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设计pdf下载

无障碍设计百度网盘pdf下载

作者:
简介:无障碍设计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06-01
pdf下载价格:0.00¥

免费下载


书籍下载


内容介绍

编辑推荐

  无障碍设计一书以人为本,关注残障人士,向弱势群体倾斜,针对残疾人特定的室内设计、环境营造和家具设计,服务于全社会,具有很强的公益性。
内容简介
  《无障碍设计》为无障碍设计的综合性读物。全书共分10章,第1章为绪论,介绍无障碍环境的内涵和使用对象;第2、3章为调研和行为观察部分,采用了访谈法、问卷法、现场跟踪观测法和行为模拟法等科学研究方法对肢障者进行调研,对统计结果进行数据分析;第4-6章是将调研结果从生理、心理和行为特性三个方面分别进行研究,指导无障碍设计;第7章是肢障者辅助器具和交通工具的无障碍设计,从产品设计的角度结合人机工程学,对步行车、护理床、移位机等辅助器具进行功能、结构和形态尺寸的无障碍分析;第8章是根据以上生理、心理和行为特性的研究结果,分析生活居住空间、公共交通空间和公共活动空间的无障碍设计,从室内空间形态与组织、室内界面处理、室内采光照明、室内色彩与材料质地、室内家具与陈设、室内设施和室内绿化七个方方面进行归纳总结;第9章是室内无障碍设计案例研究,分析了国内外建筑与室内无障碍设计;第10章为其他障碍人群及其无障碍设计研究。
目录
版权信息
序一
序二
前言
第1章 绪论
1.1 无障碍环境的提出
1.2 残疾人的定义与分类
1.3 人口老龄化
1.4 残疾人与人口老龄化对无障碍环境的需求
1.5 无障碍计的理论成果与理论基础
第2章 肢障者无障碍设计需求的调查分析
2.1 调研过程说明
2.2 问卷调研
2.3 实地调研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肢障者室内环境行为观察与调查研究
3.1 调研目的
3.2 调研对象、方法及要求
3.3 调研结果与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肢障者的生理特性与无障碍设计
4.1 肢障者生理特性的调查研究
4.2 基于肢障者生理特性的无障碍设计原则
4.3 基于肢障者生理特性的无障碍设计研究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肢障者的心理特性与无障碍设计
5.1 肢障者心理特性的调查研究
5.2 基于肢障者心理特性的无障碍设计原则
5.3 基于肢障者心理特性的无障碍设计研究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肢障者的行为特性与无障碍设计
6.1 行为与行为特
6.2 个体行为观察调查
6.3 基于肢障者行为特性的无障碍设计原则
6.4 基于肢障者行为特性的无障碍设计研究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辅助工具和医疗产品的无障碍设计
7.1 步行车的无障碍设计研究(辅助工具)
7.2 多功能护理床的无障碍设计研究(医疗产品)
7.3 移位机的无障碍设计研究(医疗产品)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不同功能空间的室内无障碍设计
8.1 生活居住空间的无障碍设计研究
8.2 公共交通空间的无障碍设计研究
8.3 公共活动空间的无障碍设计研究
8.4 归纳分析
8.5 本章小结
第9章 室内无障碍设计案例研究
9.1 国内的室内无障碍设计案例
9.2 国外的室内无障碍设计案例
9.3 工程实践
9.4 本章小结
第10章 其他障碍人群及其无障碍设计
10.1 视觉障碍者
10.2 听力言语障碍者
10.3 老年人
10.4 智力障碍者
10.5 精神障碍者
10.6 婴幼儿、孕妇及其他
后记
附录A 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肢体残疾标准(2006)
附录B 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
参考文献
前言
  序一
  残疾人是一个具有特殊困难的群体,通过无障碍设计帮助他们克服生活和工作环境中的困难,提高他们的自理能力和生活质量,让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是当今社会和谐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
  该专著以残疾人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观测、问卷调查、行为模拟等方法,对残障者的生理、心理和行为特性进行了深入系统调查研究,获得了非常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和研究结果,并结合室内空间形态、环境营造和家具设计等相关内容,提出了室内空间无障碍设计的方法和对策。
