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大迁徙pdf下载

民族大迁徙百度网盘pdf下载

作者:
简介:民族大迁徙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1-01-01
pdf下载价格:0.00¥

免费下载


书籍下载


内容介绍

内容简介

  这套书名为《地图上的中国历史》,包括《疆域与政区》、《古都与城市》、《交流与交通》、《民族大迁徙》四种,顾名思义,是以地图为纲,讲述中国历史的某一方面。

  前贤总结的学习历史的方法,强调要抓住几个w,其中一个就是Where(哪里)。因为任何历史事实,无论是人物、制度还是事件,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都是与一定的空间范围联系起来的,都发生或影响于地球表层的某一个点、线、面。正如先师季龙(谭其骧)先生所言?“历史好比演剧,地理就是舞台;如果找不到舞台,哪里看得到戏剧!”

  《民族大迁徙》作者通过选取与地图关系密切的专题:民族迁徒来讲述历史。《民族大迁徙》共十三章,内容包括:行走天下的“三皇五帝”、构筑“中国”、以“大一统”的名义、从塞外“胡虏”到中原霸主等。

作者简介

  安介生,1966年生,1987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历史系。1996年毕业于复旦大学研究生院,获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为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历史人文地理、中国移民史与地方史。2001-2002年度为英国牛津大学圣安东尼学院高级客座学者(Senior Associate Member)。主要著述有《山西移民史》、《历史民族地理》(上、下)、《历史地理与山西地方史新探》等。

