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基础阅读书目·林汉达雪岗·修订版全10册套:中国历史故事集pdf下载pdf下载

小学生基础阅读书目·林汉达雪岗·修订版全10册套:中国历史故事集百度网盘pdf下载

作者:
简介:本篇主要提供小学生基础阅读书目·林汉达雪岗·修订版全10册套:中国历史故事集pdf下载
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05-01
pdf下载价格:0.00¥

免费下载


书籍下载


内容介绍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7-14岁

  中少社的看家书,
  几代青少年的历史读物
  半个世纪以来畅销不衰
  语言大师、编辑大家联袂推出
  它是一部优秀的历史读物
  也是一部优秀的语文读物
  入选了小学生基础阅读书目
  读了它,你会分分钟爱上历史
  “这是一部堪称‘传世名作’的历史故事集,可惜只写到西晋。”许多读者读完林汉达先生的《中国历史故事集》,总是不无遗憾地说。
  《中国历史故事集》没看够?续集来了!
  雪岗先生在续写的时候,方法上也做了些出新。
  1.选材。在以军国大事为主选的前提下,续书也选了一些经济、思想、学术、科学、文学、艺术方面的故事来讲,而且都与政事挂钩相连,不显突兀。对皇帝与后妃、子女、亲友和宦官、宫女的关系及宫廷生活也有适当讲述,并揭示了这些“家务事”给国家命运和民众生活带来的影响。这些内容在前几种里,几乎没有。续书这样来选材,不但使得全书内容丰富多样,也更全面地深刻地反映了古代社会的面貌。
  2.写法。续书坚持“串珠式”叙述方法,把各类故事有机地联系起来,始终不断线。同时考虑到要加大信息和情节的分量,又采取了一些新的处理方法。一是考虑到有些故事发生时间重叠,运用了倒叙、插叙、追记、伏笔、预告等方法,使之前后呼应,脉络清楚。二是在讲历史真情之后,也把一些民间传说加以介绍,以分清真伪。如瓦岗起义与瓦岗英雄传奇、杨业与杨家将传说、宋真宗宠刘娥与狸猫换太子、包拯与包公案、施世纶与施公案、乾隆帝封容妃与香妃传说等等。三是增加多条页下注释,对一些有关的知识和结局补充说明。如在《清朝故事》的结尾处,用了4个长注释,介绍了清末一些风云人物在民国的结局,堪称新颖。四是引用名家诗词和文章名段,展示人物风采和成就。前几本中引用过一些民歌民谣,并翻成了白话。而续书引用的作品是原文,不翻译。原因很明显,这些名家之作都是经典,翻成白话一是很难,二是容易弄巧成拙,应以欣赏原文为妙。
  这次续写,还有一个较大的突破,就是尝试了多线平行穿插方法。前几种的每节中,无论讲多少情节,都是以一个为中心,沿着一条线推进。但在续书中,因为有些大事发生在同一时期,又必须写到,或是几件事难分主次,字数篇幅又有限,就采用了把它们写在一节里,穿插均衡讲述的方法。因为交代清楚,读下来丝毫不觉乱,反而很有层次感,使读者了解了同时期的几件大事。像五代的更迭和契丹南下;元朝九帝争位;明成祖征北、迁都、寻侄;南明的抗清与内斗;康熙帝巡视黄河、与俄国谈判边界、亲征噶尔丹等,就是这么写的。
  3.语言。以口语化语言为主,也适当用书面语,因为有些知识和事物,用口语词汇无法准确表达。这是林汉达先生的做法,也是雪岗先生的做法。语言是灵活的,多变的,发展的,又要能创新。口头语更是如此。除了运用传统的口语句式和词汇以外,续书还较多地使用了近年来活跃在民间的新句法和新词汇,也有的是作者的自创。但是那些滑稽庸俗的网络语和手机语,是被拒之文外的。
  续书语言的另一个发展是语速和断句。为适应现代读者的阅读习惯,也因为情节容量增大,续书讲故事的节奏要比前几本紧凑,情节转换要快些,很少有在一个情节上或一个场面上,写很长的对话和反复交代。句子尽量贴近口语的语气,十个字以内的短句较多,有些甚至是单词为句。标点的使用也很灵活,往往根据语气的要求断句或连句。
  “语言是心灵的窗户,也是一支画笔;历史是社会的镜子,也是一把梳子。这些都将在书中给读者实实在在的感受。”我们通过语言讲述历史,通过历史来认识古代社会。相信,这套书能使你分分钟喜欢上历史。

