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帝国史话:波斯帝国pdf下载

世界帝国史话:波斯帝国百度网盘pdf下载

作者:
简介:世界帝国史话:波斯帝国
出版社: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4-01-01
pdf下载价格:0.00¥

免费下载


书籍下载


内容介绍

内容简介
  《世界帝国史话:波斯帝国》介绍了波斯帝国的文化和辉煌的历史。《世界帝国史话:波斯帝国》力求客观地反映波斯帝国由兴到衰的历史全貌,全书分为4章,用20多万字对波斯帝国整个兴衰史作了简明系统的全面叙述。在时空上纵横数百年,社会矛盾错综复杂,惊心动魄,历史事件人物繁多,各具其貌,历经沧桑。《世界帝国史话:波斯帝国》力图通过波斯帝国从崛起到衰亡的历史发展轨迹,反映出波斯帝国社会的历史特点。
作者简介
  于卫青,1970年生,山东省高唐县人。曾师从西南师范大学杨群章教授研究西亚史,获得硕士学位。后师从西北大学彭树智教授研究世界史,于2002年获博士学位,现任教于广东湛江师范学院政法学院历史系。主要从事中东史研究,对国际关系、宗教与社会、宗教史、管理学等多有涉猎。著有《释迦牟尼》、《千古奇案》等书,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
目录
版权信息
前言
第一章 追根溯源:波斯帝国的兴起
一、发端:伊朗文明的源头
二、初兴:伊朗文明的兴起
三、成长:伊朗文明的发展
四、成熟:波斯帝国的建立
第二章 蒸蒸日上:波斯帝国的强盛
一、东征西讨:居鲁士的韬略
二、子承父业:冈比西斯的统治
三、后院起火:高墨塔政变
四、登峰造极:大流士一世的文治武功
五、欣欣向荣:空前繁盛的社会经济
六、宗教信仰:影响深远的祆教文化
第三章 由盛而衰:延续半世纪的希波战争
一、希腊:垂涎已久的佳肴
二、米利都起义:希波战争的导火索
三、出兵希腊:必欲夺之而后快
四、再度出征:波斯卷土重来
五、怎一个“惨”字了得:两大著名战役
六、一蹶不振:希波战争的延续与结局
第四章 日暮途穷:波斯帝国的衰亡
一、祸起萧墙:帝国内部的混战
二、支离破碎:帝国的逐步解体
三、《长征记》:小居鲁士夺位之争
四、寿终正寝:帝国走向灭亡
参考书目
波斯帝国诸王列表
前言
  岁月悠悠,往事如烟。当人们回首历史,重新审视数千年来人类发展进步的足迹的时候,不由对人类所创造的辉煌文明赞叹不已。作为万物之灵长的人类,在这浩瀚宇宙中的小小星球上创造着奇迹,传承着文明,改变着自身和环境,谱写着最华美的篇章。
  读史可以明智。在漫长的历史画卷中,世界帝国的兴衰应该是最引人瞩目的内容了。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世界帝国的兴衰史就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一面最具有借鉴意义的镜子。人们可以从它们的兴衰成败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少走弯路,少犯错误,基于过去,把握未来。
  在古代世界诸帝国中,波斯帝国尤为突出。它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个横跨亚、非、欧三大洲的世界性大帝国,是世界帝国的领头雁。人类之所以为人类,在于能够创造文明。自古以来,以国家、民族为单位的人类都对人类文明做出了自已的贡献。无论这个国家或民族处于什么时代,现在是否存在,产生过多大的影响。可以说,人类今天的文明进步是世界上所有已经消亡或依然存在的国家与民族共同努力的结果。
