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尔斯骑鹅旅行记pdf下载

尼尔斯骑鹅旅行记百度网盘pdf下载

作者:
简介:尼尔斯骑鹅旅行记
出版社: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10-01
pdf下载价格:0.00¥

免费下载


书籍下载


内容介绍

编辑推荐
  《尼尔斯骑鹅旅行记/名家名译世界文学名著·教育部新课标推荐读物》一部集文艺性、知识性、科学性于一体的优秀儿童文学作品。

  将北欧美丽的自然风光与人物心灵的陶冶巧妙地熔于一炉,童话史上难以逾越的一部罕世经典。
内容简介
  《尼尔斯骑鹅旅行记/名家名译世界文学名著·教育部新课标推荐读物》写的是一个名叫尼尔斯的十四岁农村小男孩的故事。他因为捉弄一个小精灵而被精灵用妖法变成一个拇指般大的小人儿,从此骑在鹅背上,跟随着大雁走南闯北,周游瑞典各地,从南方一直飞到最北部的拉普兰省,历时八个月才返回家乡。他骑在鹅背上,看到了祖国的奇峰异川、旖旎风光,学习了祖国的地理历史,听了许多故事传说,也饱尝了不少风险和苦难。在漫游中,他从旅伴和其他动物身上学到了不少优点,逐渐改正了自己淘气调皮的缺点,培养了勇于舍己、助人为乐的优秀品德。当他重返家乡时,不仅重新变成了一个高大漂亮的男孩子,而且成了一个温柔、善良、乐于助人且又勤劳的好孩子。
作者简介
  拉格洛夫(1858—1940),瑞典女作家,出生于瑞典西部韦姆兰省莫尔巴卡庄园。1891年,拉格洛夫的一部作品《古斯泰·贝林的故事》出版。1906年至1907年出版的《尼尔斯骑鹅旅行记》使她成为蜚声世界的文豪。1909年成为一个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女作家,1914年成为瑞典学院首位女院士。
目录
译本序
这个男孩子
小精灵
大雁
大雪山来的大雁阿卡
傍晚
黑夜
大雁的捉弄
白鹤之舞
在下雨天里
卡尔斯克鲁纳
去厄兰岛之行
小卡尔斯岛
两座城市
美丽的花园
五朔节之夜
米尔·谢斯婷的回忆
在教堂附近
水灾
叶尔斯塔湾的天鹅
新来的看门狗
在乌普萨拉
大学生
迎春节
考验
斯德哥尔摩
老鹰高尔果
在峡谷里
被擒
拉普兰
放鹅姑娘奥萨和小马茨
在拉普人中间
到南方去!到南方去!
旅程的第一天
在东山上
耶姆特兰的传说
海尔叶达伦的民间传说
韦姆兰和达尔斯兰
一座小庄园
飞往威曼豪格
回到了自己的家
告别大雁
前言
  译本序
  这本中译本《尼尔斯骑鹅旅行记》的瑞典文直译书名叫做《尼尔斯·豪格尔森周游瑞典的奇妙旅行》,是瑞典女作家塞尔玛·拉格洛夫(1858—1940)经过跋山涉水在瑞典全国各地考察后分上、下两册,于1906和1907年出版的。该书自第一次出版到1940年拉格洛夫去世,总共发行了350万册。此后,每隔几年就再版一次,是瑞典文学作品中发行量最大的作品之一。此书迄今已被译成50余种文字,也是世界上被译成多种文字的一部瑞典作品。这部作品,在瑞典最近几代人中,上至国王、首相,下至平民百姓,几乎每一个人都阅读过这本书,在这个故事的潜移默化之下长大。
  《尼尔斯骑鹅旅行记》写的是一个名叫尼尔斯的十四岁农村小男孩的故事。他家住在瑞典南部,父母都是善良、勤劳却又十分贫困的农民。尼尔斯不爱读书学习,调皮捣蛋,好捉弄小动物。一个初春,他的父母上教堂去了,他在家里因为捉弄一个小精灵而被精灵用妖法变成一个拇指般大的小人儿,正在此时,一群大雁从空中飞过,家中一只雄鹅也想展翅跟随大雁飞行,尼尔斯为了不让雄鹅飞走,紧紧抱住鹅的脖子,不料却被雄鹅带上高空。从此他骑在鹅背上,跟随大雁走南闯北,周游瑞典各地,从南方一直飞到最北部的拉普兰省,历时八个月才返回家乡。他骑在鹅背上,看到了自己祖国的奇峰异川、旖旎风光,学习了祖国的地理历史,听了许多故事传说,也饱尝了风险和苦难。在漫游中,他从旅伴和其他动物身上学到了不少优点,逐渐改正了自己淘气调皮的缺点,培养了勇于舍己、助人为乐的优秀品德。重返家乡时,他不仅重新变成了一个高大漂亮的男孩子,而且温柔、善良、乐于助人又勤劳。
