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未来站在中国这一边》[41M]百度网盘|亲测有效|pdf下载
  • 未来站在中国这一边

  • 出版社:红旗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20-05-01
  • 热度:8742
  • 上架时间:2024-06-30 08:52:20
  • 价格:0.0
书籍下载
书籍预览
免责声明

本站支持尊重有效期内的版权/著作权,所有的资源均来自于互联网网友分享或网盘资源,一旦发现资源涉及侵权,将立即删除。希望所有用户一同监督并反馈问题,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或发送邮件到ebook666@outlook.com,本站将立马改正

内容介绍

编辑推荐
  1、读此书,看懂疫情后的世界格局与中国优势。
  “过去十年属于中国,未来十年也将如此!”——英国《卫报》
  新冠肺炎疫情之下,最安全的地方是哪里?中国!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最有前途的地方是哪里?中国!
   拥有全球最完整供应链和工业体系的是哪个国家?中国!
   从危机应对、大国治理、国家成长性来看,时间一直站在中国这一边。
  
  2、读此书,对中国经济心中有数。
   完整的供应链和工业体系、全方位参与中高端产业竞争、世界产业链中心向中国市场转移……深入产业竞争前线,带回一手观察记录,见证中国硬核力量。各党政干部、企业高管、志气青年冷静思考时代与中国之作。
  
  3、全网千万粉丝持续热捧,同名公众号主理人宁南山首部作品,更是潜心之作。每一篇文章都罕见的高质量,公众号阅读量篇篇10万+,知乎专栏文章点赞数远远过千,超硬核的文风独具一格。
内容简介
  一本让你重新认识中国制造和产业升级的时事教科书!
  产业强则国强,历经40余年的高速赶路,“世界工厂”到了必须升级的节点,升级方式和路径牵动世界产业格局,攸关国民福祉。
  长期以来,中国制造给人以“组装货”“档次低”的刻板印象,实际上完整的工业体系、卓越的系统集成能力已然为国民经济夯实了基础,在很多领域具备了进军高端的潜力,甚至已经领先世界。本书以宏观视角和充分客观的数据,带领你重新认识中国制造。
  如今,中国制造面临着东南亚多国在低端制造领域的追击以及欧美和日韩在高端制造领域的阻击,升级之路必然惊心动魄。作者深入产业竞争前线,带回一手观察记录,提升你对中国制造乃至中国前景的信心。
  站在中国制造从大到强,由量变到质变的历史关口,我们要对自己所处的环境和行业做到心中有数,以获取应对变局的力量。本书以扎实的分析和客观的描述带给你这种力量。
作者简介
  宁南山:公众号“宁南山”,微博“深圳宁南山”,知乎“宁南山”等账号主理人。其中公众号粉丝过百万,推送文章平均10万+阅读量;微博粉丝超过40万,发送的文章每篇阅读量普遍过百万,不乏千万级阅读量;知乎粉丝超过20万,文章点赞数均过千。金灿荣、袁岚峰、但斌等众多大V纷纷转发赞赏。其擅长以扎实的数据对中国产业进行深度理性地分析,在这一领域是公认的国内第一人。
目录
版权信息
自序 preface
PART 1 当今中国在世界究竟是什么位置
第一章 国家的崛起——过去几年全球经济变化趋势
第二章 打破西方霸权的中国制造
第三章 大国重器——千亿美元公司的世界竞争
第四章 看得见的差距——亟待升级的中国产业
PART 2 进军高端——产业升级正面战场
第五章 中国产业升级路线图:从系统设计到零部件国产化
第六章 大飞机是中国人开辟的新战场
第七章 半导体—— 一万年也要搞出来
第八章 汽车工业——产值最大的工业
PART 3 看得见的战争——危机四伏的升级之路
第九章 贸易之争:九只拦路虎
第十章 收购与反收购
第十一章 后有追兵——从欧洲商场看中国低端产业竞争力
PART 4 中国创造——产业跃升时代的来临
第十二章 全球进入中美科技时代
第十三章 中美新兴产业竞争态势
第十四章 目标只有美国——崛起的中国人工智能
第十五章 从研发投入看各国未来
第十六章 从研发投入看中国各主要产业的未来
媒体评论
  喜欢宁南山的文章,相对客观,所有的分析都有充分依据,所列数据全面详实。不像很多人挑着事儿说,总喜欢以偏概全,通过把事情说严重、说偏颇,来吸引人。宁南山不同,文章都是有大量数据,不会夸张。希望国内能有更多的人这样发表文章和言论。
              ——新浪微博网友
  
