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资治通鉴》[50M]百度网盘|亲测有效|pdf下载
  • 资治通鉴

  • 出版社:北京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8-01-26
  • 热度:8819
  • 上架时间:2024-06-30 08:52:20
  • 价格:0.0
书籍下载
书籍预览
免责声明

本站支持尊重有效期内的版权/著作权,所有的资源均来自于互联网网友分享或网盘资源,一旦发现资源涉及侵权,将立即删除。希望所有用户一同监督并反馈问题,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或发送邮件到ebook666@outlook.com,本站将立马改正

内容介绍

编辑推荐
  精心挑选的经典内容,丰富的内涵,用心设计的版面,是都市人生活修养必备的一套实用丛书!
内容简介
  《资治通鉴》,由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19年完成。主要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本书精选原著中的200余篇,集中反映了作者的政治、历史观点。
作者简介
  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字君实,号迂叟,汉族,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奋。以“日力不足,继之以夜”自诩,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
目录
前言
战国争雄
三国分晋(卷一◎周纪一)
桂陵之战(卷二◎周纪二)
六国合纵(卷三◎周纪三)
鸡鸣狗盗(卷三◎周纪三)
白马非马(卷三◎周纪三)
渑池之会(卷四◎周纪四)
田单封君(卷四◎周纪四)
奇货可居(卷五◎周纪五)
天下一统
范雎罢相(卷六◎秦纪一)
蒙骜伐魏(卷六◎秦纪一)
郑国修渠(卷六◎秦纪一)
韩非使秦(卷六◎秦纪一)
荆轲刺秦(卷六◎秦纪一)
初并天下(卷七◎秦纪二)
嬴政之死(卷七◎秦纪二)
斩蛇起义(卷七◎秦纪二)
赵高弑主(卷八◎秦纪三)
楚汉相争
约法三章(卷九◎汉纪一)
项庄舞剑(卷九◎汉纪一)
西楚霸王(卷九◎汉纪一)
韩信拜将(卷九◎汉纪一)
半壁江山(卷十◎汉纪二)
垓下悲歌(卷十一◎汉纪三)
兔死狗烹(卷十一◎汉纪三)
大汉天下
吕后弄权(卷十二◎汉纪四)
匈汉和亲(卷十二◎汉纪四)
南越谢罪(卷十三◎汉纪五)
廷尉判刑(卷十四◎汉纪六)
晁错进言(卷十五◎汉纪七)
细柳屯兵(卷十五◎汉纪七)
文帝之治(卷十五◎汉纪七)
七国之乱(卷十六◎汉纪八)
出行轶事(卷十七◎汉纪九)
武帝崇仙(卷十八◎汉纪十)
张骞之识(卷十九◎汉纪十一)
南征西进(卷二十◎汉纪十二)
泰山祭祀(卷二十一◎汉纪十三)
霍光辅政(卷二十二◎汉纪十四)
燕王谋叛(卷二十三◎汉纪十五)
宣帝贤明(卷二十四◎汉纪十六)
渤海治乱(卷二十五◎汉纪十七)
公主还朝(卷二十六◎汉纪十八)
四海臣服(卷二十七◎汉纪十九)
婕妤护驾(卷二十九◎汉纪二十一)
成帝好色(卷三十◎汉纪二十二)
飞燕身轻(卷三十一◎汉纪二十三)
二王来朝(卷三十二◎汉纪二十四)
王莽篡权(卷三十五~三十七◎汉纪二十七~二十九)
改革币制(卷三十七◎汉纪二十九)
光武中兴(卷三十八~三十九◎汉纪三十~三十一)
董宣强项(卷四十三◎汉纪三十五)
佛教始传(卷四十五◎汉纪三十)
外戚干政(卷四十八◎汉纪四十)
班超归汉(卷四十八◎汉纪四十)
张衡上疏(卷五十二◎汉纪四十四)
母仪天下(卷五十二◎汉纪四十四)
党锢之乱(卷五十五~五十七◎汉纪四十七~四十九)
买官鬻爵(卷五十七◎汉纪四十九)
张角起义(卷五十八◎汉纪五十)
汉室气衰(卷五十九◎汉纪五十一)
三国鼎立
四方伐卓(卷六十◎汉纪五十二)
官渡之战(卷六十三◎汉纪五十五)
卧龙出世(卷六十五◎汉纪五十七)
孙刘结盟(卷六十五◎汉纪五十七)
赤壁鏖战(卷六十五◎汉纪五十七)
