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从敌人到盟友:英国对德政策研究(1943~1955)》[28M]百度网盘|亲测有效|pdf下载
  • 从敌人到盟友:英国对德政策研究(1943~1955)

  •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6-12-01
  • 热度:8243
  • 上架时间:2024-06-30 08:52:20
  • 价格:0.0
书籍下载
书籍预览
免责声明

本站支持尊重有效期内的版权/著作权,所有的资源均来自于互联网网友分享或网盘资源,一旦发现资源涉及侵权,将立即删除。希望所有用户一同监督并反馈问题,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或发送邮件到ebook666@outlook.com,本站将立马改正

内容介绍

内容简介
  二战后如何处置战败国德国的问题,不仅关系着战胜国的利益,也将对战后世界国际格局产生重大影响。英国作为反法西斯同盟中的一员,在有关处置德国的政策上有着不同于其他同盟国的特点。1943~1955年这12年间,英国政府参与了战后处理德国各项政策的讨论与制定,并亲身参与了对德占领、分裂德国以及帮助联邦德国加入西方同盟等各项有关德国的事务。本书关于英国对德政策的研究,可清晰地了解和认识英国外交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以及二战后欧洲国际关系格局的演变。
作者简介
  鞠维伟,男,山东济南人。2012年在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获得历史学博士学位,后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博士后流动站工作,2014年7月出站。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中东欧研究室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欧洲国际关系史以及中东欧问题。
目录
丛书编委会
总序
绪论
第一章 1943—1944年英国对战后德国问题的研究和讨论
第一节 严惩还是宽待——英国政府内部就战后德国问题的初步讨论
第二节 1944年英国参与讨论和制定对德分区占领、经济控制和肢解德国的问题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从雅尔塔到波茨坦:二战结束前后英国对德政策的初步变化
第一节 英国在德国赔偿问题上的政策及其与苏联的争论
第二节 英、美、苏三方搁置战后肢解德国问题
第三节 英国与德波边界问题
第四节 英国与法国在德国问题上的联合与矛盾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对德占领初期英国在德国实行的政策以及与其他盟国的关系
第一节 英国对德占领和管制的机构组织
第二节 英国在对德问题上面临的困境以及与盟国的矛盾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战后英国对德政策的转变:从四国共管到联合西方对抗苏联
第一节 东西方对抗的加剧与英国在对德政策上的战略选择
第二节 巴黎外长会议前后英国在德国问题上与苏联矛盾的尖锐化
第三节 英国与英美双占区的建立
第四节 英国拉拢法国加入英美对德政策体系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英国与德国的分裂
第一节 柏林危机前夕英国的对德政策
第二节 柏林危机期间英国联合美国与苏联进行对抗
第三节 柏林危机的结束以及英国与联邦德国政府的建立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英国对开启联邦德国重新武装政策的探讨
第一节 英国政府内部关于联邦德国重新武装的政策讨论
第二节 1950年纽约外长会议西方国家关于重新武装联邦德国的讨论和相关政策
第三节 英国与普利文计划和斯波福德计划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七章 英国工党政府对联邦德国重新武装的政策
第一节 有关国家对联邦德国重新武装的态度
