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雅丛书(08):中国式建筑pdf下载

优雅丛书(08):中国式建筑百度网盘pdf下载

作者:
简介:优雅丛书(08):中国式建筑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7-04-01
pdf下载价格:0.00¥

免费下载


书籍下载


内容介绍

编辑推荐
  还原千百年来中国人与美的对话,从古典中国寻找失落的优雅;台湾学者专家多年打磨,用一套书讲透中国文化独特之美,献给每一个想认真了解中国的人。10本书10个主题,锁线裸脊,全彩印刷。

  1 系统完整:《优雅》丛书共10种,包含绘画、书法、图书、诗歌、陶瓷、建筑、花艺、茶艺、篆刻、昆曲共10个主题,涵括了中国文化的各个方面,对中国文化之美有全面介绍。

  2 内容经典:《优雅》台湾版各分册出版后成为各自领域经典之作、重要参考书。其中《优雅03:陶瓷之路》获台湾出版奖*高奖“金鼎奖”。《优雅01:如何看中国画》先后有台版、港版、日文版及韩文版等多种版本出版。

  3 图文并茂:无论是国画、书法,还是陶瓷、图书,都针对内容配以大量彩色图片。以图解文,以文注图,展示更加直观,读者获得的印象更鲜明具体。

  4 作者优秀:《优雅》的主编和作者来自台湾,都是各领域研究专家。其优势尤其在于接受过传统文化熏陶,学养深厚。在传统文化大环境逐渐消失的今天,其独特性愈发凸显。如《当书法成为艺术》的作者周凤五,其父周介夫为张大千关门弟子,家学渊源,自身又进行相关领域研究,在大学开设相关课程。

  5 分册内容全面具体:《优雅》每一本书介绍了中国的一种文化,其内容具体而全面。读一本书,可对一种中国文化有具体而全面的了解。如《优雅01:如何看中国画》分专章介绍国画的观点、意境、笔法、色彩、用墨等,并对国画的历史流变进行简要分析,提供欣赏国画的背景知识;《优雅05:诗歌在唱什么》则分章阐述了《诗经》、楚辞、汉赋、六朝诗歌、唐诗、宋词等多种诗歌体裁。

  6 写作方式简明易懂:《优雅》以现代人为读者对象,配合现代人的环境与生活,透过浅明易解的方式,正确而完整地把中国文化的精华传达给读者。如《优雅02:当书法成为艺术》,抛弃了繁琐的理论阐释与艰深的考证,只以简要的理论概括了书法的理论与流变,而将叙述重点放在具体作品的风格或技巧的分析之上。

