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政法委制度研究》[28M]百度网盘|亲测有效|pdf下载
  • 政法委制度研究

  • 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6-09-01
  • 热度:8954
  • 上架时间:2024-06-30 08:52:20
  • 价格:0.0
书籍下载
书籍预览
免责声明

本站支持尊重有效期内的版权/著作权,所有的资源均来自于互联网网友分享或网盘资源,一旦发现资源涉及侵权,将立即删除。希望所有用户一同监督并反馈问题,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或发送邮件到ebook666@outlook.com,本站将立马改正

内容介绍

内容简介
  本书在充分参考汲取现有资料的基础上,从政治学、历史学角度入手,着力对中国共产党政法委制度的历史演变、组织结构与关系结构、运行机制及主要功能等方面进行了翔实地探索与分析。本著在对中国共产党政法委制度进行系统研究方面,具有较强地开拓性和现实性,对于关注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广大读者,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作者简介
  钟金燕(1982—),女,江西赣州人,中国社科院当代中国研究所助理研究员。2012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获法学(中外政治制度专业)博士学位,2012—2015年在中央编译局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治安、政法制度和中国政治。近年来,在《中共党史研究》《当代中国史研究》《炎黄春秋》《中州学刊》等期刊上发表论文十余篇。
目录
版权信息