内容简介

  《中国历史故事集》是一部连续的历史故事集,从周朝东迁一直讲到辛亥革命成功,民国建立为止,前后两千多年。
  由林汉达先生编著的前5册,从周朝东迁一直讲到晋朝统一全国为止,前后一千零五十年。由雪岗先生编著的后5册,从西晋灭吴续写,一直写到帝制归终,民国成立,共一千六百多年。全套书的目录以4字形式呈现,许多都是成语,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讲,这也是本成语故事集。本书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念起来很顺口,读着就跟听故事一个样,所以不但是一部优秀的历史读物,还是一部优秀的语文读物。
  中国的历史悠久、深厚,那么多人物和事件,要给少儿读者讲起来的确不容易;要让他们有兴趣看,能够明白、记住更是个难事。林汉达先生在书里,没有就事论事地照搬正史去讲历史,而是从春秋到清朝这两千多年的历史里,精心选择出数百个故事,讲给小读者听。这些故事里既有人物又有事件;既有金戈铁马、波澜壮阔的战争大场面,也有绵里藏针、斗智斗勇的小细节,方方面面,把这段历史中,少年儿童应该了解知道的人物和事件,都囊括在里面。读者通过这些故事,就能了解这段历史的基本概貌,激起他们想进一步了解和学习中国历史的愿望。正像一位网友说的那样,许多人就是通过读《中国历史故事集》这套书,才喜欢上历史,甚至选择学习历史专业的。《中国历史故事集》是他“见到的棒的历史普及读物”。

作者简介

  林汉达先生(1900—1972),浙江慈溪人,著名的教育家、语言文字学家和历史学家。1924年毕业于上海之江大学,1937年赴美科罗拉多州立大学学习,攻读民众教育系并获硕士学位。1945年底,与马叙伦等共同发起成立中国民主促进会,当选为常务理事。建国后,历任燕京大学教授、教务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副部长等。林汉达先生从上世纪20年代起即从事研究和写作,著作丰富,涉及面广,颇有影响。教育方面的著作有《向传统教育挑战》、《西洋教育史讲话》等;文字改革方面有《中国拼音文字的出路》《中国拼音文字的整理》等;通俗历史读物有《上下五千年》《东周列国故事新编》《前后汉故事新编》《三国故事》等,共达六十余种,是一份极其珍贵的文化遗产。特别是他的通俗历史读物,深受几代青少年读者的欢迎。


  雪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因为根据林汉达遗稿《三国故事新编》(50万字)写了《三国故事》(8万字),被称为小林汉达;著有《祖先的遗产》《漱玉清芬李清照》《荀子·评注本》《雪岗文集》《名著情览》等。2011年到2014年,写了《晋朝南北朝故事》《隋唐故事》《宋元故事》《明朝故事》《清朝故事》,使《中国历史故事集》得以完成。

精彩书评

  ★我当初写中国历史故事的动机只是想借着这些历史故事来试验通俗语文的写作。在写作过程中,越来越感觉到我国的历史故事实在丰富,内容也真有价值,有必要而且有可能用现代口语翻译或改写出来,让一般不大接触古文的读者也可以自由阅读。
  ——林汉达(语言学家、教育家)

