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国立大学学科价值取向流变研究(1912-1936)pdf下载

民国国立大学学科价值取向流变研究(1912-1936)百度网盘pdf下载

作者:
简介:民国国立大学学科价值取向流变研究(1912-1936)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03-01
pdf下载价格:0.00¥

免费下载


书籍下载


内容介绍

内容简介
  《民国国立大学学科价值取向流变研究(1912—1936)》以民国国立大学理想本位一现实本位一实践本位学科价值取向发展演变的三个历史时期为经,以“学科知识一学科制度一学科文化”为纬,动态研究民国国立大学学科价值取向的形成、演化过程和演化的影响因素,追寻其实践效果,并探讨造成学科发展价值理想与实施现状的差距,揭示不同价值取向下学科的真实形态以及构筑这种形态的具体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背景,以为当前研究型大学学科建设提供历史借鉴和现实参照。
作者简介
  王丽娟,吉林白山人,教育学博士。现为吉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高等教育学;中外教育史。个人主要学术成就:先后主持并完成省教育厅、省教科项目3项,主持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1项,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项。已在教育类等核心杂志上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论文《大学教师自我伦理:危机与重构》《论大学学科发展与专业建设相互协调之管理策略》分别获得吉林省第七、第八届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目录
版权信息
导论
第一章 民国国立大学学科价值取向的历史溯源
一 中国古代大学“主客相合”的学科价值取向
二 “中体西用”与近代大学学科价值取向转型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民国国立大学理想主义学科价值取向
一 理想主义学科价值取向生成的社会背景
二 理想主义学科价值取向生成的学科内部逻辑
三 理想主义学科价值取向的生成:以北京大学为例
四 理想主义学科价值取向之实践困境:以北京大学为例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民国国立大学现实主义的学科价值取向
一 现实主义学科价值取向生成的社会背景
二 现实主义学科价值取向生成的学科内部逻辑
三 现实主义学科价值取向的生成:以东南大学为例
四 现实主义学科价值取向之实践困境:以东南大学为例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民国国立大学实践本位学科价值取向
一 实践本位学科价值取向生成的社会背景
二 实践本位学科价值取向生成的学科内部逻辑
三 实践本位学科价值取向的制度生成:以中央大学为例
四 实践本位学科价值取向之现实表征:以中央大学为例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民国国立大学学科价值取向流变之态势
一 学科价值取向流变原因之发展态势
二 学科价值取向流变基本内容之发展态势
三 学科价值取向流变实质之发展态势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民国国立大学学科价值取向流变之现实反思
一 实践价值哲学:当前大学学科价值体系构建的理论依据
二 实践价值哲学视域下当前大学学科价值实现策略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及著作情况
前言
  后记
  “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与书相伴的日子总感觉时光是在飞逝,蓦然发现春天带着她那独有的母性的温暖和香色再次来到人间,柔嫩的柳枝在春风里畅快地舒展着自己的腰身;羞涩的小草也悄悄从土里探出头来,睁开惺忪的睡眼,好奇地张望着这个世界;广场上,一群大人还有孩子们手拉线绳,正快乐地将风筝送入天空,有立体感十足的龙、鹰、大黄蜂等,形象逼真,让人大饱眼福。