目录
迁徙运动——铸造出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
总序
第一章 行走天下的“三皇五帝”
洪荒时代的迁徙往来:远古“三皇”的迁徙神话
筚路蓝缕的征途:上古“五帝”的迁徙故事
第二章 构筑“中国”
洪水后有夏民居:大禹传说与夏族迁徙历史
殷道实由迁徙兴:国都迁徙与殷商王朝史
迁徙划分两周史:周王族的迁移与建国历程
第三章 以“大一统”的名义
从关东到关中:秦汉时期向关中地区的大移民
南越王国里的“中原人”:秦汉时期向岭南及西南地区的大移民
第四章 从塞外“胡虏”到中原霸主
从“塞外虏”到“并州胡”:汉匈关系与匈奴族南迁历程
汉赵国与吕梁山的“稽胡”:南迁匈奴族的分布与政权建设
第五章 氐羌西来 入主关中
回望百顷仇池山:古代氐族的迁移与发展历程
黄河源头是家乡:古代羌族人的迁徙与发展历程
第六章 从鲜卑山麓到“西海”之畔
从“大鲜卑山”到“匈奴故地”:古代鲜卑族的发源地与早期迁移
转战中原建功业:慕容鲜卑的迁徙与建国
驰骋在大西北:西部鲜卑的分布与政权建设
第七章 汉人的第一次南迁浪潮
“八王之乱”与“五胡十六国”
世族南迁与东晋建立
坞壁、乞活与侨置州郡:南渡时代的特殊景观
梦断北征之路
第八章 迈向“中国”的历程
从“嘎仙洞”到塞北大草原:拓跋鲜卑的早期迁徙历程
从雁门关外到古都洛阳:北魏后期的迁都与文化建设
第九章 从“胡越一家”到“安史之乱”
“而今胡越是一家”:唐代前期民族内迁与民族构成
汉民南迁与河北藩镇的“胡化”:“安史之乱”后的民族迁徙
第十章 辽夏金的民族迁移与建国历史
风起“松漠”镇“黄龙”:契丹人的迁移与辽朝的建国历史
崛起于“银、夏之间”:西夏党项人的迁徙与建国历史
辉煌与苦涩:金朝女真族的迁移与王朝历史
第十一章 移民造就“第一州”
兵临城下的大逃亡:“靖康南渡”与北方汉人的南迁浪潮
“销金窟”与“北国之思”:移民与南宋时期江南地区的发展
第十二章 漠北狂飙
从狭隘山谷到无垠草原:蒙古民族发祥地的地理环境与早期迁移
征尘落尽即为家:蒙古族的南迁与分布状况
第十三章 跨越山海关
启运山引领迁移路:满族发祥地的地理环境与早期迁徙
“东来满洲”的“圈地运动”:入关后满族的分布与安置
前言
  总序
  这套书名为《地图上的中国历史》,包括《疆域与政区》、《古都与城市》、《交流与交通》、《民族大迁徙》四种,顾名思义,是以地图为纲,讲述中国历史的某一方面。
  前贤总结的学习历史的方法,强调要抓住几个W,其中一个就是Where(哪里)。因为任何历史事实,无论是人物、制度还是事件,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都是与一定的空间范围联系起来的,都发生或影响于地球表层的某一个点、线、面。正如先师季龙(谭其骧)先生所言:“历史好比演剧,地理就是舞台;如果找不到舞台,哪里看得到戏剧!”
  空间因素对历史的作用如此重要,是了解和研究历史的重要内容,也是理解历史不可或缺的因素。但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总是有限的,不可能亲自考察全部空间。即使能够身临其境,也未必能发现特定空间的概貌和特征,所以地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即使在测绘技术还不发达、绘制地图相当困难的古代,学者已经充分认识到地图的运用对于学习和研究历史的重要性,形成“左图右史”的传统。地方志的前身“图经”就是有图有经,其中的图主要是地图。其他一些史籍也往往附有地图,并形成专门的读史地图集和历史地图集。早在公元3世纪,贾耽就曾按《左传》等书的内容编成《春秋盟会图》。1905年问世的杨守敬所编《水经注图》,采用朱墨套印、古今对照,是历史专题地图的集大成之作。公元1137年刻石的《禹迹图》是贾耽《海内华夷图》的简略版,并且立于州学之内,显然是用于教学。
  随着卫星遥感、信息技术和网络的进步,人们往往以为有了GPS(全球定位系统)和GOOGLE MAP(谷歌地图)等精确的遥感图像,地图的作用已经不如以前,甚至可以被取代了,这是一种误解。谷歌地图实际上不是地图,而只是遥感图像,所显示的只是地球表层的实际状况。尽管这些图像精确逼真至极,每个点都可以显示具体的经度和纬度,却无法代替能够综合地、抽象地显示特定地理要素的地图。因此,在较大范围的空间内进行观察、分析和研究时,还是需要该区域的普通地图或专题地图,或者相应的电子地图。
  何况了解历史所需要的地图并非今天的地图,而是相关时代的地图即历史地图。由于地理环境的变迁,那时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要素或多或少会与今天不同。即使自然地理状况变化不大,人文地理要素也必定会有相当大的差异,有些要素甚至已完全消失,有些要素则当初根本还不存在。这些历史地图必须由研究者按照历史事实和相关的地理状况专门绘制。
  甘肃舟曲地区发生特大泥石流灾害后,电视台在发布这条消息时就配了一幅地图,使观众知道了它在中国和甘肃省内的位置,也明白了它与甘肃省会兰州以及定西、四川省、白龙江等地名的关系,否则,不熟悉地理的观众往往无法理解有关新闻的意义。要理解历史,更需要配上相应的地图,否则,即使有注释,非专业的读者也不可能形成正确的空间概念,而无法复原出很多今天已经不存在的地名或已经改变了的地形地貌,有不少历史现象就变得难以理解。
