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运六气:中医精准诊疗解密pdf下载

五运六气:中医精准诊疗解密百度网盘pdf下载

作者:
简介:五运六气:中医精准诊疗解密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06-01
pdf下载价格:0.00¥

免费下载


书籍下载


内容介绍

内容简介
  《黄帝内经·天元纪大论篇》:“太虚廖廓,肇基化元,万物资始,五运终天……”寥寥数语,已经点明了五运六气的重要性。仲景先师,“宿尚方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成《伤寒杂病论》一书,延用千年,活人无数。历代大医皆言:若方证对应,“效如桴鼓”。然而,如何才能“方证对应”,自古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初学者尤其茫然。 本书作者陈斌主任,探本求源,从五运六气入手,剖析《伤寒杂病论》的方术奥理,将人、病、方、药置于不断变化的时空中进行分析,充分体现了中医“天人合一”的学术精髓,解答了“为何今人用经方,时效时不效?为何中医各派,皆有所偏?”其实,只因处于不同的时空之中,运气不同而已。不明此理,则如盲人摸象,必定各有所执;洞察此理,才能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方可以为工也”。伤寒金匮,主方178个,契合书中所言运气方术者,足有175个,绝非巧合。 去圣既远,岐黄渐没,中医正处于历史的低谷,唯愿此书出版,能拨云见月,广植杏林,不令中医亡于我辈之手。同道之友,切不可错过!
作者简介
  陈斌,男,主任中医师,硕士生导师。擅长颈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微创与保守治疗,各类骨折手术或手法复位,及各类骨科疑难杂症等中西医治疗。领导建立“福州市中西医结合腰椎间盘突出症专科”。先后担任福建省中医药学会中医骨伤专业委员会委员、福州市中西医结合骨科学会副主任委员、福建省中医药学会中医经典分会常务委员、福建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委员、福州市中医药学会理事,曾在国家级、省级多家刊物上发表论文30余篇。临床上,注重中医经典理论的学习,尤擅脉诊,对于五运六气的运用及体质致病特点有独到见解,注重整体调理与局部治疗,从事骨伤科专业32年,在群众中有良好口碑。
目录
版权信息
自序
引言
绪言
第一章 人为何会生病
1.先天因素(命)
2.后天饮食等习惯和社会环境因素(运)
3.生活的环境及气象地理因素(堪舆)
4.个人行为(德行)
第二章 中医治病的原理
第三章 何谓五运六气
1.五运
2.六气
(1)主气
(2)客气
(3)客主加临
3.五运六气与临床运用及新旧历法换算
(1)十天干
(2)十二地支
第四章 六大体质
1.由年份知运气,由属相知体质
2.以月份断脏腑之寒热温凉
3.时辰与体质
第五章 六大体质特及选方用药
1.六大体质特点
(1)风性体质(蛇、猪)
(2)热性体质(鼠、马)
(3)火性体质(虎、猴)
(4)湿性体质(牛、羊)
(5)燥性体质(兔、鸡)
(6)寒性体质(龙、狗)
2.六大体质的选方和用药
(1)风性体质(属蛇、猪)用药
(2)热性体质(属鼠、马)用药
(3)火性体质(属虎、猴)用药
(4)湿性体质(属牛、羊)用药
(5)燥性体质(属兔、鸡)用药
(6)寒性体质(属龙、狗)用药
3.六大体质确定及用药的有效学习方法
(1)首先确定自己的体质
(2)再找一个自己比较了解其身体状态的人
(3)再找一个不同属相的人
4.六大体质用药的三阶段
(1)有样学样
(2)有样变样
(3)灵活多样
第六章 中医脉诊研究
1.脉的实质是什么?我们摸脉究竟摸的是什么
2.中医是如何通过脉来诊断疾病的
3.诊脉的分类
(1)按部位来分
(2)按功能来分
4.脉候的分布及发展
(1)三部九候
(2)三部十五候
(3)五部十五候
5.脉诊图示学习法(五部十五候)——一种看得见的脉诊学习方法
(1)功能脉法(传统脉法)
