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互联网金融与大数据分析》[34M]百度网盘|亲测有效|pdf下载
  • 互联网金融与大数据分析

  •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6-05-01
  • 热度:9181
  • 上架时间:2024-06-30 08:52:20
  • 价格:0.0
书籍下载
书籍预览
免责声明

本站支持尊重有效期内的版权/著作权,所有的资源均来自于互联网网友分享或网盘资源,一旦发现资源涉及侵权,将立即删除。希望所有用户一同监督并反馈问题,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或发送邮件到ebook666@outlook.com,本站将立马改正

内容介绍

内容简介
  互联网金融作为传统金融行业与互联网精神相结合的新兴产物,近年来可谓风生水起,对传统金融业的影响已不容小觑。在大数据时代,如何从理论高度审视互联网金融与大数据分析的方方面面,是本书所关注的内容。
  本书从金融业务、客户服务、金融监管、信息技术、大数据和金融本质6个维度深入剖析互联网金融的内涵,阐明了互联网金融与大数据的相互关系,描述了互联网金融环境下的大数据结构、元数据和大数据应用架构,分享了大数据分析模型在互联网金融风控中的应用,以及互联网金融与大数据发展展望。本书具有一定的可读性和可操作性,对互联网、金融及大数据领域相关人士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作者简介
  庞引明:上海市互联网金融行业协会理事。在复旦大学数据库实验室,获得计算机软件与理论专业理学博士学位。张绍华:复旦大学计算机博士、管理学博士后,现任上海计算机软件技术开发中心副主任、上海软件园副主任,担任国家信息技术治理和数据治理系列标准负责人,编著了《数据治理白皮书》和《大数据治理与服务》。宋俊典:博士、副研究员、TOGAF架构师、ITSS架构师,IT治理专家、上海市闵行区领军人才。
目录
版权信息
推荐序一
推荐序二
推荐序三
推荐序四
推荐序五
前言
第1章 观察互联网金融的六个维度
1.1 金融业务:传播手段和颠覆效果
1.2 金融客户:金融普惠化和金融民主化
1.3 金融监管:风险控制的复杂化
1.4 信息技术:互联网基因导致的粒度混合化
1.5 大数据:数据碎片化和信息立体化
1.6 金融的本质:回归本源化带来的融资新模式
第2章 互联网金融与大数据的相互关系
2.1 人类数据科学的发展历程及大数据处理的历史
2.2 互联网金融产生大数据和大数据处理需求
2.3 大数据分析支撑互联网金融在多方面快速发展
2.4 互联网金融时代大数据处理面临的挑战
第3章 互联网金融领域复杂的大数据结构
3.1 大数据领域主流数据结构
3.2 结构化、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
3.3 流数据
3.4 时空数据
3.5 传感数据和全息数据处理
第4章 元数据及其在互联网金融领域的应用
4.1 元数据的基本概念
4.2 XML的主要概念和基本结构
4.3 基于XML的元数据模型描述和应用
4.4 互联网金融领域的元数据描述分析
第5章 面向互联网金融的大数据应用架构
5.1 大数据应用概述
5.2 互联网金融大数据应用研究
5.3 互联网金融服务模式及平台研究
5.4 基于大数据的互联网金融业务创新
第6章 互联网金融的风控模型
6.1 互联网金融领域的风险分析
6.2 基于图的互联网金融风控模型
6.3 基于集合论的互联网金融风控模型
第7章 面向互联网金融的大数据分析处理
7.1 大数据采集与存储
7.2 大数据分析与挖掘
7.3 SaaS与互联网金融大数据
7.4 物联网金融大数据
第8章 互联网金融及大数据发展展望
8.1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趋势
8.2 大数据的发展趋势及展望
参考文献
前言
  推荐序一
  互联网金融作为一种新兴的金融业态,它不是互联网和金融业的简单结合,而是在电子商务快速发展的基础上,自然而然为适应新的需求而产生的新金融模式和新业务形态,它对当前国家经济转型和“互联网+”计划的实施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的区别不仅仅在于从事金融业务所采用的渠道媒介不同,更重要的在于互联网金融参与者深谙互联网“开放、平等、协作、分享”的精髓,通过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等工具,使得传统金融业务具备了透明度更强、参与度更高、协作性更好、中间成本更低、操作上更便捷等一系列特征。互联网金融能够对传统金融形成非常有益的补充,为国家经济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近期,互联网金融发展迅猛,一方面,各类互联网金融平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各类互联网金融产品琳琅满目。另一方面,不断出现互联网金融平台提现困难甚至倒闭的现状,真可谓冰火二重天。我们密切关注互联网金融的行业态势,看到了这一行业的巨大价值,也顺势成立了绿地互联网金融平台,但是我们觉得互联网金融野蛮生长的态势应该稳中求进,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健康发展需要适当的金融监管,行业的持续发展需要一定的理论支持。