  波斯帝国正是以其鲜明的文明特征彪炳史册的。波斯帝国发祥于伊朗高原西南部。这里曾经是原始人类生活的摇篮之一。公元前三千纪年初,当地居民埃兰人就在伊朗现在的胡泽斯坦地区建立了国家。公元前7世纪,伊朗人崛起于西亚,并逐渐与埃兰人融合在一起。伊朗人属雅利安人的一支,他们和印度雅利安人原本是一个共同体,被称为印欧语系东支印度伊朗语部落或雅利安人部落。公元前3000年之际,他们由中亚地区或南俄草原南迁到伊朗高原。公元前两千纪年后期,共同体瓦解。部分南迁到南亚次大陆的印度,是为印度雅利安人。部分留居、分散在伊朗高原,是为伊朗雅利安人。从此,他们走上了各自的发展道路。公元前8世纪,伊朗雅利安人建立了第一个国家一米底王国。米底也曾盛极一时,统一内部各部落,时常出兵两河流域,甚至消灭了一度强大的亚述帝国。公元前6世纪中期,阿黑门尼德王朝把米底王国取而代之,历史上称之为波斯帝国。
  随着波斯帝国诸王的不断开疆拓土,波斯成为当时世界上疆域最辽阔的国家。它的领土东到印度河流域,西到色雷斯半岛,南达印度洋和埃及,北及里海和黑海沿岸,几乎囊括了两河流域、印度河流域、尼罗河流域三大古文明中心。在波斯帝国统治的300年间,它创造了辉煌灿烂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帝国境内各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波斯帝国在古代伊朗和古代世界都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本书以彭树智教授的文明交往论作为理论指导统辖全书。文明是世界帝国的基本特征,文明交往的历史进程反映了世界帝国兴衰的历史全貌。波斯帝国的兴衰是人类文明交往的一大典型的历史个案。从文明交往的宏观考察,波斯帝国正处在原始社会的点状交往向奴隶制文明的区域交往的过渡时期,但无论从程度上、范围上,它都达到了这一时期文明交往的顶峰。
  波斯民族原本属于印欧语系伊朗印度语雅利安人,居住在中亚大草原上,过着游牧生活。公元前2000年他们开始南迁,最后到了伊朗西南部,在那里居住生活,封邦建国。这一历程充分体现了文明交往的迁徙性。
  疆域辽阔的波斯帝国是通过一系列的扩张战争建立起来的。战争交往是古代世界最主要的交往形式。战争的破坏性固然不小,但它对突破各文明古国相对闭塞状态的作用也是不可替代的。强有力的武力征服是波斯帝国得以建立和延续的基础。否则,此起彼伏的各地叛乱和起义可能很快使帝国土崩瓦解,又恢复到小国林立、一盘散沙的局面,也就不可能创造出辉煌的波斯文明了。
  在波斯帝国的历史上,历时半个世纪的希波战争可以说是最蔚为壮观的战争交往了。希波战争的根本原因是波斯帝国的帝国统治和希腊诸城邦的商业殖民的根本对立。波斯帝国的开国君主们志在域外,气吞八荒。大流士自称是全部大陆的君主,薛西斯下决心把“波斯的领土和苍天相接”。这种雄心在广大范围内与希腊的商业利益相冲突。利益因素和利害关系是文明交往的基本根源。由于利益冲突而引发的战争交往的目的也在于利益的重新分配和调整。当时,凡黑海沿岸、小亚细亚沿海地区,尽是希腊的商业殖民地或自由城市。波斯帝国武力之所及,悉数纳入臣属范围,构成统治与被统治、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希腊人特别是雅典人和斯巴达人拒绝屈服。一场大战,终不可免。
  希波战争促进了希腊和波斯帝国各自的内部交往,同时也促进了双方的多方面交往,尤其是双方的文化交往,深刻影响了各自的历史发展进程。希波战争中,波斯成了东方文化向希腊传播的主力:它不仅把自己的文化创作向西方输送,而且把其吸纳来的东方文化也向西方输送。希波战争促成了希腊城邦两大同盟的形成,也把波斯帝国境内的民族几乎全部卷入了战争。正如希罗多德所描述的“亚细亚的哪个民族不曾给薛西斯率领去打希腊呢?除去那些巨川大河之外,哪一条河的水不是给他的人喝得不够用了呢?有人把船只供应给他,有人参加了他的陆军,有人提供了骑兵,有人提供了随军运达马匹的船只以及军中的服务人员,有人提供了作桥梁用的战船,还有人提供了粮食”。这一描述是波斯帝国因战争而促发的内部交往的一幅场景写照。
