌妻子和1902年出生的儿子,他都无暇顾及。
  在时间上他甚至对自己都很吝啬:学生印象中他好像从不吃饭,相反,抽起烟来一根接一根。他去哪儿都一路小跑,同时始终叼着雪茄,仿佛靠它能填饱肚子一样。他所到之处总会留下许多像刷子一样分叉的烟头。学生和助理实验员便把它们收集起来装到试管里,上面封口,最后做成一顶荣誉桂冠,在庆祝活动时戴在哈伯头上。
  最开始哈伯感兴趣的是气体,但他不是在水面,而是在水银表面收集气体。他在研究所里拥有一间独立的水银工作室,他非常喜欢在那里工作。一名学生后来回忆说:“哈伯采取的唯一安全措施不过是给大工作桌加高了边框,但这并没有消除水银带来的危险,设备随时可能出状况,所以这个房间里实际上充斥着小水银珠。”哈伯还在里面不停抽烟,把雪茄扔得到处都是。
  哈伯任由自己持续受到强效化学药品的伤害。晚上临睡前,为了降低尼古丁产生的兴奋作用,他又吞下一片吗啡。当身体通过心脏病来抗议高速运转的工作方式时,哈伯又不得不开始服用硝化甘油。
  哈伯既是一名了不起的化学家,也是天才的社交家。他结交了同时代所有重要的自然科学家。直到生命的最后阶段,他和艾尔伯特·爱因斯坦(1879—1955)还保持联系。除了自然科学研究方面的天赋以外,哈伯的语言能力也堪称一流,不仅能写出精彩纷呈的演说词,更是狂热的即兴赋诗者。他即兴朗诵的诗句多少都能压在韵脚上。此外,他也深刻认识到现代科学研究离不开金钱。其筹措资金的能力无人能出其右,而且那是经济极其困难的时期。他筹钱时都要赋诗一首,经常把需要资金从事科学研究的愿望通过诗词的方式表达出来。
  他是“德意志科学救援联合会”的奠基人之一,也就是当今最重要的德国科技组织德国科学基金会(DFG)的前身。哈伯本可以利用天赋一直走鸿运,在他所处的年代功成名就。可事实上,他的生活总罩上一层浓烈的悲剧色彩,一个深刻的矛盾彻底摧毁了他的科学工作和个人生活。
  他的名字和“哈伯-博施合成氨法”密不可分,直到今天,这生产法对全人类的饮食都至关重要。它是迄今为止人类最重要的发明之一。然而,“哈伯杀人产品”毒气武器也归于他的名下。还有齐克隆A,也就是夺去了百万犹太人性命的齐克隆B的直接前身,也是他主导研发的。
  哈伯研究生涯中最后的科学使命是尝试获取无限量的黄金。正如我们前面所说,这项使命源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胜国所要求的巨额赔偿。哈伯希望能帮上忙,不用政治,而是用化学方法来为国家分忧解难。哈伯一厢情愿地认为,如果能炼出黄金,不仅可以支付赔偿金,还能把大量黄金肆意投放市场,动摇当时由战胜国主宰的经济体系,进而改变对德国十分不利的力量对比局面。
  受日本物理学家长冈半太郎(1865—1950)研究的启发,哈伯尝试通过辐射水银来炼金。他翻出一个古老的炼金术方子,想用最新的知识来证实它。放射性衰变能把一种元素转变成另一种的发现,让他觉得成功合成黄金的可能性大大推进了一步。为此,哈伯构建了一个异常宏大的体系,如今回顾起来这竟像孩童的梦境一样。一个可以产生长达80厘米的人工闪电巨型装备,哈伯用它电击水银样品,不只是一次两次,而是50个小时不间断从实验室里发出电击和爆裂声。然而水银毫无动静,压根没有任何可测量数据显示,它会转换成黄金。
  同时哈伯也在琢磨,还有没有人们未曾开采过的黄金矿藏。德国乃至欧洲的所有黄金矿层大家都知道,已经挖掘不出新东西。也许是某次漫无目的转动地球仪时受到启发,他突然意识到有一块巨大领域尚无人染指,那就是海洋!天空和海洋这两者无限延展,无边无界,且不属于任何人。
  黄金不易溶解,不然婚戒也不可能久存不腐,然而它在水里还是有迹可循的。在二十世纪初期,海水含金已是众所周知。如果能找出经济有效将黄金从海水里提取出来的方法,那么德国就拥有了一个理论上源源不尽的黄金源泉。哈伯决定下海淘金。
  淘金项目耗费了他整整六年时间。为此,哈伯用国家资金建立了漂浮实验室,设备花费金额达到史无前例的高度,数周时间里他都在北大西洋和南大西洋做科研航行。
  哈伯设想1立方米海水中大约溶解有6毫克黄金。虽然数量上只有有开采价值的金矿中的含量的千分之一,但他认为水里的黄金比岩石中的黄金更容易获取。经过演算他觉得大海淘金完全值得一试!然而就像当时所有其他炼金项目一样,大海淘金最终也让人大失所望。尽管分析并通过离心机分离了成吨海水,但连一克黄金的影子都没有看到。事实证明,海水真实的黄金含量不到哈伯预计的可怜的数量的千分之一。经过精确分析最后显示,某些研究者所证明的黄金含量,其实并非来自海水,而来自他们自身。哈伯发现,一位同事总能获得特别高的分析结果,于是去一看究竟。哈伯对这个反常的现象一直很费解,直到他某天把目光从烧瓶、表格上移开,而去观察这个研究员本人:他戴着一副金框眼镜,分析结果时不时下意识地扶一下镜框,如此一来,黄金就经由他的手指不断进入样品里,结果自然攀升了。哈伯确认所有其他海水含金量可观的研究结果,都应该是以类似方式出现的。化学家们测出的往往不是海水含金量,而是他们自带的黄金量。尽管是无心之失,但其实也重演了炼金术士古往今来的伎俩:他们从平底锅里取出的黄金,是之前以神鬼不知的方式偷偷放进去的。最后证实样品中有印章戒指、婚戒或者黄金自来水笔的碎屑,而不是海水里的宝藏。哈伯1926年终止了大海淘金项目。
  回顾历史时人们不禁想问,当时德国相关负责人怎么会被如此疯狂的项目打动呢?答案就是他们太信任哈伯了。而这不无理由,哈伯之前创造了那么多不可思议的奇迹。他研制出只用空气和碳合成的人工化肥,能让粮食产量翻倍,这就好比从空气中获得面包。
  弗里茨·哈伯的氨合成法在1909年获得专利。化工企业巴斯夫对其进行工业化利用,一个由卡尔·博施(1874—1940)和艾尔文·米塔施(1869—1953)组成的小组研发出了所谓的哈伯-博施法。氨合成法可以用于制造肥料,在欧洲没有得以应用,但在美国却非常盛行。使用氨的田地里玉米长势喜人,收成是之前的两倍。
  氨又能进一步转化成硝石,一种既可以用作肥料,也能用作弹药的物质。就这点而言,哈伯-博施法可以说是人类和自然界历史的一个转折点。因为从那个时候开始,人们可以大批量生产战争和农业发展中都不可或缺的物质。
精彩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