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好好做事》[20M]百度网盘|亲测有效|pdf下载
  • 好好做事

  • 出版社:北京紫图图书有限公司
  • 出版时间:2018-05-01
  • 热度:9047
  • 上架时间:2024-06-30 08:52:20
  • 价格:0.0
书籍下载
书籍预览
免责声明

本站支持尊重有效期内的版权/著作权,所有的资源均来自于互联网网友分享或网盘资源,一旦发现资源涉及侵权,将立即删除。希望所有用户一同监督并反馈问题,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或发送邮件到ebook666@outlook.com,本站将立马改正

内容介绍

编辑推荐
  ★本书作者学诚法师是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中国佛学院院长,“史上*强科研实力寺庙”北京龙泉寺方丈。其博客点阅量突破千万;微博开通16个语种,读者涵盖全球3/4的国家和地区,
  曾受邀至剑桥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多国多地进行演讲。


  ★很多讲如何做事的书都比较侧重做事的方法和技巧,而学诚法师的《好好做事》则告诉我们:“在世间做任何一件事前,先问问自己发的什么心”“用出世的心做入世的事”“做事要做正业”“发心要高调,做人要低调,做事讲缘起”“做事要‘如救头燃’”“做事不要只看眼前的结果,还要看未来的意义”,等等,首先教我们掌握人在世间做事的不二智慧,然后从“如何发心”“如何为人处世”“如何好好做事”等角度开示相关的方法,让我们圆满地活在当下。


