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正统与华夷: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研究》[22M]百度网盘|亲测有效|pdf下载
  • 正统与华夷: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研究

  • 出版社:中华书局
  • 出版时间:2017-09-01
  • 热度:9275
  • 上架时间:2024-06-30 08:52:20
  • 价格:0.0
书籍下载
书籍预览
免责声明

本站支持尊重有效期内的版权/著作权,所有的资源均来自于互联网网友分享或网盘资源,一旦发现资源涉及侵权,将立即删除。希望所有用户一同监督并反馈问题,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或发送邮件到ebook666@outlook.com,本站将立马改正

内容介绍

编辑推荐
  突破断代史的藩篱,敏锐地抓住历代正统论、德运说、华夷观念等涉及中国古代政治文化及思想观念变迁的核心问题,进行长时段的系统研究。
内容简介
  本书收集刘浦江教授以正统论、华夷观透视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的系列论文,突破断代史的藩篱,抓住历代正统论、德运说、华夷观念等涉及中国古代政治文化变迁的核心问题,进行长时段的系统研究。本书眼光独到,论证精审,呈现出宽广的学术格局。本书还收入刘浦江教授的三篇四库学论文,皆是选取典型案例进行深度挖掘的文献学研究作品。
作者简介
  刘浦江(1961-2015),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辽金史、民族史学家。198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学系中国史专业,1988年起任职于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著有《辽金史论》(辽宁大学出版社,1999年)、《松漠之间——辽金契丹女真史研究》(中华书局,2008年),编著《二十世纪辽金史论著目录》(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契丹小字词汇索引》(与康鹏合编,中华书局,2014年)两部工具书,主持完成点校本《辽史》的修订工作(中华书局,2016年)。
目录
出版弁言
南北朝的历史遗产与隋唐时代的正统论
一、北朝正统论之成立
二、寻找北朝历史的“入口”
三、南朝正统论之潜流
四、径承汉统说的提出及其政治实践
五、走出魏晋南北朝
六、余论:从南北正闰之辨看宋元以降华夷观念的演变轨迹
正统论下的五代史观
一、五代十国正统之争
二、宋儒的五代史观
三、南唐正统论之泛起
四、五代史观为何不重华夷之辨?
“五德终始”说之终结——兼论宋代以降传统政治文化的嬗变
一、宋儒对五运说的消解
二、传统政治文化的嬗变:立足于宋代的考察
三、五运说之余绪
德运之争与辽金王朝的正统性问题
一、契丹王朝之正统论与德运说
二、金朝的德运之争及其文化选择
三、由元修三史引起的正统之辨
四、明清时代对宋辽金正统问题的再检讨
历史是怎样写成的?——郝经雁帛书故事真相发覆
一、“一寸蜡丸凭雁寄”:元人笔下的郝经雁帛书故事
二、雁帛书还是赝帛书?
三、历史是这样写成的:雁帛书故事证伪
元明革命的民族主义想象
一、引言:如何认识元明革命的性质?
二、“驱逐胡虏,恢复中华”:被重新唤起的元明革命记忆
三、从“正统”到“变统”:明人蒙元史观之嬗变
四、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清末民初人眼中的元明革命
“倒错”的夷夏观?——乾嘉时代思想史的另一种面相
一、“异端”的正统论:以扬州学派诸士人为例
二、满洲统治者的文化立场:以清高宗为例
三、盛世的背后:乾嘉时代士林世界的“集体无意识”
太平天国史观的历史语境解构——兼论国民党与洪杨、曾胡之间的复杂纠葛
一、太平天国的“民族革命”想象
二、一九三〇年代的“曾国藩热”
三、国民党与洪杨、曾胡之间的复杂纠葛
附录
《正统与华夷: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研究》编后记
前言
  《正统与华夷: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研究》编后记
  本书收录先师刘浦江先生所著专题论文十一篇。正编八篇,主要以正统论与华夷观为线索,探讨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之嬗变;附录三篇,重点关注《四库全书总目》的源流问题。
  以正统、华夷问题为核心的政治文化研究,是先生学术生涯后期锐意开拓的新领域,用功最勤,影响也最大。自2003年开始,先生一直致力于此项课题,先后发表《德运之争与辽金王朝的正统性问题》《“五德终始”说之终结——兼论宋代以降传统政治文化的嬗变》等多篇鸿文,其中部分文章被翻译成英文、日文,在学界引发较大反响。2012年,先生以“历史学视野下的正统论——以华夷观念为中心”为题成功申报国家社科基金。他原本的设想是以正统、华夷问题为核心,上起秦汉魏晋,下迄晚清民国,围绕若干子课题展开研究,最终“形成一部自成体系的专题论著”。很显然,先生希望借此蹊径,走出自己长期浸淫的辽金史研究,突破断代的藩篱,对中国历史的核心议题有一贯通的观照和把握。无论是从生前的论述,还是昔日的言谈,我们都能真切地感受到,先生对此已经做了充分的准备,有过系统的思考,需要的似乎只是自然而然、一点一滴地形诸文字。谁料想英才竟遭天妒,一切都随着先生罹患重疾、溘然辞世而戛然停止……本书正编所收八篇论文,是目前所知先生在政治文化研究领域的全部成稿,其中《历史是怎样写成的?——郝经雁帛书故事真相发覆》《“倒错”的夷夏观?——乾嘉时代思想史的另一种面相》两文在其生前已经定稿,但未曾刊布;其余篇什此前虽已发表,但先生亦曾做过不同程度的修订,引用请以本书为准。