  博士论文终于在这样一个阳光明媚的春日完成了,历经艰辛,终于如愿以偿,这时心里反倒没有太多的兴奋与快乐,甚或隐约感到一丝局促与忧伤:局促的是“书到读时方恨少”,“学,然后知不足”,在知识的某个领域,当你越深入研究,越感到令自己迷惑的问题越多;忧伤的是,师大九载,铺就了我生命中最重要的时光,此情此景此人,要说再见,心中难舍之情溢于言表。
  书者,述也。可以明智,可以寄情,可以达意,可以导行。读书能够让人的内心宁静,能让人心灵自由,能让人灵魂独立。“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读书能够让人更加了解与懂得生活,父母之爱,师生之情,同学之谊,夫妻之缘,一切都是那样值得珍惜。面对这篇完成的博士论文,让我想起了许多人,许多事,而这些回忆像微笑一样,带着一份阳光般的温暖和感伤,让我永远不能忘怀。
  一 无迹方知流光短 有梦不觉人生寒
  (一)植梦
  没上小学的时候心中就有一个梦想,那就是自己能够在一间宽敞明亮的教室里,站在三尺见方的讲台上,手拿粉笔与教鞭,大声给学生们讲课。每当大人们询问:“你长大了想要当什么”的时候,我总是毫不犹豫地回答:“当老师啊。”
  记得有一次,应当是晚春初夏时节,小伙伴们在一起玩游戏,模仿老师给学生讲课。讲什么呢?有人建议说就讲植物课吧,讲地里的玉米,认识它的根茎叶,学会它名字的写法。可是,要有形象的教具就更好了。这时,我想到家中菜园爸爸种的一片玉米苗,于是,毫不犹豫,三下五除二,回家齐刷刷把玉米苗全拔光了拿到“课堂上”,那次我是过足了当老师的瘾,现在想来还兴味悠长呢。只不过,爸爸回家后,把我痛打了一顿。想想那个时候真是很单纯,为了做好老师,不管不顾,这种精神,这种当老师的感觉,现在很难再找到了。
  上小学的时候,与同学疯闹,嘴唇跌破一个大口子,出了很多血。去医院打针换药,每次当很疼想哭的时候,爸爸就说:“别哭了,你得配合医生好好治,不然的话,嘴唇留疤,你就当不成老师了。”这句话果然奏效,说完我就会乖乖的,悄无声息。
  童年时代的梦想一直伴随着我。人生的戏剧那时开始上演,生命的卷轴也从那里舒展。童年的梦想是生命的保鲜剂,人生一步一步前行,它让我感觉到梦想就像手电光一样,它照亮了我前行的路,总是让自己心里充满着温暖的能量。
  (二)寻梦
  树立梦想简单,成就梦想的过程不易。冰心有一句话说道: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初中是在一个小镇上读的,那里没有高中,很多学生读完初中就出去打工,或者在家务农,有的甚至选择结婚。要想考大学,只能考上市里的独立高中,这对于一个镇上初中学生而言,真的是很难很难。初三的时候,教我数学的老师曾对我说:你考上独立高中,希望不大。不知是为什么,她的这句话并没有让我心灰意冷,反而激发了我的执拗,此后,我反而更加斗志昂扬,我在心中默念:我一定要考上,证明给数学老师看。我记得初三下半学期,我几乎没怎么好好睡觉,和衣而卧,醒了,就继续学习。晚上做理科习题,早晨背诵记忆文科知识。家门前菜园里有一条小径,那是我来回走着练习背诵的地方,由起点到终点五十步,由终点到起点五十步。我还记得当时综合习题性质的黄皮书,因为书中答题处地方有限,我的那些黄皮书里都夹满了纸条,上面都密密麻麻写满了我的解题步骤。功夫不负有心人,中考我以全县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市独立高中,现在想起还时常为自己当时的执着与拼搏赞叹不已,考上独立高中,自己离梦想更近一步,其实也要感谢数学老师,是她的激将法激发了我沉睡的潜能,让我超越了我自己。
  高中住校。每个周末都会坐客车回家,大吃一顿后,妈妈再给我带上一些好吃的。周日晚上坐车回校,一般都是爸爸送我到车站。有一次,客车已经启动了,开得越来越快。不经意间,从客车后视镜中我看到有个人在跟着车子奔跑着,啊?似乎是爸爸。是的,是爸爸。我急忙呼唤司机停车。这时爸爸已是气喘吁吁、汗流浃背。他跑过来,从里怀兜里掏出来二十元钱,对我说:“这钱留着自己买些水果什么的吧,学习累,吃的不能凑合,身体很重要。”我的眼泪马上流了出来,为了不让爸爸看见,我接过钱急忙上了车。一路上,我的眼睛始终是模糊的。爸爸对我一直都很严厉,而我自此才明白他是爱我的,只不过他的爱不外露、很隐藏。
