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悖论中前行:物理学史话pdf下载

在悖论中前行:物理学史话百度网盘pdf下载

作者:
简介:在悖论中前行:物理学史话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06-01
pdf下载价格:0.00¥

免费下载


书籍下载


内容介绍

编辑推荐
  在众多学科之中,物理学是极为不同的。它是我们认识世界的基础,许多学科都是从物理学中发展而来的。相信很多读者都惊叹于物理定律描述真实世界的精妙之处,也有很多人止步于烦琐的理论计算。
那么,物理学这座宏伟大厦是如何搭建而成的?本书作者基于多年来对物理学的热爱,尝试采用中国传统的章回体格式,将各个时期物理学的重大进展、基本思想以及主要定理融入到真实的故事当中,展示了物理学的曲折发展历程,并用生动的笔触讲述了亚里士多德、伽利略、牛顿、爱因斯坦等伟大人物鲜为人知的一面。你在阅读过程中若能偶尔捧腹一笑,便是对我们的鼓励。
内容简介
  从亚里士多德到牛顿再到爱因斯坦,从行星运动三大定律到经典力学再到相对论和量子力学……这些伟大的人物不断探索物质世界的规律,一次又一次革新人类对世界的认知,由此我们才得以不断接近事物的本质。然而,物理学的每一次进步都需要人类付出巨大的努力。本书以时间为主线,通过一段段生动的故事展现物理学的发展历程,以历史的眼光看待这些正确的理论以及已被抛弃的错误理论对物理学的发展所起的作用。同时,书中也介绍了一些物理学家之间的恩怨纠葛,力图还原历史人物的真实面貌。
  本书可供对物理学感兴趣的读者阅读。
作者简介
  汪振东:先后毕业于西安邮电学院(本科)和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硕士),曾在中国科学院物理学院学习,后在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工作,参与研究原子钟、时间比对以及北斗等诸多项目,对基础物理有深刻的了解。
目录
版权信息
前言
第一部分 经典力学
第一回 从古希腊说起
第二回 完美地心说
第三回 不完美的日心说
第四回 伯乐与千里马
第五回 近代物理学的开端
第六回 宇宙的新发现
第七回 一个美丽的实验
第八回 一个凄美的故事
第九回 浅谈微积分
第十回 力学三大定律
第十一回 苹果的故事
第十二回 牛顿与上帝
第十三回 有趣的天文测量
第二部分 电磁学
第十四回 静电学简史
第十五回 从青蛙腿到持续电流
第十六回 寻找电与磁的联系
第十七回 电动力学
第十八回 电磁感应
第十九回 电磁学的大统一
第二十回 波
第二十一回 寻找电磁波
第三部分 热力学和统计力学
第二十二回 热力学简史
第二十三回 热的本质
第二十四回 热力学
第二十五回 统计力学
第四部分 光学
第二十六回 光,波或微粒?
第二十七回 光谱的故事
第二十八回 光速的测量
第五部分 相对论
第二十九回 第一朵乌云
第三十回 为以太辩护
第三十一回 爱因斯坦与狭义相对论
第三十二回 关于狭义相对论的一些浅见
第三十三回 爱因斯坦的困惑
第三十四回 广义相对论
第六部分 量子力学
第三十五回 微观世界
第三十六回 黑体辐射
第三十七回 光电效应
第三十八回 原子的核模型
第三十九回 量子轨道
第四十回 电子的故事
第四十一回 矩阵力学
附一回 爱因斯坦与诺贝尔奖
第四十二回 电子也可以是波
第四十三回 一个鬼魅般的实验
第四十四回 风流才子薛定谔
第四十五回 波动力学与矩阵力学
第四十六回 不确定原理和互补原理
第四十七回 爱因斯坦与玻尔的“战争”
第四十八回 EPR佯谬与薛定谔的猫
第四十九回 爱因斯坦的忧伤
第七部分 宇宙学
第五十回 宇宙在运动
第五十一回 探索宇宙起源
第五十二回 神奇的中子
第五十三回 恒星的命运
第五十四回 寻找大爆炸的证据
第五十五回 黑洞
第五十六回 奇点可以存在
第八部分 量子场论及弦理论概述
第五十七回 量子场论概述
第五十八回 最后的统一?
前言
  这是一本简述物理学发展历史的故事书。
