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工业大学校史:1951~2011pdf下载

辽宁工业大学校史:1951~2011百度网盘pdf下载

作者:
简介:辽宁工业大学校史:1951~2011
出版社:辽宁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1-08-01
pdf下载价格:0.00¥

免费下载


书籍下载


内容介绍

内容简介
  辽宁工业大学校史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学校诞生与初步发展
一、学校的创建与调整
二、全面学习苏联,进行教学改革
第二章 从专科到本科,学校在调整中前进
一、开办专科,升格本科
二、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开展教育革命
三、贯彻“八字方针”及“高教六十条”
第三章 “文革”浩劫,发展遭遇挫折
一、“文化大革命”对学院的影响
二、锦州工学院的停办
第四章 恢复办学,迎来发展机遇
一、拨乱反正,锦州工学院复办
二、重点转移,开创锦州工学院发展新局面
第五章 解放思想,推进改革发展
一、改革管理体制,实行院长负责制
二、巩固发展整党成果,加强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
三、贯彻教育改革精神,努力提高教育质量
第六章 抢抓机遇,提高办学层次
一、加强党的领导,保证学院改革发展和各项工作顺利进行
二、深化教学改革,顺利完成本科教学评价工作
三、坚持科技兴校,促进科研、校办产业发展
四、实施首轮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加强教职工队伍建设
五、扩大规模上层次,努力改善办学条件
六、总结过去展望未来,圆满完成四十周年校庆活动
第七章 深化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一、加强党的建设,提高师生员工思想政治素质
二、加大教学改革力度,推进素质教育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办学水平与层次
四、强化科技意识,增强科技实力
五、推进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促进学院更快发展
六、实现省级文明校园目标,办学条件改善、办学规模扩大
第八章 开拓创新,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一、加强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为学校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二、坚持学科建设的龙头地位,努力提高办学层次
三、坚持本科教学中心地位,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四、加强人才培养、引进,努力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五、出台政策措施,推动科研快速发展
六、继续推进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推动学校各项事业的发展
七、努力改善办学条件,庆祝建校五十周年
第九章 科学发展,办学实力显著增强
一、加强党的领导和思想政治建设,保证学校事业健康发展
二、以实施质量工程建设为重点,全面加强本科教学建设
三、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多渠道解决学生就业问题
四、大力加强科学研究,发展科技产业
五、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
六、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优化学校管理
七、更名“辽宁工业大学”,各项事业长足发展
八、加强科学规划,共创美好未来
前言
  前言
  风雨沧桑,岁月峥嵘。辽宁工业大学迎来60华诞。
  辽宁工业大学地处依山傍海、历史悠久、交通便利的辽宁省西部中心城市——锦州。学校前身为锦州工科高级职业学校,1960年4月升格为锦州工学院,1992年6月更名为辽宁工学院,2007年3月更名为辽宁工业大学。
  60年的风风雨雨,一个甲子的拼搏努力,伴随着各级领导重教兴学的亲切关怀,社会各界志士贤达的鼎力相助,镌刻着历任学校领导的皎洁睿智和求索,凝聚着广大师生的智慧与奋斗的汗水,辽宁工业大学现已成为一所以工为主,理、工、经、管、文协调发展的辽宁省属全日制多科性大学。形成了以本科教育为主,研究生教育、留学生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等多层次的办学格局。现有21个教学院(部),1个省“一流学科计划”立项学科,1个省“特色突出计划”立项学科,1个省重点建设学科,4个省重点实验室,3个省高校重点实验室,5个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特色优势学科实验室,2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高校重点学科领域研究生培养基地,1个省紧缺人才培养基地,3个国家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点,4个省示范专业,2个省特色专业,7个一级学科硕士点,35个二级学科硕士点,9个工程硕士授权领域,47个本科专业,13个专科专业。
  学校现有教职工1200多人,其中教授、副教授480多人。教师中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1人,辽宁省教学名师6人,辽宁省优秀专家2人,辽宁省学科带头人2人,辽宁省专业带头人4人,辽宁省优秀青年骨干教师36人,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和千人层次人选17人,辽宁省中青年社会科学人才百人层次3人,辽宁省中青年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工程4人。各类在校学生18000多人。
  近年来,辽宁工业大学学生在全国和辽宁省的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电子设计竞赛、广告设计大赛、“挑战杯”课外科技作品竞赛等重大科技活动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多年来毕业生一次就业率都在90%以上。
  学校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近年来完成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计划”、“973计划”、国家攀登计划、国家“九五”攻关、火炬计划等国家及省、市级各类科研课题860多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20多项。发表学术论文5000多篇,其中被国际三大检索收录的论文230多篇。
  学校国际交流与合作成效显著。先后与美国、德国、英国、日本、韩国、斯洛文尼亚、澳大利亚、俄罗斯、白俄罗斯、匈牙利等国家的20多所大学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互派教授、学者进行访问、讲学和合作研究,扩大了学校在国际上的影响。与美国东肯塔基大学、英国龙比亚大学、韩国蔚山大学、韩国东义大学和日本西日本工业大学以“2+2”或“3+2”、“3+1+1”等模式开展联合办学,每年选派学生与上述大学互换或学分转移出国留学。留学生教育初具规模,目前有来自美国、俄罗斯、加拿大、韩国、日本等10个国家的语言生和学历生140多人。
  学校校园典雅幽静,整洁规范,安全有序,是锦州市政府命名的“花园式单位”,辽宁省“绿化先进单位”,省教育厅命名的“平安校园”、“依法治校示范校”、“安全文明校园”,国家体育总局授予的“全国群众体育运动先进单位”,中共辽宁省委、辽宁省人民政府命名的“文明单位标兵”。
  编者
  2011年7月
精彩书摘
  从1951年至1957年,是学校诞生与发展初期。这一时期正值新中国成立伊始,年轻的共和国经历着严峻的困难和挑战:不仅要肃清国内国民党残余势力、进行抗美援朝战争,还要逐步恢复国内经济,发展生产。因此,国家急需大量的建设人才,但连年的战争及中国落后的教育水平,使国民文化素质很低,科技人才极端匮乏。为了尽快改变这种局面,新中国加快了教育恢复和发展的步伐,在逐步收回国民党时期的公立和私立学校的同时,也开办了许多新的高中等院校,通过学习苏联的教育模式,有步骤地对这些学校进行调整和教学改革,逐步建立了社会主义的教育体系。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各类高等学校快速发展起来。辽宁工业大学的前身——“锦州工科高级职业学校”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建起来的。在接下来的7年间,学校名称几经变化,由最初的“锦州工科高级职业学校”经历“锦州工业技术学校”、“辽西省锦州工业学校”、“锦州机械工业学校”、“锦州机器制造学校”,到1958年初,定名为“锦州工业专科学校”。
  学校最初诞生在锦州市内一所中学的原校址。1953年,学校正式搬迁至今天校区内,占地面积200亩,建筑面积7800平方米。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经过师生的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学校逐渐成长起来。到1957年底,学校建筑面积10000平方米,在校生800多人。
  在教学方面,学校全面学习苏联,开始按照社会主义的教育教学模式,稳步开展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一方面通过选送中青年教师到其他先进学校进修学习,改进教学方法;一方面组织学生下厂开展教学和生产实习,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通过开办劳动模范、战斗英雄讲座的形式,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精彩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