  ★编作者打算把我国历史,从古到今,编一套《中国历史故事集》,一个时代编一本,一共编十来本,这是一个伟大的计划,值得欢迎的计划。
  ——吴 晗(历史学家、社会活动家)

  ★这部书念起来很顺口,读着就跟听故事一个样,所以不但是一部优秀的历史读物,还是一部优秀的语文读物。
  ——叶至善(出版家、编辑家)

  ★在与这套书结缘以后,我从没有忘了它,同事们也希望它有个圆满结局。语言是心灵的窗户,也是一支画笔;历史是社会的镜子,也是一把梳子。这些都将在书中给读者实实在在的感受。
  ——雪 岗(编辑家、通俗读物作家)

目录

春秋故事

战国故事

西汉故事

东汉故事

三国故事

晋朝南北朝故事

隋唐故事

宋元故事

明朝故事

清朝故事

精彩书摘

  《中国历史故事集:战国故事(修订版)》:
  这三家大夫早就知道智伯瑶想独吞晋国。他所说的“公家”,其实就是“智家”。可是他们三家心不齐,没法跟智伯瑶闹翻。智伯瑶派人去向韩康子要一百里的土地和户口,韩康子如数交割了。智伯瑶派人向魏桓子要一百里的土地和户口,魏桓子也如数交割了。智伯瑶就这么增加了二百里的土地和户口。跟着,他又派人去找赵襄子,要一百里的土地和户口,赵襄子可不答应。他说:“土地是先人的产业,我怎么也不能送给别人。韩家、魏家他们愿意送,不干我的事,我可没法依!”来人回去把赵襄子的话向智伯瑶报告,智伯瑶气得鼻子呼呼地响。他让韩、魏两家和自己一同发兵去打赵家,还答应他们灭了赵家之后,把赵家所有的土地和户口三家平分。
  公元前455年,智伯瑶自己率领中军,韩家的军队担任右路,魏家的军队担任左路,三队人马直奔赵家。赵襄子知道寡不敌众(寡gu酋),就带着赵家的兵马退到晋阳(在山西太原)城里,打算在那儿死守。这个晋阳城是赵家最坚固的一座城。当初由赵家的家臣董安于一手经营,里面盖了很大的宫殿,宫殿的围墙内部全用苇箔、竹子、木板做成,外面再用砖和石头砌上。宫殿里的大小柱子全是上等的铜铸成的。所有的建筑又结实又好看。董安于之后,赵家又派家臣尹铎治理晋阳城。尹铎注意减轻刑罚,减少官差,因此很得人心。赵襄子一见晋阳城很严实,粮草又充足,老百姓也乐意跟他在一起,他就放心多了。
  没有多少曰子,三家的兵马就把城围上了。赵襄子吩咐将士们坚决守城,不准交战。每逢三家攻打的时候,城上的箭就好像雨点似的,刷刷地落下来,让智伯瑶他们没法打进去。晋阳城就这么仗着弓箭守了半年多。可是箭都使完了,怎么办呐?赵襄子为了这个,闷闷不乐。他手下的谋士张孟谈对他说:“听说当初董安于在宫殿里准备了无数的箭,咱们找找去。”这一下可把赵襄子提醒了。他立刻叫人把围墙拆去一段,果然里面全是做箭杆的现成材料。又拆了几根大铜柱子,铸成无数的箭头。有了这么多的箭,再使几年也使不完。赵襄子叹息着说:“要是没有董安于,如今上哪儿找这么些兵器去?要是没有尹铎,老百姓哪儿能这么不怕死地守住这座城呐?”三家的兵马把晋阳城围困了两年多,还没打下来。