  爸爸当了一辈子老师,所以他也很支持我报考师范大学的梦想。填报志愿的时候,爸爸帮助我将所有志愿依次排列,都填写了师范类院校。如愿以偿,我顺利地被东北师范大学提前录取。追寻梦想的过程的确就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过程,痛苦并快乐着,回首往事,人生种种经历都积淀为自己人生的财富。
  (三)圆梦
  1993年9月,我终于在兴奋与好奇中来到东北师范大学。当时的感觉就是校园真大啊,校园太美了。1994年春节联欢晚会上宋祖英演唱了一首歌《长大后我就成了你》,“小时候我以为你很美丽,领着一群小鸟飞来飞去,小时候我以为你很神气,说上一句话也惊天动地。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才知道那间教室,放飞的是希望,守巢的总是你……”那个时候我在师大读本科二年级。好喜欢那首歌,没事的时候经常吟唱,感觉歌中说的就是自己。童年的梦想马上就要实现了。
  本科毕业以后,我来到吉林师范大学,当了一名大学老师。说实话,刚刚参加工作的时候,我并不知道科研对于大学教师的重要性,如何去搞科研?甚至认为老师只要教好课就行了。但是在教学中发现,当一名真正优秀的大学教师远不止“传道、授业、解惑”这么简单。在教中国教育史课程的时候,看到两千多年以前荀子曾谈到对大学老师的要求:“师术有四,而博习不与焉。尊严而惮,可以为师;耆艾而信,可以为师;诵说而不陵不犯,可以为师;知微而论,可以为师。”大学老师需要拓展自己的知识视野,练就自身对学科发展及社会发展的预见力,形成自己自成体系的学术观点,这需要时间的历练与自身不断的努力。我知道,在日趋平淡的教学生活中自己需要重拾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和新鲜,不断尝试改变自己,推动自身生命成长。所以,报考硕士与博士是摆在我面前提升自己的必经之路。
  《华严经》中有一句话,叫:“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一个人做事情,如果能够始终如一地保持当初的信念,最后就一定能得到成功。“无迹方知流光短,有梦不觉人生寒”,路是艰辛的,但是因为怀有最初的梦想,我会一路欢歌,邂逅生命最美花开!
  二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2011年9月,我考上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史专业博士,重回母校,师从曲铁华老师,研究方向是近现代教育史。曲铁华老师为人严肃,对学生总是严格要求。在上博士一年级专业课的时候,课下老师就总是与我们商定博士论文选题的问题。我读硕士的时候毕业论文选题是《论近代“中体西用”的教育思想》,将“中体西用”的教育理念放在近代历史发展的背景下,研究其由早期洋务派、资产阶级改良派、资产阶级维新派到以张之洞为代表的晚期洋务派的发展演变,揭示其内涵的动态变化以及对于近代教育实践产生的影响。我想拓展硕士期间的研究,将其拓展到民国时代,在中西文化冲突融合的背景下民国高等教育的历史发展,当时选题还不是很清晰。初定的大方向也得到了老师的认同。
  2011年10月,省高师培训中心有一个培训课程,关于高校学科发展与专业建设相互协调的问题,我有幸参与其中,课下我进行了反思,写了一篇题目为《论大学学科发展与专业建设相互协调的管理策略》的论文,投到《江苏高教》,被其2012年第2期录用。在此基础上,我在想民国时期大学学科发展是如何应对学科的多重功能的?在学术与政治的矛盾冲突中大学都采取了哪些策略呢?于是有了这样的思路:以理想与现实价值取向为主线,研究民国时期大学学科发展的历史变迁。老师在这方面正好有一定先期成果积淀,她的一些文章都给了我很好的启示。
  研究的过程的确是个艰难的过程。对于论文的框架的清晰程度,与研究者文献掌握、阅读与理解的多少有直接的关系。朱熹《观书有感》中说: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那种忽明忽暗,一会儿明白一会儿糊涂的感觉持续了很长时间。民国时期(1912—1936)国立大学学科价值取向主要经历了理想本位、现实本位与实践本位的发展历程,具体表现在政府政策文本设计与大学制度规定当中,但是在实践运行上是否与之相合,还是偏离了最初的规定呢?这就需要以当时有代表性的国立大学作为近代大学学科发展的案例,考察学科价值取向的实践表征,考察学科价值取向所设计的制度安排实际运行情况,进而分析造成如此流变的影响因素,以之为当前研究型大学学科建设的价值判断和选择提供借鉴。
