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研究方法(上)(推荐PC阅读)pdf下载

社会工作研究方法(上)(推荐PC阅读)百度网盘pdf下载

作者:
简介:社会工作研究方法(上)(推荐PC阅读)
出版社: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06-01
pdf下载价格:0.00¥

免费下载


书籍下载


内容介绍

编辑推荐
  《社会工作研究方法(上)》系“华人社会工作丛书”重要单品,丛书主编为王思斌、曾华源,执行主编沈黎。本从书系“十三五”上海重点出版物规划项目和上海市新闻出版专项资金资助项目。本丛书汇聚和延揽美国等发达国家以及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等地区华人社会工作学术界知名专家学者,出版兼具国际视野和本土情怀的社会工作专业图书,基本覆盖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的主要领域,以期推动中国本土社会工作理论、实务、政策、教育扎根进深,服务国家社会工作事业发展和重大战略推进。
内容简介
  《社会工作研究方法(上)》全书体系完整,而且叙述浅白、说理清晰、例证贴切,力求易读易懂易学。本书不仅可以作为社工及其相关科系之教材,且对参加各种考试及有兴趣研究者也很适用。本书主要分为研究计划、研究方法、资料分析三部分,无论对理念或概念的解析,都很明确独到,并于每个概念后,加上生活化的实例介绍,使理论与实务合而为一。《社会工作研究方法(上)》纳入“华人社会工作丛书”,是国内第一套系统出版全球华人社会工作学术出版物纳入“十三五”上海重点图书出版规划,获得上海新闻出版专项扶持基金(图书出版)出版资助。
目录
委员会
丛书总序