  ★堪称是一部让我们做事圆满的生活佛学不朽经典。
内容简介
  人生苦短,要做就做对生命有帮助的事,所以古今成大事者,无不深谙“为人之慧”“做事之道”。但如何善巧地尽快掌握“为人之慧”“做事之道”呢?
  《好好做事》就是这样一本面对世间不知、不明如何好好做事,因此让自己当下迷惘,恐惧未来的人开示的生活佛学经典,在书中,作者学诚法师从“悠悠万事,用心唯大”“为人处世,皆有妙法”“活下去,活在当下”三个方面,多维度地与我们分享让生活一直通透、圆满的大智慧,让我们好好地立心、立身、立命于这个充满无常的世间。
作者简介
  学诚法师,1966年出生于福建仙游。1982年于莆田广化寺出家,于定海长老座下剃度,并依止圆拙老和尚修学。1988年于四川成都文殊院宽霖大和尚座下求受三坛大戒。1991年于中国佛学院研究生毕业。现任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中国佛学院院长、福建省佛教协会会长,福建莆田广化寺、陕西扶风法门寺、北京龙泉寺方丈。同时,学诚法师还担任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宗教界和平委员会常务副主席、北京市政协常委、北京师范大学人文宗教高等研究院副院长等职。
目录
版权信息
前言 用出世的心做入世的事
上篇:悠悠万事,用心唯大
第一章:做事之道:你发的什么心
做事要做正业
做一件事先问问自己:你发的什么心
何时何地,知道自己要干吗,这就是负责任
做事应该“有所求”还是“无所求”
小事做不好,大事也就无从谈起
做事到底该重视大事还是小事
人最不自知的错,就是做什么事都只看眼前
第二章:把事做好,离不开因缘
发心要高调,做人要低调,做事讲缘起
做事要在因缘上用心
缘起改变了,结果就改变了
错会“随缘”“放下”的本意,做事就会背道而驰
第三章:做事执着好吗
世间从来没有不变的东西
为什么任劳容易,任怨难
认为是你做的,功德再大也是小
第四章:管理禅
管好你自己,不要老想着管别人
当带头人,要让大家感觉你对每个人都没有分别心
少忧事,多忧人,是把任何事做好的窍诀
看一个人,要从长远的角度去看
懂得配合别人,才是真正会做事情的人
做事要发长远心、平常心
做领导,最关键是协调关系、化解矛盾
要经常原谅别人,不然自己难受
坚持随众,服从管理,不说是非
随众:别人干什么,你就好好地跟着干什么
中篇:为人处世,皆有妙法
第五章:物忌全胜,事忌全美,人忌全盛
为什么做人要虚心:虚心的人拿得起,也放得下
为什么做人要慎独:让自己言行一致
为什么做人要宽厚:狭小的心,处处都是问题
为什么做人要吃亏:学会吃亏,最终得到的比失去的更多
为什么做人要寡言:无用的话、没有意义的话,易伤人害己
为什么要不说人过:时时检点自己且不暇,岂有功夫检点他人
为什么要不文己过:小人才会文饰己过
为什么要不覆己过:有覆藏心的人,内心很辛苦
为什么要闻谤不辩:丛林以无事为兴盛,是非以不辩为解脱
为什么要不嗔:一念嗔心,开百万障门
第六章:欢喜处处在
对于胜过自己的人,虚心学习;对于不如自己的人,耐心帮助
我们的待客之道:众生欢喜佛欢喜
当别人有了错误,时机成熟了再指出来
别人做错事了,到底要不要批评
与人有矛盾,是据理力争还是隐忍
“观过”前,先将心比心想一下
学会拒绝别人
世间所有的钩心斗角,都不过是为了一时之利益或脸面
谁会与人争一个“玩具”呢
在集体议事中如何用心
第七章:生活心经
做好事到底有没有好报
为什么我们经常会感觉“盲、忙、茫”
事事以自我为中心,必然活得苦上加苦
“应该是什么”和“事实是什么”是不同的
你不解决问题,问题就解决你
学会关心别人,内心就能强大
下篇:活下去,活在当下
第八章:凡事先找自己的问题
找别人的问题,就会痛苦;找自己的问题,就会幸福
和父母的关系处理不好,事业也不会好
把“怨气”转化为“福气”
第九章:我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第十章:最强不过平常心
第十一章:逆境、顺境,都在一念间
第十二章:心不累的生活
前言
  用出世的心做入世的事
  佛法在两千多年的传播过程中,到了今天,大家的认识千差万别,有的人会认为经典里的文言文就是佛法,有的人会觉得烧香拜佛是佛法,有的人会认为暮鼓晨钟就是佛法,等等。
  这些都是外在的形象。佛法其实就是我们活生生的生活,在我们的身体、语言、思想的每一个细节上,在每一次举手投足之间。
  所有人都要面对出世和入世这两种心态。入世就是要做事,出世也要做事,关键在于如何用心。
  就是大家比较熟悉的那句话,用出世的心做入世的事。
  修行人的修证功夫就是要靠事业和成就展现出来,无为法离不开有为法。
  少数人可以言下大悟,有些人可以通过学习经教悟道。而对更多人来说,在当代这个时空因缘下,要通过做事情来领悟、修行。
  只有真的去做一件事情时,真的在事项中看到自己内心的烦恼、妄想、执着,感受到被名缰利锁系缚时的痛苦,感受到失意时的落寞、得意时的张狂,才能对自己的内心世界有更深刻和真实的了解。
  多多经历,反复锤炼,才能够狂心顿歇,歇即菩提。
  只有经历过风浪的水手,才懂得什么是真正的平静。
  你有了一定的功夫,对外才能开显出足够的慈悲和智慧。不是为了做事而做事,是为了修道而做事。修道也是为了普度众生。
  懂得缘起,掌握缘起,根据缘起随缘做事,组合更好的因缘,成就更广大的善业,而不是跟着情绪和妄想做事。
  在做事情的过程中,我们慢慢体会和领悟自他不二、空有不二、依正不二的真理。
  出家人通过修行得到的能量,可以通过弘法的方式传递给在家人,犹如发电一样,让在家人更有心力去处理生活中种种的困难和挫折,解决家庭中的矛盾、事业上的矛盾,以及人际关系中的各种问题,从而达到服务社会、利益社会的功用。
  这和普通的社会事业是不同的,因为它的出发点就是一个出世的心。但是,作用和目的有一致的地方——让家庭和睦,事业有成,人际关系和谐,让我们生活得更好,远离烦恼和痛苦。
