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能与重构:医务社会工作案例研究pdf下载

增能与重构:医务社会工作案例研究百度网盘pdf下载

作者:
简介:增能与重构:医务社会工作案例研究
出版社: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08-21
pdf下载价格:0.00¥

免费下载


书籍下载


内容介绍

编辑推荐
  《增能与重构:医务社会工作案例研究》系“社会工作理论流派案例研究丛书”重要单品,由上海踏瑞计算机软件有限公司与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联合制作。

  “社会工作理论流派案例研究丛书”系“十三五”上海重点出版物规划项目和上海市新闻出版专项资金资助项目。本丛书响应国家“加强和创新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的精神内涵和“十三五”期间关于社会工作的战略部署,根据党中央关于建设一支宏大的高素质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要求,根据从多侧面、多角度精编精选了青少年、老年、残疾人、家庭、学校、医务、社区矫正、临终关怀、灾害以及精神健康等十大大社会工作分支领域的典型案例,针对性地采用社会工作一种或多种流派理论进行分析与研究。每个领域的内容大致包含三部分:本领域社会工作流派理论概述、典型案例描述和案例评析,并附有典型案例视频脚本(成书配备案例光盘,另行以电子出版物出版)。本丛书是我社结合各分支社会工作流派理论和社会工作各分支实务案例,系统推出的一套社会工作领域的重要成套出版物。


