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致校史稿(第2卷)pdf下载

格致校史稿(第2卷)百度网盘pdf下载

作者:
简介:格致校史稿(第2卷)
出版社: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09-01
pdf下载价格:0.00¥

免费下载


书籍下载


内容介绍

内容简介
  上海市格致中学是我国近代最早开办的新型学堂之一,有139年的历史,至今仍是上海一所高水平的重点中学。本书由格致中学、上海市格致中学校友会集体编写,图文并茂,介绍了1949-2019年间,上海市格致中学的发展历程,以及重大事件,是上海教育史的重要史料。
作者简介
  上海市格致中学前身为“格致书院”,于1874年筹建,1876年建成,是我国近代最早开办的中西合办、最先传授西方自然科学知识、培养科技人才的新型学堂之一。139年来,学校继承“爱国、科学”的优良传统,弘扬“格物致知,求实求是”精神,发展“和谐、崇理”的办学特色,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包括9位两院院士),并以其教育的高质量享誉海内外。
目录
版权信息
序言
第一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格致中学十七年教育
引言
第一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教育事业的建设者
一、军管会接管“上海市市立格致中学”
二、毛泽东同志和许志行老师
三、建立党支部、共青团、少先队组织和学生会
四、首推兼收女生及开办夜中学、招收插班生
五、继承办学传统,初试教学改革
六、建立规章制度,规范教学管理
第二章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一、多方引进优秀教师
二、重点学科,重点培养
三、首届上海市中学生数学竞赛崭露头角(“2、3、8”)
四、教学楼加层扩建
第三章 格致品牌的新建树
一、1959年被评为“上海市重点中学”
二、“十面红旗”和“全国文教群英会”
三、高润华老师获上海市“三八红旗手”
第四章 十七年教育的办学成果
一、贯彻《全日制中学工作条例》
二、文理均衡,数理见长
三、全面发展的格致学子
四、毕业生中人才辈出
五、创办校办工厂
六、开展教学改革
第二编 ‘文化大革命’十年及之后‘过渡期’
引言
第一章 “文革”运动波及学校
一、“文革”开始,学校教学工作全面瘫痪
二、学校优良办学传统遭重创
三、“军宣队”“工宣队”进驻,成立“革委会”
四、毕业分配,“四个面向”
五、上山下乡“一片红”
第二章 逐步恢复“格物致知”办学传统
一、“复课”后学校面临新问题
二、教师坚持教书育人
三、在学生心中埋下求知的种子
四、恢复高考后,学生高考成效显著
第三编 改革开放后继往开来的‘格物致知’
引言
第一章 学校教育工作走上正轨
一、师资水平稳步提升
二、特级教师示范引领
三、试点开设“理科班”
四、文理均衡,全面育人
第二章 学校管理体制改革
一、邓小平“三个面向”的指示与全国教育工作会议
二、“三全、三出、三特”的办学理念和实践
三、健全“定编定员”岗位责任制
四、“双轨同步”的新型教学体系
五、“从严要求,过细规范”的学校德育
六、全员管理,合力育人
第三章 规划引领,确定学校发展目标
一、率先制定学校发展规划(1986—1990)
二、领导关心,校友感恩
三、学校一期改扩建工程提上日程并启动
第四章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一、调整充实师资队伍
二、分层培养的师资梯队
三、科研引领助推成长
第五章 办学成果丰硕
一、学业质量享誉沪上
二、理科见长,彰显办学特色
三、全面发展,注重个性培养
第六章 发挥校友的作用
一、成立校友会
二、聘请校友,成立讲师团
三、《校友风采录》的采编出版
四、改革开放年代格致校友的新风貌
第四编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跨世纪发展
引言
第一章 争创实验性示范性高中
一、获评首批实验性示范性高中
二、素质教育,有序推进