第二节 工党政府对欧洲防务共同体的态度和政策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八章 从欧洲防务共同体到北约——英国保守党政府关于联邦德国加入北约的政策
第一节 英国保守党政府对联邦德国重新武装以及欧洲防务共同体的不同看法
第二节 欧洲防务共同体带给英国的问题及其对策
第三节 欧洲防务共同体的失败与英国的对策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前言
  此书是我对自己的博士论文和博士后出站报告进行修改、整合后的成果。我感到很幸运,首先是能够进入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师从徐蓝教授,进行国际关系史的学习和研究。首都师范大学的历史学院有着丰富的外文档案文献资源,国际关系史学科的老师们有着收集、整理和运用原始档案文献的扎实功底,以及开阔的国际关系史研究视野。这些都让我受益颇深。在首都师范大学我接受了全面的学术训练,并在学习中对冷战史特别是欧洲冷战史研究产生了兴趣。此外,博士毕业后我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继续此前的英国对德政策研究。作为国内欧洲研究的顶级机构,欧洲研究所让我有机会接触到更多的关于欧洲国际关系、国际政治的前沿研究领域,使我对战后英国对德政策在欧洲一体化进程中的作用有了更深刻的体会,对其研究更加深入。
  此书是我近几年学习和研究的成果,在成书的过程中我得到了众多专家老师的指导。首先,我要感谢我的博士生导师徐蓝教授,徐蓝老师广博的知识、深厚的学术功底和严谨的治学态度让我受益颇多。在我博士论文的选题、理论框架构建以及论文的修改完善中,徐蓝老师都付出了巨大的精力,这里再次向徐蓝老师表示感激。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的孔田平教授、刘作奎教授对我的相关研究给予了重要指导,开阔了我对欧洲冷战史研究的视野。此外,在此书的写作过程中我也得到了众多专家老师的指点,在此一并致以最诚挚的感谢。同时,感谢首都师范大学的姚百慧老师在此书出版过程中给予的重要帮助。
  最后,我要感谢我的父母和爱人,他们对我生活上的关爱以及无私奉献,使我有足够的精力从事研究工作,没有后顾之忧。此书也有他们的功劳。
  本书难免有不足之处,欢迎读者、专家给予建议和指正。
  鞠维伟
  2016年5月 北京
精彩书摘
  随着四国对德占领的继续,时间进入1946年。这一年,东西方的对抗愈加明显,而英国在这种对抗中越来越把自己纳入与苏联对抗的西方阵营。1946年到1947年,随着冷战的兴起,在德国问题上,英国逐渐放弃了《波茨坦协定》中的四国对德控制的原则,在经济上加速西方占领区的合并和统一;在政治上按照西方的模式建立了地方州政府,并筹划将来建立联邦制的西部德国;在对苏联的政策方面,排除苏联插手西方占领区事务,特别是排除苏联加入对鲁尔地区的国际共管的可能性。英国在德国问题上逐渐与苏联针锋相对。
  第一节 东西方对抗的加剧与英国在对德政策上的战略选择
  一 东西方对抗加剧背景下英国在对德问题上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众所周知,二战结束后,英国已经彻底丧失了霸权地位,沦落为世界二流国家。与此同时,美国和苏联成为世界上两个实力超强的国家。由于东西方在意识形态、经济利益、国家安全利益等方面的矛盾,双方之间的冲突和对抗愈演愈烈。在这样的背景下,英国作为西方传统强国,无论是出于对共产主义的恐惧和仇视,还是出于对苏联在东欧、亚洲等地区扩张的警惕,都表现出对苏联的不信任和敌视。但是英国的力量又不足以单独同苏联对抗,因此当美国凭借战时膨胀起来的经济、军事实力领导西方“遏制”苏联的时候,英国无疑要站到美国一边。
  在德国问题上,英国所要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第一,如何维持战后德国的经济和德国人民的基本生活水平;第二,如何减轻英国在英占区内的经济负担;第三,如何防止德国被苏联控制;第四,怎样与美国、法国等西方盟国在对德政策上协调一致。
