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台生活四十年:梅兰芳回忆录(全2册)pdf下载

舞台生活四十年:梅兰芳回忆录(全2册)百度网盘pdf下载

作者:
简介:舞台生活四十年:梅兰芳回忆录(全2册)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7-01-01
pdf下载价格:0.00¥

免费下载


书籍下载


内容介绍

编辑推荐
  艺术是个奇异之物,有些人与事,可谓“kong前绝后”,比如李白的诗,司马迁的文,王羲之的“快雪时晴”真迹,还有梅兰芳的戏。梅兰芳是个天才,身上有仙气,其表演乍看“无特征”,却成为中国舞台艺术之范本。光凭天分成不了大气候,看看这本“四十年”,你就全明白了。
  ——章诒和
  毫无疑问,“民国京剧”的代表性的艺术家就是梅兰芳;而梅兰芳所以有资格作为“民国京剧”之象征,又与他在《舞台生活四十年》所记述的十余年的“改良”活动是密不可分的。所以,笔者推《舞台生活四十年》为“民国京剧”的艺术法典。
  ——靳飞
  他(梅兰芳)之为人不但谦和,且极讲信用而仁慈,又自爱而讲气节。
  ——齐如山
  我没有在舞台上看见过任何一个女演员,能像梅兰芳那样传神地表现出女性的特点。
  ——梅耶荷德
内容简介
  全书共分三集,以谈话的形式,将梅家旧事、学艺经过及登台演出、创作等情况娓娓道来,读来有与之围炉夜话、对坐闲谈之感。时间上来说,前两集集中在梅兰芳早年学艺、崭露头角,及1913~1917年间艺术创造实践的历程,对创作时装戏《孽海波澜》《邓霞姑》《一缕麻》等的尝试有较详细的记载;第三集则记述了他从1917~1923年间演出《奇双会》,编演《天女散花》《童女斩蛇》《霸王别姬》等戏的情况,以及同余叔岩合作时期、杨小楼合作时期、承华社时期的艺术活动。本书还述及梅兰芳对唱腔和表演的创造、伴奏乐器的增加和舞台装置的改革,以及观摩前辈或同辈名演员表演的心得等。
  书前有著名作家章诒和撰写小序,并邀请北京戏曲评论学会会长、日本东京大学教授、著名旅日学者靳飞先生撰写导读,揭示《舞台生活四十年》成书前后秘闻旧事,讲述冯耿光、吴震修、齐如山等“梅党”领袖的复杂关系,并从历史变革和京剧艺术两个角度分析了《舞台生活四十年》的文化价值。
  本书还收入了梅兰芳1956年访日演出的随笔《东游记》,并编写了梅兰芳“生平简易年表”和“传记资料知见录”,作为附录。另,配有高清精修照片60余副,作为插图。
作者简介
  梅兰芳,名澜,又名鹤鸣,字畹华、浣华,别署缀玉轩主人,艺名兰芳。祖籍江苏泰州,1894年生于北京一个京剧世家。八岁学戏,十岁登台,在五十余年的舞台生活中,将诸多艺术领域的创作思想融于京剧艺术舞台表演之中,在音乐、唱腔、台词、舞蹈、舞美、服饰、化妆乃至理论教学方面都留下了宝贵的艺术资料和实践积累,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世称梅派。抗战中蓄须明志,表现了艺术家崇高的民族气节。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中国京剧院院长、中国戏曲研究院院长。1961年8月8日在北京去世。著有《舞台生活四十年》等;代表剧目有《霸王别姬》《贵妃醉酒》《天女散花》《穆桂英挂帅》等。
目录
舞台生活四十年:梅兰芳回忆录(上)
(一)从初出茅庐的黄裳谈起
(二)柯灵与徐铸成揭破谜底
(三)梅兰芳的新社会新形象
(四)《舞台生活四十年》的主要记录者
舞台生活四十年:梅兰芳回忆录(下)
(五)没有署名的记录者
(六)留在台湾的记录
(七)“梅党”中的流派
(八)梅氏的京剧新传统
媒体评论
  艺术是个奇异之物,有些人与事,可谓“kong前绝后”,比如李白的诗,司马迁的文,王羲之的“快雪时晴”真迹,还有梅兰芳的戏。梅兰芳是个天才,身上有仙气,其表演乍看“无特征”,却成为中国舞台艺术之范本。光凭天分成不了大气候,看看这本“四十年”,你就全明白了。
  ——章诒和
  毫无疑问,“民国京剧”的代表性的艺术家就是梅兰芳;而梅兰芳所以有资格作为“民国京剧”之象征,又与他在《舞台生活四十年》所记述的十余年的“改良”活动是密不可分的。所以,笔者推《舞台生活四十年》为“民国京剧”的艺术法典。
  ——靳飞
  他(梅兰芳)之为人不但谦和,且极讲信用而仁慈,又自爱而讲气节。
  ——齐如山
  我没有在舞台上看见过任何一个女演员,能像梅兰芳那样传神地表现出女性的特点。
  ——梅耶荷德
精彩书摘
  1936年秋,天津南开中学邀请已经完成两次访日及访美、访苏公演而得驰誉国际的京剧艺术家梅兰芳到校演讲。南开的主持者是著名的教育家张伯苓和张彭春兄弟。张彭春又是戏剧家,曾经担任梅兰芳访问美苏时的艺术指导,且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参与者。所以,梅兰芳势必是要给南开这个面子的。
  演讲当日,正当张伯苓校长亲自陪同梅兰芳走上讲台之际,讲台的幕布后面,突然闪出一个在那里埋伏了许久的少年,冒冒失失撞上前要求梅兰芳签名。梅兰芳原本也没有耍大牌的习惯,他接过少年递来的本子,用清脆的京白客气地问:“您是让我竖写呢,还是横着写?”
  这一天,南开中学不知有多少师生会羡慕这个名叫容鼎昌的少年。这些师生里,可能会有黄宗江、周汝昌,他们与容鼎昌是同窗;可能还会有何其芳、张中行、毕奂午与巴金的二哥李尧林,他们都是南开中学同一时期的青年教师。这些后来很出名的人物,多成了梅兰芳的忠实观众,有的还成为梅派艺术的研究家,但与梅兰芳渊源很深的,仍然要说是容鼎昌——他改以黄裳为笔名行世,是现当代名头颇响的剧评家、散文家和藏书家。
  距梅兰芳南开演讲约有十年,不到三十岁的黄裳初出茅庐,担任《文汇报》的编辑,同时以剧评家的面目写作“旧戏新谈”专栏,他再次以一种奇特的方式在梅兰芳的视野里闪了出来。黄裳于1947年1月在其专栏里发表了他的名篇《饯梅兰芳》。这次闪出来的黄裳,却没有了十年前的谦恭,而是以敢于不留情面地批评梅兰芳等名角儿,得以名噪一时。舒展《梅兰芳的“粉丝”》文就说黄裳:
  他的专栏《旧戏新谈》,各大名伶,一一点评,戏里戏外,一天一篇,雅俗共赏,嬉笑怒骂,借古讽今。尤其在知识界,一报到手,先睹为快。1948年由开明集结五十多篇出版,在当时国立剧专的同学们中,黄裳之大名不胫而走。
精彩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