三、视察指导,互动合作
第二章 创建现代化管理模式
一、常规管理规范化
二、建立校园信息化管理系统
三、学校管理突出人本化
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第三章 建立校本德育体系
一、架构一体化德育体系
二、建立德育工作的开放格局
三、杨福家校友设立“爱国奖”
第四章 推进课程与教学改革
一、三类课程校本化实施
二、教育科研实证研究
三、教师专业发展全面推进
第五章 学校设施现代化与资源共享
一、二期改扩建工程全面启动
二、建立智能化校园网络和设施
三、创办东格致中学
四、面向外省市招收全国班学生
第五编 21世纪新发展时期的传承与创新
引言
第一章 老校新貌,喜迎校庆
一、百年老校旧貌换新颜
二、建校131周年校庆系列活动
第二章 寻历史之根,传格致文化
一、格致文化内涵开掘及其环境设计
二、格致校史馆开馆
三、毛泽东致许志行信函考证
四、追寻麦新校友的革命足迹
五、发掘院士校友教育资源
六、格致文化的梳理与传播
第三章 谋发展之道,创时代之先
一、格致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校园传承
三、教育信息技术的全面应用
四、中小学“生命教育”的实践
五、创新实验室的自主建设
六、持续开展环境教育
七、深化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
第四章 顺应课改要求,追求学校课程创新
一、整合“四类、八群、百门”学校课程
二、实施格致教师专业发展纲要
三、构建学生“五能”综合素养评价系统
第五章 整合社会资源,发挥示范辐射作用
一、持续推进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建设
二、名师、名校长工作室
三、“激活课堂”数学教学研讨活动
四、科技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素养和实践能力
五、从“格致教育链”到“格致教育集团”
第六章 奉贤校区落成
一、新建奉贤校区
二、奉贤校区的发展
编后记
媒体评论
  上海市格致中学是我国近代最早开办的新型学堂之一,有139年的历史,至今仍是上海一所高水平的重点中学。本书由格致中学、上海市格致中学校友会集体编写,图文并茂,介绍了1949-2019年间,上海市格致中学的发展历程,以及重大事件,是上海教育史的重要史料。
前言
  序言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如果把教育事业比作树木,那么小学相当于树根,大学相当于树冠,中学就是树干,不仅承上启下,而且挺立在大地之上,撑起了这片教育之林。尤其是这片学林里的老树,不但参天蔽日,盘根错节,而且枝繁叶茂,硕果累累。
  格致就是这样的一棵老树。145年前的上海开埠不久,就已经在晚清的“洋务运动”中脱颖而出。正是徐寿、华蘅芳这些前辈将近代科学引入中国,推进“格物致知”,也就是现在所说的理科学问。他们创刊了《格致汇编》传播知识,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份科技刊物;他们创办了“格致书院”培养人才,成为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的一颗明星。两者分别在中国科教发展的道路上留下了脚印。作为中国近代科学的先行者、启蒙者,他们的影响遍及各个学科。对我从事的海洋地质来说,徐寿是中国第一条蒸汽船的研制者,华蘅芳是中国第一本地质教材的翻译者。我们都为母校创立者的远见卓识,和建立母校的丰功伟绩而深感骄傲。
  格致历史的下一个精彩时段,就是近70年前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在格致念书的6年(1947—1953)恰当其时,在母校经历了上海解放前夕,和1950—1953年抗美援朝、“参军参干运动”那些激动人心的岁月。从小学到留学,我的学历长达19年,但其中总体印象最深的,应当说就是中学的6年。也许这是青少年成长过程里的普遍现象,我在格致6年里,许多位老师的形象和他们的讲课至今都还历历在目。印象最深的有两位:1949年后的首任校长陈尔寿,和语文老师许志行。