  实际上,这四个问题对于英国来说是环环相扣的。维持战后德国经济的运转和德国人民基本的生活水平,既是英国长期以来对德国的基本政策,也是防止德国“赤贫”而无力抵御共产主义和苏联“入侵”的需要。然而要做到这一点,英国就必须向德国倾注大量的资金和各种资源,特别是英占区,由于是德国的主要工业区,因此这里的复兴和人民的温饱更需要外部的支持。但是,实力衰弱的英国已经不能够承担这样的责任。要减轻自己在德国的经济负担,英国必须同西方盟国特别是财大气粗的美国在对德政策上达成一致,让美国人在德国承担更多的责任,并为西方国家占领下的德国提供更多的经济和物资援助。
  总体来说,英国在对德问题上所面临的挑战就是,战后日渐衰弱的英国无法独自承担维持德国英占区的经济负担。在1945年和1946年冬天,由于大量东部德国的难民涌入,以及农业生产尚未恢复,英占区的粮食供给越发紧张。1946年5月,当时的枢密院院长赫伯特·莫里森(Herbert Morrison)在下院讲话中说道:“我们的国家……所处的境况变得无法忍受。英国自身在粮食进口方面要依靠很多国家,但是现在实际上……英国还要承担喂饱2000万德国人的责任。”他还指出,自1945年秋到1946年5月,英国已经把手中的近50万吨粮食运往德国。英占区的粮食供给连每天每人1500卡路里热量都不能保证,而且1946年7月英国本土也不得不实行面包配给制,这是在二战期间也不曾出现过的状况。在德国,英占区当局采取各种措施来增加食物供给。负责德国事务的兰开斯特公爵郡大臣海伍德在1946年4月的下院讲话中就提到:“我们(在德国的农业)的政策就是为人们生产尽可能多的食物。由于缺乏种子、肥料和农业设备,农业生产受到了严重阻碍。为了生产粮食作物,在德国开垦了65万英亩的草地,减少了牲畜存栏量,禁止了奢侈品的生产,在城镇的花园里种植马铃薯和其他蔬菜。”虽然英占区采取了各种措施来保证区内德国人的食物供给,但是仍旧不能满足其需求。
  由于德国经济在战争中遭到巨大的打击,同时根据《雅尔塔协定》和《波茨坦协定》的相关内容,战后要拆除德国的工业设备作为战争赔偿,这使工业密集的英占区的经济难以得到恢复。这就造成英国在承担恢复占领区经济任务的同时,不能从德国的工业恢复中得到补偿。1946年,英美两个占领区全年的总出口收入没超过5亿马克,而之前的计划是1949年所有占领区的出口收入达到36亿马克。这与英国政府历来主张的实现德国进出口收支平衡的原则相去甚远。另外,英占区的工业生产也迟迟没有复苏的迹象。鲁尔区是重要的煤炭出口区,二战结束后德国的煤炭产量不足战前的30%。到1946年的3月份,煤炭产量又比1945年下降了20%。由于缺乏煤炭,钢铁工业受到很大影响,一年的产量只有200万吨。正如英国财政大臣道尔顿(Hugh Dalton)在给内阁的备忘录所说的那样:“我们在该占领区所花的费用已经大大超出我们的预期,而且我们从占领区能够得到的东西确实是远远小于我们应该得到的。”根据财政大臣的估计,整个1946财政年度英国需要支付1.01亿英镑用于德国的进口,其中5900万英镑用于支付德国的粮食进口,3200万英镑用于其他商品和原料的进口,还有1000万英镑用于英占区各种行政事务开支。而与此相对应的是,1946年,英国从德国的出口中只能得到4900万英镑。很显然,英占区已经成了英国巨大的财政和经济负担。
  虽然有以上重重困难,但是英国还是没有打算放弃德国。例如,枢密院院长莫里森在下院的讲话中尽管对德国给英国带来的负担感到忧虑,但是他话锋一转,仍然强调德国的重要性:“如果英国占领下的德国遭受严重的饥荒,接下来就会发生一系列的严重后果。由于矿工挨饿,鲁尔地区不能生产煤炭,而鲁尔地区的煤炭不仅是德国、法国所急需的,而且是整个欧洲所急需的——整个欧洲的经济已经卷入其中。”然后他又指出,一旦德国粮食危机无法解决,就会产生严重的后果:“如果德国继续挨饿,那么麻烦就会产生,骚乱就不可避免。实际上,纳粹党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产生的。……因此无论从政治、经济还是军事方面来说,我们必须寻求给英占区的德国人提供足够的食物,尽量维持他们的生活。”
  此外,国际形势的变化又给英国在对德政策上带来了机遇。进入战后的第二年美苏关系越发紧张。1946年2月9日,斯大林在莫斯科选区的选民大会上发表重要演说,严厉批判资本主义制度,并指出:“资本主义各国发展的不平衡会造成极大的混乱,战争是不可避免的。”苏联要搞更多的五年计划来促进国家的工业化,使苏联“具有足以应付各种意外事件的保障”。斯大林的讲话在西方世界引起了强烈震动,西方国家的一些领导人扬言这是斯大林对西方发动了“冷战”。不久之后的2月22日,美国驻苏联代办乔治·凯南(George Kenan)向国内发回了著名的8000字长电报,提出了一整套遏制苏联的方针、策略。与凯南的长电报相对应,9月27日,苏联驻美国大使尼古拉·诺维科夫(Nikola Novikov)给参加巴黎外长会议的苏联代表团写了一份秘密报告。该报告分析了战后美国对外政策和美国的全球扩张行为,指出美国战后对外政策的特征是“谋求世界霸权”,并视苏联为其霸权政策的主要障碍,为此美国正在扩充军备并把苏联作为未来的战争对象。与此同时,在东欧、伊朗、土耳其海峡等问题上,美国也与苏联针锋相对。
