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家暴创伤说“再见”:原生家庭中承受暴力者团体辅导方案(白丝带丛书)pdf下载

和家暴创伤说“再见”:原生家庭中承受暴力者团体辅导方案(白丝带丛书)百度网盘pdf下载

作者:
简介:和家暴创伤说“再见”:原生家庭中承受暴力者团体辅导方案(白丝带丛书)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11-01
pdf下载价格:0.00¥

免费下载


书籍下载


内容介绍

编辑推荐
  调查显示,50%以上的家庭存在着家庭暴力,即有50%的未成年人在暴力环境中成长,并且他们中的多数也直接受到来自父母的暴力。目睹暴力本身就是对孩子的精神暴力,它与其他多种形式的精神暴力和以“管教”为名的肢体暴力一样,会对孩子们的身心健康造成伤害,甚至可能影响他们的一生。
  白丝带丛书主编是方刚博士,丛书目前已出版六本,包括:01《男人的声音:16位“性别平等男”讲故事》,02《做全参与型好男人:男性气质与男性参与》,03《肯定性咨询法》,04《亲密关系如何伤害我们:性别暴力的94个案例》,05《电影中的性别暴力》,06《和家暴创伤说“再见”:原生家庭中承受暴力者团体辅导方案》。本书是白丝带丛书的第六本。
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针对青少年时代目击或承受过家庭暴力的人士的团体辅导工具书,主要包括团体辅导方案,并对实施方案过程中的方法和技巧进行说明。目击暴力,特别是父母间的暴力,会给青少年造成严重的内心创伤。“白丝带”希望通过团体辅导,做“事后补救”,消除暴力留在他们内心的阴影,让已经成年的他们开心、快乐、自信,使他们能够顺利地开展亲密关系。另外,更重要的一个目标是阻断暴力的传承,即让他们自己不再成为施暴者。
作者简介
  方刚,性与性别研究专家,中国人民大学性社会学博士毕业,“中国白丝带志愿者网络”召集人,联合国秘书长“联合起来制止针对妇女暴力运动”男性领导人网络成员,中国妇女研究会理事,中国性学会理事,北京林业大学性与性别研究所所长,台湾树德科技大学人类性学研究所兼职教授。
  丁新华,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博士,北京林业大学心理学系副主任,主要实践与研究领域为婚姻家庭咨询、团体心理咨询,长期从事团体心理咨询课程的教学。
  李璐,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社会工作硕士,现任北京大学—香港理工大学中国社会工作研究中心项目主任,曾在美国带领儿童与青少年暴力侵害团体。
目录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总序 促进性别平等,男性不再缺席
前言:对团辅方案的说明
第一部分 团体筹备
一 团体活动的整体安排
二 带领者自身的准备
三 组员的招募与筛选
第二部分 团体第一阶段:认识暴力
第1次 制定规则、认识家暴形式
第2次 认清家暴实质、了解男性气质
第三部分 团体第二阶段:走出阴影
第3次 体验与联结
第4次 觉察与疗愈
第5次 表达与转化
第6次 表达与转化(续)
第7次 放下与和解
第四部分 团体第三阶段:立足当下
第8次 建立自信
第9次 情绪与身体感受和内在需要
第10次 情绪与认知调节
第11次 学习沟通
第12次 学习沟通(续)
第13次 成长无止境
第14次 总结与展望
备用活动
参考文献
附录 性别暴力热线咨询手册
前言
  前言:对团辅方案的说明
  这本团体辅导方案,是基于两个团体小组的实践经验,总结、完善后出版的。
  中国白丝带志愿者网络,一直致力于对性别暴力当事人的咨询辅导工作。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注意到了一些未成年阶段在原生家庭中受到暴力对待的成年人,仍然处于暴力的阴影中,并且传承暴力。2014年,网络负责人方刚独自带领了第一期“原生家庭中目击与承受家庭暴力者团体辅导小组”,本书中简称为“马年小组”。在此小组的经验基础上,2016年,白丝带志愿者网络再次创办了同样的小组,由方刚、丁新华、李璐三人共同带领,三人分工各自主带手册中的三个板块,另二人辅带,本书中简称为“猴年小组”。猴年小组对马年小组使用的团辅手册进行了大幅修订,在实践中应用、修改完善,最终由三位带领者合力完成了这本书。