  宁南山从宏观和大势的角度重新认识中国和中国经济,认为中国的上升通道已经打开,并且无法阻挡。毫无疑问,国外有技术优势,但所有的技术只有依赖市场才能发展,除非他们自绝于中国市场(其结果也是无异于自杀),这显然是他们做不到的。宁南山的学识面、逻辑性和高度,至少比你我这样的普通人要强得多,想反驳的话就拿点真货来说话。
             ——知乎网友
前言
  中国经济已经高速增长了40年,已经有一代人在经济发展的辉煌期成长。在经过长时间的高速发展之后,中国的发展其实已经逐渐地逼近向发达国家进阶的临界点。
  为什么这样说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来观察。
  第一点是,中国很多软硬件基础设施已经具备发达国家特征,甚至超越了发达国家的水平。
  最为典型的是中国的特高压电网、中国的高速铁路网、中国的通信网络,还有中国的物流网络,是公认的世界一流水平,总体上甚至超越了西方发达国家。类似的还有中国迅速进步的治安水平,2019年的中国,如果我们注意的话,凡是热门案件,警方基本能在24小时内锁定嫌疑人,48小时内抓获嫌疑人并且初步公布案情。这背后反映的是中国技术的迅速进步。
  今天中国人出国旅游到任何地方,包括美国、日本和欧洲这样的发达国家或地区,是很难在基础设施上得到什么“震撼教育”的,倒是中国本土时速350公里的高速铁路网、24小时可达的物流速度、干净整洁治安良好的地铁、设施现代化且规模巨大的机场、覆盖国土全境的4G通信网络,这些即使在发达国家也未必会有。以地铁为例,在2019年,绝大部分发达国家首都的地铁,其干净程度、现代化程度、4G网络覆盖程度和网速都无法和中国相比,绝大部分的线路屏蔽门没有普及。
  中国人自驾出行,一般不会考虑手机的信号问题,都会默认手机有信号,可以通过手机GPS导航;但这在一些发达国家,必须要提前考虑道路无手机信号覆盖以至于无法导航的情况。
  发达国家的基础设施,目前领先中国的主要是软特性,比如基础设施对残疾人、对携带婴儿和幼童出行人员的友好程度等。
  第二点是,中国的发达地区已经迈入了发达国家门槛。
  发达国家人均GDP的最低标准,如果我们看希腊、葡萄牙等国,人均就是2万美元左右。而根据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2019年4月发布的报告,中国的人均GDP已经达到9608美元,到2019年底,中国的人均GDP更是会史无前例地突破1万美元,这对一个14亿人口的国家来说,是非常了不起的。
  2018年全世界人口过亿的国家有13个,但是同样根据IMF世界经济展望报告,人口过亿同时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的国家只有美国、日本、俄罗斯、中国4个,而且中国将很快超过俄罗斯。
  如果看中国的发达地区,在2019年,除深圳、上海、北京、广州四大一线城市人均GDP已超过2万美元以外,南京、苏州、常州、无锡、珠海、武汉、长沙、杭州等二线城市也都已经超过了2万美元,也就是达到和超过了发达国家。而整个中国将在10年内整体性地人均GDP超过2万美元,接近葡萄牙、捷克、希腊等发达国家的同一水平线。这最后的10年,中国人的心理将会逐渐发生巨大的变化,心态开始逐渐向发达国家国民的心态转型。
  第三点是,中国的科技和产业水平逐步呈现发达国家特征。
  在以前,全球的主要产业呈现被少数几个发达国家占据的特征,只是具体到产业,不同的产业由不同的发达国家把持。而在2019年,越来越多的全球主要产业迎来了新的“玩家”,那就是中国。尤其是在全球中高端产业的竞争里面,中国几乎是发达国家以外唯一的存在。
  例如,我们熟知的并不会被广泛认为是高端产业的家电产业,实际上全球前10名的主要家电品牌全部在欧洲和日本、韩国、美国、中国,这里除了中国,其他全部是发达国家或地区。
  再比如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显示面板、高铁列车、第三代核电、海工设备、油气开采设备、视频安防、芯片设计、芯片制造、半导体生产设备和材料、民航客机研发和制造、工业机器人、操作系统、数据库、人工智能、云计算等先进产业,除了零星产业以外,中国都是行业里面发达国家以外的唯一参与者,中国企业在和发达国家的同行企业正面竞争,并且份额在逐渐扩大。
  同时,中国的产业发展呈现出了全球独一无二的全面性,这是中国14亿人口体量的超大规模决定的。
  在智能手机品牌领域,中国在和韩国、美国竞争,欧洲国家和日本品牌已经退出了世界前十;在高速列车和城市轨道交通车辆领域,主要是中国在和日本、欧洲国家的公司竞争,美国公司已经不在全球主要供应商之列;在显示面板领域,中国在和韩国、日本竞争,欧洲国家和美国的制造企业在该领域已经不存在了;在人工智能、大数据和云计算领域,全球主要是中国在和美国竞争,全球前列的行业巨头都来自中美两国,欧洲和日本的公司则被甩在后面;在以5G为核心的通信设备和网络领域,全球主要的供应商来自中国、韩国和欧洲,日本和美国都主要购买国外通信设备来完成本国通信网络组网;在民航客机领域,世界将形成欧洲空客、美国波音和中国商飞三足鼎立的局面,而日本、韩国等国家短时间内看不到参与国际竞争的希望。
  这本书是我2016—2019年部分文章的一个合集,涉及全球各国综合实力的变化以及中国制造业在这几年的进步和变化。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期将在未来逐渐结束,进入类似今日发达国家的增速状态,而那个时候回头看,会通过本书发现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期,尤其是制造业领域的一些时代变化,以及这个时代人们的思想状态。
  希望本书能够成为一个时代的记录。
  宁南山
  2019年12月
精彩书摘
  我们的世界正在走向马太效应,世界的经济力量正在向少数大国集中。
  依据IMF Data(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数据库)的当前美元汇率GDP总量(1)数据,按照现价美元计算,全球有统计数据的190个国家和地区,2010年到2017年,GDP总量由约65.900万亿美元增加到约79.855万亿美元,增加了约13.955万亿美元,增长率约为21.176%(均为名义值比较)。
  我们把2010年和2017年的全球GDP总量15强的数据拿出来作比较,详见表1。
  为什么是全球GDP总量15强呢?因为这15个国家的GDP总量之和为60.336万亿美元,占全球GDP总量的75.56%。其中,人口过亿的国家有中国、美国、印度、俄罗斯、日本、墨西哥、巴西7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