到了第三年,有一天,智伯瑶正在察看地形的时候,看到晋阳城东北的那条晋水,心里就有了主意了:晋水是由龙山那边过来,绕过晋阳城往下流去;要是把晋水一直引到西南边来,晋阳城不就淹了吗?他就吩咐士兵们在晋水旁边另外挖一条河,一直通到晋阳城,又在上游那边造了一个很大的蓄水坑。在晋水上筑起坝来,拦住上游的水。这时候正赶上雨季,一连下了几天大雨,蓄水坑里很快就满了。智伯瑶叫士兵们开了个豁口(豁hu6),大水就直冲晋阳城,灌到城里去了。不到两天工夫,城里的房子多半给淹了。老百姓跑到房顶上和高地上避难。竹排、木头板子都当了筏子。烧火、做饭都在城头上。可是全城的老百姓宁可淹死,不肯投降。
  赵襄子叹息着对张孟谈说:“民心固然没变,可要是水势再高涨起来,咱们不就全完了吗?”张孟谈说:“我总觉得韩家和魏家决不会甘心情愿地把自己的土地让给智家。他们也是出于无奈。依我说,主公多准备小船、竹排、木筏子,再跟智伯瑶在水上拼个死活。我先想办法去见韩康子和魏桓子,探探他们的口气,也许会有办法。”赵襄子当天晚上就派张孟谈偷偷地去跟两家相商,约他们反过来,一同去打智伯瑶。要是韩康子和魏桓子能够同意的话,赵襄子就有救了。
  第二天,智伯瑶命令下来,叫韩康子和魏桓子一同去察看水势。他指着晋阳城挺得意地对他们说:“我用不着交战就会得胜,我能够叫这条晋水替我消灭赵家。你们看,晋阳不是就快完了吗?早先我以为晋国的大河像城墙一样可以拦住敌人。照晋阳的情形看来,水能灭国,大河反倒是个祸患了。你们看看:晋水能够淹晋阳,汾水就能淹安邑(魏家的大城,在山西夏县西北),绛水也就能淹平阳(韩家的大城,在山西临汾南)。是不是?哈哈哈!”韩康子和魏桓子连连答应着说:“是,是,是。”智伯瑶见他们答话有点慌里慌张,好像挺害怕的样子,自己才觉得说漏了嘴。他忙赔着不是说:“我这个人哪,是个直心眼儿,有一句说一句,你们可别多心!”他们两个人又点头哈腰地说:“是,是!您是顶天立地的英雄。我们能够跟着您,蒙您抬举,真是非常荣幸了。”他们嘴里尽管这么说,心里可恨透了智伯瑶,决定要跟着赵襄子干了。
  第三天晚上,约莫四更天,智伯瑶正在自己的营里睡着,猛然间听见了一片喊杀的声音。他连忙从卧榻上爬起来,衣裳和被子已经湿了,兵营里全是水。
  他还以为堤坝开了口子,大水灌到自己营里来了,赶紧叫士兵们去抢修。不大会儿工夫,水势越来越大。
  智伯瑶的家臣豫让(豫带着水兵,扶着智伯瑶上了小船。
  智伯瑶在月光下回头一瞧,就见士兵们在水里一起一沉地挣扎着,这才明白敌人把水放过来了。正在惊慌不定的时候,四面八方都响起了战鼓声。赵家、韩家、魏家三家的士兵都驾着小船、竹排、木筏子,一齐冲杀过来,见了智家的士兵就连打带砍,一点儿不放松。当中还夹杂着喊叫的声音:“别放走了智伯瑶!拿住智伯瑶的有赏!”智伯瑶对豫让说:“原来那两家也反了!”豫让说:“别管他们反不反,主公赶紧杀出去,上秦国去借兵!我留在这儿破出死命对付他们。”说着,他跳上木筏子,杀散敌人,叫大将智国保护着智伯瑶逃跑。
  ……