前言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缘起与意义
1.2 相关研究综述
1.3 研究方法
1.3 研究方法
1.4 基本思路
第2章 “政法”、政法委、政法制度的理论阐释
2.1 当代中国的“政法”观
1.3 研究方法
1.3 研究方法
1.3 研究方法
2.2 当代中国政法制度的涵义与特点
2.3 中共政法委的性质及在中国政法制度中的定位
第3章 中共政法委的历史演变
3.1 新中国成立之前
3.2 新中国成立之后
3.3 中共政法委嬗变的特点
第4章 中共政法委的组织结构与关系结构
4.1 政法委的组织结构
4.2 政法委的关系结构
4.3 各级政法委之间的关系
第5章 中共政法委的运行机制
5.1 政法委的领导制度
5.2 政法委的内部运作制度
5.2 政法委的外部运转机制
5.3 各级政法委之间的运作机制
第6章 中共政法委的主要功能
6.1 参谋功能
6.2 协管功能
6.3 领导功能
6.4 监督功能
6.5 协调功能
第7章 中共政法委制度探源
7.1 马列意识形态与苏联实践的影响
7.2 中共法律与政策治理传统的延续
7.3 司法公正与效率需求的共同作用
7.4 三类国家权力配置不均的结果
第8章 中共政法委与当代中国政治发展
8.1 对司法公正亦害亦利
8.2 对社会稳定亦利亦弊
8.3 对司法权地方化亦阻亦促
8.4 与中共民主执政相依相伴
8.5 对国家政权制度的弱化与弥补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前言
  序
  钟金燕是我的博士生,为人为学我都非常了解,在其博士论文作为专著付梓之际,她嘱我说几句话,作为导师,我欣然为之,聊表数言,以示祝贺吧。
  金燕有着非常适合做学问的品性和禀赋,恬静,质朴,聪慧,少有功利之心,更无浮躁之气,一心向学。人的性格和禀赋往往会与某些方面的工作抑或在某些职业易于取得成就有着某种正相关性,做学问虽然也需要有兴趣,有情怀,但是更需要静,要能坐得住冷板凳,耐得住寂寞,有高度的理性、高度的自我约束。治学先自治,心静方能深思,金燕就是这样的人,正是勤奋、踏实、坚韧和超出一般的付出,才使她3年顺利地完成了学业,尤其写就了高难度高水平的博士论文,得到评阅和答辩专家们的一致好评。之后,她又继续研究,不断修改和完善,在《中共党史研究》《当代中国史研究》等刊物上发表了相关成果,现在,这部30余万字的政法委制度研究的专著即将出版,作为见证者和导师,我向她由衷地表达贺意,当然,更应感谢中央编译出版社给予的出版资助和大力支持!
  中国政治学学科的恢复重建是与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的历史进程相伴随的,虽获得了巨大的发展,但由于它一开始就是紧紧围绕着国家和社会发展的中心任务、不断回答和解决实践中提出的紧迫的问题而展开的,显现了突出的现实应用性,而基础研究则明显不足。有鉴于兹,在引领和指导博士生研究方面,多年来一直贯穿着一个简单朴素的想法,就是注重基础研究,尤其是在中外政治制度这个博士点上,注意发现并有“计划”地将“有中国特色”的制度现象让学生逐一做扎实的具体研究,从开始到现在,不知不觉中已持续十年,金燕的《政法委制度研究》就是其中之一。当代中国政治制度是有鲜明的历史、时代和民族特色的制度体系,是由基本制度、具体制度和补充制度构成的一个有机的整体,政法委制度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具体制度,它既是执政党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又是执政党与国家关系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而特殊的作用,但以往政治学界对这样一个重要的具体制度尚欠缺扎实和深入的基础研究,金燕的研究应算是弥补这一不足。所以,对政法委制度的基础研究,这是该书的一个总的特色和定位,如果说是这方面研究的一部奠基之作,似也并不为过。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政治科学的基础研究尤其是政治制度的研究,资料的占有是基础的基础,金燕在这方面倾注了大量的精力,举凡与政法委有关的各类历史和现实文献,举凡与制度研究有关的经典的和最新的理论文献,无不尽可能搜罗掌握,从而使该书的立论和分析建立在坚实厚重的基础上,凸显了资料丰富、详实,征引广博的特点。
  方法的选择和运用是研究能否达到预期目标的另一个基本前提。对于基础研究来说,基本的方法无疑是首要的选择。在这一点上,金燕虽然根据研究的需要,综合运用了政治学、法学、历史学、新制度主义等多学科的理论方法,但她贯彻始终的是最基本的历史方法。在今天的社会科学研究中,引入各类“新”方法成为时尚,年轻的研究者往往会对此趋之若鹜,而对传统的方法有所不屑。历史方法虽然传统,但却很管用,它让人尊重历史、尊重事实,避免先入为主;它使人先求实,后求是,不空论、不泛论,力戒形式主义;它叫人客观、冷静,叫人不武断,叫人不陷入片面的深刻。作为一个年轻的研究者,不盲目跟风,而是回归历史方法,努力于具体的不断变化的复杂的历史情境中认知和把握政法委制度,并加以历史的理解和解释,使该书显现了客观、平实,令人信服的特点。