  7 思路新颖:与传统的国学著作不同,《优雅》从美的欣赏与创造的角度出发,用“美”来贯穿全套丛书,讲的是“中国式的美”。

  8 装帧精美:锁线裸脊,全彩印刷,版式精致典雅。
内容简介
  序言
  中国文化曾经使古典的中国辉煌,而在现在乃至未来的中国,也必然继续具有历久弥新的意义。这是毋庸置疑的。
  然而令人迷惑的是,如此优美而博大的文化,何以长久以来竟日趋衰落而黯然无光?是因为人们的轻视与漠视吗?还是由于其他更重要的原因?经过不断的思索、再思索,我们终于获得一个结论。我们认为,中国文化所以渐趋黯淡,是因为从没有人配合着现代人的环境与生活,透过浅明易解的方式,正确而完整地把中国文化的精华传达给广大的群众。
  人们对自己的传统文化既然无从认识,也无从了解,又如何能奢谈赏爱与肯定?今天中国文化之所以被轻视、漠视,基本而关键的因素正在于此!
  知之则当行之,由是我们勇敢地出发了。毕竟,在今天,我们不愁没有文笔优美的专家学者,不愁没有设计优良的美术人才,更不愁没有印刷精美的印刷公司;一切都无虞,所欠的只是“东风”—那双策划、推动整个工作的手而已。以文化为职志的我们,理应来扮演这个角色的!我们战战兢兢地构思着。中国文化的内涵如此辽阔,包蕴万有,思想、文学、艺术、科技、人物、生活…… 无一不在其中,我们应怎样日积月累而卒底于完整的呈现呢?我们惶恐地思索着。*后,东坡的话给了我们坚定的启示:“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有一天,当我们自觉成绩还满意时,我们或许会停下脚来歇息歇息;而在此之前,我们恒将竭尽心力、无止境地耕耘下去。一步一莲花,我们深自期许着,也有着充分的信心,呈现在您面前的每一本书,都将令您另眼相看,觉得“的确与众不同”。
  人要有名字,有意义的工作也要有名字,我们就叫它作“华夏之美”。“华夏之美”是献给每一个中国人的。
  何寄澎
作者简介
  世界上任何地区、任何民族的建筑都有其基本特点,那就是要先克服自然环境中对人类居住生活的不利因素,如何防御蔽体是最基本的共同需要。有了坚固实用的建筑之后,进而讲求审美或神秘的象征,让建筑物充满更多的功能。特别是人类从原始社会进展到文化较成熟的社会形态时,建筑物成为文明的重要表征,每个国家都极力地发展各自的建筑风格。各种不同的形式代表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建筑所蕴含的象征逐渐成为不可或缺的要素,许多雕刻、彩画装饰被应用到建筑物上,此时,建筑已成为一种复杂的艺术了。中国的古书《易经》上有一段话:“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盖取诸大壮。”说明了古人由洞穴中移居到人造的宫室,这大概是中国建筑的最早起源了。当然,中国幅员辽阔,各地的风土、生活习性也大不相同,建筑的形态种类很多。
  汉族文化起源于黄河流域。黄河流域的土质很适合于农业文明的滋长,同时黏度较高的地质经过挖凿也不易崩溃,在新石器时代的中国北方就出现了半穴居的方式。而广大的南方地区因气候多雨潮湿,为防潮、防洪及防御,就发展出架高的干栏式建筑。北方的气候干冷少雨,建筑的墙壁较厚,室内的地下常挖掘小坑道,从外面烧干物使热气流向坑内,这种取暖设备有如今天的暖气,北方人将它叫作“炕”。因少雨,所以居民屋顶的坡度较缓,也有些地方使用平顶或圆顶。南方多雨且炎热,屋墙使用较薄的构造,墙体开窗也多,屋顶较高而坡度也较陡,以利排水。
  在外观上,北方的建筑显得较厚重朴拙,南方则轻巧细致。北方的四合院天井较宽大,南方的较狭窄,也是日照角度使然。中国位居北半球,坐北朝南是人们最喜欢的方位,因为背可以挡北风,面可向和煦的南风。我们最常见人家门口的对联上有“向阳门第春常在”或“向阳门第春无限”字句,即是这个意思。除了木材、石块及砖瓦外,在南方亦多用竹材。西南诸省多森林,木材产量大,当地多使用一种被称为“井干式结构”的筑墙法,将木材一根一根平行叠起来,两面墙呈九十度交叉,在墙角可以看到凸出来的每根木材的断面。福建及广东盛产优良的石材,因此除了台基柱础用石外,连墙垛也常用石块砌起来,甚至屋顶下的斗拱(斗栱、斗科、欂栌、枓栱、枓拱)也有用石雕的。黄河流域的土质多含碱,为防止腐蚀剥落,乃发明蒸馏去碱的方法,以版筑作成高台。南方的建筑结构多用“插拱式”或“穿斗式”,多少也是受到材料因素之决定。插拱式即拱木直接从柱出跳,多强调单方向的斗拱;穿斗式多用柱子与梁枋,使成垂直相交,编成打格子状的屋架。
  影响中国建筑的因素,除了气候、土质、材料及构造方法外,人文背景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一个民族有她独自发展的文化特色,尤其是思想行为的价值体系。中国人的社会制度、伦理观念及生活习俗都对建筑产生莫大的影响。中国合院式住宅就是在表达宗族组织及家族成员之尊卑次序。对称的布局也是从“天人合一”的宇宙观所衍发出来的,建筑物要在某些程度上与生物或人类自己有相似性,因而一座中国建筑有头(屋顶)、有身(梁柱),也有脚(台基)。而且中国人深深明了人与外在世界之并存关系,有不求事物常存不灭之观念。中国建筑不欲以人工建物与大自然相抗相竞,而能安于新陈代谢的道理,服膺自然生灭之定律,视建筑如同被服舆马,得时而更换之,未尝患原物之久暂,无使其永不残灭之野心。因此,中国建筑能满足于木材之表现力,花费数千年工夫钻研于木造结构,而砖石构造虽然能耐久,却不是中国建筑构造的主流。
  中国建筑的特色
  中国建筑是中国文化的具体表征,它的许多特点是其他国家建筑所没有的。它不但持续地发展了五千年,而且还影响着邻邦,甚至十八世纪的欧洲建筑,也受到中国之影响。我们可以将中国建筑的特色归纳为五点。
  一、中国建筑有独特而完整的木构架系统。它采用一种直角关系的屋架,而不使用斜撑式的三角关系屋架,这种屋架较富弹性,可以耐久。屋架及梁柱是最主要的支持力量,一般的门窗及墙板并不负担屋顶重量,因此有俗谚说“墙倒屋不塌”。这种特点可使门窗的设置比较自由,也可以开得较大,使室内室外之连续至为便利。
目录
华夏之美 简体字版 序言
华夏之美 繁体字版 序言
自序
补记
第一章 中国建筑的起源及特征
形成的背景因素
中国建筑的特色
第二章 一座中国建筑是如何造起来的
鲁班的传说与历代名匠事迹
传统的建筑工具及建造方法
第三章 中国建筑的空间与造型
空间布局
屋顶的造型
色彩与装饰
第四章 各种不同用途的建筑
住宅
都城与宫殿
佛寺与塔
园林
陵墓、牌坊及桥梁
第五章 历代著名的建筑
战国时代的中山王国王陵
汉代陶制明器所见的建筑
汉代的石雕陵墓
佛教传来的石窟建筑
唐代的长安城规划
赵州大石桥—安济桥
五台山佛光寺
唐代的塔
栖霞寺舍利塔
《清明上河图》中的建筑
晋祠圣母殿
正定隆兴寺
独乐寺观音阁
应县佛宫寺木塔
泉州开元寺石塔
北京妙应寺白塔
明清的北京城
北京的天坛
砖造的无梁殿
前言
  一座中国传统建筑是怎样建造起来的?需要什么样的工具?与其他建筑相比有什么特色?不同的建筑如住宅、寺庙、园林,背后蕴含着怎样不同的文化背景?传统的建筑的代表有哪些?我们看到一座传统建筑,应该从什么角度入手去欣赏?作者在书中,将这些知识分章节进行了专门的介绍,并附上亲身拍摄的照片与手绘结构图,使读者对中国建筑的知识能有切实的了解。
精彩书摘
  李乾朗
  毕业于“中国文化大学”建筑与都市设计学系,历任建筑师事务所设计师、《建筑师》杂志主编等职,曾任教于辅仁大学、台北大学等校,讲授中国建筑史、古迹维护等课程。近年以著述、古迹调查研究、建筑规划设计工作为主,致力于两岸建筑交流,曾获台北市文化奖、巫永福文学评论奖、金鼎奖等,出版《穿墙透壁:剖视中国经典古建筑》《传统建筑入门》《台湾古建筑鉴赏二十讲》等多种著作。
精彩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