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pdf下载

伤寒论百度网盘pdf下载

作者:
简介:伤寒论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6-10-01
pdf下载价格:0.00¥

免费下载


书籍下载


内容介绍

编辑推荐
  《伤寒论》为汉代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被历代奉为中医的经典著作。该书所运用的辨证论治原则和方法,确立了中医诊治疾病的规范;所记述的理法方药相结合的辨治经验,对中医临证医学的发展影响极其深远;所记载的大量复方,组方严谨,疗效显著,被后世称作“众方之祖”。本书共10卷,22篇,载方113首。采用条文形式,以三阴三阳为纲,对伤寒各阶段的脉、证、治法、方药,进行了全面的阐述。
内容简介
  《伤寒论》,东汉张机撰。张机(约150~219年),字仲景,南阳郡涅阳(今河南南阳)人,一说为南阳涅阳(今湖北省枣县),或南阳蔡阳(湖北枣阳)人,官至长沙太守,受业于同郡张伯祖。东汉末年,战乱频起,疫病流行,以伤寒最为严重,其自序曰:“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于是“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   本书共10卷,22篇,
作者简介
张仲景(约公元150~154年——约公元215~219年)名机,字仲景,东汉南阳涅县县(今河南省邓州市穰东镇张寨村)人。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医圣。张仲景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它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在方剂学方面,《伤寒杂病论》也做出了巨大贡献,创造了很多剂型,记载了大量有效的方剂。其所确立的六经辨证的治疗原则,受到历代医学家的推崇。这是中国第一部从理论到实践、确立辨证论治法则的医学专著,是中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是后学者研习中医必备的经典著作,广泛受到医学生和临床大夫的重视。

目录
前言
内容提要
点校说明
刻仲景全书序
伤寒论序
伤寒卒病论集
宋刻国子监牒文
伤寒论卷第一
辨脉法第一
平脉法第二
伤寒论卷第二
伤寒例第三
辨痓湿暍脉证第四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第五
伤寒论卷第三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第六
伤寒论卷第四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第七
伤寒论卷第五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第八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第九
伤寒论卷第六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第十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伤寒论卷第七
辨霍乱病脉证并治第十三
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辨不可发汗病脉证并治第十五
辨可发汗病脉证并治第十六
伤寒论卷第八
辨发汗后病脉证并治第十七
辨不可吐第十八
辨可吐第十九
伤寒论卷第九
辨不可下病脉证并治第二十
辨可下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一
伤寒论卷第十
辨发汗吐下后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
伤寒论后序
附录
前言
  前言
  中医药学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生命科学,数千年来,在人民医疗卫生保健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也为中华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方论》以及《叶香岩外感温热篇》《薛生白湿热病篇》《温病条辨》等温病学名著,是中医药理论体系与临床经验的重要载体,也是中医学术的经典规范以及学术传承的基本教材,其中所论述的医学原理至今仍然是指导临床的准则。
  近代以降,随着西学的东渐,中国的现代学科体制逐步形成。然而,从晚清到民国,中医学却始终难以以自身的完整体系进入这一学科体制。于是,中医学界开始对整个中医理论体系进行整理,以求适应近代学科体制和教学要求,中医理论亦因之发生了巨大嬗变。表现在中医教育和课程体系的构建上,就是迅速抛弃传统的知识系统,按照西学的模式去建立新的学科范式。中国文化本身具有内在一致性的知识、价值和思维方式,蜕化为归拢于单一模式的抽象知识,严重影响了自己的思维训练、意义传递和生成功能。20世纪初以来的百年间,中医学研究一直处于“近代模式”的笼罩之下,中医理论对于诊疗实践的指导作用日渐淡化,学术界许多有识之士颇感忧虑。因此,近年来,中医药界的学者纷纷强调重新审视经典,审视传统,审视近百年来的研究方法,并以构建适合中医药特点的技术方法和标准规范为目标。运用现代语言和治学方法诠释经典,对中医理论进行“还原”、“归真”,是保持中医特色与优势、提高中医临床疗效的根本出路所在。
  综观古往今来的贤哲名医,无不熟谙经典、勤于实践,发皇古义、融会新知,不断推动着中医学术的进步。发扬中医药特色优势,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核心。《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提出了“以中医药理论传承和发展为基础,通过技术创新与多学科融合,丰富和发展中医药理论,构建适合中医药特点的技术方法和标准规范体系,提高临床疗效,促进中医药产业的健康发展”这一宏伟目标,明确将“中医药传承与创新发展”确立为本领域的优先主题。
  历史已经证明,熟读经典,溯本求源,是提高中医理论水平和临床疗效的必由之路。加强经典著作的学习,对于训练中医临床思维方法,提高辨证论治水平,培养优秀临床人才,实现中医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针对目前的现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启动了“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提出了“读经典,做临床”的主张,以期在新世纪培养一批优秀的中医临床家,造就一批中医各科的领军人物。为此,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教育司于2004年组织编写了《中医经典必读》,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该书从《黄帝内经素问》《灵枢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方论》《温病条辨》《叶香岩外感温热篇》《薛生白湿热病篇》这7部中医学经典著作中,选取最重要的条文,集为一册,作为学习中医经典的一种简易读本。
  由于《中医经典必读》节选本所选内容很少,难以反映这些著作的全貌,对于完整理解和准确把握中医经典,有一定的局限性。为此,又策划出版这7种著作的全文本,作为《中医经典必读》的配套书,以满足广大读者的迫切需要。受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委托,由我负责组织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文献研究所有关专家,制定统一的校注体例,遴选精善底本,严谨校勘,分工合作,完成了这项重要工作。
  本丛书所收书目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教司组织编写的《中医经典必读》所收书目相同。为方便阅读,前4种各自独立为一册,后3种温病学著作则合为一册,以《温病条辨》为主,其他两种因为篇幅较小,附之于《温病条辨》之后。
  唐代医家王冰《黄帝内经素问注序》云:“将升岱岳,非径奚为?欲诣扶桑,无舟莫适。”期望本丛书的出版,能够为广大读者学习和研究中医经典提供一个规范的版本,对“读经典,做临床”,进一步提高临床水平有所裨益。
  《中医经典必读丛书》主编
  王振国
  2006年7月于山东中医药大学
精彩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