《中国历史故事集:宋元故事(修订版)》:
  当了宋朝开国皇帝的赵匡胤,老家在涿郡(在河北涿州),他可是生在洛阳的一个兵营里,那地方叫夹马营。他爸赵宏殷老早出来当兵,在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四代都是禁军的军官。赵匡胤从小跟父亲过日子,虽说念了几年书,最喜欢的还是习武打仗,骑马射箭的本事叫他练绝了。二十岁那年,他出外找事做,半道上碰上了在地方当防御使(军事长官)的王彦超,想起王彦超和老爸是好朋友,他就求人家收留他,当个小军官什么的。哪承想王彦超没掩这根弦儿,给了几个钱,就打发他走了。赵匡胤到了河中(在山西蒲州)一带,听说后汉的郭威在这儿招兵买马,赶紧去投了军。郭威看他武艺不赖,过不久提拔他当了军官。他和郭威的养子柴荣混得挺熟,柴荣把他调在自己手下当差。往后就甭提了,郭威、柴荣成了皇帝,赵匡胤哪能不受重用呐?他当上了禁军的头儿,机会就跟着来了。
  赵匡胤在郭威、柴荣手下打仗这些年,心气儿直往上提。他寻思着,当下武将夺权当皇帝多容易啊!郭威还不是让底下人把黄旗子往身上一披,就改朝换代了吗?他行,我怎么就不行呐?这么一想,他就有了当天子管天下的念想。恰巧柴荣突然死了,新皇帝太小,明摆着不顶事。赵匡胤不想错过机会,就这么发动了陈桥兵变,建立了自己的宋朝。
  眼下宋太祖最发愁的,是各地节度使认不认自己这个皇帝。他们有兵权,要是再闹腾起来,江山坐不稳不说,天下就没安定的时候了。稳定人心顶要紧,他一方面优待柴氏家人,把后周的官员全都留下来,给将领们升官加赏,一方面留心人家对自己的态度。
  有一天,宋太祖开宴会和大伙儿喝酒,一眼看见王彦超也在,就斜瞅着他说:“那年我去投靠你,你怎么不把我留下呐?”王彦超心里一惊,可还沉得住气,忙跪下说:“我那会儿就是个刺史一类的官儿,IJ\',~JL里哪儿能游得开大龙呐?假如我真留了您,您还会有今天吗?这是天意呀!”几句实话,逗得宋太祖哈哈大笑。
  像王彦超这样服管的,宋太祖对他们挺放心。可有些将军,和后周皇家关系那么好,就得防着。他派使者去各地探探动静,果不其然,有些地方将领正打算起兵闹事呐!挑头是昭义节度使李筠。李筠驻军在潞州长治),离汴京不远。他又是个老资格,谁都让他三分,宋太祖也是格外留神。朝廷的使者见到李筠,传达了新皇帝的命令,还加封了官职,可他满脸结了冰似的,没一点儿热火气儿。手下人劝了一会儿,他才不得已拜了拜。可接下来开宴会招待使者,李筠让人把郭威的画像挂出来,还跪下去哭天抹71111。