(2)器质脉法(微观脉法或精微脉法)
6.功能脉法和器质脉法及凭脉用方(药)
7.脉象和体质的关系
(1)风性体质脉象
(2)热性体质脉象
(3)火性体质脉象
(4)湿性体质脉象
(5)燥性体质脉象
(6)寒性体质脉象
8.如何进行脉诊的练习
(1)脉诊基本内容
(2)28种脉的学习
(3)临证中识脉
第七章 五行的相生相克和自我调节机制
1.以五行为基,形成人体内部的自我调节系统
2.以五行为媒,评释人体自我调节之失衡
3.以五行为枢,阐释人体的自我调节与自然界息息相关
第八章 先天八卦和后天八卦的关系
第九章 象数与人体脏腑和用药剂量的对应关系
1.象数在《伤寒论》中的横向比较
2.象数在《伤寒论》中的纵向比较
(1)桂枝剂量的比较分析
(2)麻黄剂量的比较分析
(3)综合比较
第十章 中药的性味归经与五行的相生相克关系
1.四气与阴阳五行
(1)四气通天地
(2)四气之中寓有阴阳含义
(3)四气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
(4)四气与五行的关系
2.五味与阴阳五行
(1)五味之阴阳属性
(2)五味的五行属性
(3)五味之间的生克制化关系
(4)五味理论与脏腑病理结合指导临床治疗
3.归经与五行
4.四气、五味和归经与药物的临床应用
第十一章 五运六气与预测
1.预测天气,指导生产,避免损失
2.根据年运的太过、不及指导收储中药
3.预测疫情
4.预测生死或者疾病的发展
5.指导穿衣和饮食
第十二章 成为大医必须具备的知识
1.中医基础知识类
2.经史类
3.天文地理类
第十三章 成为大医须进行的身体训练
1.气功修炼
(1)调气养气功夫
(2)强壮功
(3)针对疾病的相应功法及各种导引术
2.艾条灸神阙、关元、气海
3.手指经络疏通法
4.揉腹功
5.手指脉息感应训练
6.锻炼左手,开发右脑
第十四章 中药的特异性作用部位和临床对症运用
1.中药的特异性作用部位
(1)头部
(2)眼睛
(3)鼻
(4)咽喉
(5)口齿
(6)胸部
(7)腹部
(8)胁部
(9)腰部
(10)泌尿生殖腺
(11)脊柱
(12)四肢
2.中药临床对症运用
第十五章 未来医学的走向及中医的前景
1.中医药行业现状
2.中医药衰落的原因
(1)中西医盲目结合是中医误入歧途的开始
(2)中药剂型落后是制约中医发展的关键因素
(3)中医教学质量低下导致中医“后继乏人,后继 乏术”
(4)中医管理机制僵化导致中医举步维艰
3.发展中医药的意义
4.发展中医药的建议
(1)建立一套中医执业资格的认证体系
(2)建立一套传统中医师的培养系统
(3)建立一套传统中医药的现代化生产体制
第十六章 网诊探索
1.网诊的优点
(1)跟上时代的步伐,满足患者的需求
(2)充分发挥中医优势,更好地为患者服务,便于总结提高
(3)顺势而为,搭建中医网诊平台
2.网诊的缺点
第十七章 运用五运六气精准诊疗模式
1.临床精准诊病模式
2.如何做到临床精准诊病
第十八章 病例分析
1.湿性体质(属牛、羊)
2.燥性体质(属兔、鸡)
3.热性体质(属鼠、马)
4.火性体质(属虎、猴)
5.寒性体质(属龙、狗)
6.风性体质(属蛇、猪)
附 录
附录一:中医书友会发表文章一
学习和衡量中医水平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1)初级
(2)中级
(3)高级
【第二阶段】
(1)初级
(2)中级
(3)高级
【第三阶段】
(1)初级
(2)中级
(3)高级
附录二:中医书友会发表文章二
张仲景方术探讨
1.张仲景方术主要包括方药和术(象)数
2.术(象)数来源于藏象及数
3.《伤寒论》术(象)数运用举例
(1)麻黄汤、桂枝汤举例
(2)葛根汤举例
(3)栀子豉汤举例
(4)柴胡桂枝汤举例
(5)栀子厚朴汤举例
(6)竹叶石膏汤举例
(7)少阴病诸方举例
(8)理中丸举例
(9)白头翁汤举例
(10)当归四逆汤举例
(11)桃花汤举例
(12)赤石脂禹余粮汤举例
4.现在用药剂量思考
5.不能解释的量的问题
(1)麻黄升麻汤
(2)桂枝麻黄各半汤
(3)桂枝二麻黄一汤
6.体会
附录三:中医书友会发表文章三
如何正确秉承《伤寒论》思想——谈《伤寒论》学习体会
1.从五运六气理论看《伤寒论》六经辨证体系
2.从脉症看伤寒
3.《伤寒论》方术探讨