  物理学知识浩瀚如海,倘若面面俱到地平铺直叙,则会导致有头没尾,所以本书避重就轻地介绍了物理学史上一些重要的理论及其诞生过程。要写过程,又必须以历史人物的视角去看待当时物理学中存在的问题,于是“问题”成为本书的主要线索。本书基本上是按照“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带来新问题”这一循环性思路写作而成的。在这些问题中,有的被历史证明是错误的,如“地心说”“圆惯性”等。如何理解错误的理论,是我写作时遇到的最大困难,却是本书有趣的部分之一。
  只写问题仿佛又太单调,所以在书中增加些历史人物的故事是在所难免的。每个历史人物都是传奇,每个传奇都是一部书,为避免将本书的头写得像颈、颈写得像肩、肩写得像腰、腰写得像水桶,本书剔除了和主旨无关的故事。不可否认,每个人都会从生活中汲取灵感,这些生活故事被保留了下来,如笛卡儿因观察蜘蛛结网而发明了坐标系。书中保留下来的这些故事也多见于野史传说,不作历史考究。
  本书总共分为八大部分,以演义的方式叙述了物理学的发展过程。
  第一部分介绍经典力学。从古希腊的地心说写起,首先介绍了地心说成型的原因以及后人的完善过程,再由地心说存在的问题引入哥白尼的日心说以及开普勒的行星三大运行定律。为了诠释日心说,伽利略提出“惯性”概念,惯性思想后由笛卡儿完善并最终被牛顿力学所统一。
  第二部分介绍电磁学。首先从静电力学的发展历史写到“动物电流”假说,再由“动物电流”假说写到具有革命意义的发明——电堆。电堆的发明导致奥斯特发现电流磁效应,由此引出安培,再由安培引出法拉第。法拉第在实验中所总结的电磁效应最终被麦克斯韦方程组所统一。当时人们总想将电磁学纳入牛顿力学的范畴,导致牛顿的超距理论与场理论产生冲突。最终,赫兹的实验证明了场理论的正确性。
  第三部分介绍热力学与统计力学。从人类对火与温度的认知谈起,介绍了“燃素”与“热质”被否定的过程,进而介绍了热力学的发展历史,以及在微观上解释热现象所导致的统计力学。
  第四部分介绍光学。分析了波粒之争的成因、人们对光谱的认识和光速的测量,再由光与以太的关系引出第五部分相对论。
  第五部分介绍相对论。首先介绍了寻找以太却没有找到的“零结果”实验,由该实验引出洛伦兹等人的贡献,再由此引出狭义相对论。狭义相对论的局限性让爱因斯坦感到不满意,从而导致广义相对论的诞生。
  第六部分介绍量子力学。首先介绍人类对微观世界的认知以及原子论的诞生过程,再由电子的发现引出人们对原子模型的假设。为解释原子模型与经典电磁学之间的悖论,玻尔在普朗克与爱因斯坦的量子理论基础上提出了量子化模型,由量子化模型的种种局限与悖论引出了电子自旋、矩阵力学和波动力学。矩阵力学最终导致不确定原理的诞生,而对波动力学中 ψ 函数的解释导致量子力学与决定论产生冲突,从而导致物理学中一场经典的大辩论。
  第七部分介绍宇宙学。从广义相对论之后人们对宇宙模型的思考写起,引出稳恒态宇宙与大爆炸理论。二者交织发展、相互辩证,最终以大爆炸理论暂时胜出而告终。最后介绍了宇宙大爆炸之逆过程——黑洞产生的条件以及广义相对论与量子力学的冲突。
  第八部分概述性地介绍了量子场论以及弦理论。由经典理论与量子理论的冲突引出量子场论,进而介绍大统一理论目前所处的困境,简单介绍了弦理论的诞生背景与前景。
  我本想写一本不带有任何数学公式的物理学科普书,但事与愿违,最终书中还是提到了几个重要的数学公式。有些问题若用公式表达会变得简洁明了,有些问题非公式不能表达,后者如热力学部分的卡诺热机效率公式。好在这些公式都不复杂,应该不会影响本书的流畅性。为了便于表述,本书中插入了不少图片。这些图片多为示意图,并非按比例绘制,只求扼要展示问题主旨。纵然如此,仍不能将很多问题表述清楚,故敬请读者朋友注意本书中的修饰性词语,如“也许”“几乎”“大约”等。
  本书力求语言生动幽默,尽量贴近当下生活,如用象声词“ Duang”表示“瞬间”。另外,本书采用了一些通俗流行语言来表述某一段历史和历史人物,只为增加可读性,并非对任何事、任何人不敬和亵渎。本书中有多处对白,这些对白非外文直译,只求意近。如有用词不当或者词不达意之处,敬请指正。