  这不是明摆着不认新皇上吗?手下人忙对使者说:“我家大人喝醉了,失了礼,您可干多心。”使者回来报告了宋太祖,宋太祖赶紧就调兵遣将,做了防备。他下令把李筠的长子李守节调进京城,让他当守卫皇宫的官,好像很重用似的。李筠明白,这是要把自己的儿子当人质,也就将计就计,派儿子进了京,指望他做内应。李守节进京拜见皇帝,没想到宋太祖劈头盖脸地问他:“太子,你干什么来了?”李守节慌了,说:“皇上这话让我不明白。”宋太祖说:“有什么不明白的?你爹的心思我早看出来了,你回去告诉他,现在我是国主,他就得守点儿规矩,不然我就不客气了。”李守节跑回潞州,把宋太祖的话告诉李筠,哭着劝他说:“当今皇帝很英明,您千万别跟他过不去。
  ”李筠不听儿子的,很自信地说:“我是周朝老将,和先皇帝都称兄道弟的,怕他赵匡胤何来?禁军里哪个不服我?只要我一招呼,他们都会站过来!”他就点起了三万兵马,又派人约北汉一同出兵,攻打汴京。万万没想到,起兵后不到两个月,他就给打败了。
  宋太祖亲自出马,把李筠的兵将打得稀里哗啦。奇怪!禁军没一个响应他的,倒是他儿子李守节投降了朝廷。李筠没了辙,只好放把火把自己烧死了。
  别的地方好几个节度使也打算起兵,一听李筠这么快就完了,都泄了气,忙着表态,说拥护大宋朝,还进京朝见了宋太祖。宋太祖一一都见了,显得挺高兴。可是此前淮南节度使李重进也说要来朝见,他不但不高兴,反而不让他来。
  原来这个李重进不同一般,是郭威的外甥,柴荣的表兄弟,在后周的权势和赵匡胤不相上下,挺受百官的敬重。如今赵匡胤坐了天下,他要是真服气还罢了,要是带头反起来,真难对付。所以宋太祖不愿意李重进进京,免得他搞串联惹是非。他叫左右写了一封信,发给在扬州的李重进,信里说:“将军和我好比胳膊腿跟头的关系,虽然离得挺远,可还是一体。
  守住君臣的本分,就能处得长久。进京朝见,不在这一时。”信写得软中带着硬,李重进看了,心里开了锅似的,翻腾了好几天。他琢磨着:“别人进京可以,我进京就不行,这不明摆着对我不放心吗?既然如此,姓赵的迟早会跟我翻脸,不如我先动手。”正想着,李筠造反的信儿传到扬州,李重进就派心腹翟守殉去联络李筠,想东西夹攻汴京。他可是没料到,翟守殉离开扬州就偷偷溜到汴京,秘密地见了宋太祖,一五一十把李重进要反叛的事说了。
  宋太祖不想跟李重进翻脸,再说他正对付着李筠,也不想两边受敌,就对翟守殉说:“我要是给李重进一个铁券,他就不会反了吧?”铁券又叫丹书铁券,是皇帝赐给功臣的凭证,承认他的功劳并且保证不会杀他。宋太祖是想用铁券给李重进一个定心丸,可翟守询摇摇头说:“我看李重进多咱也不会归顺您的。”宋太祖说:“那你就回去,劝他慢点儿,免得我两下里都顾着。事成之后,我重赏你。”
  ……


