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交互艺术pdf下载

新媒体交互艺术百度网盘pdf下载

作者:
简介:新媒体交互艺术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04-01
pdf下载价格:0.00¥

免费下载


书籍下载


内容介绍

编辑推荐
  1、本书全面介绍新媒体艺术所要运用的数字技术和视频手段,是艺术家和设计师构思作品、提升艺术体验的工具性图书。

  2、本书挖掘新媒体交互技术性背后更深层次的文化脉络,从人性的高度和现实文化情境的角度,探讨新媒体艺术的交互逻辑。

  3、本书梳理新媒体艺术的认知特性和审美内涵;解构新媒体交互形式、时空交互与交互逻辑;构建新媒体艺术的交互模式和评价模式。


特别说明:购买此电子书,暂无视频,敬请谅解。

内容简介
  从媒介的视角分析新的艺术表达,系统梳理了新媒体艺术的认知特性和审美内涵,解构了其交互形式、时空交互与交互逻辑,构建了新媒体艺术的交互模式和评价模式。探讨新媒体交互艺术在文化情境中由现代新的技术、新的媒体形式所构成的新的艺术体验,为新媒体交互艺术的发展和创作提供理论借鉴。
  全书共八个章节,第一章媒介视角下的艺术表达,从媒介与艺术的关系上,分析艺术影响社会、影响人类认知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媒介的力量,从新媒体的特性、新媒体的影响和新媒体的艺术上分析了新兴媒介下的艺术观念和表达;第二章新媒体艺术的认知特性,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受众对新媒体艺术的认知过程,概括归纳出新媒体艺术的多元面向,具有多感性、反馈性、多元性、虚拟性和沉浸性的认知特性;第三章新媒体艺术的审美内涵,以情感化审美为新媒体交互艺术美学研究的主要视域,追溯美学起源,探讨情感为美学的根源;分析新媒体交互艺术中情感与美学的关系;从感官、生理与心灵三个层次上剖析新媒体交互艺术情感美学的内涵;第四章新媒体艺术的交互形式,系统概括分析了新媒体艺术在媒介、认知和感官三个层面上而呈现的交互形式;第五章新媒体艺术的时空交互,分别从新媒体艺术的交互演绎、时间与活动、空间与情境和时空与交互层面解构新媒体艺术的时间纬度和空间纬度的交互关系;第六章新媒体艺术的交互逻辑,用事理学的方法分析新媒体艺术的审美交互逻辑、行为交互逻辑和虚实交互逻辑;第七章新媒体艺术的交互模式,通过分析影响交互过程的主要影响因素和次要影响因素,归纳交互的原则,构建由影响要素分析、交互形式确定到具体创作实施的交互模式;第八章新媒体艺术交互性评价,构建了新媒体艺术交互性评价的模式,并以APP这一新的媒体形式为例,进行受众喜好评价与交互性的评价。
目录

