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就是要细分垄断pdf下载

创业就是要细分垄断百度网盘pdf下载

作者:
简介:创业就是要细分垄断
出版社:文化发展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7-05-01
pdf下载价格:0.00¥

免费下载


书籍下载


内容介绍

编辑推荐

  ☆李开复、傅盛、汪华给创业者的内训精华全面公开
  创业界的“黄埔军校”——创新工场领办的创业辅导项目,起内训精华全面公开
  ☆互联网创业下半场的机会点:抓住细分市场,成为垄断者
  创业是一将功成万骨枯,互联网时代的商业模式只有两种——增长和垄断。创业公司唯有找到一个潜力巨大的细分市场,通过快速增长占据垄断地位,才可能成为尖端的5%。
  ☆建立细分垄断三步曲:发现机会市场,实现跨越增长,建立竞争壁垒
  首先,选择一个充满变化和机会的市场,这个市场原来的壁垒正在消亡,新的壁垒还未建立;然后,找到自己的突破点,实现跨越式大规模增长;后,建立起自己的壁垒,应对巨头以及其他创业公司的竞争,撬动更大的市场。
内容简介
  对各方面资源极为有限的创业公司而言,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立下来的第一步是:成为细分市场的垄断者。不管是资本还是尖端人才,追逐的永远是行业里尖端的企业,第二名毫无意义。
  首先,要精准定位潜在市场。这个市场的需求仍没有被满足,并且潜力巨大。其次,抓住时代和行业的红利,通过高速增长实现“小垄断”,抢滩登陆。后,在细分领域里建立起自己的竞争壁垒,应对巨头和竞争对手的复制,去扩展更大的市场,从而扩大公司的规模和竞争力。
  在这个过程中,创始人必须反复思考:自己的突破点在哪里?为什么自己的团队能赢?细思快打,过关斩将。
作者简介
  李开复博士 创新工场董事长兼执行官
  李开复博士于2009年9月在中国北京创立创新工场,出任董事长兼执行官,以及创新工场开发投资基金的执行合伙人。在创业之前,他曾担任谷歌公司全球副总裁兼大中华区总裁、微软公司全球副总裁。李开复博士于1998年创办微软中国研究院(后更名为微软亚洲研究院),也曾担任SGI公司互联网部门副总裁兼总经理、Cosmo软件公司总裁、苹果公司交互式多媒体部门副总裁。
  汪华 创新工场联合创始人/管理合伙人
  汪华毕业于美国斯坦福大学,获得MBA学位。2006-2009年底,汪华供职于谷歌中国商务发展总部,创建了谷歌中国的优质广告网络,并从零开始达到年度运行八千万美元的营销额。加入谷歌之前,汪华合作创办了银达科技有限公司,到2008年底年营业额达到了一千五百万美元。
  傅盛 猎豹移动CEO
  傅盛于2003年加入3721公司。2005年加入奇虎360,带领团队打造了安全类软件360安全卫士。2008年加入经纬中国任副总裁。2009年出任可牛影像CEO兼董事长。2010年11月,金山安全与可牛正式合并成立独立公司,傅盛出任金山网络CEO。2014年3月,金山网络更名猎豹移动公司,傅盛出任猎豹移动公司CEO。
目录
版权信息
序言
第一章 互联网创业基本法则:成为细分市场垄断者
创业是一将功成万骨枯,平均值毫无意义
资本追逐幂定律,VC赌的是超级冠军
垄断才是互联网创业的核心
顶尖人才决定企业成败
第二章 创业就是奔着垄断去的
互联网创业的本质
垄断是获得高市值的唯一方式
如何做到“小垄断”
第三章 创业公司到底做什么
“小垄断”怎样建壁垒
作为一个创始人,我们到底该忙什么
第四章 与众不同是最好的经济回报
与众不同的战略是从0到1的基石
火车头战略三步曲
后记
前言
  序言
  李开复
  创新工场董事长兼执行官