  在这样的背景下,美国的对德政策也正在发生着变化。最显著的变化就是在德国的赔偿问题上。早在1945年5月,美国国务院就给盟国赔偿委员会的美国代表做出了指示,提出了战后德国战争赔偿的基本原则,即:首先,“德国战争潜力被摧毁,通过对德国机器、设备和其他财产的拆除和剥夺,阻止德国再次复兴”;其次,“为了执行《雅尔塔协定》的相关内容……赔偿委员会制订的赔偿计划要符合美国在德国的经济和安全目标”。所谓符合美国的“经济和安全目标”,实际上是在表明美国不想重蹈一战结束后在德国赔款问题上的覆辙。一战结束后,美国向德国提供了大量贷款,使其能够偿还对协约国的战争赔款。但是这种赔款模式后来由于经济大危机的到来而崩溃,美国中断了给德国的贷款,从而导致了整个欧洲国家金融和财政的问题。对德国来说,美国的贷款还给其工业复兴和重整军备提供了支持。因此,二战后美国政府认为要吸取一战赔款的教训,在德国赔款问题上美国不再主动向德国“输血”。国务院做出的指示中特别强调了以下三点;第一,“任何建立在以美国或者其他国家将会直接或者间接地给德国的重建或者赔款提供财政支持的赔偿计划,本政府将予以反对”;第二,“赔偿计划的本质不是促进或者重建德国的经济能力”;第三,“赔偿计划不应该让美国去承担维持德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义务”。
  然而,随着美国实行相关的对德占领政策,美国逐渐意识到对德国经济放任不管将会带来严重的后果。美占区司令官克莱成立了一个德国生活水平委员会,该委员会在1945年9月给盟国的报告中指出,一方面,如果对德国工业采取严厉的非军事化措施,就很难保持其贸易收支平衡。而且,如果德国得不到盟国的经济援助,其经济将难以为继。另一方面,大量的赔偿物资从德国运往苏联,这其中既有从西占区拆除的工业设备,也有苏联自己从苏占区获取的赔偿。美国方面认为,如果按照《波茨坦协定》中将德国作为一个经济整体来对待的条款,苏占区的粮食、木材、工业原料等资源就可以被用于西占区经济的恢复,这样就可以减少德国所需的进口物资,同时增加德国的出口,从而大大减轻西方国家维持德国经济的负担。美国人认为,要实现经济上将德国作为一个整体,就应该建立相应的中央机构来管理德国的进出口事务和各占领区之间物资的流动。
  因此,在1946年4月巴黎召开的外长会议上,美国国务卿贝尔纳斯提议讨论德国的经济问题,其中包括:为了实现整个德国的出口增长,对德国所拥有的资源予以利用;在以后90天内,就实现德国经济统一的程序尽可能达成协议。但是,莫洛托夫在会上拒绝讨论美国的提议,进而重提100亿美元赔偿的要求。与此同时,在4月26日的盟国协调委员会会议上,美占区司令官克莱将军提议:赔偿原则、进出口计划和中央机构是相互关联的,而且只有建立了中央机构,才能使赔偿原则和进出口计划得以实行。克莱要求各对德占领国的政府同意该提议作为今后对德经济政策的指导方针。但是,协调委员会的苏联代表表示,“进出口计划仅仅和赔偿之后的德国剩余的生产能力有关”。苏联的态度很明显,获得足够的赔偿是当下的重要任务,如果德国的经济统一的话,苏联对于苏占区的经济控制就会遭到削弱,因此苏联方面坚决反对在德国建立统一的管理经济的中央机构。鉴于苏联的反对态度,克莱将军于是在5月3日宣布:“为了保护美占区的经济,从美占区起运的一切赔偿物资,除二十四个预定的赔偿工厂外,将停止交运。”也就是说,美国在德国战争赔款问题上的思路由“赔偿→工业水平→复兴”转为“复兴→工业水平→赔偿”。不再从经济上压制德国,转而复兴德国的经济,这是美国出于与苏联对抗与同时减轻占领区经济负担的考虑而实行的政策。
  综上所述,由于美国对德经济政策以及相关的赔偿政策的转变,英国在对德政策上不再是“形单影只”。英国长期以来所寻求的保留德国一定经济实力的目标在1946年之后越来越得到美国方面的认可,或者说在复兴(统一)德国经济的问题上英美的利益趋于一致。因此,在这种情况下,英国的对德政策就有可能得到美国方面的大力支持或者协助,这对于英国来说是个非常有利的机遇。
精彩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