前言
第1章 媒介视角下的艺术表达
1.1 媒介与艺术表达
1.2 新媒体艺术表达
1.3 交互下的艺术观念
1.4 新媒体交互艺术
第2章 新媒体艺术的认知特性
2.1 新媒体艺术的认知模式
2.2 新媒体艺术的交互特性
第3章 新媒体艺术的交互形式
3.1 媒介下的交互形式
3.2 感官下的交互形式
3.3 认知下的交互形式
第4章 新媒体艺术的审美内涵
4.1 新媒体交互艺术的美学观念
4.2 新媒体交互艺术的审美特征
4.3 新媒体交互艺术的审美逻辑
4.4 新媒体交互艺术的情感美学
第5章 新媒体艺术的时空交互
5.1 新媒体艺术的时间与活动
5.2 新媒体艺术的空间与情境
5.3 新媒体艺术的时空与交互
第6章 新媒体艺术的交互逻辑
6.1 新媒体艺术事理交互逻辑
6.2 新媒体艺术行为交互逻辑
6.3 新媒体艺术虚实交互逻辑
第7章 新媒体艺术的交互模式
7.1 交互过程的影响因素
7.2 交互过程的行为解构
7.3 交互模式的构建应用
第8章 新媒体艺术交互性评价
8.1 新媒体艺术交互性评价的模式
8.2 App交互界面与受众喜好评价
8.3 手机新闻App软件交互性评价
参考文献
前言
  前言
  视觉文化在20世纪由于媒体形式的空前拓展经历了一场巨大的转型,面对新的媒体艺术,人们已经不再陌生。早在20世纪50年代,德国思想家海德格尔就富有预见性地宣称人类正在进入一个图像的世界,之后电视机普及,视听媒体日新月异,无论是从技术还是大众审美层面,新的媒体形式替代了旧的媒体形式。社会生活也全面进入由数字技术支撑的媒体化时代,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新媒体艺术得以萌生和发展。新媒体艺术大量运用了数字技术、视频手段来展现艺术家的观念,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受众和创作之间的关系,沟通与合作成为新媒体艺术创作的焦点。
  从人性角度和现实文化及技术背景的情境中,理解和消化新媒体艺术的交互性,是通过时空、人机以及媒体交互参与的逻辑关系完成的。从媒介的视角分析新的艺术表达,系统梳理了新媒体艺术的认知特性和审美内涵,解构了其交互形式、时空交互与交互逻辑,构建了新媒体艺术的交互模式与评价模式。采用实证研究及经验审视相结合,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搜集大量国内外新媒体交互艺术的经典作品,结合实际案例和创作经验印证理论分析的可靠性及现实意义。通过交互过程比较揭示其交互认知特征,通过时间与空间的交互性比较分析、审美主体与客体交互性比较分析,来研究新媒体的交互艺术。探讨新媒体交互艺术在文化情境中,由现代新的技术、新的媒体形式所构成的新的艺术体验,为新媒体交互艺术的发展和创作提供理论借鉴。
  本书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基于文化视野的新媒体交互艺术研究”的最终成果,由合肥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韦艳丽著。江南大学辛向阳教授为本书提出指导意见并作序,西北工业大学余隋怀教授、西安美院周维娜教授和安徽大学高峰教授为本书的著写提出了宝贵意见。合肥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交互艺术工作室曹中陆、杨亚荣、赵腾亚、钱朝阳、张懿丹等研究生参与了该项目的研究。在出版过程中,得到了好友廖宏欢的热情帮助,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由于著写水平和时间所限,不足之处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以臻完善。
  合肥工业大学逸夫建筑艺术馆
  2017年10月
精彩书摘
  艺术是基于一定媒介的,新媒体艺术逾越多种媒介,融合了科学技术、美学、文学、逻辑学、心理学和行为学等,多媒介的融合激发着艺术家的想象力,探索艺术的多种可能性,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及与其他学科的融合来重构并丰富艺术表达。新媒介和新技术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模式和意识形态,自上而下冲击着艺术的观念和形式,艺术进入一个全面倾覆和革新的层面。新媒体艺术强调受众的参与度,交互性为其主要特征,新媒体艺术家不仅创作艺术作品,还创作受众与作品的交互过程。受众参与艺术的方式由传统的单向传播向双向沟通转变,在人机交互的基础上,跨学科、跨领域、跨媒介与新技术不断碰撞、融合,形成显、隐和显隐共生的艺术形态。
  媒介为某物赖以生存、活动或传播的介质与环境。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媒介是人与人或人与机器之间的信息交流和行为赖以进行的物质和能量信号。
  加拿大媒介理论家马歇尔·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指出,“媒介即信息。媒介是人的延伸。”他认为真正有价值的信息不是信息的具体传播内容,而是信息传播的工具与路径。他论述了媒介进化过程包含媒介孕育、产生、发展、融合和消亡的动态序列结构历程,以及不同媒介之间竞争、互动、共生等关联结构状态。关于媒介进化,美国媒介理论家保罗·莱文森提出了补偿性媒介理论,认为一切新媒介都是对旧媒介功能的补救和补偿。媒介进化的过程被看成是补救的过程,广播是对报纸、书刊的补救,电视是对广播的补救,互联网整合了对报纸、书刊、广播、电视和通讯等媒介的补救。然而,新媒介的出现并不意味着旧媒介的消失,而是一个依次叠加的过程,新媒介的产生是人类社会信息传播不断完善和发展的结果,意味着人类在传播领域中主动性、能动性和效率性不断提高。
  媒介按出现的先后顺序可以粗略的划分为,以传统纸媒为媒介的第一媒体;以广播和电波为媒介的第二媒体;基于影视图像传播的第三媒体;第四媒介可以理解为传统媒介的数字化,也可以理解为由于互联网而诞生的新兴传媒;而基于移动互联网数字客户端的则称为第五媒介。以纸媒、广播、电波和影视等为媒介的传统媒介,虽拥有广泛的传播空间,但时间是滞后和局限的,而以计算机网络为传播的新兴媒介却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将文字、图片、声音和影像等各种传播形式汇于一体,将个体、群体、组织、大众等各种传播形态集于一身。新媒体是以这些新技术和计算机网络为基础的传播媒介,具有高度的交互性,传授双方可以频繁的传播与回馈;具有高度的渗透性,信息可以便捷的越界、渗透与扩散等。