  《中国历史故事集:清朝故事(修订版)》:
  公元1644年,清军进了北京,原来的“大清国”掌管了全国,清朝也就开始了。清朝和明朝差不多,皇帝不管在位多少年,都只用一个年号。清朝人也喜欢用年号称呼在位的皇帝。这比以往用谥号或是庙号叫着顺嘴儿。谥号和庙号都是皇帝死后才有的,他活着那阵儿还没有,就容易让了解历史不多的人给弄混了。
  清朝进关头一个皇帝福临,庙号世祖,年号顺治。顺治帝即位的时候才六岁,所以军政大事都是叫他十四叔睿亲王多尔衮管着。多尔衮本来挺想自己当皇帝,他打小就聪明,计谋多,在兄弟当中拔尖儿,又立了几回战功。皇太极一死,他就有心出头挑大梁。
  他的同母兄弟阿济格和多铎也都把着军权,跟他一个心眼儿。可皇太极的长子肃亲王豪格也想接班。豪格虽说是多尔衮的侄子,倒比他这个叔叔大好几岁,拥护他的人很多。两个人较起劲来,谁都不想让步。这就叫福临有了机会。
  福临的亲妈庄妃是蒙古人,姓博尔济吉特。她在皇太极后妃里地位不算高。可凑巧,她的堂姐嫁给了多尔衮。如今,看着姐夫和豪格争皇位,她就对多尔衮说:“按功劳论才能,你当皇上没的说。可你哥哥的儿子们不会答应,闹起来对谁都不好。这个理儿,你可比我明白。”多尔衮问:“你有什么高见?”庄妃抿嘴一乐,说:“不如让我儿子即位。你当摄政王,什么都由你说了算。他一个孩子家,能不听你的吗?”多尔衮一想,自己的实力跟豪格比,不占上风,争起来不定怎么样。他就同意了,把这话一说出去,上上下下都说行,豪格也不好再争。这么着,福临即了位,庄妃给尊为太后,就是孝庄太后。多尔衮当了叔父摄政王。一块儿摄政的还有郑亲王济尔哈朗。济尔哈朗是努尔哈赤的侄子,比多尔衮大十多岁。
  赶到清军入了关,打败了李白成和张献忠,又灭了南明福王和唐王,多尔衮的功劳就大了去了,又被顺治帝尊为皇父摄政王。这等于说,顺治帝把多尔衮看成了亲爸爸。有些人就琢磨,是不是孝庄太后下嫁了多尔衮呐?其实古时候,把功劳特别大的臣子尊为“父亲”的不稀罕。可这么一来,多尔衮就给自己埋了祸根。他做事挺专横,容不得人,有了大权就不把小皇帝放在眼里了。像把皇帝的大印拿回家里、凡事不和皇帝打招呼什么的,这种事都短不了,可也都犯了大忌。
  多尔衮把豪格和济尔哈朗看成对头,想着法儿地整治。有人揭发豪格背地说他的坏话,要造反,他就杀了豪格的亲信,还要杀豪格。顺治帝是豪格的弟弟,见哥哥要给杀了,难过得直哭,饭也不吃了,多尔衮才罢了手。小皇帝为这事特恨他。没多久,多尔衮又说豪格重用坏人、让部下冒功领赏,犯了大罪,把他的爵位免了不算,还给下了狱。豪格也是立过大功的,哪受得了这份儿窝囊气呐?没多久就死在牢里。
  济尔哈朗一直向着豪格,多尔衮也一直压着他,末了儿把他的摄政资格降为辅政。济尔哈朗表面顺从得像猫似的,心里也恨极了,把多尔衮干的事一笔一笔都记着,等有机会报复。
  公元1650年秋天,多尔衮有一次到古北口打猎,不小心掉下马来,摔伤了膝盖,治不好就死了,才三十九岁。十三岁的顺治帝亲政,追封多尔衮是“诚敬义皇帝”,就是名誉皇帝。葬礼也是照着皇帝的规格。哪承想,才过去两个月,济尔哈朗他们就揭发起多尔衮来,摆了好多不是,说他早有篡位的心肠,应该降罪。顺治帝立马翻脸,削夺多尔衮爵位不说,还没收了家产。受过多尔衮气的那帮子人刨了他的坟,拉出他的尸首又打棍子又抽鞭子,连脑袋也给砍了。旁眼人都说,当年多尔衮整豪格过分,如今这么整多尔衮更过分。
  别看顺治帝还是个孩子,可他知道有权比有什么都要紧。亲政以后,他就直接掌握了正黄、镶黄、正白三支最厉害的军队,叫上三旗,下五旗的旗主也说好要由皇帝任命。对大臣,他也学了明朝的办法,设立内阁,让大学士辅政,还重用汉族的文官武将。再就是收取人心,他也懂。清朝刚入关那阵儿,还是用满洲老习惯,。谁骑马跑一圈,就把百姓的地和住处都圈进来,他所有,人也成了他的奴仆。这规矩太原始了,搞得好些农田成了牧场,变成了荒地。汉人哪有不反对的呐?顺治帝就下令把圈的地退还原主,以后不许再圈占民间房屋耕地。这么一来,清朝的执政水平就提高了一大块。
  顺治帝把太监又恢复起来,宫里一下子召进好几千太监。有的御史反对说:“历朝历代,太监都是祸害,洲人一向不用太监。”顺治帝急了,板起小脸儿说:“我用太监可不许他们干政,和历朝历代不一样。你们就甭管了。”这件事虽说办得不好,可大臣们都看出来,顺治帝人小心大,脾气暴躁还挺拧。别说文武百官了,就是太后,也拿他没办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