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孩子一起成长,是最好的教养pdf下载

和孩子一起成长,是最好的教养百度网盘pdf下载

作者:
简介:和孩子一起成长,是最好的教养
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7-12-01
pdf下载价格:0.00¥

免费下载


书籍下载


内容介绍

编辑推荐
  养育注定是一场渐行渐远的离别,但陪伴的时光永不褪色。数十万父母关注的全职奶爸亲身育儿经验,引领育儿新风尚。有理论,有方法,有经验,让陪伴成就孩子的美好未来。
内容简介
  《和孩子一起成长,是最好的教养》没有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但如何正确地去爱,却不是每个父母都能做好,溺爱、缺爱、错爱,以及父母角色的缺失,都会带给孩子一生难以修复的伤害。
  没有人天生会当父母,所以育儿的过程,实际上也是父母自我成长与提升的过程。
  关于如何养育孩子,我们知道太多的理论,但知道和实践总是两回事,所以我们每天都在见识失败的养育,甚至自己便身在其中。作为一名家庭教育研究者,一名全职奶爸,作者在书中分享了自己养育孩子的点滴心得,关于爱,关于如何读懂孩子,关于父母的修行,关于阅读……每一位父母都能从中找到自己的影子。一幕幕熟悉的情景,或使人猛然惊醒,或使人掩卷反思,或使人顿感温暖,或使人暗生决心。
  作为一名全职奶爸,作者深切认识到了父亲在育儿中的重要性,而反观当下的中国,有多少父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是不在其位的。对此,本书有精彩的论述与分析。
  阅读之于孩子的重要性,如何强调都不为过,很多父母也希望孩子多多阅读,但阅读绝不是孩子一个人的事,作为一名儿童阅读推广者和坚定的实践者,作者在书中单辟一篇做了分享,无论是方法还是经验,都非常值得广大父母借鉴。
作者简介
  鱼爸
  童书编辑,阅读推广人,家庭教育研究者。
  85后爸爸,家有小子一枚,立志做一名合格奶爸。
  “养育男孩”公众号创始人,家庭育儿分享原创作者,文章曾多次发表于《中国教育报》《读者》杂志等。
  曾为童书策划,同时专注于家庭教育研究,致力于亲子阅读的推广。他坚信,所有的理论离开实际教养的土壤都开不了花,愿在陪伴孩子的成长中找到教育的方法,接近教育的真谛。
目录
版权信息
自序
第一篇 爱与规矩,让孩子成为受欢迎的人
我要给妈妈留点儿
你不教育孩子,这个世界会狠狠教育他
别让孩子成为一个不受欢迎的人
孩子太懂事,并非好事
妈妈,我们家有钱吗
没有规矩的爱,就是一把伤人的刀
你讲的那些道理,为什么对孩子不起作用
爱发脾气的孩子,到底缺什么
妈妈,你生气的样子真可怕
第二篇 其实你不懂孩子的心
尊重,成就内心强大的孩子
暗示的可怕力量
读懂孩子的心,是最有效的管教
优秀的父母都善用同理心
你越禁止,孩子越想要做
失望过的孩子,更不愿等待
有安全感的孩子,一生都幸福
这些破坏孩子安全感的话,你或许也说过
孩子磨蹭,因为你一直催催催
男孩的世界,需要正确的打开方式
孩子被忽视的情绪,是成长路上的地雷
第三篇 和孩子一起成长,是最好的教养
被吼的孩子,会经历怎样一种恐惧
你若足够优秀,孩子自会精彩
母亲的素养,影响孩子的一生
做父母的黄金期,只有十年
有一种奢侈品叫爸爸
你所谓的面子,其实是在伤害孩子
管得太多,是大多数父母的通病
真正的教育就是拼爹
夸奖孩子是一门艺术
家有男孩,请狠狠地爱
第四篇 阅读,藏着孩子的未来
孩子阅读的关键十年,你在做什么
做爱阅读的父母,孩子才会爱阅读
让孩子爱上阅读的六条建议
孩子爱撕书怎么办
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要趁早
阅读,决定孩子一生是贫瘠还是丰厚