4.学习体会
附录四:中医书友会发表文章四
《伤寒论》六经辨证和五运六气的关系
1.六经的实质是六气为本,六经为标
2.六经病是客气加临主气侵犯人体所表现的症状
3.六经病提纲与客气主气的关系
4.伤寒六经病提纲
附录五:中医书友会发表文章五
颈椎病眩晕的机理和治疗探讨
附录六:中医书友会发表文章六
后天八卦图对应脏腑及在临床中的指导作用
附录七:中医书友会发表文章七
脉诊之临床感悟
1.功能脉法
(1)功能脉法的技术要点
(2)脉象与方药的对应规律
(3)28种脉的学习
(4)脉理
2.器质脉法
(1)器质脉法的技术要点
(2)器质脉法的原理
(3)器质脉法的重要性
(4)以症测脉
3.感想
后记
前言
  自 序
  五运六气理论是中医学的高层次理论,早在《黄帝内经》(以下简称为《内经》)中就有运气7 篇详细阐述了五运六气的致病特点和治疗法则。但因历史久远,文辞深奥难解,研究者少,能将其运用于临床者更是寥寥无几。
  《素问·六节藏象论》说:“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不可以为工矣。”民间也有“不明五运六气,检遍方书何济”之说,这都说明五运六气的重要性。然而,“人之所病,病疾多;而医之所病,病道少”,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人吃五谷,岂有不病之理?世间疾病千千万万,且仍在不断增加,如果按照一个一个疾病去掌握,根本是不可能的。因此,现代医学运用各种分类法对疾病进行细致的分类,形成各个专科,并且还有二级或更细的分科,以便于学习掌握和临床精准诊疗。但各个专科只是治疗自己本专科的疾病,而对其他科的疾病就少有涉猎。如患者患了眼病就得去眼科,胃痛就得去消化科。这种分类是将人体各个系统割裂了,认为它们彼此没有多大的联系。因此有“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之嫌。
  事实上,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体的各部分都是有机结合,并相互依存和相互制衡的。这样较细的分科对中医学的发展是不利的,因为中医注重的就是整体性,其特点是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中医认为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自然的变化会影响人体,且人体的五脏六腑也是相生相克并相互关联的。所谓“天人相应”,“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中医善用归纳法,把万千疾病归纳为几类,这样化繁为简,从宏观大局上把握,便于掌握和治疗。例如,张仲景说“千般疢难,不越三条”,提出三因学说,并强调:“以此详之,病由都尽。”老子也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认为万物的生成是有一定规律,并有定数的,到三为止。《素问·五运行大论》:“夫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天地阴阳者不以数推,以象之谓也。”明确说明就阴阳本身来说,可以不断细分,可至万千。但如果是研究天地及人体的阴阳,就不能用这样的分法。即不以数的多少来分,而是以观“象”为准,而“象”是有定数的。因此,天地和人是有定数的。
  站在五运六气的观点,根据天人相应理论,看天地四季寒暑更迭,风云变幻,万千气象,只不过六气,即风、寒、热、湿、燥、火;人与之对应,芸芸众生,形形色色,百病繁杂,也不过六质,即风、寒、热、湿、燥、火性体质。人之所以有病,是由于自然六气或者说是六淫与人体六质相结合而致病,即《黄帝内经》所言:“两虚相得,乃客其形”。因此,只要掌握了这六大体质特点,从内调其虚实,堵住内部的“虚”,使外部之虚邪贼风,无可乘之机,则病可愈。不使“两虚相得”,即可通治百病,快速提升医疗水平。所以说,寒暑更迭,不过四季,风云变幻,不离六气,人生百病,统归六质,内调虚实,治病求本。
  那么,如何确定自己的体质,如何知道六大体质,又如何做到精准诊疗呢?