  特别说明:购买此电子书,无附赠光盘,敬请谅解。

内容简介
  《增能与重构:医务社会工作案例研究》旨在使读者了解医务社会工作的专业技巧。全书共分为十章,按照总分结构展开。第一章“中国医务社会工作发展的背景与未来趋势”,详细地介绍了医务社会工作的意义、内容、发展经验等;第二章至第十章从社会工作实务的角度介绍了医务社会工作常用的专业方法,试图呈现出我国医务社会工作历年来所积累的实务经验。每章均以案例为导入,重点展现实务操作的过程,并对相关理论或概念进行清晰的阐述。全书兼具理论视野和实务经验,既有对宏观医务社会工作发展前景的展望,又有对微观社会工作实务技能的训练。
作者简介
  范斌 华东理工大学社会工作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社会福利与公益发展研究所所长;上海市社会工作者协会副会长、上海市红十字会兼职副会长、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常务理事、上海东方社会工作事务所理事长等。 孟馥 中国医院协会医务社会工作与医院志愿服务专委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上海市医院协会医务社会工作与医院志愿服务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临床心理科主任医师、家庭治疗专家。 柴双 全国专业社会工作领军人才,上海市社会工作者协会理事,上海市医院协会医务社会工作与志愿服务工作委员会委员,上海市志愿者联谊会医院分会会长,中国肿瘤姑息治疗与人文关怀分会委员。
目录
版权信息
丛书总序
前言
第一章 全人健康视角下医务社会工作的发展——基于构建整合型健康服务的思考
一、 全人健康与健康中国战略的提出及其意义
(一) 全人健康概念的发展
(二) 健康中国战略的提出
二、 卫生领域面临的严峻挑战与健康服务需求
(一) 人口老龄化导致的社会结构与疾病谱变化
(二) 过度医疗化导致健康的社会影响因素被忽略
(三) 生物医学模式下现代医疗体系与就医体验的矛盾
三、 医务社会工作在提供整合型健康服务中的作用与建议
(一) 整合型健康服务对需求的回应
(二) 医务社会工作者参与提供整合型健康服务的作用
(三) 医务社会工作者参与提供整合型健康服务的思考与建议
第二章 显著负面情绪及认知偏差的住院患者个案
一、 案例背景
二、 案例简介(案主情况)
三、 理论基础
(一) 理性情绪疗法(Rational-emotive therapy,RET)
(二) 认知行为治疗模式
四、 接案与预估
(一) 案主主要问题
(二) 案主的其他问题
五、 服务计划
(一) 服务目标
(二) 服务计划
六、 服务过程
七、 结案与评估
(一) 统计数据
(二) 效果评估
(三) 其他长期目标/建议或跟进干预
八、 专业反思
第三章 癌末患者万花筒——生态系统理论视角下晚期癌症患者个案的介入
一、 案例背景
二、 案例简介(案主情况)
三、 理论基础
(一) 生态系统理论
(二) 社会支持网络理论
(三)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四、 接案与预估
(一) 案主基本情况
(二) 主要问题
五、 服务计划
(一) 服务目标
(二) 服务计划
(三) 家庭层面
(四) 社会支持层面
六、 服务过程
(一) 进入家庭,预估问题
(二) 案主个人及家庭和家庭成员的互动
(三) 针对案主的期待,应对压力性生活转型
(四) 组织时间和方法因素
(五) 回顾过往,重现生命万花筒
(六) 关系因素:进行结案
七、 结案与评估
(一) 评估方法
(二) 目标达成
八、 专业反思
(一) 采取综融的方法,为案主提供个性化的系统的服务
(二) 加大投入力度,大力推动以社区为本的宁养服务
(三) 加强对医务社会工作人才的建设
第四章 轻生的高中生——结构家庭治疗介入自杀未遂案主的探索
一、 案例背景
二、 案例简介(案主情况)
三、 理论基础
(一) 危机干预
(二) 结构家庭治疗
(三) 优势视角
四、 接案与预估
(一) 案主基本情况
(二) 主要问题
五、 服务计划
(一) 服务目标
(二) 服务计划
(三) 家庭援助
(四) 能力培养
六、 服务过程
(一) 进入家庭,预估问题
(二) 优势视角,启发改变
(三) 优势导向,真诚陪伴
(四) 促进沟通,学会放手
(五) 制定策略,改变互动
七、 结案与评估
(一) 案主方面
(二) 案主父母方面
八、 专业反思
(一) 对理论的反思
(二) 价值观反思
(三) 医务社会工作本土化、专业化反思
第五章 基于社会支持理论的医院滞留患者个案研究
一、 案主基本情况
二、 问题及需求分析
三、 理论基础
四、 服务目标
五、 服务计划实施过程
六、 结案评估
七、 专业反思
第六章 危机介入模式下临床个案服务案例分析——医务社会工作者对神经内科脑动静脉畸形患者的个案服务
一、 案例背景
二、 案例简介
(一) 案主的身份信息
(二) 案主的家庭背景
(三) 案主的教育/工作背景
(四) 案主的疾病背景
(五) 案主的经济情况
三、 理论基础
(一) 危机介入模式
(二) 优势视角
四、 接案与预估
五、 服务计划
(一) 服务目标
(二) 服务计划