  论文力图通过系统整理现有研究成果,将民国国立大学学科放在一个开放、复杂多变的环境中,进而从动态的、演化的视角来分析和理解学科存在与发展规律,通过学科价值取向“应然”设计与“实然”表征的对比,分析造成如此流变的影响因素,突破了传统学科价值取向研究仅着眼于学科建设理论研究的局限,研究内容深入到具体的操作层面,深入探讨外在学科环境变迁对学者及其学术工作所带来的影响。论文从构思到行文得到了导师曲老师无数次的启发与指点,曲老师从论文逻辑层次到具体内容帮助我耐心修改,写论文的过程中,自己最大的收获无疑是看了大量的史料与文献,另外,感觉自己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获得了极大提升。
  由于参考文献与历史研究资料的欠缺以及时间与经验的限制,对于不同历史阶段理想、现实与实践本位学科价值取向的现实表征还缺乏深入研究,尤其是对于学科价值历史演变的内外部逻辑的解释较为薄弱。作为当前学科建设理论指导的实践价值哲学研究的理论框架还比较稚嫩和单薄,这些不足之处都需要假以时日逐步完善。“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后续的研究道路仍然艰辛崎岖,但是在崎岖的道路上会比在平坦的道路上行走收获更多,也更加精彩,“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积累中收获,在收获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长。
  三 借得大江千斛水 研为翰墨颂恩情
  论文是在导师曲铁华教授的悉心指导下由本人独立完成的。论文从选题、资料收集、框架设计到论文的撰写与修改,每一个环节中都凝聚着导师的汗水和心血。忘不了师门读书报告会后导师请我们吃饭时的谈笑风生,忘不了自己与导师就论文每一段落、每一词汇的推敲与争辩,忘不了被导师点拨后的茅塞顿开、恍然大悟,也忘不了长途电话的那边导师对自己学业的督促与鞭策……导师海纳百川的气度、既温和又严厉的性格、机智敏捷的思维以及宽宏博大的视野让我永志不忘,深刻影响着我日后的工作和生活。民国时期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曾说过:“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犹游泳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
  导师的教诲,春风化雨,受益终生,我会以导师为榜样,进而影响我的学生们。在此衷心祝愿老师身体健康,事业顺利,阖家幸福。
  感谢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育史导师组的所有老师,各位老师给予我很多的帮助和支持,在论文的开题和写作过程中各位老师都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使我对论文相关问题有了较深刻的理解。非常感谢!老师们对研究工作的严谨态度和一丝不苟的精神,令我深深感佩。
  感谢东北师范大学!是母校培育了我,让我在这里度过了人生中最为重要的九年的时光,临近毕业的边缘,回首校园度过的春秋,我有着无限的感慨和依恋。我对师大充满了深深的感激之情,是她教会我在勤奋求知中不断陶冶心灵,提升品格,“生斯长斯,吾爱吾庐”,我对师大充满了深深的感激之情。衷心祝愿东北师范大学早日成为世界一流师范大学。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今得与同窗师门兄弟姐妹同窗共学,相互切磋,乐趣无穷。感谢师门大集体,感谢我的学友樊涛、于喆、夏辽源、苏刚、邵林海、慈玲玲、郑晓坤和霍东胶多年来给予过我的大大小小的帮助,求学期间的共勉互励、相互扶持至今令我难忘。与大家共同度过的学习时光永远是那么美好,风雨同舟的生活使我求学路上不再寂寞。
  最衷心地感谢我最亲爱的父母!我所有的一切都凝聚着父母无限的爱和无尽的心血,是父亲引导我走进了师范大学的殿堂,是母亲在生活中给予了我无微不至的关怀。父母对女儿的深厚感情和无私奉献是我学习和生活的巨大动力,永远激励着我在学业上孜孜以求。感谢我的爱人与孩子,多年来他们的幕后支持使我的论文撰写免去了后顾之忧。
  最后,对所有的给予论文关心、帮助、支持、鼓励的师长、学友、亲人和朋友们表示诚挚的感谢与崇高的敬意!