  作者通过这个故事启发少年儿童要有良好的品德和旺盛的求知欲,要善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这个故事能让少年儿童的心灵变得更纯洁、更善良。同时,小读者从尼尔斯的漫游中也饱览了瑞典的锦绣河山,学习了瑞典的地理历史知识和文化传统,也了解了生长在这片土地上的各种动物和植物。这部作品使拉格洛夫在瑞典享有崇高的威望,在瑞典出版的纸币中就有她的头像,正面是她的头像,反面是她的代表作《尼尔斯骑鹅旅行记》,可见她在瑞典的崇高威望。不仅如此,这部作品成了一部世界名著,使她赢得了与丹麦童话作家安徒生齐名的声誉,也使她成为一个具有世界声誉的瑞典作家。她于1909年因该书成为获诺贝尔文学奖的第一个女作家,1914年成为瑞典学院第一位女院士。挪威、芬兰、比利时和法国等国家还把本国最高的勋章授予她。
  塞尔玛·拉格洛夫是瑞典19世纪末出现的新浪漫派主义文学的代表。她一生创作了许多部长篇小说、短篇小说、回忆录和童话故事。她的多部作品被改编为电影在瑞典和北欧以及世界各地放映。她的作品也成为画家们创作的源泉。
  拉格洛夫诞生在瑞典西部风景秀丽的韦姆兰省的莫尔巴卡庄园,并且在那里度过了童年、青年和晚年。她的父亲是位陆军中尉,性格开朗,心地善良,酷爱文学并且十分热爱韦姆兰家乡的风俗习惯和传统,祖母和姑妈心中又装着讲不完的韦姆兰民间传说和故事,这一切对拉格洛夫的文学生涯产生很大的影响。
  拉格洛夫出生后不久左脚不幸成了残废,3岁半时,两脚完全麻痹不能行动,从此以后她总是坐在椅子上听祖母、姑妈和其他许多人讲传说和故事。7岁以后开始大量阅读。虽然她的麻痹的双腿经过多次治疗后能像健康人一样行走,但是走起路来脚仍然有一点瘸。
  1881年,拉格洛夫不顾父母反对设法筹借到一笔钱后就只身一人前往斯德哥尔摩求学,次年考入高等女子师范学院。1885年毕业后到南部的一所女子学校任教,教学之余伏案刻苦写作。
  1891年,她的第一部作品《古斯泰·贝林的故事》出版,这是一部以古斯泰·贝林牧师为中心,记述19世纪20年代寄居在乡间地主庄园上的一群食客的故事。起初这部作品在瑞典国内并没有受到重视,有的评论家甚至认为它是一部“失败之作”。拉格洛夫虽然没有气馁,继续创作,开始写短篇小说,但是处女作的失败毕竟使她受到打击,在写作中,她常常感到疲惫和缺乏勇气。
  1893年1月,世界著名的丹麦文学评论家格奥尔格·勃朗兑斯在哥本哈根的《政治》报上发表了赞扬《古斯泰·贝林的故事》的评论文章,这不仅使这部作品在丹麦受到欢迎,而且也改变了瑞典国内评论界对这部作品以及对拉格洛夫本人的态度。她的短篇小说集《无形的锁链》在1894年出版时一下子卖出了3500册,这在19世纪90年代的瑞典是十分罕见的。这一成功极大地鼓舞了拉格洛夫的创作热情,她辞掉教员的工作,走上了专心从事写作的职业作家道路。
  拉格洛夫到了晚年仍然孜孜不倦地写作,她居住在出生地莫尔巴卡庄园里,跟她父亲一样,一面经营庄园,一面积极创作,出版了回忆录《一个孩子的回忆》(1930)和《日记》(1932)等。她出版的最后一部作品是《秋天》(1933)。
  1940年3月8日,82岁的拉格洛夫不幸患脑溢血,于3月16日清晨去世。这位在瑞典享有崇高地位和声誉的女作家一生没有结婚,把毕生精力都献给了文学事业。
