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史pdf下载

澳大利亚史百度网盘pdf下载

作者:
简介:澳大利亚史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7-01-01
pdf下载价格:0.00¥

免费下载


书籍下载


内容介绍

内容简介
  本书基本以时间为脉络,阐述了澳大利亚历史发展和社会变革进步的历程。主要从土著原始文明的传承与终结、英属罪犯殖民地社会形成与变化、英属自治殖民地时期的社会演进、澳大利亚民族的生成、澳大利亚国家的形成、建设民族国家、澳大利亚自主与独立的发展趋势、澳大利亚社会改革与社会进步等等方面具体论述了澳大利亚不同于其他西方国家的稳定而和谐的渐进式发展模式。
作者简介
  王宇博,苏州大学社会学院历史系世界史专业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英国史学会会员、江苏省世界史学会理事。研究方向:英国及英联邦国家史、现代化理论问题。著有《澳大利亚——在移植中再造》、《移植与现代化》、《在渐进中转型》等论著,在《世界历史》、《史学理论研究》、《当代亚太》、《史学月刊》、《史学集刊》、《江海学刊》等数十种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
目录
导言
第一章 土著原始文明的传承与终结
一 早期澳洲土著社会
二 欧洲人的“发现”
第二章 英属罪犯殖民地社会的形成与变化
一 “海外监狱”:澳洲社会的开端
二 “牧羊业大潮”与民族经济的生成
三 自治运动:向自治殖民地转型
四 澳洲土著人的厄运
第三章 英属自治殖民地时期的社会演进
一 “淘金热”后澳洲经济的繁荣景象及自主趋势
二 英国社会的“澳洲版”与“澳大利亚英国人”
三 “白澳”意识与排华运动
四 女权运动与工人运动
第四章 澳大利亚民族的生成
一 社会意识中认同感的形成与增进
二 近代澳大利亚民族意识
三 离心与向心:两次庆典的启示
四 殖民时代的文学写真:澳洲殖民者的形象与情感
第五章 民族国家的形成
一 英帝国政策的变化与澳洲的失落
二 澳英对于澳洲联邦问题的态度
三 澳洲社会自主意识与自治能力的增强
四 联邦运动:从澳洲合作走向澳洲联合
五 《澳大利亚联邦宪法》的诞生
第六章 建设民族国家
一 政治制度的构建
二 社会变化与制度建设
三 从原料产地向工业国家的转变
四 “白澳政策”的推行与土著的遭遇
五 旧时代的痕迹
第七章 自主与独立的发展趋势
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及其影响
二 战时经济的突进与战后经济的发展
三 种族主义的衰落与“白澳政策”的终结
四 澳大利亚外交:在追随与自主之间
五 共和运动:没有结果但有意义
第八章 社会改革与社会进步
一 福利制度与仲裁制度的完善
二 多元文化社会与多元文化主义政策
三 土著人问题与种族和解之路
四 当代的澳大利亚文学:国际化与多元化趋势
五 社会生活:多棱镜里的折光
代结语:“澳大利亚渐进发展模式”探究
发展轨迹:从“海外监狱”到现代化国家
实质考察:稳定与和谐的现代化模式
成因解读:理性与本土化传承
附录:澳大利亚联邦总理及其任期一览表
前言
  导言
  位于南太平洋上的澳大利亚是地球上很大的岛屿和很小的大陆。它东临南太平洋,西濒印度洋,北望印度尼西亚,南眺南极洲,是世界上独占一块大陆的国家,面积居世界第六。这个南半球很大的国家位于东经113.9度与153.39度,东西相距4007公里;南纬10.41度与南纬43.39度之间,南北相距3154公里,战略位置重要。这块大约在前5500万到1000万年间从南极洲脱离的陆地又是地球上很平坦、很干燥的大陆。这个大洋洲国家“形状像一只驼背的犀牛,牛角对着新几内亚”,曲折的36735公里海岸线勾勒出768.23万平方公里的陆地面积,而大洋洲的陆地总面积则为897万平方公里。