六、 服务过程
七、 结案与评估
(一) 评估方法
(二) 目标实现情况
(三) 结案处理方法
(四) 结案评估
八、 专业反思
第七章 共性、异性: 我们属于谁——分裂症个案Q的报告
一、 个案背景
(一) 基本信息
(二) 家庭结构与关系
(三) 问题概述
(四) 经济状况
二、 分析与计划
(一) 案主的状况分析及依据
(二) 介入方向和计划
三、 深入分析、服务过程与案主转变
四、 专业反思
(一) 文化反思
(二) 理论反思
(三) 精神健康服务效果评估与人改变哲学观的反思
第八章 雨后彩虹——增能视角介入脊柱手术患者的探索
一、 案例背景
二、 案例简介(案主情况)
(一) 疾病情况
(二) 教育背景
(三) 家庭情况
(四) 案主情绪
(五) 社会交往
三、 理论基础
(一) 增能理论
(二) 社会支持理论
四、 接案与预估
(一) 案主基本情况分析
(二) 案主优劣势分析
(三) 案主的问题与需求
五、 服务计划
(一) 服务目标
(二) 服务计划
六、 服务过程
(一) 建立关系,预估问题与需求
(二) 建立目标,手术前后的陪伴
(三) 发掘优势,提升患者自信
(四) 勇于交流,做最棒的自己
(五) 身体康复,生活重回正轨
(六) 结案跟进,了解案主出院后的情况
七、 结案与评估
(一) 评估方法
(二) 服务成效
八、 专业反思
(一) 社会工作专业实务技巧
(二) 专业理论的运用
(三) 评估方法的反思
第九章 重见光明——对失明患儿多元服务的个案管理模式探索
一、 案例背景
二、 案例简介
三、 专业模式与理论视角
四、 接案与预估
(一) 关系建立
(二) 问题分析
五、 服务计划
(一) 工作目标
(二) 服务策略
六、 服务过程
(一) 患儿个人层面——灵性介入
(二) 患儿家庭层面——抗逆力提升
(三) 患儿社区层面——社会支持
七、 结案评估
(一) 案主改变情况
(二) 服务满意度
(三) 目标实现程度
(四) 超目标干预成效
八、 专业反思
(一) 理论反思
(二) 实务反思
(三) 伦理反思
第十章 “因为有你,我才坚强”——肾移植患者社会支持小组服务
一、 案例背景
二、 案主情况
三、 理论基础
四、 组员招募与宣传
五、 服务计划
六、 服务过程
(一) 个人层面的社会支持构建——放松身心,迎接挑战
(二) 家庭层面社会支持构建——家人鼓励,我的希望
(三) 医院层面社会支持构建——因为有你,我才坚强
(四) 医院层面社会支持构建——疑问解答,健康有你
七、 小组评估
(一) 小组目标
(二) 小组结构
(三) 活动的适切性
(四) 个别组员的表现和改变
(五) 小组互动
(六) 小组发展的阶段及方式
八、 专业反思
(一) 社会工作者的表现
(二) 面临的挑战
(三) 优点与不足
第十一章 爱的沟通——ICU护士成长小组
一、 小组背景
二、 小组目标
三、 小组理论及介入途径
(一) 小组理论
(二) 介入途径
四、 小组过程
(一) 小组计划
(二) 小组发展
五、 小组评估
六、 专业反思
第十二章 “医”路相伴·灿烂夕阳——社区老年人照顾者增能小组
一、 案例背景
二、 案例简介
三、 理论基础
四、 预估
(一) 组员特征(见表12-1)
(二) 存在的问题及需求
五、 服务计划
(一) 小组目标
(二) 小组方案
六、 服务过程
(一) 小组初期
(二) 小组中期
(三) 小组后期
(四) 小组结束期
七、 评估
(一) 评估方法
(二) 评估内容
(三) 实务中存在的问题
八、 专业反思
(一) 微观技巧的反思
(二) 宏观模式的反思
(三) 实务存在问题的反思
(四) 理论反思
第十三章 妇儿大健康支持——小组工作介入新手妈咪角色适应
一、 小组背景
二、 小组服务需求
三、 小组目标
四、 小组服务模式与理论
(一) 专业模式
(二) 基本理论
五、 小组过程
(一) 小组计划
(二) 小组发展
六、 小组评估
(一) 小组活动过程评估
(二) 小组活动评估
(三) 组员服务真实反馈
七、 专业反思
第十四章 “医”“植”相伴——急诊创伤中心断肢再植患者家属支持小组
一、 小组背景
二、 需求评估
(一) 概念
(二) 问题描述
(三) 原因分析
三、 实务模式
四、 小组内容
(一) 小组性质:支持性与教育性(二) 小组成员与招募
(三) 小组目标
(四) 小组计划
(五) 可能遇到的困难及解决方法
(六) 小组原定计划及实施情况对比(见表14-3)
(七) 小组活动具体实施阶段
五、 小组评估
(一) 评估方法
(二) 量表结果
(三) 评估分析
六、 服务反思
(一) 照顾者——一群容易被忽略的群体
(二) 组内支持对组员的影响
(三) 小组开展的困难
(四) 研究设计的科学性
(五) 评估使用的工具
(六) 理论应用于实践
(七) 案主的差异化需求
第十五章 志愿者团队能力建设小组
一、 案例背景
二、 理论基础
(一)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二) 优势视角理论
(三) 人在环境中理论
(四) 小组动力学
三、 小组招募
(一) 小组成员的来源
(二) 小组的规模
(三) 工作时间、场地的选择与安排
四、 小组目标和计划
(一) 小组目标
(二) 小组特征
(三) 每节小组计划
五、 服务过程
六、 小组评估
(一) 组员参与情况(见表15-6)
