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震撼pdf下载

中国震撼百度网盘pdf下载

作者:
简介:中国震撼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07-01
pdf下载价格:0.00¥

免费下载


书籍下载


内容介绍

编辑推荐

  亲历百国现实,讲述中国故事。


  用中国人自己的话语来解读中国与世界。


  关于中国模式强有力的中国声音。


  习主席 向前世界银行行长佐利克 推荐之书。


  江苏省委书记罗志军、湖北省委书记李鸿忠推荐阅读


  《中国震撼》荣获——


  “新闻出版总署全民阅读办2011年度大众喜爱的50种书(文化类)”


  “第十二届上海图书奖一等奖”


  “中宣部、新闻出版总署第四届优秀通俗理论读物推荐书目”


  《新京报》2011年度畅销书榜(总榜)



内容简介
  《中国震撼: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崛起(珍藏版)》“中国崛起”震撼了全世界,“中国模式”也成为了国际学界、理论界热议的话题。《中国震撼》是作者张维为探讨中国崛起的代表作之一(张维为“中国三部曲”系列:《中国震撼》《中国触动》《中国超越》)。张维为教授通过自己走访一百多个国家的所见所闻,以国际关系学者的深厚学术背景,以其独特观察和理性分析,丰富了“中国模式”的深刻涵义,更提出了中国作为一个“文明型国家”崛起的命题。
  《中国震撼》提出,中国的崛起不是一个普通国家的崛起,而是一个五千年连绵不断的伟大文明的复兴,是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崛起。“文明型国家”崛起的深度、广度和力度都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见的。这种“文明型国家”有能力汲取其他文明的一切长处而不失去自我,并对世界文明作出原创性的贡献。
  《中国震撼》是“中国模式”论的最坚实有力的理论著作,其归纳的“中国模式”的八大特点和八大理念,是“中国模式”论精辟的理论总结,它将丰富关于“中国模式”的理论研究,同时,也让国人以及世人更客观地认识中国崛起的事实,理解中国崛起背后的文化内涵。
  《中国震撼》珍藏版,特别收录『对谈•专访•演讲•书评』系列,呈现作者与福山对话、半岛电视台专访、牛津大学演讲、阿拉伯文版首发式演讲、特约书评等全新精彩内容。《中国震撼》(珍藏版)将给每一位希望全面了解和理解中国,对中国未来发展趋势以及中国全球影响力感兴趣的读者带来独具特色的观点概念和分析思考。
作者简介
  张维为,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院长、国家高端智库理事会理事、上海社会科学院中国学研究所所长、上海春秋研究院资深研究员。毕业于复旦大学外文系,获日内瓦大学国际关系硕士、博士学位。曾任牛津大学访问学者、日内瓦外交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日内瓦大学亚洲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20世纪80年代中期,曾担任邓小平和其他中国领导人的英文翻译。走访过一百多个国家。主要著作有《邓小平时代的意识形态与经济改革》 (英文);《改造中国:经济改革及其政治影响》(英文);《重塑两岸关系的思考》以及“中国三部曲”系列(《中国震撼》《中国触动》《中国超越》)。
目录
版权信息
序言
引言
第一章 不再误读自己
世界变化真快
这个崛起不寻常
从中国超越日本说起
GDP悖论
迈向第一
第二章 中国的1+1大于2
“准发达国家”板块
中国的中产阶层有多大?
“新兴经济体”板块
为什么中国的1+1大于2?
第三章 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崛起
走向“民族国家”的坎坷
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崛起
新的视角
重新认识中国
第四章 一种发展模式的崛起
危机带来的思考
中国模式可能胜出
高铁奇迹与中国标准
第五章 一种政治话语的崛起
迷信西方话语的代价
可能影响世界的中国理念
不被西方话语忽悠
“游戏民主”还有没有戏?
日内瓦激辩人权
言论自由与井底之蛙
第六章 西方模式的困境:我看印度
贫民窟带来的震撼与思考
印度为什么落后于中国?
印度民主综合征:“散、软、短、泛、粹”
第七章 西方模式的困境:我看东欧
二十年前的东欧
东欧今天怎么样?
重返匈牙利
东欧的“两个激进”
第八章 西方模式的困境:我看东亚
三大困境
民主品质为何不佳?
民主建设不能靠“换血”
结语 新一轮“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后记
附录 对谈·专访·演讲·书评
前言