  论著立意新颖,内容翔实,结构和条理清晰,对无障碍设计具有很好的理论参考和实际指导意义。
  序二
  当今社会“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已越来越深入人心,倍加重视,其中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向弱势群体倾斜”的实践和思考。
  因此对肢障者的生理、心理和行为特性进行深入研究,并且以此为依据,为他们创建科学的、符合实际生活活动需要的无障碍室内环境,显得十分迫切和需要,是一项“雪中送炭”的研究课题。作者对不同类型的肢障者,从人体工程学和环境心理学的角度,以室内设计的运行规范,进行了细致的专项分析,结合国内外的研究经验和设计工程实践,提出有深度的相应设计对策。论著作者提出无障碍设计研究,是一项服务于全社会的事业,需要社会从方方面面提高认识,用于实施,使社会得以更加良性地发展。
  论著说理清晰,图表丰富,具有很好的实践运作和理论探讨参考意义。
  前言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改善肢障者生活和居住环境的无障碍设计成为持续关注热点。本书运用现场跟踪观测法、问卷法和行为模拟法等科学研究方法对三类五种肢障者从生理、心理和行为特性三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系统调查研究,其中以行为特性为重点,分析研究了肢障者吃穿住行中典型的行为特性。通过对调研所得数据进行分析和研究,总结出针对肢障者的在无障碍设计中的对策,主要研究结果有六个方面,具体如下。
  (1)关于肢障者的生理特性
  临床调研得到,肢障者由于外伤或病变导致肢体损伤、截肢等,运动机能也相应受到损伤。在康复期间和痊愈之后,由于运动机能受到损伤而导致的运动量明显减少,肢障者在九大系统中的表现与常人有明显差异。
  (2)关于肢障者的心理特性
  采用问卷调查法对肢体残障者心理需求的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肢障者觉得给予自己最大精神支持的是亲人或伴侣;绝大多数的肢障者有烦恼时向亲人诉说;多数肢障者觉得周围人的态度是友好的,但仍有少部分人认为周围人的态度是漠不关心或歧视,说明人们对待肢障者的消极态度和歧视行为依旧存在。
  (3)关于不同类型肢障者的行为特性
  下肢残障独立乘坐轮椅者,部分或完全丧失下肢运动机能,动作受轮椅的限制较大;手的活动范围受到轮椅限制,在起坐轮椅时需要辅助器具;各项设施的尺度均受轮椅尺寸的限制;轮椅行动快速灵活,但占用空间较大。
  下肢残障拄杖者,攀登和跨越动作困难,水平推力差,行动缓慢,不适应常规的运动节奏,行走时躯干晃动幅度较大;单手操作动作过大时,对身体平衡性会产生较大影响。
  上肢残障者,手的活动范围小于正常人,难以承担各种精巧的动作,持续力差,难以完成双手并用的动作;双上肢残障者在行走中没有障碍;在日常生活中需用到手的时候会遇到障碍,需要用脚代替手,或者借助辅助工具和其他人帮助。
  脊柱损伤者,会导致双下肢瘫痪或四肢瘫,行动和自理能力很低。
  (4)关于肢障者的生理、心理和行为的相互关系
  生理影响心理,生理和心理共同作用于行为。肢障者由于其生理上运动功能的部分或完全丧失,导致其在以正常方式或正常范围内进行某种活动的能力受限或者缺乏;一旦社会无障碍设施不齐全、理念不完善时,肢障者的生理特点无疑会加重参与社会活动的行为困难,甚至导致其心理变化,加重其融入社会的障碍;生理和心理共同作用于行为特性,使其发生改变,给肢障者的生活带来更大困难。
  (5)关于肢障者的产品无障碍设计对策
  在对肢障者生理、心理和行为特性研究的基础上,从辅助器具、医疗产品和交通工具三类产品进行无障碍设计研究。生理特性不仅影响产品表面的形态和尺寸,还影响着产品内在的使用方式和行为,从而进一步影响产品的功能。运用人体工程学的研究方法对多种肢障者的行为和生理特性进行了调查和分析,通过行为观察法和访谈法获得了各种肢障者的活动和自理能力的相关结果,通过测量法获得了各种肢障者静态人体尺寸和活动范围都发生了改变的结果。将行为特性的研究结果应用到对产品功能的完善,将生理特性的人体尺寸的改变应用到产品整体形态和部件尺寸的设计,将行为特性和生理特性的研究结果应用到产品的功能和尺度的设计上,使得肢障者和产品的人机关系更加协调。
  (6)关于肢障者的室内无障碍设计对策
  在对肢障者生理、心理和行为特性研究的基础上,分别从以生活居住空间、公共交通空间和公共活动空间这三类空间进行系统无障碍设计研究。进行归纳总结,从空间形态与组织、采光与照明、色彩与材质、家具与陈设、设施与绿化分别进行针对肢障者的室内无障碍设计研究。通过对肢体残障者的生理和行为特性研究,分析其与常人在运动机能和人体尺寸方面的差异,在空间的行为流线、家具的功能尺寸方面提出了合理性建议,完善肢体残障者的物质无障碍设计;通过对肢体残障者的心理特性研究,分析其与常人在空间和色彩方面的心理感受差别,在平面布置、空间设计、色彩材质和家具配置方面提出了针对性建议,从而营造适合肢障者的空间氛围。
  本书采用实证调查研究方法,并结合实际工程案例和产品,对肢障者的生理、心理和行为特性进行深入系统研究,所得研究结果具有科学性、真实性和可靠性,对肢障者的无障碍设计具有较强的理论指导意义和实际参考价值。