  我原想写一本不含作者主观意识的科普书,但没能忍住,修改时虽做了不少删减,但到底还有部分被保留了下来,而保留下来的亦不知所云。不过管窥蠡测,只为抛砖引玉,倘有画蛇添足之处,请读者朋友跳过这些地方;倘有一两处对读者朋友有所裨益,则不枉往日的笔耕辛勤。
  谨以此书献给“物理,我们曾经爱过”的人们。
精彩书摘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支游牧民族离开多瑙河畔迁徙到爱琴海旁边,并在那里定居。到了公元前800年左右(公元前779年周幽王烽火戏诸侯),他们占据整个今天的希腊半岛,并建立起大大小小的城邦。他们自称希腊人,史称古希腊人。
  在吸取爱琴海文明之后,古希腊人褪去了游牧时的野蛮,变得聪明睿智。他们从不一味地追求穷奢极侈,以万物适度就好。假如一个外人站在古希腊人面前,宣称没有一位希腊人单腿站立的时间比他还久。古希腊人会对此不屑一顾:“别吹了,你又不是只鹅。”
  相对于这些虚妄的、不切实际的东西,古希腊人更愿意花时间思考哲学、经济学和自然科学,看到什么就想什么,想到什么就说什么。比如瞭望苍穹,他们会把天形容成一个大锅盖,太阳、月亮和星星都在这个大锅盖上升起落下,周而复始;远眺一望无际的大地,他们会把它形容成一个板,板上还有很多柱子,支撑着大锅盖……类似这样的说法有很多,可以说都是人类早期的宇宙观。
  那么问题来了,爱思考的小明(古希腊人的名字比较难记,这里姑且以小明代之)问:“板上的柱子支撑着大锅盖,板又由谁支撑呢?”
  小红回答说:“板漂在大海上。”
  小明问:“那它为什么没有沉下去呢?”
  小红说:“板下面有很多只乌龟在驮着呢,乌龟在水里游来游去,要是哪只乌龟开了小差,那么它驮的那个地方就会动,就会发生地震。”
  可是大海里的水又附着在哪儿呢?其实这种问题没有最终答案,一层层叠加,何时才是个头呢?
  爱观察的小明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他问:“每当我站在海边眺望归来的海船时,总是先看见桅杆上的旗子,再渐渐地看到下面的人。如果大地是一块平板的话,应该看到整个轮廓渐渐靠近,而不是先看到局部后看到整体啊!所以,大地不是一块平板,而是一块弧形的板,或者干脆是一个球。天也是个球,把大地包起来。”(见图1-1。)
  小明真实的名字应该叫毕达哥拉斯(约公元前580—约前500,约比孔子大30岁),他可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意识到脚底下的“板”是个“球”的人。为什么大地会是个球呢?因为毕达哥拉斯以及他的弟子皆认为球是最完美的——少一点不足,增一点多余,球面上的每个点也都是平等的。
  然而日升月落、斗转星移是怎么回事呢?古希腊人欧多克斯(公元前408—前355)在总结前人认识的基础上正式提出了“地心说”,即地球是整个宇宙的中心,也是唯一静止的天体,其他的天体都绕着地球转动,不同的天体组成一个同心球。同心球的球面相当于我国道教神话中的“几重天”,不同的是古希腊的天上住着行星(古希腊人所说的“行星”与今天的行星不同,它的意思相当于会动的天体,地球不在其中),而在道教神话里天上住着神仙,《西游记》中便认为太上老君住在三十三层离恨天。
  地心说能轻易地被人们接受,因为人眼看到的确实如此。那么太阳、月亮以及其他行星都是怎么绕地球转动的呢?欧多克斯问他的老师柏拉图(公元前427—前347,约比墨子小50岁),柏拉图肯定地回答:“圆!”因为没有比圆更完美的了——正如球的完美一样。
  且不表宇宙,单表地球。话说古希腊城邦的北部兴起一个国家——马其顿王国。到了公元前359年(此年商鞅在秦国实行变法),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继承大统。他有个御用的医生,该医生有个儿子,名字叫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前322,约比孟子大12岁)。亚里士多德对医学有一定的兴趣,但他更向往古希腊人建立的繁荣城邦雅典。18岁时,亚里士多德前往雅典,成为柏拉图的学生。
精彩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