  现在的同学,大概很难想象20世纪50年代初期母校师生那种热血沸腾的心情。在当时的革命巨浪里,同学们把进课堂学习和上前线参军,同样看成是投身宏伟事业的实际行动,而地下党员、地理学家的陈校长,在我们这些十几岁中学生眼里就是这番事业的化身。他聘来了一批造诣很深的地理学家给我们上课,燃起了我们对地球科学的热情,在他主持工作的几年里,许多毕业生包括我在内,成了后来的地质学家。
  当时我们没有人知道许志行先生和毛泽东的特殊关系,只看到他的语文课鼓励写作。还在1949年前,他就组织学生展开辩论,第一场辩论的题目就叫“要辩论还是不要辩论”,是当时的教育界里的空谷足音。1949年后我们班上几个同学刻钢板出油印刊物,许先生把他用毛笔书写的小说原稿《前奏曲》让我们连载。特别难忘的是他对学生的鼓励,有一次我写了一篇短小说体的作文,赢得许先生的赞许,他热忱鼓励的批语我至今都背得出来。记得我留苏出国前回母校和他告别,他对我学理工不学文科还深表惋惜。
  回首当年,最应当感谢母校的就是这些老师身上的精神。其实一所名校,最可贵的正是它的无形资产,一种难以表达却又无所不在的传统精神。格致地处上海的十里洋场,夹在会乐里和大世界之间,所处的位置并无优势;之所以能够出淤泥而不染,培养出一代又一代的优秀人才,靠的就是这种精神。从建校时“格物致知”的科学追求,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充满理想的献身热情,纵然历尽沧桑、几经波折,却始终保存了下来成为母校最为宝贵的财富。
  作为一名老学生,能够为母校纪念文集作序,是一种难得的幸运。当年同案共桌的同学,如今都已经是耄耋老人,正在陆续逐个离去。然而至今我们老同学还在聚会,足见母校凝聚力的强劲。每逢聚会,都会惊讶离开格致之后的人生经历竟然如此不同,有的赢得了耀眼的光环,有的却走过了难以言表的坎坷道路。尽管如此,这些光环和坎坷的背后,都同样记录了格致学子的共同精神和道德底线,我们不同的经历只是社会风云变幻的客观反映,属于70年来历史的缩影。整体来说,我们这一批批学生,都是来自格致这棵大树果实里的种子,尽管洒落的土壤不一、发芽成长的经历殊异,却都反映出母校145年来的传统精神。正是这种精神,鼓励着像我这样70年前的老学生,还和年轻的同学们一起,在科学的园地上努力耕耘,争取为母校的教育殿堂上添加一张瓦片。
  2019年3月
  (汪品先,1953届校友,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海洋研究委员会主席)
精彩书摘
  1949年5月12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主力对国民党军重兵据守的上海市发起了攻坚战。5月25日清晨,学校地下党负责人、高中学生何祚榕根据上级领导指示赶到格致中学,要求教务主任盛蔼如老师负责维持学校秩序,保管好学校财产,等候人民政府对学校的接管。5月27日,上海国民党守城部队缴械投降。在上海市军管会的统一领导和部署下,上海的一些重要单位(如报社、广播电台等),与市民生活休戚相关的重要工厂(如发电厂、自来水厂、粮食仓库等)和上海的部分学校相继被军管会派员接管。1949年6月17日,上海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文管会中主任杭苇率领接管工作组进驻“上海市市立格致中学”,宣布学校由军管会接管,王子修为接管工作组组长,陈尔寿、李宗德等为工作组组员,学校正式改名为“上海市格致中学”。此时,格致中学原地下党支部书记何祚榕因工作需要被上级安排到上海市委党校参加第一期培训,支部工作由张贤弼负责。接管工作在格致中学中共地下党员张贤弼、刘泉清等人,学生自治会王宗南和进步教职工代表顾诗灵、许志行、汤廷诰以及进步学生的协助配合下,进行得非常顺利。当天,杭苇代表市军管会向全校师生做了《当前政治形势》的报告,他用朴素的语言,给与会者讲了一个又一个生动的小故事,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全校师生对“解放”这个新名词有了清晰的认识和朴素的理解。报告会时间不长,气氛很好。工作组在格致中学短暂的工作结束后,学校即按上级的有关部署成立了校务委员会,陈尔寿被任命为校委会主任委员,李忠德为副主任委员。之后,学校的教学秩序开始逐步恢复正常。