给孩子留一套房,不如留一屋书
绘本到底该怎么读
再贵的礼物,都不如给孩子一个阅读空间
前言
  原本并没有出书的打算,也从未想过能够出版一本育儿的书。我所有的文章都发表在一个叫“养育男孩”的公众号上。两年写下来也写了几百篇文章,每一篇都是我在育儿过程中的感悟。有好几次,后台的读者留言说要我把文章汇编一下,出一本书,这样大家能更久地保留。那时候我也有了这个念头。
  后来有一个读者发了一张照片给我,是一叠很厚的打印文稿。她说把我每天发的文章都打印了出来,然后跟老公一起看。这让我非常感动。
  如今,资讯发达,各种育儿专家的育儿理论让人无所适从。但能讲出来和能做到真的是有很大的差距。我知道有一些育儿专家把大量精力花在背课件上,他们在台上给大家讲述家庭教育的方法,令人啧啧称赞,生活中也许并不是一个称职的父母,甚至还经常数落自己的孩子。见识了太多这样的事情,以至于很多人邀请我去做讲座给大家分享时,我都非常谨慎,我要求自己说的,尽量避免专家式的指导,它们都是从我自己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得来的。在这嘈杂的世界,我愿做一个安静的守望者、思考者、写作者。
  面对同一个问题,每个父母都有自己的看法,我在文章中所表达的观点,只是从为人父母的角度来思考的一家之言,目的是给读者一些启发,而不是指导。我想这可能也是更多人喜欢阅读这些文章的原因吧。
  我觉得自己离心目中理想的父亲还有不小的差距,所以我还需要多读书、多思考。育儿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父母成长的过程。每个人都能成为父母,但不是每个人都能胜任这一职位。我们总是能发现孩子的诸多问题,却很少认识到这些问题大部分都源自父母。家庭教育不是要教育孩子,而是父母与孩子的共同成长。
  育儿之路艰辛而快乐。一千个孩子会有一千个不同的问题,育儿就是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优秀的孩子背后往往都有着优秀的父母,这些父母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并掌握了如何化解这些问题的方法。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完成了自我的提升,而这样的提升也为孩子的成长打开了更广阔的空间。
  我知道很多人现在都在阅读碎片化信息,对于纸质书阅读已经没有了往日的那种神圣感,真正能坚持读书的人也越来越少。但我想无论时代如何发展,读书这件事永远不会过时,而且永远是一件顶重要的事,尤其是对于孩子。爱阅读的孩子,他的世界更多彩,他的思想更深邃,他的内心一定也会更强大。
  所以在这本书中,我用了一章来谈孩子阅读的问题。这些内容都是我在陪孩子阅读过程中的思考和感悟,谈不上方法,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启发和借鉴。
  人生最美妙的体验,就是把时光浪费在美好的事情上,如果你认为读书就是这样一件美好的事,我想我们一定会心有戚戚焉。倘若这本书中又碰巧有那么一两篇文章触动了你,我想这一切都值了!
精彩书摘
  我要给妈妈留点儿
  1
  有一天,一大早我就带儿子去菜市场,买了他喜欢吃的鳝鱼。因为就我俩吃饭,所以没有准备多少。中午的时候,我施展厨艺,炒了一盘香喷喷的菜。
  儿子很兴奋,小脸凑过来闻了又闻,就像一只小馋猫。要知道吃可是他除了阅读之外最爱的事了。
  我问他好吃不?
  “好吃,真好吃。”
  “好吃的话,那我们就吃光吧,不要剩菜。”
  “爸爸,这么好吃,给妈妈留点儿……”
  听到这话,我当时心里暖暖的,跟他说:“妈妈上班了,这菜留到晚上也不好吃了。爸爸明天再去买,做给妈妈吃。”
  “好的,爸爸,以后有好吃的菜就放在晚上做,不要中午做。”
  “为什么?”