  王丽娟于吉林师范大学图书馆四楼
  2016年3月10日
精彩书摘
  《民国国立大学学科价值取向流变研究(1912—1936)》:
  一 现实主义学科价值取向生成的社会背景
  1919年五四运动以后,中国社会经济、政治与思想文化发展出现了新的变化。随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中国工人阶级队伍随之发展壮大,工人阶级以独立的姿态登上了政治舞台,成为运动的主力军。工人阶级不断壮大,开始形成一支强大的、最富有革命性的新的社会力量。五四运动承前启后,成为中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转折点。这一时期社会风气由“空谈”向“实行”转变,中国社会开始走向“行动的时代”,这为现实主义学科价值取向的生成创造了有利的社会条件。
  (一)农业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现代化发展
  20世纪20年代左右,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对于粮食以及农产品原料提供了繁盛的市场需求。这一时期政府施行奖励农耕政策,采取大规模开采矿产,修建水利的举措,这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农业的发展,也为农业商品化提供了一定保障。这一时期中国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较快,表现为粮食作物的商品化,经济作物的逐步推广,农村市集的发展等。这不仅推动了中国资本主义近代工业和手工业的发生和发展,而且农业中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伺样也得到了发展。虽然这一时期出现了短暂的商品经济繁荣发展,甚至出现了顺应资本主义性质的农业公司组织形式,但是这一时期的商品生产的发展不是中国农业中资本主义发展的表现,而是农民个体商品生产者开始走向破产倒闭的体现。虽然农产品的商品化发展过程不断加快,市集渐趋繁荣,但却是不真实、非正常的繁荣,这种商品经济时常因受到外国市场的制约,收效甚微。
  商品经济并不同于资本主义经济,商品经济比资本主义经济持续时代久远得多,它起源于原始社会末期,并且在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下一直延续并曾为之服务。在封建社会末期商品经济的发展虽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但商品经济并非是资本主义经济取代封建经济的关键影响因素,封建生产方式本身的特点才是最终决定因素。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在生产方式上仍然具有典型的农业社会基本特征,以分散的家庭个体经营为基本模式,家庭农业和手工业合为一体,具有封闭性、落后性特点。自耕农在农村中仍占据绝大多数,农村因地权不公引发的纠纷仍大量存在。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曾经明确指出:“近代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并未导致中国走向资本主义,封建时代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是被破坏了,但是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一地主阶级对农民的剥削不但依旧保持着,而且同买办资本和高利贷资本的剥削结合在一起在中国的社会经济生活中占着显然的优势。”①而中国虽然被迫卷入了世界商品流通,但其生产商品的方式方法却基本没有变化,其社会经济制度仍停滞在即商品经济上。
  与此同时,这一时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也有一定的发展。第一次世界大战欧洲几乎所有帝国主义国家均卷入战争,它们忙于战事,无暇顾及东方,短时间内对中国经济的控制有所松懈。在这样的国际外部环境下,加上国内社会经济、政治及文化条件的改善,商品市场的扩大、商品价格的提高,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迅速,经济暂时获得了一个发展良机,掀起一个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高潮。瞿秋白在其《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一文中对于五四运动前夕中国民族资本的发展现实状况进行了分析,获得以下几点论断:“一、企业中资本的集中程度已经很高,民国七年三十三个一百万元资本以上的公司总共有已缴资金一万零一百万元余,占九百五十六个公司共有全国资本总数之百分之六十以上;二、一百工人以下的工厂逐年减少,工力的集中很快;三、商业公司的公积金增加之速度远过于农工业,其公积金与资本金的比例数也远过于农工业;四、大企业的发展较小企业(上述的手工业、小手工业等)为稳定资本集中之总过程非常明确。”
  ……
精彩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