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榜经典:人生的智慧·如何幸福度过一生pdf下载

作家榜经典:人生的智慧·如何幸福度过一生百度网盘pdf下载

作者:
简介:作家榜经典:人生的智慧·如何幸福度过一生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出版时间:2019-04-01
pdf下载价格:0.00¥

免费下载


书籍下载


内容介绍

编辑推荐
  1、本书是哲学大师叔本华写于1850年的晚期著作,正是这本通俗易懂、透彻实用的小书,使叔本华成为享誉世界的哲学家。
  2、本书娓娓道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如何才能享有持久的幸福,为你讲透健康、财富、名声、荣誉、养生和为人处世的法则。
  3、哲学大师叔本华:“本书尽量从世俗、实用的角度考虑问题,人生的智慧就是如何尽量幸福、愉快地度过一生这样一门艺术……人类从我这里学到了他们将永世不忘的东西。”
  4、翻开本书,彻底读懂人是什么、人拥有什么、别人到底怎么看你!从而找到一个全新的自己,获得终身成长!
  5、作家榜经典文库版《人生的智慧》,连续3年全网销量爆棚,靠口碑热销10万册
  2019年全新升级版四大特色:
  一,忠实还原叔本华的权威定本,保留底本全部注释,方便读者无障碍阅读;
  二,划分章节新增标题,全书精髓一目了然;译文生动流畅,极其好读;
  三,暨南大学生活方式研究院联席院长费勇教授,亲笔撰文导读,为你讲述叔本华的传奇人生和哲学脉络。
内容简介
  《人生的智慧:如何幸福度过一生》是世界级哲学大师叔本华晚年心血之作,囊括一生思想精髓,一语道破人生智慧,指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获得长久幸福的路线图,通俗易懂又透彻实用,让我们恍然大悟,帮助我们快速认清自己,获得终身成长!
  叔本华审视世事明若观火,人是什么、人拥有什么、别人到底怎么看你……这些曾经困扰你我的问题,叔本华都揭开了终极答案,带给世人心灵震撼,尼采、托尔斯泰、爱因斯坦、薛定谔、弗洛伊德、普鲁斯特、莫泊桑、毛姆、卡夫卡、屠格涅夫、博尔赫斯等大师,都是叔本华的忠实读者。
  歌剧宗师瓦格纳说,叔本华如同上苍的恩赐般降临到了他的孤独之中,尼采赞叹:“我一翻开叔本华的书,就好像马上长出了一对翅膀。”诺奖得主托马斯·曼称阅读叔本华是“绝对一流的灵魂体验”,“这样的阅读,人一生中只能有一次,绝无第二次的可能”。
作者简介
  阿图尔·叔本华(德文:Arthur Schopenhauer,1788年—1860年)
  著名哲学家,唯意志论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出生于德国但泽,双鱼座。
  父亲是一位富商,性格易怒忧郁,后因溺水去世;母亲是作家,与歌德、格林兄弟等文坛名家熟识。
  21岁到哥廷根大学攻读医学;23岁弃医从文,进入柏林大学学习;30岁,他的旷世杰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出版,反响平平。对此,叔本华异常悲伤:“如果不是我配不上这个时代,那就是这个时代配不上我。”
  63岁,他的封笔之作《附录和补遗》出版(《人生的智慧》即取自这部著作),声名鹊起。
  靠继承父亲的遗产,叔本华一生过着隐遁的生活。
  1809年初,21岁的叔本华对歌剧女演员卡洛琳娜·雅格曼一见钟情,然而他的女神却另有所爱。他情路坎坷,终身未婚,晚年陪伴他的只有一条叫“世界灵魂”的卷毛狗。
  72岁,叔本华因肺炎死在餐桌上,他临终前说:“人类从我这里学到了他们将永世不忘的东西。”
  叔本华死后,其所有财产都捐献给了慈善事业。
  尼采是叔本华哲学的继承者,他说:“我一翻开他的书,就好像马上长出了一对翅膀。”
目录
版权信息
新版导读
学前课 “人生的智慧”是什么?
如何才能幸福地度过一生
想要幸福,你必须知道的三个终极真相
我与他人为什么不同?
痛苦面前,人人平等
不幸福只是因为你“感觉不幸福”
宁做健康的乞丐,不做病恹恹的国王
人生只需“量力而行”
财富带来幸福,也会打扰幸福
第1课 人是什么?
你的“幸福感”为何越来越少了?
任何事都不值得你牺牲健康去追求
乐观和美貌能让你更幸福
快乐的“死敌”—痛苦和无聊
人,要么孤独,要么庸俗
无聊成了口头禅,是因为无知
你可能根本没认清自己
没有真正的需求,就没有真正的乐趣
逃脱困住你生活的“活死人墓”
人生两大苦:物质匮乏,精神空虚
“智慧”越多越忧伤?
庸人测试
第2课 人拥有什么?
财富犹如海水,喝得越多越口渴
穷人比富人更易挥霍
人为什么不能太穷?
一贫如洗,也可以是你的优势
第3课 你在他人眼中是什么样的?
谎话为什么受欢迎?
别过于在意他人的眼光
拔掉引发痛苦的那根“肉刺”
不必“谦虚”,只管骄傲
与华而不实的社会地位说再见
荣誉的本质
公民荣誉:人渴望被尊重
公职荣誉:要做就要做到最好
两性荣誉:男人征服世界,女人通过征服男人而赢得世界
门当户对才幸福
男性荣誉源于“集体荣誉”
骑士荣誉:小众的荣誉
最粗野的人永远“最正确”
让步你就输了吗?
“荣誉”对我们的可怕影响
遭受侮辱时,我们该怎么办?
名声:昙花一现还是永垂不朽?
唯有作品永垂不朽
学会欣赏自己,不要指望别人来“欣赏”你
名副其实还是浪得虚名?
真正的名声
什么样的人容易出名?
耐得住寂寞才担得起盛名
附 录
媒体评论
  我一翻开他的书,就好像马上长出了一对翅膀。
  ——尼采(19世纪德国哲学家、诗人,西方现代哲学开创者)