  站在五运六气的角度,以天人相应的观点看,人的体质包括先天体质和后天体质。人的先天体质的形成是由其出生时的年月日时决定的,每个人是不一样的,是一生固定不变的,甚至可以精准到时、分。因此,只要知道其出生年月日时就能精准地知道其体质中五行的太过、不及和六气属性,如寒、湿多少等,从而确定其体质。而后天体质的形成变数太多,与其饮食习惯、生活居住条件、工作环境等太多相关因素有关,这个可以根据症状和四时脉法来确定。而要做到精准诊疗就必须知道患者先天体质的寒热燥火特点,并通过脉象了解其后天的气血阴阳虚实状态,四诊合参,才能精准奏效。
  可是,在临床上,能做到准确的诊脉并不容易。历代医家都十分重视脉诊。如张仲景说:“脉乃气血先见……气血俱盛,脉阴阳俱盛;气血俱衰,脉阴阳俱衰……若感于邪,气血扰动,脉随变化,变化无穷,气血使之……欲知病源,当凭脉变;欲知病变,先揣其本。”张仲景在《伤寒论·序》中批评一些医生不重视脉诊,“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动数发息,不满五十……欲视死别生,实为难矣。”事实上,临床中只要明白“天人相应”的道理,那么脉与人也是对应的,脉与天,脉与四时也是相应的,就可以正确理解脉象变化。人之所以病,是由于五脏失去平衡,有的太过,有的不及,正如张仲景所说“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反之,则病。
  所以《素问·至真要大论》指出“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的治疗大法。同时也指出“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折之,不足补之,必佐以所利,和其所宜,安其主客,适其寒温”的具体治疗方向。
  《金匮要略》也说:“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因此,我们临床中正确的诊脉主要是诊察两手三部脉的太过、不及,并根据脏腑五行的生克规律进行调整,至平衡即可。脉平则表示阴阳平和,虽病当愈。如《伤寒论》曰:“脉病,欲知愈未愈者,何以别之?……寸口、关上、尺中三处大小、浮沉、迟数同等,虽有寒热不解者,此脉阴阳为和平,虽剧当愈。”所以,只要知道其体质特点,就能根据其阴阳多少、太过、不及,脉的太过、不及和阴阳气血虚实予以对应治疗,从而达到精准诊疗的目的。
  人们常说:性格决定命运。这句老话指的是人的性格特点决定其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处理事情方式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结果,甚至影响一生。但站在五运六气的观点上,我们可以清楚地知道,不同体质的人,其体质特点及性格特点就是不同的。同理,相同体质的人,也带有相同的性格特点,甚至一生的发病特点也是相同的。因此我要说:是体质决定性格,性格才决定命运,要想掌握自己的命运,必须了解自己的体质。
  本书根据五运六气的特点,结合临床实战,剔除繁杂的运气推演方式,首次提出六大体质学说,并换算成人们最熟悉的属相(或出生年月日)与之相匹配,快速判断体质,从而达到临床实用、快速、精准诊疗的目的。
  本书强调理论必须运用于临床实践,学习要注重理、法、方、药的运用。尤其注重明理、求法、合道。同时考虑到临床医生没有太多的时间看书,所以内容不宜太多、太细,对有些问题不做深入的阐述,适当精简,以实用为目的。
  本书从2013 年起稿,历经数年,几易其稿,书中尚有许多有待完善之处,考虑病不等人,时不我待,早一天付梓,可早一天让有缘医者得之,早日运用于临床,解除病家痛苦,也是我辈心愿。如古人云:“拯溺救焚,岂待整冠束发。”因此,不揣愚陋,勉而为之,谬误难免,还望医中高手不吝赐教,以臻完善。
  本书付梓,要感谢许多中医前辈的无私奉献,没有他们的著书立说,就没有我悟道的过程,所以我今有所得,也不敢藏私。在此将我的学习所得公诸于众,希望有缘人能从中有所收获并继续进步。如《黄帝内经》所说;“非其人勿传,非其真勿授,是谓得道。”只有这样,中医事业才能发展,做到江山代有人才出,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
  另外,要特别感谢中医书友会编辑王超的鼓励和支持。
  陈斌
  丁酉年癸卯月于福州__
精彩书摘
  这是一本深入讲解五运六气与中医临床关系的佳作。中医讲究辨证论治,但不仅限于此;中医擅长取象比类,但也精于数术测算。上至天地家国,下至黎民百姓,皆有象数规律可循,学医之人不可故步自封,应当深究运气精妙,方可深入岐黄,救治众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