  战争的胜负往往是人们最关注的,总是力图发现这一结果的原因和规律。各民族、各国家之间的相互关系,取决于每一个民族、国家的生产力、分工和内部交往的发展程度。希波战争典型地说明了这一文明交往的规律。战争以后还不到100年,希腊城邦由于长期内战不休,实力大减,再也没有与波斯抗衡的实力。波斯没有大动干戈就由原来的大输家变成了大赢家,成了希腊城邦命运的仲裁者。希波关系这种变化进一步说明了这一文明交往的规律:一个民族、国家的进步总是和它自身交往的发展同步进行的。
  宗教是帝国文明的核心和文化的基础,波斯帝国即是以祆教为其特征的。由于宗教与地缘、传统、文化、风俗习惯等存在着密切的天然联系,所以文明交往在宗教演变上显得尤为突出。琐罗亚斯德创立祆教的过程充分体现了文明交往的实践性和开放性,而祆教的传播和影响则充分展示了文明交往的迁徙性和互动性。无论是从语言学角度推断祆教的产生,还是研究古代伊朗东西部同属祆教信仰却存在的差别;无论是探讨波斯帝国诸王的宗教宽容政策,还是考证祆教的早期发展,文明交往论都给予我们富有价值的启示,指导我们得出比较科学的结论。
  辉煌的制度文明是波斯帝国的又一显著特征。如果说,波斯帝国的诸王以武力削平内乱,为帝国内部交往创造了条件的话,那么,通过大流士的改革,行省制度、驿道制度、军事制度等一系列制度的建立、健全和实施,维系了庞大帝国的有效运作。驿道制度的建立为帝国内部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交往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行省制度的确立加强了中央和地方的政治联系。赋税和铸币制度加强了各地方之间的经济联系,有利于商业的发展,从而促进了帝国内部的经济交往,有益于帝国统治的巩固。波斯帝国的军事制度使其拥有一支强大的军队,维护了帝国内部有秩序的、和平的交往,并在对外交往中占据了很大的主动性。
  事有始终,物有盛衰,文明自身也是如此。文明交往的实践性、开放性、多样性、互动性和迁徙性制约着文明交往的进程,决定了某种文明的兴衰。一种文明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后往往失去了其初期的开放性、互动性,也就失去了进一步发展的外在的动力,丧失其内在的活力,从而失去了对外来挑战的因应能力,自己也逐渐走向衰亡。汤因比指出:一个处于生长阶段的文明对于不断出现的新挑战永远能够进行胜利的应战,而一个处于解体阶段的文明则不再能对于挑战这行这样的应战。这是一种文明在对外交往的过程中的反映,是文明在开放和互动中得以发展,在封闭和僵化中逐渐衰亡的恰当说明。
  本书根据波斯帝国历史交往的发展历程来叙述它的兴衰过程。全书从结构上分为四章。首先,溯其渊源,叙述它的发端和帝国建立的过程。其次,明其强盛,概述帝国的文治武功和经济文化及其他方面的成就。再次,言其由盛转衰的转折,描绘帝国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的对外军事交往——希波战争。最后,示其衰亡,叙述其持续不休的内乱纷争及被亚历山大所征服的过程。本书旨在以文学性的语言形象生动地把波斯帝国鲜活的历史奉献给读者。在勾勒波斯帝国辉煌文明的同时,叙述了刀光剑影的宫廷政变、你死我活的夺位之争、空前惨烈的战场厮杀……鲁迅先生称赞《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当是我们后学应该努力的方向。著者在撰写中多有所悟,不揣浅陋,一并奉献给读者,仅供参考。大科学家牛顿曾经说过:“我之所以看得远,是因为我站在巨人肩膀上的缘故。”本书在写作过程中,广泛参考、吸收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在此深表谢忱。