  “因为妈妈晚上才回来吃饭,给妈妈留着,一起吃。”
  好吧,我已经被这个小暖男打动了,还打趣地说:“难道我俩中午就随便吃,不能吃好吃的啊!”他不理我了,忙着吃饭。
  我心甚喜,因为这是真正的爱的教育。教育的一个重要责任就是让孩子拥有爱。
  2
  我们常常谈到该如何教育孩子,也听到很多理论,各路专家也是各持己见,弄得父母们无所适从。
  有一个妈妈说:“现在的孩子不知感恩,那些所谓的教育方法有什么用?你看看,现在有几个孩子会感恩?”我觉得感恩是最不应该用来谈及的,它是一种从一颗充满爱的心里自然而然萌发出来的感情。所以谈到感恩教育,我觉得爱的自然传递更温暖可行。
  我们经常见到这一幕:
  不少学校会请一个专家来讲座,唤起孩子们的感恩之心,让孩子下跪,拜父母恩。然后学校会布置作业让孩子回家给父母洗脚,感怀养育之恩。这样的感恩教育效果如何,我不得而知。我想,大概还不如父母言行举止,对孩子的熏陶来得实际吧。
  如果你爱妻子丈夫,孩子会感受到爱。
  如果你爱父母老人,孩子也会感受到。
  如果你善待他人,孩子必然也能感受到。
  每次家里来客人或者与朋友亲人作别,我都会嘱咐其路上小心,回到住处记得给我信息。长此以往,也让儿子受了影响。每次妈妈下楼,他必定会追至门口,叮嘱妈妈路上开车要小心。就算我出门去拿快递,他也要嘱咐我小心一点。
  3
  孩子有爱人之心,父母之幸。前几日,也是在家里做饭。用压力锅煲了猪肚墨鱼。儿子见我老早就琢磨怎么做,又在厨房忙活半日,也起了兴趣在旁边观看。
  他很喜欢看我做菜。说以后他长大一点就能给我做饭吃了。所以就由他搬来凳子站在厨房门口观摩学习。当我将锅放在灶台之上,告诉他美味即将享用时,小家伙口水直流,满怀期待。
  然后我去房间接了一个电话,接着查起了资料,把厨房的事全忘了。儿子就在客厅玩他的积木。突然我闻到一股烧煳的气味,才猛然想起炉子还在烧着。我冲到厨房一看,压力锅正喷着黑烟。我赶紧关了火,但菜已经全部烧焦了。儿子跑过来看到此景,急得要哭,说要吃要吃。
  我也无法子,真是太可惜了。就跟儿子说:“爸爸太伤心了,心都碎了。”
  没想到他看到我难受的样子,倒是安慰起我来。跟我说:“爸爸,我把我的心换给你吧。”
  “为什么呢?”我有点吃惊。
  “因为你说你的心碎了,但我的心没碎,所以把我的换给你,你就好了。”
  “但是你自己呢,你怎么办?”
  “没事啊!因为我有超级魔法呀!”
  听到儿子这么贴心的话,我的坏心情一下子就消失了。
  “人之初,性本善”,真是如此。我们为人父母能做的不就是要帮孩子守住此心吗,而且越久越好呀!
  4
  曾经读过一个名为《救小鱼的小男孩》的故事,让我印象深刻。
  在暴风雨后的一个早晨,一位男士在海边散步,注意到沙滩的浅水洼里,有许多被昨夜的暴风雨卷上岸来的小鱼。
  被困的小鱼有几百条,甚至几千条,尽管近在海边,然而用不了多久,浅水洼里的水就会被沙粒吸干,被太阳蒸干,小鱼就会干涸而死。
  这位男士突然发现海边有一个小男孩不停地从浅水洼里捡起小鱼,扔回大海。
  男士禁不住走过去问道:“孩子,这水洼里有几百几千条小鱼,你是救不过来的。”
  “我知道。”小男孩头也不回地回答。
  “哦?那你为什么还在扔?谁在乎呢?”