刘备入蜀(卷六十七◎汉纪五十九)
煮豆燃萁(卷六十八◎汉纪六十)
汉中称王(卷六十八◎汉纪六十)
水淹庞德(卷六十八◎汉纪六十)
吴下阿蒙(卷六十八◎汉纪六十)
败走麦城(卷六十八◎汉纪六十)
孙权降曹(卷六十九◎魏纪一)
平定南中(卷七十◎魏纪二)
六出祁山(卷七十一◎魏纪三)
智星陨落(卷七十二◎魏纪四)
假痴不癫(卷七十五◎魏纪七)
假刀杀帝(卷七十七◎魏纪九)
竹林七贤(卷七十八◎魏纪十)
吴主荒淫(卷八十◎晋纪二)
三国归晋(卷八十一◎晋纪三)
南北对峙
闻鸡起舞(卷八十八◎晋纪十)
王敦谋篡(卷九十二◎晋纪十四)
桓温清谈(卷九十七◎晋纪十九)
东山再起(卷一百零一◎晋纪二十三)
淝水之战(卷一百零五◎晋纪二十七)
魏主纳谏(卷一百一十九◎宋纪一)
尊道毁佛(卷一百二十四◎宋纪六)
魏孝文帝(卷一百三十三◎宋纪十五)
范缜无佛(卷一百三十六◎齐纪二)
江左风流(卷一百三十六◎齐纪二)
孝文改革(卷一百三十六◎齐纪二)
降将北归(卷一百五十七◎梁纪十三)
荀济焚身(卷一百六十◎梁纪十六)
无愁天子(卷一百七十二◎陈纪六)
高祖伐齐(卷一百七十二◎陈纪六)
淫逸误国(卷一百七十六◎陈纪十)
一统归隋(卷一百七十七◎隋纪一)
隋唐盛世
乐师预言(卷一百七十八◎隋纪二)
杨广夺宠(卷一百七十九◎隋纪三)
炀帝奢靡(卷一百八十◎隋纪四)
东征高丽(卷一百八十一◎隋纪五)
牛角挂书(卷一百八十二◎隋纪六)
李渊兴兵(卷一百八十三◎隋纪七)
苟且偷安(卷一百八十五◎唐纪一)
深宫暗斗(卷一百九十◎唐纪六)
玄武之变(卷一百九十一◎唐纪七)
魏徵进谏(卷一百九十二◎唐纪八)
房谋杜断(卷一百九十三◎唐纪九)
内助之贤(卷一百九十四◎唐纪十)
明主善察(卷一百九十五◎唐纪十一)
文成入蕃(卷一百九十六◎唐纪十二)
太宗驾崩(卷一百九十九◎唐纪十五)
后宫之争(卷一百九十九◎唐纪十五)
二圣临朝(卷二百零一◎唐纪十七)
凤鸣朝阳(卷二百零三◎唐纪十九)
武氏专权(卷二百零四◎唐纪二十)
整顿吏治(卷二百零五◎唐纪二十一)
国老荐才(卷二百零七◎唐纪二十三)
太平公主(卷二百零九◎唐纪二十五)
玄宗掌权(卷二百一十◎唐纪二十六)
二相治国(卷二百一十一◎唐纪二十七)
宦官得宠(卷二百一十三◎唐纪二十九)
贵妃宠侍(卷二百一十五◎唐纪三十一)
玄宗塞听(卷二百一十七◎唐纪三十三)
禄山叛乱(卷二百一十八◎唐纪三十四)
颜公忠节(卷二百二十◎唐纪三十六)
刘晏冤死(卷二百二十六◎唐纪四十二)
讨伐淮西(卷二百三十九◎唐纪五十五)
南诏请和(卷二百五十三◎唐纪六十九)
冲天将军(卷二百五十三◎唐纪六十九)
黄巢兵败(卷二百五十六◎唐纪七十二)
举国混战(卷二百六十二◎唐纪七十八)
五代十国
梁晋之争(卷二百七十一◎后梁纪六)
后唐当立(卷二百七十二◎后唐纪一)
石郎造反(卷二百八十◎后晋纪一)
死战契丹(卷二百八十四◎后晋纪五)
朝中内讧(卷二百八十九◎后汉纪四)
后周太祖(卷二百九十◎后周纪一)
北抗契丹(卷二百九十二◎后周纪三)
南征淮水(卷二百九十二◎后周纪三)
世宗归天(卷二百九十四◎后周纪五)
前言
  前言
  《资治通鉴》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成就最高的编年体通史,由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等历时19年编辑而成,成书后即被皇太子奉为“第一必读治国教材”,随后成为历代人臣竞相抄录以经世致用的权威读本。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人,进士出身,学识渊博,精通历史。他因感慨历代史籍浩繁,学者难以遍览,故选取重要的历史事实按年代顺序编写,写成八卷。后来,宋英宗命设立编书局继续编写,于是在刘恕、刘攽和范祖禹的协助下,他查证考据,精练语言,修改润色,最终写成定稿。书成后,宋神宗赐名为《资治通鉴》,意为“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吸收历代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作为封建统治者治理国家的借鉴。