  所以,佛法就是活生生的现实,随时可以用,让我们在这个万紫千红的大千世界里,眼所见、耳所听、鼻所闻、舌所尝、身所触、意所思这六根对六境中,不贪婪,不排斥。
  让我们领悟到我们不是独立存在于这个世界的一个有自性的个体,而是不一不异的关系。
  过去常常会误解,佛法就是避世的,但事实是,我们就活在这个世界上,怎么避世呢?逃到哪里能避开六根对六境的所谓现实呢?
  佛教的修行有很多很多的方法,所谓八万四千法门,每一种都很可贵,目的都是为了让我们解脱。做事情也是如此。
  只有真的去做了,才知道,道理是道理,现实是现实。我们懂得了道理,不一定就是真的领悟了。道理一定要融入我们的身心,才算数。
  否则,我们就执着于文字,觉得文字就是真理。所以佛门有“指月”这样的说法,用手指去指月亮,误以为手指头就是月亮。
  诸佛妙理,无关文字。但是没有文字,佛法也无法继承和传播。所以,我们要学习佛法,更要实践佛法。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古代农业社会农禅并举,很适应当时的社会氛围;现代社会,也是农禅并举,但现在是“码农”。在这样一个互联网时代里,如何探索出更适合现代人的修行道路,还需要更多的实践和摸索。
  两千多年了,语言在变化,服饰在变化,职业在变化,生存方式在变化,山河大地种种外在都在变化,甚至于沧海桑田,但是人心还是那样的——贪、嗔、痴,一点也没变。
  大家比较熟悉的佛门中的很多话,都已经成为文化生活中的一部分,比如“拿得起,放得下”,用来形容一个人心胸豁达、自在洒脱。
  但事实上,世俗社会的很多痛苦都来自拿不起,放不下;该承担的没有心力去承担,该放下的不舍得放下。做事就是这样历练,要先拿起来,再放下。
  在善知识的调教、点拨、指导下,那颗执着和顽劣的心,反复提起,反复放下,慢慢才真能达到宠辱不惊、云淡风轻的境界。
  不然,就只是文字而已。
精彩书摘
  ★用出世的心,做入世的事
  所有人都要面对出世和入世这两种心态。入世就是要做事,出世也要做事,关键在于如何用心。就是大家比较熟悉的那句话,用出世的心做入世的事。
  佛法在两千多年的传播过程中,到了今天,大家的认识千差万别,有的人会认为经典里的文言文就是佛法,有的人会觉得烧香拜佛是佛法,有的人会认为暮鼓晨钟就是佛法,等等。
  但这些都是外在的形象。佛法其实就是我们活生生的生活,在我们的身体、语言、思想的每一个细节上,在每一次举手投足之间。
  所有人都要面对出世和入世这两种心态。入世就是要做事,出世也要做事,关键在于如何用心。就是大家比较熟悉的那句话,用出世的心做入世的事。
  只有真的去做一件事情时,真的在事项中看到自己内心的烦恼、妄想、执着,感受到被名缰利锁系缚时的痛苦,感受到失意时的落寞、得意时的张狂,才能对自己的内心世界有更深刻和真实的了解。
  多多经历,反复锤炼,才能够狂心顿歇,歇即菩提。
  只有经历过风浪的水手,才懂得什么是真正的平静。
  懂得缘起,掌握缘起,根据缘起随缘做事,组合更好的因缘,成就更广大的善业,而不是跟着情绪和妄想做事。在做事情的过程中,我们慢慢体会和领悟自他不二、空有不二、依正不二的真理。
  两千多年了,语言在变化,服饰在变化,职业在变化,生存方式在变化,山河大地种种外在都在变化,甚至于沧海桑田,但是人心还是那样的——贪、嗔、痴,一点也没变。
  事实上,世俗社会的很多痛苦都来自拿不起,放不下;该承担的没有心力去承担,该放下的不舍得放下。做事就是这样历练,要先拿起来,再放下。
  ★何时何地,知道自己要干吗,这就是负责任
  究竟怎么样来承担人生的责任呢?就是自己有多大愿力,有多大发心,有多大智慧,就来承担多少事情。
  不论何时何地,在家也好、庙里也好、单位也好,不论什么时间,无论什么地方,你都能调整到自己要做的事情上,这就叫作负责任。
  比如,这个时候我需要看书,看书就是负责任;这个时候需要劈柴,劈柴就是负责任。
  有一位弟子问方丈师父:“承担什么样的责任,才能有成就呢?”
  方丈师父告诉他:“地上有水,你把它擦干,这就是责任;水管坏了,去安排修理,这就是责任;来客人了,及时地端茶倒水,这就是责任;柴火不够了,及时去劈,这就是责任;该扫地了,该浇花了,扫地浇花就是责任;信众心里有问题,及时去开导,去帮助解决,在社会上开展慈善活动,有了困难,及时去补位,去解决问题,这就是责任。”
  哪里有问题,不分大小,都能够积极发心去做,去承担起来,不求肯定,不畏人言,这就是责任。
  何时何地,知道自己要干吗,这就是负责任。
  人往往容易把一天的事情和一生的事情搞混淆了,把一生的事情和生生世世的事情搞混淆了。
  什么是混淆呢?比如今天的事情没有做好,就会影响到明天,影响到未来。
  人总会给自己找理由,说今天没有做好,明天开始我好好努力;到了明天的时候又没有做好,又说后天开始好好努力。就这样,日子一天天白白地过去,这就是把一天跟一生混淆了。
  ★发心要高调,做人要低调,做事讲缘起
  心心念念、时时刻刻把握住什么事情要低调,什么事情要中调,什么事情要高调,用功就比较容易得力。如果起心动念错了,那就麻烦。此岸和彼岸,关键是现前的一念心。
  寺院里的僧众和俗众都很忙,做事情讲究承担,有做学问的,有专事禅定修行的,有待人接物、处理各种复杂事务的,等等。总之,闲人待不住。
  有人向法师提出疑问:“要想把各种具体事项做好,做的人应该遵循什么法则?”
  法师说:“大致可归纳为:做人要低调,要无我;做事要中调,讲究缘起;修行要高调,发心最重要。”
  很多人修行低调,做事或者说话高调,这样问题就会很大。比如,说话高调就很容易出问题,这就等于做人高调一样的道理,就会出毛病。话说出来,做不到,就很被动,久了就会失信于人。
  做事情要中调,就是凡事要恰到好处,进退有度,拿捏得比较妥当。
  事情有善有恶,那善与恶的区别在哪里呢?恶人看到点滴的事情,现起的都是恶法;圣者面对世间任何境界,内心现起的都是善法。
精彩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