  你知道这个夏天对我来说意味着什么吗?那是对叔本华著作的心醉神迷和连续不断的精神愉悦,这种陶醉、愉快是我从来不曾体验过的。
  ——托尔斯泰(19世纪俄国文豪,著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


  在四年里,叔本华的书从未离开过我的头脑,到接下来的夏天为止,我从头到尾已研读叔本华的书四次。叔本华的书对我产生了强烈影响。
  ——瓦格纳(19世纪德国浪漫主义作曲家,歌剧宗师)


  在我们的时代,叔本华的哲学仍然产生着成熟的和人性化的影响。
  ——托马斯·曼(20世纪德国现实主义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叔本华是一个语言艺术家,仅仅因为他的语言,我们就应该无条件地读他的著作。
  ——卡夫卡(20世纪奥地利文学巨匠,著有《变形记》)


  《人生的智慧》抚慰了我的心灵。
  ——阿兰·德波顿(当代英国畅销作家,著有《旅行的艺术》《哲学的慰藉》)


  我在日常生活中常运用本书中的原则。它见解深刻,振聋发聩,对每一个有思想的人都具有安慰。
  ——美国读者评论
前言
  学前课 “人生的智慧”是什么?
  如何才能幸福地度过一生
  在本书中,我将从日常生活来谈“人生的智慧”,也就是如何安排我们的生活,然后享受最大程度的快乐和成功。你也可以说它是幸福论,因为它将教我们如何幸福地度过这一生。
  如果从完全客观的角度来说(因为这个问题本身就不可避免地带有主观性),我们都会认为活着比死去好。可以这样说,我们眷恋生命,是因为生命本身的美好,而不仅仅是出于对死亡的恐惧。并且,我们应该都不希望看到生命的结束。
  至于人类的生活是否与生命的概念完全契合这一问题,众所周知,在我的哲学体系里给出了否定的回答。然而,关于幸福论的假设,这个问题却必须要从肯定的角度来阐述。在我主要著作的第二卷第四十九章已经指出,这个假设的前提本身就是错误的。所以,在阐述“幸福的人生”这个主题时,我不得不向我自己的哲学体系导向的更高级的道德观妥协。我即将要说的一切,在某种程度上都是一种折衷。基于此,我表述的都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观点,这其中便包含了这些观点本身的错误。所以,这些见解具有的价值相对有限,因为幸福论这个词语本身就是一种委婉的说法。并且,我也不敢说自己是完整的,部分原因是这个主题无法穷尽,部分原因是我不想重复别人已经表达过的观点。
  我记得有一本卡当写的《化弊为利》很值得一读,它与我写这本箴言书的目的类似,可作为本书的补充。亚里士多德在他的《修辞学》第一册第五章里也有小部分关于幸福论的论述,内容并不详尽。鉴于编辑(别人的观点)并非我的工作,而且在编辑过程中可
  能会导致个人观点的偏离,而个人的观点却往往是这类著作的核心,所以我没有利用前辈们的著作。
  实际上,不同时代的智者说的都是同样的东西;可惜所有时代的愚者们总是占了压倒性的大多数,总是以他们的方式一意孤行,总是和智者们的教诲唱反调——这种情形只会周而复始持续下去。恰如伏尔泰所言:“来来去去,世间永远愚蠢又邪恶。”
  想要幸福,你必须知道的三个终极真相
  亚里士多德把人生的幸福分为三类——身外之物、人的灵魂和人的身体。现在我们只保留他的三分法,我认为,决定人类命运的根本差别取决于以下三项不同的内容:
  第一,人是什么:可以用“个性”一词来概括,广义的“个性”包括了健康、力量、外貌、气质、道德品格、智力和教养。
  第二,人有什么:即外在财产和一切占有物。
  第三,人在他人的眼中是怎么样的:人向外界呈现出的样子,也就是人们是如何看待他的;而他人看法则是基于这个人已经获得的荣誉、社会地位和名声而来。
  我与他人为什么不同?
  人与人之间的差异,首先是由大自然决定的。
  由此不难推断,财富或是他人的眼光只是影响了人们对生活的规划和安排而已,“人是什么”对人类幸福与不幸的影响才是最关键的。
  一个人身上真正的优点,如伟大的头脑或者伟大的心灵,和那些特权等级或高贵的出身一对比,就像是现实中的国王和舞台上扮演的假国王一般,有着云泥之别。伊壁鸠鲁最早的门徒迈特罗多鲁斯在他的一篇文章标题中也这样表达过,“得于我们自身的幸福,要比我们从外界获取的更伟大”。
  幸福的首要因素,甚至,一个人此生存在的主要意义,是由他的内在机制决定的,这是既定事实,也是他内心是否感到满足的直接根源;一个人内心满足与否,取决于他的情感、欲望和思想的共同作用,外在环境对人只起到了间接调节的作用。这也就是为什么相同的外在环境或外部事件,对两个不同的人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即便是在无限相似的条件下,每个人都还是只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人通常容易只着眼于自身,最能直接理解的是自己的想法、感受和意志,外部世界只有在与个人的生活产生关联时才会对他产生影响。人们用自己的方式来塑造并观察世界,世界由此为不同的人而呈现出不同的样子——可能对这个人来说,世界是空洞乏味流于琐碎的;但对另一个人而言,它却极有可能是丰富有趣充满意义的。
  每当人们听到某个人谈论他经历的趣事时,许多人都会首先希望同样的趣事也能发生在自己的生活中,但这其实只是别人有本领把一件事表达得活灵活现而已。在智者看来是场饶有趣味的冒险,对于一个感受力贫弱的普通人而言,则可能由于司空见惯就忽略过去了。举个例子,歌德和拜伦取自现实主义题材创作出美妙的诗歌,愚蠢的读者可能会嫉妒有这么多让人欣喜的事情都发生在诗人身上,却忘了诗人才华横溢,能化腐朽为神奇,才是值得羡慕的。
  同样的,气质忧郁的人觉得是场悲剧的事情,到了乐观开朗的人那里说不定就只当作是一次颇具戏剧性的冲突,而对于冷漠的灵魂来说则可能什么意义都没有。要意识到并且可以欣赏每一次事件,必须要结合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的因素,就像水里的氧元素和氢元素那样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同样的经历,即便是在客观或外部因素完全一致的条件下,主观的个人感受也是不一样的,不同的人看到不同的风景。
  世上最美好的所在让迟钝的人来欣赏,他也只能看到一幅乏味的现实图景,十分枯燥——恰如一处美好的景致遇上了阴暗的天气,或是透过一个坏了的相机镜头去看,总之是白白辜负了美景。简单来说,就是每个人都被禁锢在他自己的意识局限之中,无法跳脱出来,超越不了自己,外援对他的帮助也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