(二) 评估方法
(三) 评估结果
七、 专业反思
(一) 志愿服务价值观的引导
(二) 定期进行心理危机干预
(三) 社会工作者的角色定位
(四) 环境的重要性
第十六章 造就玫瑰人生——焦点解决短期模式介入造口患者的探索
一、 案例背景
二、 案例简介
三、 理论基础
(一) 焦点解决短期治疗
(二) 社会支持理论
四、 接案与预估
(一) 关系建立
(二) 问题分析
五、 服务计划
(一) 工作目标
(二) 服务计划
六、 服务过程
(一) 建立关系,描述问题
(二) 建立目标,链接资源
(三) 探索例外,促成改变
(四) 寻找优势,注入希望
(五) 巩固改变,面向未来
七、 结案评估
八、 专业反思
(一) 理论反思
(二) 实务反思
(三) 伦理反思
第十七章 儿童癌症病患骨穿疼痛管理之经验
一、 案例背景
二、 案例基本情况
(一) 患儿问题
(二) 患儿需求
三、 治疗模式
(一) 认知行为治疗(CBT)
(二) 非药物性疗法
四、 疼痛管理实务方法
(一) 实务中综合治疗方法
(二) 疼痛管理实务步骤
五、 专业反思
(一) 医务社会工作者在疼痛管理中的角色与作用
(二) 疼痛管理的实务方法
(三) 疼痛管理的使用策略
第十八章 重构长期住院精神病患者社会支持的行动研究——基于H精神病医院的社会工作实践
一、 研究背景
(一) 长期住院精神病患者的社会支持非常薄弱
(二) 社会支持是精神病患者康复的基础
二、 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一) 社会支持理论
(二) 复元理论
(三) 研究方法
三、 长期住院精神病患者的社会支持的特点
(一) 以医缘支持和亲缘支持为主
(二) 病友支持较弱,缺乏稳定性
(三) 渴望他者支持,但缺乏求助行为
四、 社会支持视角下社会工作服务过程
(一) 开展家庭服务,提升亲缘支持
(二) 改善医患关系,强化医缘支持
(三) 提升病友支持,促进患者康复
五、 专业反思
第十九章 增能理论介入住院慢性精神障碍患者康复的行动研究——以上海市民政第一精神卫生中心为例
一、 案例背景
二、 增能理论与患者无权分析
(一) 增能理论
(二) 慢性精神障碍住院患者无权表现
三、 增能取向精神健康社会工作的介入
四、 慢性精神病患增能的效果分析
(一) 个人层面的增能效果
(二) 朋辈层面的增能效果
(三) 社会层面的增能效果
五、 研究结论与反思
第二十章 人体器官获取组织中医务社会工作者的介入
一、 案例背景
二、 案例分析
三、 专业反思
(一) 劝募期
(二) 支持期与跟进期
视频案例脚本
乳腺癌患者支持小组
一、 案例背景
二、 小组情况
(一) 小组简介
(二) 组员特性
(三) 小组计划
三、 理论
(一) 社会支持理论
(二) 团体理论
四、 小组开展
五、 小组评估
(一) 评估方法
(二) 评估结果
(三) 反思
参考文献
后记
踏瑞社会工作教学软件新品展列
前言
  社会工作自2015年以来已连续三年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从“发展”到“支持”再到“促进”,这表明社会工作作为社会建设与社会治理的专业方法被国家高度重视。民政部公布的《“十三五”时期我国社会工作发展思路》,提出进一步加快社会工作发展步伐、拓宽社会工作服务范围、增强社会工作的惠及面与可及性,力争到2020年基本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工作服务体系,社会工作在各地区、各领域得到全面发展,社会工作服务基本覆盖到困难、特殊群体,社会工作在创新社会治理、加强社会建设、促进社会和谐中的基础性作用得到有效发挥。此外,党的十八大以来,民政部及其相关部委又先后发布了《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等一系列重要文件;近年来颁布的《社会救助暂行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等行政法规和法律均明确了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和专业社会工作者在相关领域的重要功能。
  因此,社会工作在中国的发展与国家的建设目标和宏大战略叙事紧密联系在一起,从社会服务、社会福利、社会建设、社会管理、社会体制到社会治理,社会工作是其中的制度性要件、构成性要素和专业性力量。当前社会工作已成为中央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升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一项重要制度安排,加强社会工作事业发展和人才队伍建设已经成为国家的战略需要。社会工作作为创新社会治理、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方法,已被正式纳入国家顶层设计,成为国家社会建设的重要战略部署之一。
  一