  “这条小鱼在乎!这条小鱼也在乎!还有这条小鱼!”男孩儿一边回答,一边捡起一条又一条鱼扔回大海。
  泰戈尔曾说:“教育的目的应当是向人传送生命的气息。”可是我们太多的教育目的并不在此,反而在于提升孩子的成绩,让孩子能够博取最大的利益。
  有的父母甚至还有养儿防老的想法,只为将来有个好的回报。惶惶间,我们早已忘记养育孩子为了什么,也忘了应当给予他什么。
  其实,真诚而温暖的爱,善良而有爱的心,才是我们应该给孩子的。
  家庭教育是基础教育,孩子往往在这儿尝试很多人生的第一次,是谓人生的第一堂课。
  好的父母,会从教会孩子尊重生命开始。比如一草一木,一花一鸟。当你常常告诫他爱护花草,他便能感受生命的神奇和脆弱,能从心底生出怜爱之情,也能更好与这个世界相处。这样的孩子内心充盈,将来更能境界开阔。
  德国著名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单纯的知识堆积,每一位父母都应当拥有这种摇动和唤醒的力量。
  你不教育孩子,这个世界会狠狠教育他
  1
  这几年,我们开始更多地谈论教养,因为我们发现经济上去了,钱包鼓了,但是教养没上去,所以才有中国游客在国外的各种丑闻。而国内各种缺乏教养的的情况更是比比皆是。
  俞敏洪说:“教养是什么?教养就是当你走到一群人中间,你的行为恰当得体,让人感到礼貌和愉悦。”
  我自己之前对教养也没有过多的在意,我自己的原则是尽量不打扰他人,不给他人造成麻烦。而有了孩子之后,我开始更加注意这个问题,因为我希望他成为一个有教养的人,而不是一个让人讨厌的人,孩子就像一面镜子,能够照出父母的诸多不足。没有哪个孩子天生懂得规矩,父母需要的是管好自己的同时也教会孩子。
  有一次我带孩子出去吃饭,他和几个玩伴在一起,玩得兴奋,嗓门就渐渐大了起来。我马上把他牵回来,跟他说,这是大家吃饭的地方,不能大叫。但是过了一会儿几个人就爬到隔壁桌边上的沙发座位的靠背上去了,这时我又去把他们叫回来,告诉他们不要打搅其他客人用餐,应该坐在自己的凳子上,否则我会动用终极处罚手段了(一个人去外边门口站着反思,需要的话我可以陪你,因为我没有教育好你)。
  对一个三岁多的孩子来说,是很难控制情绪和行为的,但是父母一样要管教好他们,当然不是在公共场合打骂孩子一顿,那样只会显得父母更没有教养。父母应该给孩子树立一个榜样,然后温和地告诉他该怎么做。
  当然,有的父母会说孩子太淘气,不听管教。那就要反省一下自己是否对孩子的规矩和自律教育存在问题。
  2
  当孩子犯了错或者惹了麻烦,我见过最多的借口就是“孩子还小,没事!”所以就有两三岁的孩子在我家仓库边上的墙上尿尿。我不能责备啊!因为孩子妈妈说孩子还小,不懂事啊!
  但是这个社会可不会这样容忍他的不懂事,所以我们会看到新闻上说,孩子用石头划停在路边的车,孩子妈熟视无睹,以致生气的车主直接把孩子踢飞。
  当孩子惹祸的时候,马上就用孩子还小来回应,这是对孩子的成长不负责的行为。要知道,你不教育孩子,总有人会狠狠教育他的。
  看到过一个母亲在网上发帖说:在餐厅吃饭,就因为儿子稍微调皮了一点就被打了一耳光!气得她一想起来就浑身发抖。原来,这位母亲带儿子去附近的餐厅吃饭,她儿子几次去骚扰吃螃蟹的邻桌,最后因为跑到隔壁桌上去抓螃蟹,被别人把手甩开后,动手打了这桌的人,结果被回打了。
  这个母亲愤愤不平的点大概就是我孩子小,调皮点很正常,你怎么能和他一般见识?可是不及时管束好自己的孩子,又是谁的问题呢?
  我记得小小鱼两岁多的时候,有一次在高铁上。他因为太兴奋了,要跟我玩游戏,每次玩赢了就哈哈大笑。前排的一个小哥哥因为要睡觉,无法忍受,于是对我说,“管好你的孩子!这不是你家里。”
  当时我跟孩子妈妈面面相觑,赶紧道歉。拿出绘本,帮孩子换一个安静模式,给他讲故事。此后带孩子出门我就更加注意了,尽可能不让孩子去打搅别人。
  孩子再小,总是要长大的。如果父母现在不好好地教育孩子,犯了错还期待大家的原谅,那么,当有一天他走出学校,走上社会的时候,就会有人代替你教育他。
  3
  我一直希望孩子明白:这个世界不是由你说了算,也不会因为你的任性而自动让道,成长是一件需要认真对待的事,你必须对自己负责,也要尊重身边的每一个人。
  我希望孩子记住:爸爸妈妈永远爱你,但是外面的世界很残酷,你必须主动成为一个有教养的人,才不会一次又一次被这个社会狠狠地教育。
  你讲的那些道理,为什么对孩子不起作用
  孩子个人对事物的理解决定着他的成长,而不是你讲的那些道理和唠叨!让孩子去承担后果,往往比说教要管用。
  1
  做了父母之后,我常常告诫自己,爱要有度,有些错误让他自己去承担。
  有一次儿子从冰箱里拿了一个鸡蛋玩,一不小心掉在了地上,蛋液洒了一地。我没有责骂,也没有讲道理,只是跟他说自己去清理干净。他说不会,满脸的不乐意。
  我就教他方法,告诉他先用纸吸,然后用抹布抹干净。那一次他自己小心翼翼地抹了很久。从那以后,他再也不去冰箱拿鸡蛋玩了。
  只有真正承担了自然后果,才会让孩子吸取教训,而这种办法比惩罚的效和孩子一起成长,是最好的教养果要好很多。
  所谓自然后果,就是孩子的行为直接产生的结果。比如孩子没有节制地吃零食,就会肚子疼。做事磨磨蹭蹭,就只能自己一个人下楼或者玩的时间会减少。破坏了东西,需要自己修好。扔东西发泄脾气,最后得自己去收拾残局……
  孩子一般不会犯同样的错误,如果他们自己承担了后果,往往会自己纠正自己的行为。
  很多妈妈说,我的孩子不刷牙,常常要逼才行;我的孩子不吃饭,要骂才行;我的孩子不做作业,要打才管用……
  为什么会这样?是哪个地方出了问题?