  作为一项基础研究,对研究主题和对象的探讨,全面、系统、深入是基本的指标。该书在对政法委和政法制度加以理论阐释和建构的基础上,全面系统地梳理和分析了政法委制度的历史演进、体制机制和主要功能,深入剖析了这一制度产生和变化的历史和现实、主观和客观的源由,阐释了其历史和现实价值,提出了改革和完善的深入思考,完整清晰地回答和解决了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的问题,显现了作者对研究主题和对象的整体的把握和深入的理解。此外,通读全书,相信读者会与我有同感,那就是该书的文风,可以说朴实无华,用语准确,文字简洁,没有更多修饰和华丽的词藻,很好地体现了学术论著将“论笔”置于首位的基本要求。
  总之,该书的特点可以归结为一个字:“实”,这是一本写的很“实”的书,在“实”字上下足了功夫,资料详实、方法求实、论说务实、文风朴实。当然,作为博士论文的修改版,该书在某些方面和某种程度上的学术稚嫩和青涩也是在所难免的的。但无论如何,该书的出版,对于一个矢志学术的年轻人来说,都是一个莫大的激励,希望金燕以此为开端,以此为基础,保持求实求是的本色,在学术的道路上扎实前行,为中国政治学的繁荣发展,继续贡献实实在在的学术增量。
  王续添
  2016年7月18日于北京中国人民大学明德国际楼
精彩书摘
  “政法”是极具中国特色的语词,新中国建立以后,由此衍生出“政法委”、“政法小组”、“政法机关”、“政法系统”、“政法干警”等中国特色的词汇,这些至今被广泛运用于党政机关文书、报刊杂志之中,为世人所熟知。在这些词汇中,令人感兴趣的是“政法委”一词。在当代中国,中国共产党(下文简称:中共)为了领导公安、检察院、法院、司法行政等政法机关/部门,不仅在这些政法机关/部门内部设立了党组,还在政法机关/部门之外,在中共内,设立了领导这些机关/部门的机构——“政法委”(不同时间有不同称呼)。在性质上,“政法委”并非国家权力机关,是中共为了实现对政法工作的领导,基于执法、司法工作(政法工作)的特殊性、统一性,而设置的一个功能性的职能机构。从组织设计来看,它在中央层面上是“中共中央政法委员会”,在地方则从省、市一直延伸到县级地方政法委。
  当前我国正处于急剧的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的诸多矛盾激发了公众对法治的强烈需求,对司法保障公民权利的殷切期望。司法在法治社会中能否有效发挥作用,关键在于司法是否公正。“司法公正”是司法最本质的要求,如培根所言:“一次不公的司法判决比多次不平的举动为祸尤烈,因为这些不平的举动不过弄脏了水流,而不公的判决则把水源败坏了”。当前人们对司法不公正的指责大多集中体现于司法机关或受利益关系驱使,或受社会关系影响,或受权力意志左右而不能依法办案。其中已有眼光犀利的人们,开始注意到中国政治制度中,并不为外人所熟知的制度——中共政法委在司法公正中扮演的角色。一部分社会评价,认为它有干预司法之嫌,诸多冤案因它而起,党政关系不合理因它而生;官方的评价则是“各级党委政法委员会是加强党对政法工作领导的一种好的组织形式。在党的统一领导下,协调政法各部门的力量,发挥人民民主专政的整体功能,是我们党的一条历史经验,在新形势下,仍然需要发扬光大”。冷热评论两重天,引起人们无限的好奇,拨动研究者的心弦。从学理与经验相结合的角度,对于政法委,我们不禁要追问以下四大问题,每一个大问题之后又隐藏着若干个小问题:
  (1)“政法”是什么?政法委是一个看得见的有形机构,机构的设立往往来自于人们的某种需要与理念,这种理念即中共的“政法观”,那么,中共的“政法观”是什么?它具有何种特点?未来如何在实践中实现理念的提升与创新?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又必须追溯至更远的一个问题,即“政法”是什么?这个词汇经历了何种古今沧桑,才得以在中共执政之后,拥有今天的稳固地位?“政法”一词何以能进入中共意识形态,成为包括“政法委”、“政法机关”、“政法系统”等词汇的词源?
  (2)政法委是什么?新中国建立之初,政法委机构(政治法律委员会)在新国家政治体系中的第一次出现,是以政府机构的身份,扮演着各种功能性角色;之后,中共领导政法工作的机构——政法委,继之出现,并以中共职能机构的面目一直存续至今,其间频繁改名换姓,但身份未变;其间偶尔遭受撤销的命运,但依然顽强存在于当代中国政治时空之中。顺着时间的脉络追溯,我们需要追问的问题是,新中国建立之前,有没有政法委机构?如果没有的话,中共如何领导政法工作?为什么1949年以前,政法委要以政府机构的性质露面?什么时候它被取消了?为什么会被取消?什么时候中共政法委成立了?为什么会成立?中共政法委的发展经历了何种波折不断、命途多舛的历史?当代中共政法委的组织结构与关系结构是什么?它的运行机制是什么?作为一种制度,它在当代中国政法制度与政治制度的地位如何?
精彩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