  根据当时统计,上海解放时,格致中学高中部有学生384人,初中部有学生392人,学生总人数为776人。
  从1949年秋季第一批招收学生开始,格致中学便正式开启了它新生的人民教育事业。
  许志行原名潘祖圣,1902年5月21日出生在江苏吴县,自小家境贫寒,许有兄妹三人,7岁时随母亲迁居浙江海宁县袁花镇。小时候,许志行在镇上的私塾读书,刚读3年,家里发生变故,母亲身亡,父亲因无力抚养3个孩子,遂将潘祖圣入赘许家,易姓改名为许志行。
  说是入赘,实为寄人篱下。许志行少年时代便开始辗转江湖,先是被养父母送到上海闵行的一家酱园当学徒。他不堪忍受奴隶般的学徒生活,一心想背起书包上学堂,于是逃回家中。许家很快又把他送到浙江嘉兴去当学徒,做了不到两年,他又逃回家里,养父母为此火冒三丈,索性将他送至离家更远的地方——湖南长沙的一个亲戚家,进了一家五金玻璃店当学徒,可没过3天,他又逃了。这次他没有逃回家里,而是沿着粤汉铁路步行到了武汉,乞宿在汉口的一家小旅馆里,那年他18岁。在这里,他居然和一位时代的风云人物、后来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领袖的毛泽东不期而遇了。
  26岁的毛泽东,是湖南学生运动的领导人。是年,他在长沙正以驱逐军阀张敬尧赴京公民代表的身份进京请愿,从长沙出发,途经武汉,正好下榻在许志行投宿的旅馆内。一次邂逅,开启了两个青年人的友好交往。
  几句简单的寒暄之后,许志行就把自己的家世和遭遇以及自己厌恶学徒生活、一门心思想读书的想法,毫无保留地告诉了毛泽东。
  毛泽东对许志行的个人经历和遭遇深表同情,对他读书报国的情怀大加赞赏,但他觉得许志行小小年纪流浪在外不好,于是劝许志行先回老家,容他日后再想办法。他让许志行留下了老家的通信地址,答应许志行等他办完北京的事回湖南后一定帮他出来继续求学。
  许志行此时并不知道毛泽东北上是干什么的,但在他的眼里,这是一个靠得住的人,诚恳、坦率,值得信赖。于是他听了毛泽东的话,回老家了,临行前将家里的地址写在纸上交给了毛泽东,那时,他身上一文不名,回家的旅费还是毛泽东给他的。
  许志行接受了毛泽东的忠告,回了老家。回家后,他再一次受到了家人的严厉责罚,不过这一次他强忍了。不久,毛泽东从北京寄信给许志行,除了继续安慰他、鼓励他之外,还给他寄了些《新生活》《新青年》和《星期评论》等进步报刊和宣传新文化的小册子。许志行读后,求学读书的心情更加迫切了。
  驱逐军阀张敬尧的运动胜利后,毛泽东返回长沙,担任了“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附属小学”的主事(教导主任),并积极筹集资金在附小高年级部创办了“成人失学补习班”。
  毛泽东当即致信许志行急赴长沙入学,许志行惊喜万分,买了车票,直奔长沙。毛泽东引荐他进了“成人失学补习班”读书,并承担了他所有的生活、学习费用。这段时间,毛泽东的两个弟弟毛泽民和毛泽覃也在附小读书。每逢暑假、寒假,许志行便和毛泽民、毛泽覃一起回韶山,在毛泽东家的阁楼上温习功课,并在那里度暑假、过新年。
  1922年,毛泽东亲自介绍许志行和两个弟弟参加了社会主义青年团。许志行在毛泽东的帮助下,在长沙读了近两年的书,由于许志行是个外省人,不能报考免费的湖南师范学校,毛泽东就建议他考免费的浙江省立师范学校。不久,许志行返回浙江,顺利地考取了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
  1925年5月,许志行在浙江第一师范毕业前夕,上海发生了“五卅惨案”,许志行即以学生代表的身份组织罢课、游行,还到诸暨、绍兴、萧山等地,作反帝爱国宣传。暑假期间,团组织派他到上海参加工运,许志行在上海杨树浦一家纱厂工会主持发救济金和进行宣传鼓动时,曾几次被特务秘密追捕。因为工作积极,时年24岁的许志行就被组织转为中共正式党员。暑假结束后,许志行回到学校,发现自己已经被校方以“宣传赤化,鼓动学潮”为由开除了。