  四库学是先生治学的另一重要领域,也是支持其开展长时段、跨断代研究的基石。先生研读四库提要三十载,在北大开设《四库全书总目》读书课二十余年,写下数十万字的笔记心得,但他一直仅将其视作治学之津逮,而未遑有所专论。至2013年先生始措意于此,原本计划是针对四库学核心问题各个击破,形成一部专题论文集,怎奈天不假年,刚刚开始的新尝试,遽成绝响。本书附录三篇皆发表于先生患病期间,数量虽少,但别开生面,特集录于此,以见其学术取径与治史格局。
  本书的整理编校工作由先生众弟子共同完成。苗润博负责初步编排、统筹汇总,康鹏、陈晓伟、曹流、邱靖嘉、任文彪、赵宇、张良负责校雠内容、核对引文。书中部分文章末附“未及补入正文之笔记”,系文章发表后先生新见之部分史料、学术史,原列于底稿首页天头,未及在正文中修订,此次结集由编者整理收入。另有部分篇什发表年代较早,引文注释规范与今不同,收入本书时亦由编者进行了增补。
  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中华书局对本书出版给予的慷慨援助,师母张文女士的鼎力支持,责编胡珂女史的辛勤付出,我们都铭感于心,在此一并致以最真诚的谢意!
  受业弟子共书
  2017年6月30日
精彩书摘
  正统问题是困扰中国人长达两千年之久的传统政治文化的一个核心观念,历来深受史家关注。秦汉以后,五德终始说成为历代王朝阐释其政权合法性的基本理论框架,顾颉刚先生的长文《五德终始说下的政治和历史》第一次全面揭示了五运说给秦汉政治史带来的深刻影响。魏晋南北朝时代,政治上的长期分裂以及异族的入主中原,对旧有的华夷秩序和正统观念造成巨大冲击,近年何德章、川本芳昭、罗新等人围绕着十六国北朝的正统德运之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宋代的儒学复兴使延续千余年的五德转移政治学说宣告终结,以道德批评为准则的正统论取而代之,正统之辨成为士大夫最热衷的话题。对于宋代以降的正统观念,陈芳明、陈学霖、刘复生以及笔者从各个方面提供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但迄今为止,有关隋唐时代正统论下的历史观念,似乎尚未进入历史学家的学术视野。说到隋唐时代的正统论,自然与南北朝的历史遗产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按照当时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隋唐政权的政治合法性当来自于北朝,然而这种主张在当时和后世都常常受到人们的质疑。为了解决南北正闰之争的分歧,士大夫们曾提出多种正统体系,成为重新检讨北朝正统论的思想资源,有的设想甚至被付诸政治实践。直至北宋中期儒学复兴运动起来以后,传统的北朝正统论才被彻底颠覆。但在此后有关正统问题的讨论中,南北朝正闰之辨依然是一个被人们反复提及的话题,它为历史学家提供了一份思想史的分析样本。
  隋唐帝国的出现,结束了“正朔不一,将三百年”的分裂局面。如何裁判南北朝的正闰纷争,如何阐释其政权合法性的来源,是隋唐政治家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隋唐时代主流的正统论可称为“北朝正统论”,这是由周隋禅代、隋唐相承的历史大势所决定的。
  隋朝建国之初,就明确了继承北朝法统的政治立场。杨坚禅代之际,与崔仲方、高颎等人“议正朔服色事”,仲方曰:“晋为金行,后魏为水,周为木。皇家以火承木,得天之统。”开皇元年(581)六月癸未,“诏以初受天命,赤雀降祥,五德相生,赤为火色,……朝会之服,旗帜牺牲,尽令尚赤”。杨氏代周而立,政权来路不正,很容易让人质疑它的合法性,为了餍服人心,杨坚称帝后竭力树立隋朝正统。《隋书•礼仪志》曰:“初,帝既受周禅,恐黎元未惬,多说符瑞以耀之。其或造作而进者,不可胜计。”开皇间,王劭屡屡上书言符命,缕述隋室火德承周木德之瑞应,又“采民间歌谣,引图书谶纬,依约符命,捃摭佛经,撰为《皇隋灵感志》,合三十卷,奏之。上令宣示天下”。两《唐书》著录有许善心《皇隋瑞文》十四卷,大约也是类似的应时之作。又据《隋书•许善心传》说,炀帝“尝言及高祖受命之符,因问鬼神之事,敕善心与崔祖璿撰《灵异记》十卷”。总之,隋朝国家意识形态始终是将隋王朝的正统性建立在继承北朝法统的基础之上的。
  李唐王朝代隋而兴,按照五德转移政治学说,应是以土承火。关于唐初德运的确立,两《唐书》缺载,仅见于《资治通鉴》卷一八五:高祖武德元年(618)五月甲子,“唐王即皇帝位于太极殿,……推五运为土德,色尚黄”。两天之后,高祖发布了这样一道诏书:
  上天回眷,授历朕躬,隋氏顺时,逊其宝位。敬承休命,敢不对扬,永作我宾,宜开土宇。其以莒之酅邑,奉隋帝为酅公,行隋正朔,车旗服色,一依旧章,仍立周后介国公,共为二王后。
  新王朝建立后,奉前朝后裔为二王、三恪以示尊崇,是周代以来的古典。惟二王、三恪之本义,向有不同解释,一说“二王之前,更立三代之后为三恪”,一说“二王之前,但立一代,通二王为三恪”,隋唐以后皆取后一说。高祖奉周、隋子孙为二王后,是唐王朝正式承认北朝法统的标志。玄宗时,又增封北魏后裔,连同先前所封周、隋二王后,是为三恪。
精彩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