  人类在很久以前就懂得利用媒介来进行艺术活动,常见的媒介如石头、泥土、纸和布等,媒介是艺术家再现心境、寄托情感和表达理念所使用的介质。媒介在艺术史上具有特定的生态周期,它们被发现、被使用,然后被取代,很少有媒介能一直长久地使用下去。例如,随着印刷技术发展的版画艺术,在西元16世纪,盛极一时的木刻版画被铜凹版画所创造出的细腻刻画效果取代,而到了19世纪,因印刷对成本和速度的要求,平版技法又完全取代了铜版技法,成为更具经济效益的印刷技法。可见不同时代的媒介满足不同时代的需求,并烙刻一个时代科学与艺术的标记。美国波普艺术家安迪·沃霍尔(Andy Warhol)曾经说过,艺术很早就已经知道利用媒介传播的力量来影响世界,虽然很多艺术是为人们提供近距离的体验,但不可否认人们对艺术观念的认识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媒介所传播的信息,而艺术也在通过媒介影响着人类对世界的认知。从媒介发展的角度来看,艺术渗透在各种各样的媒介之中,各种新型的媒介也随着艺术发展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应用。如同德国文艺理论家瓦尔特·本雅明(Walter Benjamin)所说的,传统艺术独一无二的灵光正在消逝,新媒介改变着大众参与艺术的方式,开始成为理解当代艺术现象的钥匙。
  新媒体的概念是相对于旧媒体而言的,其内涵和外延相当宽泛,具有交互性、数字化、虚拟化和非线性等特点。美国《连线》杂志对新媒体的定义,“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新媒体下的定义,“以数字技术为基础,以网络为载体进行信息传播的媒介。”美国在线媒体顾问和资深分析师Vin Crosbie提出人类沟通传播的方式分为三种,一对一、一对多和多对多。一对一的沟通称为人际媒体,特征为其沟通能够针对每位受众,交换的信息能够直接反映受众所关心的方向,并对沟通内容具有一定的控制权;一对多的沟通称为大众媒体,特征为能够同时快速传递信息给受众,但受众只能单纯接收无法与传达者互动;多对多的沟通称为新媒体,特征为能够同时快速传递信息给多位受众,且信息传播的方式是个别化的,受众对于接收到的内容拥有控制权,且解读方式也是有差异的。新媒体借助于计算技术的双向传播性,颠覆了传统的传播理念,如图1.1所示,传播者和受众之间通过传统媒体传播的方式是单向的,而通过新媒体传播的方式是双向的和交互的。例如,以电视机和广播作为媒介,人们只能是接收者,而以互联网为媒介,人们不仅是信息的接收者而且是信息的传播者,同时也是信息的再创造者。
  从哲学的角度,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传播方式的变化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甚至是意识形态。法国媒介和社会理论家让·鲍德里亚(Jean Baudrillard)从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出发,指出媒介不仅是传达信息的内容,也在直接改变人们对世界的认知模式与思维方式,人们越来越依靠媒介来认识和解释这个世界的存在。从符号学和传播学的角度,文字的传播方式是抽象的和线性的,理解文字传播的信息需要思考和阐释才能使思想能更加连贯地逻辑表达。进入新媒体时代,大量零散的、非线性的图片、声音、动画和视频媒介充斥着人们的生活,比起文字信息,这些媒介信息是不需要上下语境的,甚至是分离事实而进行的堆砌,这时人们的思维模式是非线性的和拼贴的。
  随着新媒体、移动互联网及其相关技术的不断发展,无线网络的覆盖已经从家庭场所、公共场所逐步蔓延到了移动场所,无线网络与设备的连接使人们通常拥有多种终端设备与程序,媒介的更新正在逐渐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美国《连线》杂志曾以“Web已死,Internet永生”为题描绘了现代城市白领的数字化生活,早上起床打开身边的iPad查收邮件;吃早饭的时候登陆Facebook、Twitter和纽约时报;上班路上用智能手机来听播客;工作的时候,用RSS阅读器阅读信息,用Skype和即时通信软件聊天;下班回家做饭的时候用Pandora听音乐;晚饭后用Xbox Live打游戏,用Netflix看流媒体电影。同时这种生活方式的人还有很多。
  新媒体在改变日常生活的同时,更冲击到了文化层面,众多新媒体的出现引领了新的全球文化现象,成为当今众多文化形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媒体文化研究者和批评家尼尔·波兹曼(Neil Postman)指出,当一种有很大影响力的媒介进入一个文化时,结果并不是旧文化和新媒介的简单混合,而是产生了一种新的文化。新媒体的艺术符号容易与现代流行文化接轨,且具有时空交互性,新的媒介文化形式正逐渐在旧媒介中出现,比如交互动画、远程交流和虚拟现实等越来越多的出现在博物馆展览和传统课程教学中。
  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互联网、手机与平板电脑等新兴媒体终端和载体正在兴起,新的媒体形态也应运而生。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影响深远且遍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给社会的思想观念与表达方式,人的思维方式与生活方式带来了巨大的变化,艺术领域就是其中之一。进入新媒体艺术时代,受众欣赏艺术的方式,由传统艺术的单向传播向新媒体艺术的双向沟通转变。新媒体艺术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欧美,艺术家们开始使用新的媒介去创作艺术,来自美国的波普艺术家罗伯特·劳森伯格(Robert Rauschenberg)和安迪·沃霍尔(Andy Warhol)与钢琴家大卫·图德(David Tudor)等艺术家尝试与科学家合作,不断探索新的创作模式试图发掘新思维、新方式和新体验等,在空间、光影、音效及装置艺术作品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奠定了新媒体艺术的基础。新媒体艺术最早是指录像艺术,随着计算机科学的飞速发展和媒体时代的不断演进,其内涵变得更加丰富,概念也在不断地更新。中西方代表人物对于新媒体艺术的内涵和概念表述如表1.1所示。
精彩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