  在著书的过程中,我得到了很多人的帮助。感谢恩师南京林业大学申黎明教授和同济大学来增祥教授对我科研精神的引领和学术态度的示范,感谢盐城工学院学术专著基金的资助,感谢中国残疾人联合会胡仲明老师、中国人民大学杨立雄教授和江苏省建筑装饰设计研究院赵鹏院长,江苏省残疾人联合会李飞老师、张跃老师,上海市残疾人联合会陆卫平老师和福建省肢残协会李光泽老师等人的帮助,感谢陈玲老师、王培、宋燕灵、常思佳以及北京瓷娃娃罕见病关爱中心的周爽的支持,更感谢所有访谈者的参与。
  最后,谨将此书献给有志从事无障碍事业的研究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
  贾祝军
  2015年1月
精彩书摘
  无障碍环境(Barrier-free Environment)这个概念始见于1974年,是联合国组织提出的设计新主张,指的是针对各种有障碍的人所进行的消除障碍的环境和产品设计。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研究指出,残疾人自身的功能代偿和残缺功能的社会补偿,可以使残疾的实际影响变得比人们想象的小得多,这也是无障碍设计的意义所在。
  无障碍环境的理想目标是“无障碍”,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分别是物质无障碍和信息与交流无障碍。无障碍设计的基本思想是致力于对人类行为、意识与动作反应的细致研究,将一切为人所用的物与环境的设计进行优化,在使用操作界面上清除那些让使用者在信息、移动和操作上障碍的环境。它强调残疾人在社会生活中同健全人平等参与的重要性,为使用者提供最大可能的方便,这就是无障碍设计的基本思想。
  伴随着人类的发展就一直有残疾人的出现,残疾人的问题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古罗马就已经有了类似于今天的福利院的机构,以收容和安置残疾人,为其提供最基本的生活护理和服务。然而这一问题真正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却是从20世纪初才开始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各国逐渐认识到残疾人问题的重要性,直到20世纪60年代,联合国提出“完全地参与和平等”的主题,才正式揭开了无障碍环境普及工作的新的一页,并开始在世界范围内着手解决这一问题。在建筑与环境中,这项工作的目的就是要改善环境状况,为残疾人充分参与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创造条件,具体地说就是要消除环境中的“障碍”,使残疾人和障碍者能够像健全人一样,充分享受各种基本权利。
  总的来看,无障碍环境的发展经历了以下三个时期。
  (1)萌芽期
  20世纪以来,人类社会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1929年世界经济大恐慌和第二次世界大战这三个重要的历史阶段。这些大的动荡均带来了严重的社会问题,特别是对老年人、儿童和残疾人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灾难。同时,战争又不断地创造出更多的残疾人。为了维护社会稳定和正常发展,各国的政府不得不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这在一定程度上又推动了社会保健和康复技术的进步。
  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西方社会进入高速发展时期,而劳动力的短缺对经济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残疾人开始被一些工厂、机关雇用,他们的价值也得到了重新评价。20世纪60年代美国民权运动的开展,激发了残疾人为争取其基本权利的斗争,以抗议社会对他们的歧视和不平等待遇。在社会各阶层、团体的影响下,“无障碍”的概念开始形成。欧洲议会早在1959年就已经通过了《方便残疾人使用的公共建筑的设计与建设的决议》。美国在1961年就制定了世界上第一个《无障碍标准》。斯堪的纳维亚诸国解除神经不健全者与社会隔离制度的理念开始萌芽。丹麦制定的《神经不健全者福利法》中明确指出:“尽最大的可能保障他们正常生活的条件”。在1963年挪威奥斯陆会议上,瑞典神经不健全者协会再次使用了这句话,强调了残疾人在公共社会中与健全人一同生活的重要性。这一思想立刻传遍欧洲,随后又传到美国,它不仅保障神经不健全的人,也保障所有残疾人的理念开始形成。这种思想在当年的国际残疾人行动计划中已有明确阐述,即“以健全人为中心的社会是不健全的社会”。同时,经济的发展也促使各工业国家在无障碍的普及中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精彩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