  “澳大利亚从20世纪的第一天开始便以一个民族国家的身份而存在。而以地质学的说法,虽然除了南极洲以外,它是被欧洲人很后发现的,但是它是很古老的大陆。”已有30亿年以上地质历史的澳洲大陆由东部山地、中部平原和中西部高原三个部分组成,平均海拔300米,为地球上七块大陆中海拔很低和地势很平的陆地。在东部山地地区,著名的山脉有大分水岭、蓝山山脉、新英格兰山脉、利物浦山、澳大利亚山等,山地由北向南延伸3000多公里。这里的平均海拔600米,很高处是澳大利亚主峰科修斯科山峰,高达2230米。中部是广阔的平原,主要有卡奔塔利亚平原、大自流盆地和全澳第一大河——墨累河,海拔在200米以下,地表平缓,有众多盐湖。埃尔湖海拔-12米,是澳洲的很低点。中西部高原占全澳总面积2/3左右,海拔在200-500米不等。其东部为麦克唐纳山脉和马斯格雷夫山脉,西南是达令高原,西部为西澳大利亚高地。其中有些山脉的海拔在1000-1200米之间,中央部分是大沙沙漠、吉布森沙漠和维多利亚沙漠。塔斯马尼亚是澳大利亚南端的一大岛屿,列世界第25位的大岛屿。
  澳大利亚介于南半球的热带和温带,约占陆地面积40%的北部地域属热带,年平均气温为27℃,与赤道非洲一样酷热。其余大部年平均分气温为14℃,同欧洲很温暖的西班牙和意大利相仿。澳大利亚的四季变化相当明显,但恰与中国相反。由于东部的山脉如同一道道天然屏障,阻挡住了来自太平洋的湿风和云雨,造成这里缺雨干旱。整个大陆的年平均降雨量为420毫米,其中50%的地区年平均降雨量不足300毫米,大大低于世界年平均降雨量600毫米。
  由于气温偏高,使原本就不多的雨水中的大部分刚达地表即已蒸发,仅有10%的水量可流入为数不多的河流。这又造成澳大利亚水系不多,水量不大,以全长2600公里的墨累河为例,全年流量只相当于美国密西西比河的九天流量。此外,由于雨量多变,以致许多河流为季节性的间歇河,雨水降至,河水暴涨,洪灾肆虐,过后则长期干涸,致使澳大利亚的水力资源贫乏。沙漠和半沙漠占据了澳洲大陆2/3的面积。
  因受地形、气候等自然因素的影响,澳大利亚土地的可利用面积不大,土地的肥力偏低。但是,这里的自然资源却令世界瞩目,美国记者约翰·根室感叹道:“这是一个突然发现全国遍地都是丰富矿藏的国家。”澳大利亚拥有80多种不同矿藏,大都储量丰富。依照世界标准衡量,它的三大矿产品——铁矿石、铝土和煤的储量居世界领先位置。据估计,按照现在的开采水平,它的铁矿石储量可以维持350年,黑煤储量可维持280年,铝土可维持130年以上,锰储量可维持100年以上。在各种矿物资源中,铁矿的蕴藏量很丰富,高品位铁矿石储量约有350亿吨,主要分布在皮尔巴拉地区。澳大利亚的铝土储量为45亿吨左右,占世界储量的1/3,其氧化铝出口量居世界首位。
  澳大利亚是世界上能源资源很丰富的国家之一。按人均占有量计算,除石油外,澳大利亚人均能源蕴藏量居世界前列。煤是澳大利亚很早开发和使用的能源,已探明的各类煤的总储量为2000亿吨。天然气是澳大利亚很新能源资源。在西澳滨海的西北大陆架,已探明许多与石油共生或单独存在的大型天然气田。已探明的高品位铀储量为30万吨,占已知世界总储量的1/4.因此,澳大利亚是世界主要产铀国之一。
精彩书摘
  一 早期澳洲土著社会
  至1788年英国“第一舰队”到达澳洲为止,澳洲土著社会还处于原始氏族社会时期。从土著制造工具的水平来看,石块是主要材料,工具的种类既有粗糙的打制石器,也有相对精致的磨制石器,由此可以确定土著尚在石器时代。O.J.莫瓦尼的《澳大利亚史前史》或许是第一部论述澳洲土著社会古老历史的论著,他在该书的引言中写道:“发现澳大利亚300万平方英里土地,并且首先在这块土地上耕耘的,是澳大利亚的土著居民”;“土著人分散居住在这片广阔的土地上,他们适应了艰苦的环境,有效地利用了少得可怜的资源,这些都能证明人类精神所能取得的成就,并且使我们感到振奋”。迄今为止,科学家对已发现的几处很古老的土著人遗址的年代考证结果大致为5万年。1996年,在澳大利亚西北部的一处土著人遗址,有人用“热释光”方法测定其年龄为12万年,但该结果被许多科学家质疑。因此,大多数学者认为很早的土著人大约在5万年前已经到达澳洲大陆。而他们来自何方的问题则众说纷纭。
  狩猎与采集是澳洲土著人的重要生产内容,每个部落都在自己的限定区域内寻觅作为食物的猎物。在它们各自的活动区域,“每一个当地部落要繁衍生息下去,都不得不熟悉所有植物的生长地和所有动物的栖息地,即使是很小岩洞所在的位置和临时水源”。这样的区域在荒芜的沙漠地区幅员可达10万平方公里,而肥沃的海滨地区则可能只有500平方公里。在欧洲人到来前,澳洲几乎既没有植物种植,也没有动物养殖,以致早期来到澳洲的欧洲人曾经以为土著人乐于一直过着游猎生活,而不愿从事农耕的定居生活,并为此感到困惑。