  序言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作为一个中国人,通过读书、旅行、思考、写作,与整个世界进行对话和交流,获得了某种独特的心路历程,确实值得与读者分享。自己走访了100多个国家后,从2006年开始,先后写下了《中国触动》《中国震撼》和《中国超越》三本书(即我的“思考中国三部曲”)。我力求通过国际比较的视野,把自己对中国崛起、中国模式、中国话语的思考,用平铺直叙的话语表达出来,与所有关心中国乃至世界命运的人分享。
  三本书出版后广受欢迎,特别是《中国震撼》于2011年1月出版,其受到的欢迎程度超出了我的预料,有人甚至说,《中国震撼》震撼了中国,这应是夸张之语,但我知道这本书确实影响了很多人。这大概也印证了许多国人与我有相同的感受和思考。在中国和世界都发生巨变的时代,一个人的作品可以影响和鼓舞这么多人,作为作者的我,深感荣幸之至。随后,这本书的英、日、韩、阿拉伯文等翻译版本也先后在海外出版,产生了相当的国际影响。现在中信出版集团又决定出版此书的珍藏版,对我来说,更是一份殊荣。
  《中国震撼》之所以引起较大的反响,恐怕有几个原因:一是应运而生的中国叙述。中国的迅速崛起,包括其巨大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都引起了海内外关于中国模式的激烈争论,大家普遍期待一种比较全面的、有说服力的解读。基于自己长期的研究和思考,特别是通过对外部世界的实地考察和比较,我提出了比较强势的一家之言,引起了许多读者的关注和认同。在这个意义上,本书是应运而生,即应中国崛起之运而生。中国崛起到今天这个地步,呼唤一种全方位的、比较透彻的叙述,本书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这种需求。
  二是强势回应了西方话语的挑战。中国以西方不认可的模式而迅速崛起,引起了西方世界的震惊乃至恐惧,西方某些势力以及受西方话语影响的人,这些年来故意把中国这个世界上进步最快、人民生活水平改善最大的国家描绘得凄凄惨惨,民不聊生,国将不国了。我比较强势地回应了这些人的质疑和挑战,我把中国的成就与问题和发展中国家比,和转型经济国家比,和西方国家比,得出了自己的结论。许多读者说读这本书感到爽,感到给力,这证明了比较的力量,说真话的力量。中国模式并不完美,甚至有不少问题,有些还相当严重,但在国际比较中明显胜出,而且前途看好。不管中国今天面临多少问题,我们可以先充分肯定自己的成绩,再来自信地解决存在的问题。
  三是建构中国话语的尝试,也就是用中国人自己的话语来指点江山,来评论中国和世界,这包括话语内容的创新和话语形式的创新。我一直比较担心西方对中国的话语忽悠。苏联解体前我去过苏联,南斯拉夫解体前我也去过那里,这两个国家解体的过程大致可以这样概括:先是他们的知识精英被西方话语忽悠,接着是政治精英被西方话语忽悠,然后就是经济崩溃和国家解体,最终一失足成千古恨。西方不少人也希望这种局面在中国出现,并为此投入了大量资源,做了许多不光彩的事情。其实西方自己全面走下坡,危机重重,20多年来多数西方民众的生活水平毫无提高,这些国家哪有资格来教训中国?在中国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经济体(按购买力平价计算)的时候,在中国已经创造了世界最大的中产阶层的时候,在中国家庭的住房自有率已经超过了所有西方国家的时候,在中国已经向世界输出最多游客的时候,在中国人已经初步实现了全民养老和医保(美国还远远没有做到)的时候,在中国已经崛起到今天这个地步的时候,如果我们还是缺乏起码的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还是心甘情愿地被那么浅薄的西方话语所忽悠,最终酿成一失足成千古恨的悲剧,那就太可悲了。
  总之,中国的崛起一定要伴随中国话语的崛起,否则这种崛起是靠不住的,甚至会前功尽弃。没有中国自己话语的崛起,那么中国自己做对的事情也会被看作是做错了,或者只被看作是过渡阶段的事情,最终还是要放弃的。我从中国历史和文化的视角出发,特别是从中国文明型国家的视角出发,对中国崛起及其制度安排,对中国的一整套思路和做法做了自己的解读,论证了中国许多做法和制度安排深层次的合理性,并强调这些做法和安排虽然还可以改进和完善,但已经构成了中国模式超越西方模式的核心竞争力。
  《中国震撼》出版以来国内外发展的大势也大致印证了我书中所提的许多结论。例如,我书中提出一个非西方国家采用西方政治模式大致是两种结局:从希望到失望,从希望到绝望。2011年开始的“阿拉伯之春”迅速演变成“阿拉伯之冬”证明了这一点。我书中提出的中国高铁的成功意味着中国标准开始走向世界和影响世界,在经历了2011年温州动车事故网络谣言满天飞的考验之后,也得到了证实。我提出的中国是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崛起,中国今天的成功离不开自己超强的历史基因和文化底蕴,这样的国家不会跟着别人亦步亦趋,它有能力汲取其他文明的一切长处而不失去自我,并对世界文明做出原创性的贡献,这一观点今天也被广为接受。我书中提出的中国崛起是一种“新的发展模式的崛起,是一种独立政治话语的崛起,它给世界带来的可能是新一轮的‘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现在看来也是准确的。