  本书完稿之后,请女权主义心理咨询师朱雪琴进行了全书通审,提出许多非常宝贵的意见,又进行了修订。可以说,本书是三易其稿完成的。
  方刚指导的硕士研究生周洪超的毕业论文是关于家暴目击者的心理动力研究,受访对象主要来自马年小组,他也为本书提供了几个活动的建议。
  我们希望这本手册将推动全国各地的白丝带志愿者,以及其他专业人士,在当地开展这样的团辅小组,造福社会。
  下面,对此手册的应用理论、适用人群、内容安排、使用建议等进行介绍。
  依据的理论
  认知、情绪与行为是心理调节的三个主要途径,因此知、情、行的协同改变才可能最大限度地促进改变的发生。本书团辅方案围绕与家暴相关的认知、情绪和行为进行理论构思和设计,具体分为三个板块,一是认识暴力,二是走出阴影,三是立足当下。
  第一板块为认识暴力,主要目标在于帮助组员对家暴有全面、深入与正确的认识,包括家暴的表现形式、家暴与人权、常见认识误区、家暴的特点与规律、家暴与男性气质,着重从认知层面进行辅导,让组员对家暴持有更为全面和合理的视角。
  第二板块为走出阴影,主要目标在于处理家暴对组员带来的负面影响,包括联结内在资源学会自我关爱,面对过去经历给自己带来的伤痛,进行表达和宣泄,着重从情绪层面进行辅导,让组员释放因家暴而经历的各种负面情绪能量。
  第三板块为立足当下,主要目标在于帮助组员提升心理技能,包括提升自信心、增强情绪调节能力、学会管理愤怒、学会人际沟通,着重从行为技能层面进行辅导,协助组员习得积极健康的心理技能,更好地处理当下及未来的生活挑战。
  有了合理的认知,并不再受过去负面情绪的困扰,行为改变才更容易产生和学习。因此本团辅方案以认知开始,情绪跟进,最后是行为技能训练,遵循由浅入深的原则层层推进,确保能最大限度地促进组员的积极改变,达成预期的辅导目标。
  逻辑框架
  有了前述理论作基础,本辅导方案的逻辑框架图如下。
  需要说明的是,在这样的逻辑基础上,带领者可以结合自己小组成员的实际情况,对内容进行调整和取舍。
  结构式的团辅方案,特别在小组初期是非常有用的。随着小组成员能够开始放开自己,开放式的讨论会增多和变得重要。有时,带领者便不得不调整具体的执行情况。
  也就是说,团体是以主题渐进设计的,并不一定固定在一系列的结构活动,所以如果需要,可以考虑跟着团体所发生的浮动,将各主题相互渗透和反复。
  我们的经验是,书中现有的主题对于目击者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带领者调整时不应该减少现有的主题。当然,针对小组成员的特性,可以增加新的主题。
精彩书摘
  一 团体活动的整体安排
  1.团体性质
  团体性质有所不同,“原生家庭中目击与承受家庭暴力者团体辅导小组”设计的时候,团体是结构式、同质性的。
  团体规模建议10人左右。
  本小组是封闭式的,组员不能缺席,不能中途退出。如果有人在极特殊的情况下无法参加某次活动,需要小组全体成员一起协商更改时间,或暂停一次活动。
  之所以做这样的规定,主要是因为三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这是因为家庭暴力目击者的小组,会涉及很多当事人的隐私,特别是原生家庭中的创伤。如果没有这样的约束,有小组成员随时退出,会使得其他组员没有安全感。一个紧密封闭的小组也有助于组员们彼此形成稳定的情感关系。
  其次,小组每次活动有不同的主题,这些主题相互配合,结合在一起才可能更好地促进组员的成长。如果没有参加某个主题,后面的活动可能便难以衔接了。
  最后,这个“揭伤疤”的小组中,有些组员可能会产生退缩情绪,请他们事先做出“不退组”的承诺,也有助于他们坚持下来,完成个人成长。
  在马年小组中,报名10人,10人均承诺坚持全程,也做到了。有组员便说:面对自我成长时感到痛苦和回避,如果不是有承诺,可能就退出了,没有退出,收获很大。可见这样的约束是有价值的。
  但这点也恰恰非常困难,猴年小组则很遗憾没有做到这一点。有一位组员在第二次小组活动时退出,另有三位组员有过缺席1—3次不等的情况,多位组员有过迟到的现象。这些情况都是有一定的原因的,对带领者来说,也常常构成挑战,对小组的效果也有一定影响,不过,也是小组成长的重要部分。
  马年小组的15次小组活动中,有三次是因为有组员不能参加进行了时间和方式的调整,其中两次是取消当周活动,顺延到下一周;还有一次是改为网络同时在线观看相关电影,然后用SKYPE进行讨论,无一缺席。15次活动,均做到了全员、全程参加。
精彩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