  创业的路途是充满挑战的,创业者也是非常孤单的,很多事情要自己扛着。每一个创业者也是有短板的,在某些领域是缺乏经验也缺乏资源的,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山峰与深坑。要翻过去、跨过去,还是绕过去?有没有时间绕过去?采用什么方法、借用什么工具,可以快速、省力地翻越或跨越这些艰难险阻?全部靠自己单打独斗、摸索实验肯定不是佳答案。
  其实,除了理想、胆略、眼光、术业有专攻、个人魅力以外,创业者需要的资源就是创业成功的投资人作为导师,为创业者们投入时间、金钱与指导,还有同领域、跨领域创业者之间的合作与联盟。
  创新工场为创业者设计的公益训练营,通过兄弟会、群英会、新锐营的形式,每年招募、招集互联网领域的创业者成为训练营成员,再找来真心的导师——非常愿意并能非常客观地面对面解答学员面临的问题,对创业过程中必须面对的战略方向、融资架构、产品定位、品牌塑造、企业文化、人才激励、用户运营、危机公关、财税筹划等重要课题做深入讲解和分析。通过实战案例的互动与碰撞,让学员为自己的创业项目找到实用的方法和方案。
  学员在几个月的时间里,通过学习与训练,可以把产品做得更好,把公司管理得更好。通过向导师、投资人的项目展示及深度交流,学员能够获得与投资人的紧密连接和精准投资,拿到更高的估值和更好的融资。学员之间则通过几个月在一起的学习、互动、沟通,结下了兄弟友谊,建立了合作共赢通道,彼此扶持,共同成长。结伴而行,创业路上不再孤单。
  但是中国这么大,创业者这么多,大众创业已经兴起,更多的创业者还在孤单前行。怎样让没有来到创业训练营的创业者也能受到启发、获得帮助,这本书就是我们为创业者打造的一个工具,也是我们对创业生态圈贡献的一份力量。
  在这里,我、汪华以及傅盛针对创业公司如何确定战略、方向的根本问题讲出了我们的方法和看法。我讲了创业领域里的一条重要规律——幂定律,幂定律是创业过程中融资、战略、人才各方面都存在的定律。了解这一定律,才有机会在创业一开始就成为垄断者,从非常小的专注点做起,并在垄断形成后快速扩张,做大一个潜在的市场,成就一家伟大的公司。
  汪华讲的“从小垄断到大垄断”告诉我们,互联网时代垄断有多重要。今天创业环境下的市场,具有扁平、混乱、变化的特征,因为互联网的进入,原来不可能产生垄断的领域现在变得能够产生垄断了。创业者就是要做“天下大乱”中的“农民起义军”,趁势而起,抓住新垄断产生的时机,建立壁垒,快速增长、快速扩张,直至垄断整个市场,实现从小垄断到大垄断的完美目标。汪华也告诉我们建立垄断的要素、方法和步骤,从哪些维度去建立垄断,怎样借助杠杆的力量实现真正的大垄断。
  创业公司要追求差异化,依靠优秀的战略、严密的执行力取胜。傅盛通过亲身经历的实战案例总结出了战略三步曲:预测、破局点、all in(全力而为),以及过程中的操作方法,听过、读到的创业者一定会获益匪浅。
  为梦想艰苦奋斗的创业者们,可以阅读学习这本根据创业训练营授课内容及案例分析呈现的实战手册,或者关注创新工场举办的“新锐营”及创新工场、真格基金、隆领投资举办的“群英会”,通过报名、筛选、面试、录取等流程,就可能成为与导师面对面、与同学兄弟情的光荣学员了!
精彩书摘
  在这个互联网时代,我们会发现读书的必要性正在消失,因为互联网简直就是一部大百科全书。一搜即得,什么知识都有,而我们越来越沉浸于用手机去连接互联网求知。但是这几年,我心中有个界线越来越清晰,就是在互联网上求知和退回书斋中去读书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求知领域:在互联网上,我主要是想了解这个世界有什么新东西,朋友圈里面什么样的文章在刷屏,哪个微信公众号又推出了一篇我没有见过的文章,这是往前去求知;但是,一旦回到书斋中,往往是往后去求知。
  对我来讲,阅读这件事只有一个清晰的目的,就是利用我此生所剩不多的时间,去搞清楚我这个生命到底是从哪儿来的。