  澳洲土著人的猎捕方式和技术非常特别,引起早期欧洲探险家们极大的好奇心。袋鼠是澳洲大陆上很大的动物,土著人能够相当熟练地辨别它们的痕迹和种类。在猎捕中,土著人使用的主要武器是长矛,常见的捕获方法有集体围猎、猎人实施协同诱捕追逐、猎人个人凭借毅力与耐性进行长时间追逐,等等。在狩猎中,土著人练就出独特的爬树本领。爬树时,他们像履平地一样在树干上行走,而不是用膝盖夹着树干进行攀爬。树皮上凹凸不平的地方正好被用于当作手脚的支撑点。如遇树干光滑,他们就左手紧抱树干,右手挥动石斧,砍出一道道阶蹬;如果树干太粗,他们就用藤蔓缠绕树干,然后一蹶一蹶地攀爬而上。
  飞去来器又被称为飞镖,是一种形似镰刀,截面扁平,中央弯成钝角,边缘尖锐的工具,制作材料是硬质的木料。这是土著人用于猎捕飞禽的主要工具,其用途的重要性不亚于长矛。使用时,投掷者将其用力抛出,于是,飞去来器在空中呈环形轨迹飞行,在划出一个大大的圆圈后,又飞回投掷者跟前。技巧高超的投掷者可使它的飞行图案花样百出。
  土著人的捕鱼方法很简单,用提篮捕鱼是很常见,也是很简单的,即将一截空心树干放入河中一段时间,然后把它和陷在其中的鱼一起取出即可。渔网捕鱼的方式也有多见。渔网多是用带叶子的树枝或草束编制而成。此外,在捕鱼中,也有使用鱼钩、钓竿、鱼叉和长矛的。
  采集是澳洲土著又一重要生产内容。在社会生活中,由于狩猎存在明显的不确定性,因此,妇女所采集的植物就成为人们生活上较为稳定的食物来源,所以,采集的重要性超过了狩猎。“借助于掘棍和丛林生存技能,妇女们能找到山药、野果、野菜、可用于做面包的野草籽和小动物……他们很早就开始采集一天的食物,各采集小组围坐在篝火旁,享用一天的收获,然后工作便告结束。”
  1770年,英国航海家J.库克在东部沿海登陆后,没有发现被耕耘的土地。这种社会经济状况决定了土著人难以定居,只能过着漂泊或半漂泊的生活。可作为佐证的依据之一是澳洲的土著人住所大都是用树枝和草叶临时搭建的,简单而粗糙,石头小屋则不多见。所有这些都是澳洲土著社会属原始社会的重要标志。美国学者L.H.摩尔根因此而将澳大利亚土著看成是人类“蒙昧时代”的典型标志。与近代以来的其他文明民族相比较,澳大利亚土著显得原始与落后。19世纪的俄国学者车尔尼雪夫斯基坦言:“我们很古的祖先的情况,与处在发展很低阶段的澳大利亚人和别的原始人现今的情况完全相似。”
  很早到达澳洲的欧洲人惊呼:“他们可说是世界上很不佳的民族。”但这是以欧洲社会的价值观为标准而产生的印象与感受,而土著人的自我感受则是相当美好的。在与土著人的接触中,库克感受到的是土著传统文明潜在的高贵性,并认为这正是许多欧洲人所向往的:“他们过着恬静的生活,并不因环境恶劣而烦恼。大地和海洋随其所愿为他们提供一切生活必需品。他们不羡慕豪华的住宅或家庭用品,生活在温暖而舒适的阳光里,享受着有益于健康的新鲜空气……”土著人正是带着这样的乐观情绪,在外人看来物质极度匮乏的环境里,满足而高傲地生活了几万年,“永久地居于此地,我们对这里再满意不过了”,直到1788年。
  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首推其地理环境。澳大利亚不仅孤悬于太平洋之中,与欧、亚、非等周边地区完全隔绝,使土著身处与外界的完全封闭状态,无法吸取其他民族的文化,而且澳洲大陆地广人稀,人口密度较大的地区平均每平方公里一至两人,而在稀疏的地区则是平均每30-40公里一个人,再加之独立性很强的部落组织,使人们之间的交往难以进行。其次,澳大利亚的动植物资源丰富,又无猛兽的侵袭,这对土著而言,无疑是一个天然的狩猎和采集乐园。虽然澳洲土地贫瘠,但可供人类取食的物种则相当富足。其一是动物种类繁多,以袋鼠为例,它常年保持在1亿只左右,而且它的繁殖率极高,仅此就足够土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二是植物种类难以计数。仅在昆士兰一地,可供土著食用的植物多达239种,构成了一套丰盛的植物食品谱系。这种得天独厚的自然物质环境使土著人可以较为容易地维持生存,但同时也松懈了他们发展生产力的欲望,使他们缺乏征服和改造自然的要求、魄力与雄心。
精彩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