  斯书之成,因缘具足。首先感谢我的导师彭树智教授。先生之道德学问,仰之弥高,钻之弥深。先生言传身教,启我深思,促我奋进。师恩如海,常驻我心。惟有勤勉,以报先生。我的贤妻王延丽女士不仅承担了大部分家务,而且整理了部分资料,校对了全部书稿。对她的一贯支持,在此深表谢意。
  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学力不逮,必存瑕疵。敬请读者指正。
精彩书摘
  当地球演化到具备了一定的条件时,才产生了人类。所以,自然环境绝不仅是充当人类舞台上无动于衷的背景。从一开始,地理环境的位置、地质构造、土壤资源、气候等自然因素就以明确可辨的形式塑造着人类活动的进程。尽管随着人类的进步和历史的发展,地理环境的影响似乎削弱或消除了,但实际上其影响仍在以更微妙、更间接的方式起作用。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前提条件和物质基础,它决定性地影响着某一环境中人群的生存方式、生活方式、文化传统、群体性格。而环境和谋生手段的差异导致了不同族群之间内部和外部不同的交往模式。正如尼罗河哺育了古埃及文明、黄河哺育了华夏文明一样,特定的自然地理环境也产生了与之相对应的特定的文明种类。所以,我们需要先把视野转向孕育了波斯文明的伊朗高原。
  从自然地理上讲,伊朗高原从小亚细亚东部和高加索开始,一直延伸到印度旁遮普平原的一个大山岳地带的西面大半部,包括了今天的阿富汗的绝大部分和巴基斯坦的很大部分。伊朗高原的大致范围是东起兴都库什山脉,西至扎格罗斯山脉。北抵阿拉斯河、里海、科彼特山链、阿姆河以南的帕罗帕米苏斯山,南到印度洋和波斯湾。伊朗高原的形状像一只碗,有高耸的周边,围绕着一个不整齐的、比较低但绝对高度并不低的内部。周边是由许多山链组成的,其中西部和北部的山链不但地势高耸,而且面积广大。南部和东部的山链较窄,平均高度也低,且多被低盆地所切断。
  按其自然特征,伊朗高原可划分为五个地区:第一,扎格罗斯地区。它由自西北地带向东南、沿两河流域河谷延伸平行的山岭地区组成。由于西北地带降雨量较多,形成了众多发育良好的河流与河谷地区。这些河流大多发源于扎格罗斯山,汇入底格里斯河。在南部,由卡伦河冲积形成了伊朗最大的冲积平原——胡泽斯坦平原。在地理上,它既是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一部分,又是伊朗高原的延续部分。伊朗历史上最早形成的国家埃兰就在这里。埃兰的东面是向东倾斜的山岭地区,包括今天的法尔斯等地。扎格罗斯地区物产丰富,森林、矿产资源富足,自古就是两河流域统治者垂涎的对象,所以屡遭侵略。第二,内陆荒漠盆地。它位于扎格罗斯山以东、厄尔布尔士山以南和大盐滩之间。该地区境内的哈马丹地区古称米底,米底王国即产生于此。该地区现在干旱少雨,境内遍布盐滩、沙丘,交通不便,人烟稀少。第三,里海沿岸地区。这是一条狭长地带,厄尔布尔士山将其与伊朗其他地区隔开。由于地近里海,且受地形影响,这里气候温和、湿润,人口稠密,农产品丰富,蚕桑业发达。第四,古代的帕提亚地区,大体上相当于现在的呼罗珊地区。其北面为科彼特山麓,西为里海地区,东面是东伊朗地区,南濒大漠。这里大部分地区是干燥的草原和沙漠。北部的山麓北坡,雨水充沛,农牧业发达。南坡的阿特腊克河谷是当地重要的交通要道,古代的丝绸之路就通过这一地区。第五,东伊朗地区。该地区西接伊朗中部沙漠,东到印度河谷,北以阿姆河谷为界。该地区的帕罗帕米苏斯山脉自东向西,将伊朗和中亚分隔开来。其北部是古代马尔吉安那、巴克特里亚、索格底安那和花喇子模地区。古时,此处农牧业发达,城市繁荣,号为“千城之国”。帕罗帕米苏斯山脉东部是犍陀罗地区。其西部的赫里河,北流至中亚草原。帕罗帕米苏斯山脉的西部支脉附近是古代的阿里亚地区,其西部和南部还有其他山链。河流自东北流向西南,注入中央沙漠边缘的沼泽和绿洲之中。
精彩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