  作为一个现代人,举目四望,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花花世界,物质生活极大丰富,我们也都知道,这背后有科技、政治、社会、经济各种各样的力量在支撑。但是,所有这一切都建立在一个东西上面,那就是特定时代的“观念地层”。人类文明史的发展正是伴随着观念的生成过程,下一个观念体系是叠加在上一代的观念体系上的。没有下面的基础,上面的东西决计不会发生。
  我曾经听过一个说法,数字0是人类伟大的发明之一。刚开始,我也不理解,后来才恍然大悟,如果没有这个0,什么现代数学,包括建立在现代数学上的物理学,以及我们今天所有的工业文明,全部都不会存在。
  发明0为什么难?因为我们发明任何一个符号,都是指一个东西,而0意味着什么都不指。为什么这个数字只有印度人能发明出来?因为在印度哲学中有一个空或者无的概念,所以只有印度人能发明0。
  也就是说,往往只有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国家、特定的圈层里的人,才有机会构筑一个观念地层,把整个人类文明往上抬升一大截。但是请注意,不是每一代人都能这样幸运。
  牛顿和他那一代人构筑了一个观念地层,没有那个观念地层,现代社会根本就不会发生。牛顿之后,一直要等到两次世界大战前后,也就是爱因斯坦那一代人出来,才能够构筑下一个地层。这中间的好几百年时间,科学家们在干吗?他们也有非常丰硕的成果,但是本质上都是牛顿这个地层上长出来的东西,没有决定性的突破。
  理解了这个观点,我们就可以解释,为什么牛顿身上有一个看起来很奇怪的东西。我们可以算一下,他出生于1642年,到了1666年,他24岁的时候,几乎已经搞完了他的所有重大发现,后来都是一些零零星星的突破。他老人家活到84岁,后来的60年都比不上24岁这一年的质量,为什么?不是牛顿堕落了,而是历史的观念地层的突破仅仅有这样一个小窗口。他倾尽才智也只能完成这样的突破,后面更大的突破得再等上好几百年。
  这不是什么真理,只是一个视角—一个观察人类文明史或者科技史的视角。从这个视角出发,后面得出来的结论可就不一样了。比如,对科技的未来,你到底是悲观还是乐观?以前,我们介绍过一个观点,是乐观的,叫2046奇点来临。就是科技发展是一马平川的,它会越来越快,到2046年就会迎来一个奇点,此后就是科技大爆发。这是乐观的观点。
  但是,在美国也有一派悲观的观点,它的名字叫“低垂之果”。什么意思?我们这一代人好像科技也很发达,但是我们所有的成果都建立在一个观念地层上面。这个地层是由“二战”前后,冯·诺依曼、图灵他们那代人构筑的,他们创建了计算机的基础原理。我们现在所有的东西看起来眼花缭乱,其实都没有突破那个基础原理。我们都在吃他们栽种的果子,而且是低垂之果—这棵果树上有很多果子低垂下来,我们伸手就可以够着。但是,这些果子吃完之后,再往上够就难了。如果想要有巨大的突破,不知道要等多少年才能构筑起下一代的观念地层。所以,持这一派观点的人认为,美国的繁荣快要到头了,所有的低垂之果都快吃完了。
  这只是一派观点而已。我介绍这派观点,其实只想说明,人类的精神世界是一个层累结构。不管我们现在认为什么是正确的,从对和错的角度来看自由、民主、法制、私有财产、市场经济这些东西,其实太浅了。要深知,我们是站在人类的一个观念地层的顶端。每一个我们确认的观念,都有它逐渐发育的过程。换言之,它并不是天然正确的东西。
  这就是在互联网时代仍然热爱阅读的人的优势,别人只知道什么是对的,而热爱阅读的人可以往下看,不仅知道什么是对的,而且知道它是什么时候才变得对的。这就让我们一边品尝知识的果实,一边可以避免知识带来的傲慢。
精彩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