现在全球范围内都出现了“中国热”“中国游客热”“中国投资热”“一带一路热”和“中国模式热”,某种意义上也反映了这一点。甚至可以说,“中国威胁论”今天在西方的流行,在相当程度上也反映了西方世界对中国崛起,特别是中国模式和中国话语崛起所感到的忧心乃至恐惧。但我认为这不一定是坏事,因为它预示着西方模式和西方话语可以任意忽悠人的时代正在迅速走向终结。这对于中国乃至整个非西方世界都是很好的事情,甚至对于西方最终认识到自己模式和话语的局限性也是很好的事情。我还认为,中国重返世界之巅的过程中一定会经历这种中西方利益的摩擦和话语的交锋,但经过这样的摩擦和交锋之后,最终在世界范围内可能会形成一种新的平衡,一种有利于绝大多数国家(甚至包括多数西方国家)及其人民的新的利益平衡和话语平衡。
  最后,还是我经常说的一个观点:一本书一旦出版,便获得了自己的生命,读者或褒或贬,均不在作者的掌控之中。但我亦认为自己写作此书的意愿,即用中国话语来论述中国和世界,只会随着中国的崛起,而越来越具有生命力。因为它反映了一个大势:西方思想和西方话语主导的世界早已矛盾重重、危机四伏,西方话语已无法解释今日的中国和世界,西方的智慧显然不够用了,解决世界的问题需要中国的智慧和声音。
  仅作此序,也期待更多的人加入推动中国崛起和中国话语崛起这一最激动人心的辉煌伟业。
  张维为
  2016年5月
精彩书摘
  这个世界变化真快。
  在相当长时间内,我们担心外界的恐惧,不太愿意使用“崛起”这个词来形容自己的迅速发展,但外界却偏偏喜欢使用这个词。颇有影响力的美国媒体监测机构“全球语言观察”于2009年末,对全球纸质媒体、电子媒体和互联网进行检索后发现:“中国崛起”竟是全球十年来最热门的新闻主题,其被关注度超过美国的“9•11”和伊拉克战争。虽然这个机构检索的主要是英文文献,不一定能全面反映整个世界对中国崛起的态度,但作为当今国际交流的主要语言,英文检索也许恰好反映了外部世界对中国崛起的特别关注。
  中国崛起的步伐令人震撼:1979年以来,中国的GDP增加了18倍,中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还是按照官方汇率计算的。如果用购买力平价来计算,一般认为中国在1992年就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了。中国还于2009年超越德国成为世界最大的出口国。过去三十年中,已有8000多亿美元外资投资在中国,中国成了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中国2009年对世界经济和贸易增长的贡献率达50%左右。美国前财政部长劳伦斯•萨默斯(Lawrence H.Summers)作了估算:如果说英国工业革命期间,一个人的生活水平在自己生命周期里翻了一倍的话,那么在中国当今这场现代化大潮中,一个中国人的生活水平在自己的生命周期内可翻7倍。
  十年前,美国媒体还在指责中国银行系统坏账太多,而到了2010年,世界银行资产排名前五席有三个都是中国的银行。五年前,八国集团每年开经济年会还能引来世界关注,但如今其功能已被二十国集团取而代之;一年前,西方学者还在预测金融海啸将导致中国大乱,但结果中国却率先走出了金融危机的阴影,并成了全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引擎。
  有意思的是,虽然外界大都认为中国崛起是不争的事实,但国内不少人则心存疑虑,一些人甚至一听到谈中国崛起,就有抵触情绪。2008年底,我赴印度讲学,回国后在报上和网上发表题为“印度贫民窟带来的震撼与思考”的文章,一位网友给我留言:为什么要和印度比?为什么不和东欧比?我回答:我不久前访问过华沙、布达佩斯,我感觉它们比上海落后至少十年。他又问:和华沙、布达佩斯比算什么?为什么不和纽约比?把中国大城市和纽约比,三十年前是难以想象的事,但今天真是可以好好比一比了。其实,美国《纽约时报》著名专栏作家托马斯•弗里德曼(Thomas L.Friedman)就写过一篇这样的比较文章。2008年夏天,弗里德曼参加了在北京举行的奥运会,之后途经上海返回纽约,他有感而发,写了篇很有影响的评论,题为“中美这七年”,刊登在当年9月10日的《纽约时报》上。他写道:
  当我坐在鸟巢的座位上,欣赏闭幕式上数千名中国舞蹈演员、鼓手、歌手以及踩着高跷的杂技演员魔幻般的精彩演出时,我不由得回想起过去这七年中美两国的不同经历:中国一直在忙于奥运会的准备工作,我们忙着对付“基地”组织;他们一直在建设更好的体育馆、地铁、机场、道路以及公园,而我们一直在建造更好的金属探测器、悍马军车和无人驾驶侦察机……差异已经开始显现。你可以比较一下纽约肮脏陈旧的拉瓜地亚机场和上海造型优美的国际机场。当你驱车前往曼哈顿时,你会发现一路上的基础设施有多么破败不堪。再体验一下上海时速高达220英里的磁悬浮列车,它应用的是电磁推进技术,而不是普通的钢轮和轨道,眨眼工夫,你已经抵达上海市区。然后扪心自问:究竟是谁生活在第三世界国家?
精彩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