  例如,中学语文课本中曾选了唐朝诗人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根据作者的描述,他是在轮台目送武判官进天山的。今天的轮台离天山数百公里,无论如何看不到天山。但是,如果了解唐朝的轮台是在今乌鲁木齐附近,这个疑问就不存在了。又如,北宋覆灭后,赵构在南京即位,又在金兵的追逼下到达扬州,再渡过长江。如果以为这个南京就是今天的南京,就无法理解当时的军事形势:既然金兵是从北向南进军的,赵构为什么还要从南京北上扬州?实际上,北宋时的南京是今天河南商丘,由此南下,沿着当时的汴渠到达扬州,这样的路线顺理成章。如果将这些内容用地图来显示,标上当时的地名,岂不一目了然?
  更复杂的历史现象和研究成果也能通过地图而明确起来。例如,先师曾详细收集了今河北、山东相邻地区已经发现的考古发现和文化遗址,将它们一一标在地图上,发现其间存在着一片扇形的空白,这一范围内没有公元前4世纪之前的遗址,而这一带正是当时黄河河道的下游。结合周围的地形地貌,先师确定,在黄河两岸筑堤前,河道不受约束,曾经在这一范围内反复摆动,以致人类无法定居。这些情况找不到文献记载,也无法根据今天的地形地貌作出判断,地图却提供了可靠的研究手段。
  作为一种新的尝试,作者们不是简单地将地图当做插图,而是通过一系列地图提纲挈领,作为本书的重要组成部分,力求更完整、准确地讲述历史。因此,我们选了四个与地图关系比较密切的专题——疆域和政区、古都与城市、交流与交通、民族大迁徙,每个专题都涉及大量古地名和其他地理要素,离开了历史地图,即使增加再多的文字,也未必能帮助读者确立准确的地理坐标,形成完整的空间概念。如果读者鉴定认为行之有效,我们还将扩展到其他专题,形成系列丛书。
  承蒙作者们与江苏人民出版社推我为主编,在本书出版之际,我必须说明我做的工作:与作者、编辑讨论确定了本书的主题和各个专题,对全书的体例,特别是地图的运用提出了要求,对各书的内容和结构提出一些意见,并写了这篇序。
  2010年9月1日
精彩书摘
  天地肇判,
  邃古遐邈,
  厥详曷闻?
  孔子定书,断自唐虞;
  他经则自《周礼》
  ——[元]胡一桂撰:《史纂通要》卷一《五帝总论》
  传统时代的中国士大夫大多喜谈“上古三代黄金时代论”,即将远古社会描述为圣王统治下的美好祥和的理想社会状况,为后世追慕效法之典范。如果从赞美古代英雄人物的功绩角度出发,这类议论尚有几分合理成分,但美化远古人类的生活状态,否认了人类社会的进化历程,在根本上是荒谬可笑的,因为远古时代人们的开拓生活是相当艰难而漫长的。
  试想在中国不同地区发现的早期人类化石,最早的已阅历数百万年的光景,而有确切文字记载的历史时期仅有区区的五六千年而已,因此可以说,人类的洪荒时代,占据了迄今为止人类历史的最长时段。所以,对于这一漫长时段的追忆是必要的。
  洪荒时代的迁徙往来:远古“三皇”的迁徙神话
  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
  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
  草木畅茂,禽兽繁殖。
  五谷不登,禽兽偪(逼)人,
  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
  ——《孟子•滕文公章句上》
  最为久远的历史发展阶段,被今天的历史学家们称为“传说时代”,“传说时代”是人类历史的开始,是人类发展的“童稚时代”。也许“童稚时代”的记忆是最难以保留的,因此,关于这段久远荒邈的历史,留传下来的大多是许许多多扑朔迷离的传奇故事。“女娲补天”的神话从一个方面告诉了我们远古人们生活环境的可怖情形:
  与现代社会的芸芸众生相比,远古年代无助的人们似乎更依赖于英雄的救护,于是乎,中国“传说时代”的主角就是神通广大、尊崇无比的“三皇五帝”。
  而当我们翻阅历史文献与古代传说故事时,很容易发现这些古代帝王都有着惊人相似的“行走天下”的事迹,可以说,传说时代的“中国”的“四至八到”,不过就是这些古代帝王们的不倦“行走”所留下的地理印记。
  根据北宋大史学家司马光《稽古录》等著作的记述,远古时伏代中国的第一位帝王为伏羲氏。在伏羲氏时代,先民们尚处于茹毛饮血、衣皮食肉的原始生活状态。飞禽野兽是主要的食物来源,而捕猎动物以充腹是相当艰难与危险的。伏羲氏发明鱼网以捕鱼,并教会人们豢养家畜。新的生活技能与生存方式的出现,大大方便了先民们获取肉类食物,丰富了食物来源,这对于原始先民的生存与进化是极其重要的,伏羲氏也因此深受先民们的敬仰。
  传说中伏羲氏的都城在宛丘。宛丘在今河南淮阳县境内,在先秦时代,宛丘是陈国国都附的一处非常出名的游赏之地。《诗经•陈风》云:“子之汤(音荡)兮,宛丘之上兮,洵有情兮,而无望兮。”借以喻讽陈国国君荒废国事,游玩无度。当然,宛丘的地域过于狭隘了,宋代学者朱熹在《诗经集传》中就将整个春秋时代的陈国作为伏羲氏的遗址所在,他指出:“陈,国名,太皞伏羲氏之墟,在禹贡豫州之东,其地广平,无名山大川,西望外方,东不及孟诸。”孟诸为先秦时代一处著名泽薮,在今天河南商丘市东北。可见,在远古先民的记忆中,伏羲氏率领的部族曾长期游移于从今天河南淮阳到商丘的平原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