  往往是父母的教育方式出了问题。因为孩子已经习惯父母的这种管教方式。就好像你今天不这样来一下,就不舒服。
  心理学告诉我们,孩子生活中的首要欲望就是他的母亲为他服务,为他操心。所以孩子会千方百计地想着去控制母亲,获得关注。如果正面的行为没有得到足够的回应,那么反面的行为则能帮助孩子达到这个目标。这样一比,孩子肯定就会选择反面的行为。
  就拿刷牙这件小事来说,本来是为了保护孩子的牙齿,保证口腔卫生,减少患病的几率。如果能从最开始就告诉孩子刷牙的好处,并且教他怎么做,然后鼓励他的正确行为,这个习惯就很容易养成。而一旦孩子将这个作为控制母亲的行为,就复杂了,他们会谈条件,会想方设法逃脱,因为这样能控制你,而且好玩。
  吃饭也是这样,本来是简单的生理需求,很多时候却变成了一场家庭的心理战,形成恶性循环。
  除了给孩子爱之外,我们还需要让孩子去学会承担后果。只有这样,孩子才会成为一个有独立人格、敢于担当的人。而这个教育要越早越好,从两三岁就可以开始了。
  2
  很多时候,父母的过度保护让孩子失去了承受后果的机会,结果是孩子永远不会真正成长。而只有他们自己真正承受一次后果,才能刻骨铭心。
  记得有一次孩子的姑姑来家里,我们晚上说外出吃烧烤,儿子非常开心。这时妈妈跟他说烧烤不能多吃,吃多了会肚子疼。我看他是一个字也没听进去,满脑子是烧烤的美味。等到美味上桌,他果然是样样要来点。我并没有阻止他,而且他妈妈要阻止他的时候我也拦住了,我说让他吃吧,吃了就知道了。
  果然,第二天他捂着肚子跟我说:“爸爸,我肚子好疼!”
  “怎么回事?”
  “我也不知道!”
  “你昨天是不是吃什么东西吃坏了肚子?”