  本文从专业的视角详细解读互联网金融和大数据分析的相关理论,并结合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全面系统地分析了互联网金融的风险控制模型,从一定程度上解决互联网金融面临的一些共性问题,为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和理论指导。我相信,本书的出版对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发展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绿地集团副总裁 绿地金融控股集团董事长、总裁
  耿靖
精彩书摘
  1991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罗纳德•哈里•科斯(Ronald H.Coase),面对20世纪末美国互联网经济发展的巨大浪潮,曾说过“如果金融不改变,互联网将改变金融”。这位新制度经济学的鼻祖,于2013年在美国去世。他自然不会想到,在之后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在大洋彼岸的中国,互联网金融渐成燎原之势,渗透到传统金融的每一个角落。
  北京时间2008年12月7日,在《中国企业家》杂志社主办“开启新的三十年”的第七届中国企业领袖年会上,马云挥动着双臂,指出“如果银行不改变,我们改变银行”。
  北京时间2014年12月12日,全球最大的P2P平台LendingClub(LC),成功登陆纽交所,IPO价格为15美元,上市首日行情火爆,涨幅高达56%,收于23.43美元,成交量近4500万股,市值85亿美元。尽管LendingClub当时仍然处于亏损状态,但它的成功上市,还是极大地鼓舞了全球众多互联网金融平台。
  面对国内外互联网金融发展的迅猛态势,如何从金融业务、客户服务、金融监管、信息技术、大数据、金融本质等角度,深入剖析互联网金融的方方面面,是本章论述的重点。
  就学术而言,金融是以货币为基础的价值流通的经济活动。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金融活动有了新的载体和传播手段。在各类价值主题纷纷介入的环境下,诞生了互联网金融的新业态。无论是互联网金融将颠覆传统金融的“颠覆论”,还是互联网金融业态并未改变金融本质及流通过程的“补充论”,都承认一个基本的事实: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业务带来了冲击。
  业内有一种观点,认为美国的互联网金融发展并不显著;或者说,压根就没人提出所谓互联网金融的概念。除了P2P和众筹等新业态的发展,传统金融的互联网金融业务发展在美国并不具有很大的市场和紧迫感。在国内,银行、证券等一些行业,不但将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发展视为头等大事,甚至由监管部门牵头进行自上而下的发展和推动。
  更有人提出,此次国内掀起的互联网金融发展浪潮,其实是国内金融界弯道超车,超越美国同行的重大机遇。抓得好,便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可以一举实现与华尔街平起平坐的金融业发展态势。
  这些观点都有其合理和正确的一面。笔者认为,中美互联网金融发展情况的差异,以及国内互联网金融异乎寻常的快速发展,是国内金融行业之间的发展不平衡所致,其实质是互联网技术经历快速发展之后,在金融领域内的补课。
  描述了互联网在国内发展的简单历程。20世纪90年代中期,受美国硅谷互联网创业浪潮的影响,国内IT人才聚集的京沪深等地,汇聚了大量的创业人群。很多人拿到境内外(主要是境外)的风险投资,开始以互联网为主题进行创业。到了21世纪初,一批创业企业在大浪淘沙中,没能看到胜利的黎明便死去;另一批企业,则因赢利模式获得市场认可存活下来,开始为股东带来收益。之后,又有一批企业赴美上市,在华尔街开创了中国概念股的新天地。近两年,移动互联网成为更大的蓝海。政府工作报告已将“互联网+”列为经济新常态的重要抓手,推动国家进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时代。
  经过深入分析可以看到,在互联网发展的各个阶段中,最重要的是从创业潮到上市赢利阶段。从互联网企业发展的情况看,中美企业的发展差距并不大。同一时期,美国的互联网企业与其他行业同步发展。换言之,美国的“互联网+”是与互联网平衡发展的,其金融企业的互联网化几乎是同步完成的。
精彩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