  社会工作的概念起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它首先在美国、英国及德国被使用,之后逐渐扩展到其他国家。就其发展渊源而言,人类在古代社会便已有了社会工作雏形;而就其理论和实践的科学形态而言,社会工作则是近代社会的产物。在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社会工作无论是作为教育领域的一个专业,还是作为社会的一种职业,抑或是作为一种制度化的建制,它已走过了100余年的历史。就是我国的香港和台湾地区,也已基本完成了社会工作本土化建设,社会工作专业的制度化、专业化、职业化格局已大体形成。
  我国内地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高等院校恢复了社会工作专业。在社会工作教育方面,目前全国开设社会工作本科专业的高校已达300余所,有70余所高职高专院校招收社会工作专科学生,有105所高校开设了社会工作硕士专业学位,我国每年从各类院校毕业的社会工作专业学生有3万余人。据民政部2017年8月发布的《2016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16年,全国持证社会工作者达28.8万人,其中社会工作师有6.9万人,助理社会工作师已达到21.9万人。而按照国家《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1—2020年)》的要求,到2020年,要造就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使之适应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社会服务需求。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总量将增加到145万人,其中中级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将达到20万人、高级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将达到3万人。目前,无论是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的数量还是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都有着极大的提升空间。
  二
  社会工作作为一种被国家认可的社会职业,近年来发展势头迅猛,但各地社会工作实务发展极不平衡,绝大多数还属于经验型,缺乏专业的规范性。因而,无论是在高校社会工作专业的教学中,还是在社会工作的社会培训中,有着国外经典社会工作理论流派解析又具有本土特色的实务案例,是最感缺乏的。
  为了及时总结我国一线社会工作的实务经验,同时也为了给社会工作专业教学和社会职业培训提供鲜活的、本土化的范本,我们邀结了国内相关领域社会工作的专家,策划了“社会工作理论流派案例研究丛书”。本丛书以经典的社会工作理论流派作引领,精选相关领域实务操作案例,形象化、立体式、多侧面、全方位呈现实务操作案例。为使读者有更宽阔的专业视野,扩大图书信息量,更方便读者自学,部分书还配备了相关的思考题和推荐读物。
  三
  本丛书由马伊里、吴铎任总策划。本丛书有以下三大特色:
  第一,本丛书涵盖实务领域广泛。每种书的作者均由国内社会工作领域的专家担纲,他们来自国内高校或老年、家庭、青少年、矫正、残疾人、灾害、医务、临终关怀、精神健康等社会工作专业机构,有着丰富的社会工作理论积淀和实务操作经验。
  IV增能与重构: 医务社会工作案例研究
  第二,本丛书所选书目贴近社会需求。其中,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陈涛教授等主编的《疗救与发展: 灾害社会工作案例研究》、华东理工大学王瑞鸿副教授主编的《幽谷守望: 临终关怀社会工作案例研究》、华东理工大学范斌教授主编的《增能与重构: 医务社会工作案例研究》,反映了近年来兴起的社会工作专业领域之实务概貌。由上海大学范明林教授主编的《老化与挑战: 老年社会工作案例研究》、华东师范大学文军教授和易臻真讲师合著的《迷茫与超越: 学校社会工作案例研究》、华东理工大学朱眉华教授等著的《冲突与弥合: 家庭社会工作案例研究》、华东师范大学韩晓燕教授主编的《正面成长: 青少年社会工作案例研究》、华东理工大学张昱教授主编的《更生时代: 社区矫正个案工作案例研究》、华东师范大学杨福义副教授等著的《缺失与重塑: 残疾人社会工作案例研究》、香港理工大学叶锦成教授主编的《复元模式实践: 精神健康社会工作案例研究》则浓缩了社会工作实务相关领域的经典案例。
  第三,本丛书各书配套视频脚本的写作,均以经典的社会工作理论流派为引领,贯穿相关领域案例发展的全过程,有介绍,有解析,力求深入浅出。
  我们衷心地希望本丛书能为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提供新的理论与实务的支持。我们也期待通过本丛书的出版,有更多热心于中国社会工作事业发展的研究者和实务工作者加入我们的行列,以期共同开创我国社会工作事业发展的新局面。
  马伊里吴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