目录
第一章 社会工作与研究法
第一节 前言
第二节 科学与研究
第三节 社会工作与研究
第四节 社会工作研究的伦理考量
第五节 研究的时间架构
第六节 研究计划
第二章 理论、概念与变量
第一节 科学知识
第二节 理论与典范
第三节 概念
第四节 变量及其类别
第五节 结论
第三章 问题叙述与假设
第一节 如何寻找研究主题
第二节 如何确定研究主题
第三节 研究主题与理论的联结
第四节 进行“问题叙述”的写作
第五节 设定研究假设
第四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前言
第二节 文献综述的目的与功能
第三节 网络资料的收集
第四节 图书馆内的探索
第五节 资料的整理
第六节 如何写好论文的第二章———文献综述
第七节 结论
第五章 社会工作与质性研究
第一节 前言
第二节 浅谈研究法的哲学背景
第三节 质性研究与量化研究的差异
第四节 量化研究法的适用条件及其资料收集技巧
第五节 质性研究常用的方法及适用条件
第六节 量化、质性研究法在社会工作过程中的运用
第七节 质性研究资料的收集———观察
第八节 质性资料的分析
第九节 结论
第六章 实地研究、观察研究
第一节 前言
第二节 实地研究
第三节 自然观察法
第四节 视觉社会学
第五节 观察者
第六节 结论
第七章 调査研究
第一节 前言
第二节 调查研究的本质
第三节 调查研究的类型
第四节 调查研究的步骤
第五节 结论
前言
  用浅白的文字写一般人轻易就可以看懂的研究法教科书,是我多年来的心愿,1998年出版的时候如此,2004年修订时如此,2013年退休离开教职和2016年进行最后一次修订,亦复如是,算是对社会工作学术界的告别。
  把研究法的书写得简单易懂,虽然得到很多读者的欢迎,但写作过程也因此艰辛。因为把理论与抽象的概念写成白话,甚至用生活上的例子来说明时,马上就失去了文字表达的安全空间;而研究法里一些至今仍模棱两可的定义、见仁见智的说法,就算能说得浅白,也难表达得淋漓尽致。用这个方式来写书需要不小的勇气。所幸,这个勇气仍然存在,年轻刚教书时如此,现在退休了,仍然如此。
  谢谢邹平仪博士对本书第十三章的贡献,把社会工作实务同仁平日所惧怕的统计简要地做了介绍。也谢谢高雄医学大学的陈政智教授,在文献综述中对如何在网络上收集资料做了很实用的说明,但愿对社工伙伴们在准备考试或自己做研究时有实质性的帮助。更重要地,他对本书教学PPT的制作耗费了不少心力,若因此让更多学校教师更愿意采用本书,这将是陈政智老师的贡献。
  1998年本书初版时,有助理方婷像天使般的协助。2013年退休了,我没有助理,试着孤军奋斗,因此所造成的瑕疵或编排上的错误,在所难免,敬请读者们谅解。谢谢东海研究所的学生在上课时给我的意见,谢谢东海社工系同仁在书目格式单元中的建议,使本书增色不少。
精彩书摘
  《社会工作研究方法(上)》:
  经过上述的阶段,我们找到一个似乎可以进行研究的主题(方向)后,有一些细节仍然需要注意,免得在进行研究时又到处碰壁,考量过这些因素后,研究的主题方可确定。
  一、参考一些研究的相关指标
  首先,要注意研究主题的可行性。很多时候,很多好题目,却不大适合做研究。例如“雏妓的心态调查”这个题目,新鲜度足、挑战性高,但是现实的问题是如何找到这些个案?如何得到这些个案的合作?如何了解到她们的心声?例如“外籍留学生的生活适应研究”,题目虽然符合社会需要,但是语言问题如何克服?调查人员如何训练?这些现实问题都应该事先予以解决。否则,题目好但却无法进行,则研究的可行性就低。
  其次,研究主题是否反映了自己的兴趣。若是研究者只贪图题目好做,或只为了服从指导教授的心意,而勉强进行一项与自己的兴趣完全不符的题目,那研究者不仅研究的过程会有气无力,碰到障碍无法克服,更严重的是对现象不敏感,有时明明是很好的资料,只因本身兴趣不浓,很草率地就做结论,甚至于还以行外人的角度在说明,完全浪费了研究的资源。
  再者,研究主题应能增进对社会的了解。研究应有其作用与功能,它对现象的了解有助益,或对案主的福利有帮助,或对专业的水准能提升……这种研究态度虽然“崇高”得使研究者望之却步,但也是激励研究者排除万难时的力量来源。当这些功能愈清楚地被研究者所了解时,那研究的过程一定会生机勃勃,充满使命感。
  二、从研究的现实面去考量
  当研究题目的选择已经考虑到本身的兴趣、可行性、功能性及其他的环境因素时,我们还需考虑研究的自主性如何。若是自主性不高,例如研究的样本来源不清楚,或每个个案都要经过很复杂的手续才能获得,那样本来源的自主性就不高。又如研究经费的使用不方便,项目资金支持单位掌控太严,甚至还干涉研究的设计与结果的分析时,这种研究便处处仰人鼻息,做起来会很辛苦。此外,自己是不是能把问题说得很清楚也颇为重要。很多时候,研究者以为自己懂,却又说不出所以然(或是不能用浅显的语言把理念说清楚),这代表他其实在概念上仍然不是很清楚;或有时自己懂,但是别人却很难理解(连自己的指导教授都搞不清楚时,那就不要太肯定是别人智商不够,应该是自己在理念上仍然还有很多不合乎逻辑的地方)。以上所谈都是研究预备阶段中容易遇见的“现实问题”,虽然烦琐,却仍应注意。
  三、要有与别人讨论的空间与训练
  研究题目的拟订过程中,研究者应尽量避免一厢情愿。若是别人认为你的研究假设很怪异又不易了解时,研究者应该自我反省,不能责怪别人理念不清(除非研究的步骤一步一步都与你特异的假设不谋而合)。学术界常用的方法就是把你研究的初步假设拿出来,与同学们或老师讨论。研究与讨论是科学方法中的第0期阶段(stepnumberzero),在此阶段中,学生应与同学、师长广泛接触,不仅讨论主题,也应该讨论类似范围的主题。勇敢地把自己的理念说出来,听听别人的看法,不管这些意见中听或不中听。所谓讨论,不光指尊重别人的意见,自己也应该有能力去为自己的理念辩护,并且设法反驳不同的意见,为的不是谁赢谁输的面子问题,为的是日后的研究是否能顺利进行。有道是:进行研究前多讨论,免得论文答辩时多争论。借着与他人的讨论,有关研究的问题与挑战会逐一呈现,研究者此时关键在于是否有智慧去确定问题可以克服,或是决定必须赶快放弃。若再加上经费与时间的考量后,所做出来的决定必然更正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