  拉格洛夫的创作把幻想同真实交织在一起,把现实幻想化而又不完全离开现实,把自然浪漫化而又不完全脱离自然,她的这一特点在《尼尔斯骑鹅旅行记》中尤为突出。在这部作品中,她别具匠心的构思和高超的写作技巧,使得世上的万物都有了思想和感情。她在书中大量采用拟人的写法,把人类世界发生的事情搬到动植物世界中去,使整部作品有了动感,有了情节,人和拟人化的动植物活跃行动于其间并且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充满情趣,使作品极为生动浪漫。此外,她还在书中使用了形象而生动的比喻,穿插了大量童话、传说和民间故事,有的是为了向读者叙述历史事实,有的是为了讲述地形地貌,有的是为了介绍动植物的生活和生长规律,有的则是为了赞扬扶助弱者的优良品德,歌颂善良战胜邪恶,纯真的爱战胜自私、冷酷和残暴。前呼后应的情节同独立成章的故事相结合是这部作品的另一个重要特色。《尼尔斯骑鹅旅行记》全书以尼尔斯从人变成拇指大的小人儿,又从小人儿变回人为主线的故事中间穿插了许多独立成篇的故事、童话和传说,使得各章既自成一体,又互相连贯。拉格洛夫十分擅长采用这种方法进行创作。
  为了使少年儿童能够看得懂、记得住,真正掌握知识,她基本上是用平铺直叙和素笔白描的写法,文字也很朴素,对景物除了必要的几句交代和叙述之外,一般不作重笔浓彩、长篇大论的描写。
精彩书摘
  从前有一个男孩子,他十四岁左右,身体很单薄,是个瘦高个儿,而且还长着一头像亚麻那样的淡黄色头发。他没有多大出息,最乐意睡觉和吃饭,再有就是很爱调皮捣蛋。
  有一个星期天的早晨,这个男孩子的爸爸妈妈把一切收拾停当,准备到教堂去。男孩子自己只穿着一件衬衫,坐在桌子边上。他想:这一下该多走运啊,爸爸妈妈都出去了,在一两个钟头里自己可以高兴干啥就干啥了。“那么我就可以把爸爸的鸟枪拿下来,放它一枪也不会有人来管我了。”他自言自语道。
  不过,可惜就差那么一丁点儿,爸爸似乎猜着了男孩子的心思,因为在他刚刚一脚踏在门槛上,马上就要往外走的时候,他停下了脚步,扭过身来把脸朝着男孩子。“既然你不愿意跟我和妈妈一起上教堂去,”他说道,“那么我想,你起码要在家里念念福音书。你肯答应做到吗?”
  “行啊,”男孩子答应说,“我做得到的。”其实,他心里在想,反正我乐意念多少就念多少呗。
  男孩子觉得他从来没有看到过妈妈动作像这时候那样迅速。一转眼工夫她已经走到挂在墙壁上的书架旁边,取下了路德注的圣训布道集,把它放在靠窗的桌子上,并且翻到了当天要念的训言。她还把福音书翻开,放到圣训布道集旁边。最后,她又把大靠背椅拉到了桌子边。那张大靠背椅是她去年从威曼豪格牧师宅邸的拍卖场上买来的,平常除了爸爸之外谁也不可以坐的。
  男孩子坐在那里想着,妈妈这样搬动摆弄实在是白白操心,因为他打算顶多念上一两页。可是,大概事情有第一回就有第二回,爸爸好像能够把他一眼看透似的,他走到男孩子面前,声音严厉地吩咐说:“小心记住,你要仔仔细细地念!等我们回家,我要一页一页地考你。你要是跳过一页不念的话,那对你不会有什么好处的。”
  “这篇训言一共有十四页半哩,”妈妈又叮嘱了一句,把页数规定下来,“要想念完的话,你必须坐下来马上开始念。”
  他们总算走了。男孩子站在门口看着他们渐渐远去的背影,不由得怨艾起来,觉得自己好像被捕鼠夹子夹住一样寸步难移。“现在倒好,他们俩到外面去了,那么得意,居然想出了这么巧妙的办法。在他们回家之前的这段时间里,我却不得不坐在这里老老实实地念训言啦。”
  其实,爸爸和妈妈并不是很放心得意地走的,恰恰相反,他们的心情很苦恼。他们是穷苦的佃农人家,全部土地比一个菜园子大不到哪里去。在刚刚搬到这个地方住的时候,他们只养了一头猪和两三只鸡,别的啥也养不起。不过,他们极其勤劳,而且非常能干,如今也养起了奶牛和鹅群。他们的家境已经大大地好转了。倘若不是这个儿子叫他们牵肠挂肚的话,他们在那一个晴朗的早晨本来是可以心满意足、高高兴兴地到教堂去的。爸爸埋怨他太慢慢吞吞而且懒惰得要命,在学校里啥都不愿意学;说他不顶用,连叫他去看管鹅群都叫人不大放心。妈妈也并不觉得这些责怪有什么不对,不过她最烦恼伤心的还是他的粗野和顽皮。他对牲口非常凶狠,对待人也很不和善。“求求上帝赶走他身上的那股邪恶,使他的良心变好起来,”妈妈祈祷说,“要不然的话,他迟早会害了自己,也给我们带来不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