  “噢……”
  我想他是知道原因了。
  我给他吃药的时候跟他说:“你肚子里的小精灵今天罢工了。因为他们昨天晚上被太多的烧烤食品包围了。”
  这个时候跟他说才有用。他会因为教训而记住“烧烤食品不能多吃”。
  后来又一次我说带他去吃烧烤,他摇摇头说不去,还说:“烧烤食品吃多了肚子疼。”
  3
  很多父母说孩子不写作业,或者写作业的时候三心二意,总是出错。其实孩子就是在等着父母的关注和帮忙,产生了一种依赖……
  我记得我小的时候一回家就自己搬出桌椅写作业,对错自己检查,因为要自己面对老师。
  我有好几次被留扫教室,就是因为作业不认真。那时候我就跟家里人说我是玩去了,但是心里却暗暗下决心,不能总是被罚,我得认真。当我自己认识到了这种后果,才会真正产生动力去改错。
  还有不少的妈妈提到“孩子喜欢摔东西,发脾气时看见什么都摔。”那是因为孩子摔得过瘾,反正有大人给他收拾残局。
  我见过一个这样的孩子,她经常和儿子一起玩。有一次他俩因为一个玩具起了争执,小姑娘一怒,就提起自己的玩具箱子一扔,整个客厅里都是,接着她推翻凳子,踢翻垃圾箱。儿子在边上看着吓坏了。
  这个时候小女孩的奶奶来了,笑着说:“怎么又这样呢!等会打你啊!”然后就一个一个地去捡起来。
  很多父母像这个奶奶一样习惯于给孩子收拾残局,孩子在外面惹事或者犯错,家长忙不迭出面摆平。这种给孩子包干清理残局的行为,只会让孩子习惯于家长替他负责,永远也学不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了。
  孩子是很难控制情绪的,我们不能奢求一个孩子能够控制怒气,因为大人都很难做到。但是我们可以告诉孩子怎么去发泄自己的情绪。
  我记得儿子两岁多的时候,也曾拿起自己的东西丢,用这种方式来发泄不满和脾气。但是我不会打他骂他,只是告诉他自己去捡回来。而且很明确地告诉他,必须做!——你有犯错的自由,但你必须接受和承担后果。
  每次等他缓和了一点的时候,就开始去自己捡,如果有人想帮忙我会立即阻止。自己扔的东西自己捡,这个原则没有商量的余地。
  当孩子有了这个规则意识的时候,他就不会扔东西了。
  如今,他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脾气,生气的时候我会提醒他深呼吸。如果很生气,可以去冷静一下。特别是读了《杰瑞德冷静太空》之后,他和我都知道人需要一个地方来帮助自己冷静一点。而《生气的亚瑟》则帮他了解了脾气造成的伤害,明白生气会伤害自己,也会伤害最亲的人,甚至伤害无辜的地球。
  4
  孩子的成长,是父母的一次修行。面对犯错的孩子,我们不能只是发火惩罚,而是要控制自己的脾气,平和地帮助孩子,只有你真的够强大了,才能接纳并且引导孩子去承担后果。
  我们爱自己的孩子,想给孩子遮风挡雨。但是很多时候,让孩子去承担一些后果反而能让他更加坚强勇敢,并从中学会自律。
  只有自己去试错、犯错,才能吸取到教训和经验,才能真正地成长。而这是父母的爱取代不了的。要知道,终有一天孩子会跟我们分离,去过自己的生活。这样的爱,谁又能说不是深沉的呢!
  
  妈妈,你生气的样子真可怕
  1
  有一个妈妈说:“看着儿子做事慢,心里就觉得窝火,每次都忍不住吼他一顿。但是吼完之后就非常后悔。儿子有一次睡前跟自己说‘妈妈,你生气的样子真可怕,’我是瞬间泪奔,心疼儿子成为了自己情绪爆发的出口。”
  很多父母都有这样的感受,其实孩子很多时候是无辜地充当了父母情绪的出气筒。
  在坏脾气的控制之下,我们往往忽略了事件的本身,反而任由伤害一步步升级。在大部分吼妈的反省中,可以看出一个共同的情形:孩子本身没错,往往是父母的情绪失控而已。
  除了愤怒发脾气,我们还能选择什么样的方式呢?
  2
  自从做了爸爸,我发现自己最大的进步不是学会如何带孩子,而是自己的脾气变好了。我本身是一个比较急躁的人,从小就跟一个脾气急躁的奶奶生活在一起。她如今快80了还是一个很急躁的人。
  有了孩子之后,会不自觉地想起很多自己小时候的经历。我常常会想起爱发脾气的自己在记忆的原野里哭泣呐喊的情形,而如今发起脾气的样子跟小时候一模一样。
  没有成长起来的父母,几乎都是这个样子,又如何能帮助孩子管理好情绪呢?
  记得很多次,面对孩子哭闹或者执拗的时候,我脑海里都会不自觉地冒出一些打骂孩子的想法,整个身体就像一座火山正待爆发。幸好,我都努力让它熄灭了。
  有一次,孩子穿衣服的时候袖子拔不出来,一着急就哭了起来,我劝说无效,帮忙也无效。看到这样的情形,可能大多数人都会觉得是孩子无理取闹。
  但我努力控制住情绪,让他先平静下来,再教他如何翻袖子。在秩序敏感期的时候,每次出门,他必须先穿好鞋子,然后我穿鞋子。假如我先穿了鞋子,那就如同捅破了马蜂窝一样。我知道这时发脾气、打骂恐吓当然能镇住孩子,可是这样的镇住有什么意义呢?我仅仅是想要一个安静的孩子么?不如把鞋子脱了,坐在那等他先穿好。既然不是触犯原则的任性,何须发脾气呢?