  全书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至五代后周显德六年(959年),共跨越1362年的历史。其篇章十分浩瀚,共分294卷,300多万字,另有《目录》30卷,《考异》30卷。编写结构上以年月为经,史实为纬,依年代顺序通贯叙述史实,用追叙和终言总结的手法说明史实的前因后果,使人得到系统而明晰的印象。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学术思想和对历史人物的评价。编者运用敏锐深刻的观察力和匠心独运的艺术手法,不仅形象生动地展现了波澜壮阔的社会生活画面,还成功地塑造了大量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
  整部书体大思精,网罗繁复,除依据十七史外,还参读了野史、文集、谱牒、家传、行状、小说等各种史料320余种。书中叙事往往一事用数种材料写成,遇年月、事迹有歧义处,则加以考订,并注明斟酌取舍的原因,以为《考异》,这为后世的历史研究工作提供了较为系统且完备的资料。书中还选录了前人的史论97篇,又以“臣光曰”的形式撰写了史论118篇,比较集中地反映了作者的政治、历史观点。全书文字简明扼要,生动流畅,朴质精练,具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历来与《史记》并列为中国史家之绝笔。这些特点都对后世史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资治通鉴》成书以来,被奉为金科玉律、无上宝典,历代帝王将相、文人骚客、各界要人乃至普通百姓争读不已,点评批注者更是不胜枚举。今天,它依然对人们有着很大的指导意义,是经商管理、为官从政者的案头必备之经典。
精彩书摘
  【原文】
  威烈王二十三年
  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
  臣光曰:臣闻天子之职莫大于礼,礼莫大于分,分莫大于名。何谓礼?纪纲是也。何谓分?君、臣是也。何谓名?公、侯、卿、大夫是也。
  夫以四海之广,兆民之众,受制于一人,虽有绝伦之力,高世之智,莫敢不奔走而服役者,岂非以礼为之纪纲哉!是故天子统三公,三公率诸侯,诸侯制卿大夫,卿大夫治士庶人。贵以临贱,贱以承贵。上之使下,犹心腹之运手足,根本之制支叶;下之事上,犹手足之卫心腹,支叶之庇本根。然后能上下相保而国家治安。故曰:天子之职莫大于礼也。
  【译文】
  威烈王二十三年(戊寅,公元前403年)
  周威烈王姬午正式分封晋国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国君。
  臣司马光说:我知道天子的职责中最重要的是维护礼教,礼教中最重要的是区分地位,区分地位中最重要的是匡正名分。什么是礼教?就是法纪。什么是地位?就是君臣有别。什么是名分?就是公、侯、卿、大夫等官爵。
  四海之广,亿民之众,都受制于天子一人。尽管是才能超群、智慧绝伦的人,也不敢不在天子足下为他奔走服务,这难道不是以礼作为礼纪朝纲的作用吗!所以,天子统率三公,三公督率诸侯国君,诸侯国君节制卿、大夫官员,卿、大夫官员又统治士人百姓。权贵支配贱民,贱民服从权贵。上层指挥下层,就好像人的心腹控制四肢行动,树木的根和干支配枝和叶;下层服侍上层,就好像人的四肢卫护心腹,树木的枝和叶遮护根和干。这样才能上下层互相保护,从而使国家得到长治久安。所以说:天子的职责没有比维护礼制更重要的了。
  【原文】
  文王序《易》,以乾、坤为首。孔子系之曰:“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言君臣之位犹天地之不可易也。《春秋》抑诸侯,尊王室,王人虽微,序于诸侯之上,以是见圣人于君臣之际,未尝不惓惓也。非有桀、纣之暴,汤、武之仁,人归之,天命之,君臣之分当守节伏死而已矣。是故以微子而代纣,则成汤配天矣;以季札而君吴,则太伯血食矣。然二子宁亡国而不为者,诚以礼之大节不可乱也。故曰:礼莫大于分也。
精彩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