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史论pdf下载

百年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史论百度网盘pdf下载

作者:
简介:百年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史论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05-01
pdf下载价格:0.00¥

免费下载


书籍下载


内容介绍

内容简介
  本书运用文献分析、历史比较、案例研究、实地调查等方法,沿着由历史追溯到现实观照到未来构想的基本思路,坚持史论结合、古今结合的研究原则,对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的百年演变作了全景式展示,对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的现实作了掘进式揭示,对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的未来作了前瞻式构想。
作者简介
  胡虹丽,女,1975年6月出生,江西南昌人,教育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后,副教授,课程与教学论方向硕士导师。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教育学会教学论专业委员会理事,教育部“国培”计划小学语文培训团队专家库成员,北京师范大学国学经典课程与教学研究中心外聘研究员,江西师范大学青年英才资助对象,江西省高校青年骨干教师海外研修团队成员,江西省教育学会陈鹤琴教育思想研究会理事,江西省南昌市家庭教育研究会常务理事。近几年专注于中小学语文教育、文言诗文教学及青少年国学教育等领域的研究。
目录
版权信息
前言
引论
上篇 历史回顾与反思
第一章 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的现代转型
第二章 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的当代发展
中篇 现实观照与剖析
第三章 坚守——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的必然需求
第四章 异化——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的实然审视
下篇 未来前瞻与建构
第五章 创新——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的应然建构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前言
  前言
  文言诗文是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文言诗文教学是中小学语文教育中一个特殊的领域。自1904年语文独立设科以来,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已走过了百年历史,经历了一个曲折发展的过程。百年来,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的思想、理念、实施究竟有着怎样的演变过程?又留下了怎样的经验与教训?为了全面总结百年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所走过的路程,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的未来发展,本书运用文献分析、历史比较、案例研究、实地调查等方法,沿着由历史追溯—现实—观照—未来构想的基本思路,坚持史论结合、古今结合、中外结合的研究原则,对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的百年演变做了全景式展示,对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的现实做了掘进式揭示,对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的未来做了前瞻式构想。
  本书前有导论,后有结语,正文分上、中、下三篇。上篇为“历史回顾与反思”。全面梳理了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发展的百年演变历程,从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的目的要求、教材编选、教学方法等方面对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绎过程作了比较具体的历史描述和特征归纳。同时结合不同历史时期社会、思想、文化的背景以及不同阶段汉语言文字的发展特点,对不同时期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特点形成的原因作了较深入的分析,力求探寻百年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在价值取向、目的要求、内容变迁、方法沿革等方面的一般规律。
  中篇为“现实观照与剖析”。包括“坚守: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的必然需求”和“异化: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的实然审视”两个部分。回溯历史是为了更好地观照现实。“坚守”,这是我们从百年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的发展历程中解读出的一个关键词。现代意义上的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是中小学语文学科的课程内容,本篇首先从课程论的视角,沿着社会、个人、学科三个层面展开对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坚守意义的探寻。接着从理论与现实两个角度审视了当前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的困境,并追溯了问题的根源,对当下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在目的、内容、方法、评价等方面的异化现象及成因作了较深入的剖析。文章指出,当下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主要存在“教学目的南辕北辙,教学内容游移不定,教学方法两极分化,教学评价剑走偏锋,教师发展专业缺失”五个方面的异化现象。
  下篇为“未来前瞻与建构”。探寻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的未来出路,“如何创新”是一个关键问题。文言诗文教学需要在坚守中创新,也需要在借鉴中创新。本篇写作的基本思路是:一方面,在前面纵览历史的基础上,思考文言诗文教学在课程、教材、教法等方面要继承与创新哪些传统经验;另一方面,在比较研究的视野中思考当下台湾、香港地区的文言诗文教学在课程设置、教材编排、教学方法及评价测试等方面的做法给我们的启示;思考如何把当前各种先进的科学理论、教育理念及中国古代汉语文学研究的最新成果运用到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实践中来。基于这样的思考,把文言诗文教学的过去、现在、未来整合起来,提出了加强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的理念和策略:确立“文化本位”的核心理念,构建“整体规划”的教学体系,凸显“诵读教学”的本体地位,树立“时代融合”的课程意识。
精彩书摘
  “中国现代史以1840年鸦片战争为序幕;中国现代文学史以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为发端;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史当以1904年语文教育独立设科而掀开扉页。”1从1904年语文正式独立设科到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近半个世纪以来,中国的语文教育,开始冲破封建传统教育的藩篱,逐步走上了现代化的道路,这是一次巨大的转型,关乎整个社会、思想、文化。这种转型是整体性的、根本性的、深层次的。作为中小学语文教学的一部分,文言诗文教学是怎样完成这一现代化转型的?由于文言诗文在中国的特殊地位,要完成现代化转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一个艰难的、渐进的发展过程。
  这里,我们试将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的现代转型进程分为三个时期:一是现代转型的过渡期;二是现代转型的激进期;三是现代转型的平和期。
  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中国教育发生根本性变革的关键时期。这段时期,中国逐步跨入现代化的进程,作为传统社会的书面语——文言文,正遭受前所未有的挑战。随着1902年以来中国教育界“壬寅—癸卯学制”和1912年“壬子—癸丑学制”的颁布和实施,文言作为主宰传统语文教育的语言形式,其“独揽江山”的地位受到“新式教育兴起”和“白话文振兴”的双重冲击,在中小学语文教育中,文言诗文的教学也面临现代转型的抉择。我们可以这样认为,从清末新政到1917年新文化运动爆发之前,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处于由传统“经学”教育向现代国文、国语教育转化的孕育和过渡时期。
  因为任何事物的运动和发展,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它外部世界和内部世界种种相关因素的制约。语文教育作为一种观念形态,也必然要受制于一定时期的社会政治、文化思想的外部影响。下面,我们先来回顾一下清末民初的社会教育形势和“五四”前期语文的进步,在宏观的社会语境下,再来分析这段时期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的变化及其特点。
  鸦片战争以后,古老的中国被迫打开国门,遭遇“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数千年来未有之强敌”(李鸿章语),面临巨大的忧患和挑战。人们开始睁眼看世界,从新的角度思考中国面临的问题。从“船坚炮利”的器用之学到“中体西用”的制度之学,再到文化教育、启蒙大众的文化之学,努力实践着对中国传统一次又一次的超越。这是一个忧思中国现状、叩问中国文化、设计中国未来的时代。历史学家费正清说:“清朝在它的最后的十年中,可能是1949年前一百五十年或两百年内中国出现的最有力的政府和最有生机的社会。”2而晚清新政中“最富积极意义而有极大社会影响的内容当推教育改革”。3正是在这一时期,实行千年之久的科举制终被废止,新学制的设立、新式学堂的发展,使现代语文教育迈出了步履蹒跚的最初几步。
  无疑,中国传统的语文教育以“研习儒家经典”为主要内容、以“代圣人立言”为主要目的、文言文一统天下的格局必然遭到社会变革的冲击和挑战,随着时代的风云变幻而悄然改变。
精彩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