  当然,很多父母都会说,自己发脾气是有理由的:
  孩子不可理喻,我得治治他。
  太让我失望了,又没做好。
  总是一错再错,没记性。
  说话不听,发脾气才听。
  我是为了孩子好,打是亲,骂是爱。
  ……
  可是吼了一通之后,发现结果无非这几种:
  孩子变得非常温顺听话,乖乖地听自己的指挥,让他干什么就干什么。
  孩子被吓傻了一样地站在那儿,小小的眼睛里全是惊恐。
  大哭起来,偏偏跟你对着干,甚至学你的样子发脾气,踢打家里的宠物或者砸掉心爱的东西。
  还有一种是没任何的反应,对父母的脾气已经习惯,早已置若罔闻。
  这样的教育有什么效果呢?
  3
  我们常说孩子是天使和恶魔的结合体,为父母者又何尝不是这样?心理学认为,每一个大人心中同时藏着父母(Parent)、成人(Adult)与孩童(Child)三种分身。而常常发脾气的父母,就是一个容易被“孩童分身”控制的大人。
  当我们亲昵地抱着我们的宝贝,看着他们安睡的样子,内心是非常满足的。他是我们带到这个世界上的,我们需要给他们所有的爱,也觉得自己什么都可以给。这个时候,我们是爱孩子的父母。
  当我们面对困难,总是能从容地处理,给予孩子生活上的指导和建议,这个时候我们是一个成人,这也是我们最基本的样子。
  但是当我们被孩子的行为点燃怒火时,我们内心变得焦躁,往往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我们有一种挫折感,有一种手足无措的失败感。
  如果是在其他地方遭到打击重创,我们可以躲起来哭一场,或者找朋友倾诉,但是面对着自己的孩子,我们往往就会用吼骂来发泄情绪,来震慑孩子,要求他们按照我们的要求做。这个时候,我们心中那位“孩童分身”就冒出了头。
  所以,我们大部分的暴躁状态其实就是因为被自己这个孩童分身左右。
  4
  父母的平和情绪是孩子心灵自由的天空。如果你是五彩斑斓的,那么他的世界就是五彩斑斓的;如果你总是黑乌云叠加,暴风雨不断,那么他的世界就是风雨不断的;如果你平和,他就会平和,能自由地呼吸,自信地成长;如果你专制,他就会战战兢兢,胆小谨慎。
  母婴关系心理研究者李雪说:当你控制不住想要对孩子歇斯底里的时候,可以有两个选择。
  一个是自欺欺人:我这是教育孩子,为孩子好啊。
  一个是自省:我的内心有很多愤怒痛苦需要被觉知,需要被疗愈,我也曾经被父母这样伤害,这是我们家族代代相传的业力,我愿意经由亲子关系认识自己,成长自己。家族的不幸轮回,且让我承担,且于我终结。
  我们会发现很多家庭里,父母的情绪不稳定,往往会影响孩子的情绪。很多人生活在一个充满打骂紧张的家庭氛围中,幼年就想着逃出这个牢笼。可是成年后,特别是自己有了孩子时,又发现很多童年时打在身上的印记又出现了,在影响着自己的孩子。
  所以必须有坚定的决心,于我终结。
  如何终结?需要我们进行长期的情绪管理。
  首先要认识到这种带着脾气的教养是无效的教养方式,反而会伤害孩子。有了这个认识才能真正愿意去改变。
  5
  每个人都需要一个心理的冷静空间,不是说给自己划定一个现实的区域,而是给情绪一个释放的空间。
  当我们的脾气上来的时候,不要被这戾气所控制。不妨去另外一个房间,或者去阳台透一下气,将拧巴的事先搁下,深呼吸,想一想美好的事情。
  不要总是觉得孩子问题如何大,不妨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多问几个为什么。
  “他尽力了吗?”
  “是不是我的要求有点高了?”
  “是不是我没有弄清楚真正的原因?”
  “是不是我自己做得过分了?”
  当有了一个这样的心理冷静过程,很多时候我们的理智又会回归,就能以一个“成年父母”的状态去跟孩子心平气和地谈一件事,而不是在“孩童分身”冒出头的时候,像个孩子一样,肆无忌惮地彼此伤害。
精彩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