  1926年,正是国共合作时期,受中共中央指派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代部长的毛泽东安排许志行担任宣传部交通局干事,负责与上海交通局(负责人是沈雁冰)的联络工作,因为这层关系,许志行不仅认识了茅盾,并通过茅盾认识了上海的著名作家冯雪峰、宋云彬、许杰等。不久,蒋介石在国共联席会议上提出“凡共产党员不得兼任国民党中央部长的职务”的议案,毛泽东被迫离职。之前,毛泽东已将许志行介绍到国民党中央党部秘书处当机要秘书并任秘书处共产党支部书记。7月,广东革命军出师北伐,10月攻克武汉三镇。之后,国民政府和国民党中央迁到武汉,毛泽东也恢复了国民党中央委员的资格,继续在中央宣传部工作。这时,广东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结束,毛泽东带着许志行来到武汉,许志行仍被安排在秘书处工作。
  1927年,国共合作破裂,毛泽东回湖南发动农民起义,许志行于8月离开武汉,几经辗转到了上海、杭州等地,先后在上海闸北区委和浙江省委从事党的地下工作。1928年许志行还回老家海宁策动过一次农民暴动,可惜这次暴动没有成功。暴动失败后,许志行只得避离海宁,从此失去了和党组织的联系。在此后很长的一段日子里,许志行流落各地以教书为生,1945年到上海格致中学任教。
  随着解放战争三大战役的节节胜利,1949年3月,毛泽东进了北平。此时,许志行正在上海市格致中学教书,是一名普通的语文教师。因为他处世谨慎、为人低调,学校里竟然没有一个人知道他与毛泽东主席有如此深厚的革命情谊。当时上海尚未解放,许志行的心中格外想念毛泽东,思念之余,他毅然提笔给远在北平的毛泽东写了一封信,对毛泽东是否能收到他的信,以及日理万机的毛泽东有没有空给他写回信,心中却全无把握。
  其实毛泽东是给许志行回了信的,只是许志行一直没有收到。当时上海已临近解放,国民党当局下令全城大逮捕,以实施其最后的疯狂,军警到处抓人、警车横冲直撞。一天,一位新华社负责转递信件的人突然慌里慌张地找到格致中学,告诉许志行:毛主席让我转交给你的一封信,被我丢失了,我怕被敌人捡到给你造成意外危险,特来通知你,请许先生不要告诉任何人,赶紧撤离。许志行闻讯后,立即转移到一个安全的地方,躲避了1个多月。
  1949年5月27日,陈毅率领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长驱直入,解放了大上海,毛泽东的名字,随着广播、报纸和革命歌声传遍了黄浦江畔。许志行望着毛主席的画像,热泪盈眶,他再次提笔给毛主席写了一封信,那是1949年6月10日。
  1949年10月25日,毛泽东在忙完了开国大典等一系列国家重大事务后,给阔别了20多年的许志行写了一封回信,续上了两人中断了多年的联系,这封信是直接寄到格致中学的。毛泽东在信中说:“为不荒废课业,不要来京。如遇假期,可以来京一游,看一看仍回去教书。”同时勉励许志行“你在上海教书甚好,教书就是为人民服务。”毛泽东告诉许志行自己身体尚好,此外,他还在信中回答了许志行在去信中询问的一些情况。
  此后,许志行和毛泽东又陆续通了好几封信,与早年两人的书信往来加起来,一共有10多封。毛泽东还邀请许志行到北戴河避暑、到北京做客。赴京期间,毛泽东指定专人接待许志行,并在中南海丰泽园特设家宴款待,吃的都是毛泽东亲点的湘菜佳肴,席间畅谈甚欢。
  1957年暑假,毛泽东特地安排许志行重访韶山冲。毛泽东亲笔写信给韶山乡人民委员会,要他们以“朋友的态度接待他,告诉他一些事情”。毛泽东还从自己的稿费中支取了500元,赠送给许志行作为往返路费。
  许志行参加革命很早,在和党组织失去联系后,他的大部分时间用来从事教书和写作,他写过很多小说,出过书,1949年前就是上海的一位知名作家,后来又加入了上海作协和中国作协,经考证,他是全国最早把毛泽东写进小说的人。在许志行珍藏的1949年后毛泽东写给他的五封信中,有两封是直接寄到“上海广西路格致中学”的,学校领导在征得许志行的同意后,采集了毛主席的“格致中学”亲笔手迹,制作了一枚精致的校徽,校徽分红底白字和白底红字两种,教职员工戴红底白字的,学生戴白底红字的,“文革”前在校的格致师生多有佩戴过它,许多老师和同学都说,戴着它,是一种荣耀。
  (本章节在撰写过程中参考并引用了卞权的《恩师许志行幸遇毛泽东》、散木的《青年毛泽东的友人许志行》、王学平的《毛泽东与许志行的交往》以及“百度百科”上一些相关词条的部分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