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心理治疗之路:中德班15位心理专家自述个人成长和个案实战经验pdf下载

我的心理治疗之路:中德班15位心理专家自述个人成长和个案实战经验百度网盘pdf下载

作者:
简介:我的心理治疗之路:中德班15位心理专家自述个人成长和个案实战经验
出版社:中国致公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03-01
pdf下载价格:0.00¥

免费下载


书籍下载


内容介绍

编辑推荐
  中德班15位心理专家自述个人成长和个案实战经验


  心理学界“黄埔军校”15大心理治疗师shou次无保留公开成长进阶全过程。张海音、刘丹、唐登华、李晓驷、仇剑崟、张天布、李孟潮、邹政、徐勇、徐钧、薛伟等献给“心理治疗师的礼物”!

  推荐1:国内心理咨询师“黄埔军校”15大心理学家无保留分享: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咨询师!本书作者均为国内极具影响力的心理咨询师或治疗师,业内大名鼎鼎。身为国内心理咨询师的督导团队,他们每个人都是自己从业分支的金牌专家。

  推荐2:赵旭东、张海音、刘天君、杜亚松、刘丹、唐登华、李晓驷、仇剑崟、张天布、李孟潮、邹政、徐勇、徐钧、薛伟、施琪嘉 联袂奉献!《我的心理治疗之路》一书中,众心理大咖倾心分享自己走上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之路的原因、主客观因素和重要成长事件。此外,每位作者还分享了自己专攻的心理咨询技术的相关案例。自我成长经历的分享为想要成为心理师的你提供成长参考,或帮助你了解心理咨询师(治疗师)修炼之路;大牛案例的分享又可以让你更直观了解心理咨询的工作内容和咨询技术。

  推荐3:这本书满足你对心理咨询师和心理咨询行业的所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你想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咨询师吗?你对心理咨询感兴趣吗?你好奇心理咨询过程的哪个点让人发生改变的吗?你想要了解金牌心理学家的独特内心世界吗?你期待知晓心理咨询师所做过的成败个案吗?本书给你一一揭晓。

  推荐4:心理从业人员必看!心理咨询这条路太难走,这本书帮你脱胎换骨!

  推荐5:同主题同名微课“听中德班15位大咖自我成长和个案实践经验30讲”曾火爆咨询圈。
内容简介
  心理咨询师与治疗师是一群什么人?他们的人生故事与普通人有何不同?
  如果想成为一名专业的咨询师或治疗师,应该从哪里开始才能快速成长并独当一面?
  作为个案经验丰富的咨询师与治疗师,如何突破事业发展的瓶颈更上一层楼?
  在《我的心理治疗之路》一书中,中德班15位心理专家不仅立体呈现了心理咨询师与治疗师这一特殊群体的真实面貌,再现了其鲜为人知且艰难曲折的心路历程,让大众diyi次真正了解他们在做什么;还慷慨分享了自己几十年的成长心得、个案经验和教训,为以心理为志业的读者指出入手点、突破点,帮助他们解决从业生涯中可能遇到的一切难点、疑点和盲点,以激励他们快速成长,成为优秀的助人者。
作者简介
  赵旭东:中德班中方协调人,中国家庭治疗代表人物,奥地利“弗洛伊德奖”获奖人,中国精神医学界心理治疗领域的开拓者之一。
  施琪嘉:中国首批国家注册心理督导师。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学院武汉市心理医院常务副院长,武汉市心理卫生研究所所长。德中心理治疗研究院主席。
目录
版权信息
第一章 赵旭东:心理工作者自身的心理健康
重新认识我们自己
如何改善自己的助人能力
助人者的职业倦怠
第二章 张海音:一个精神科医生的心理治疗之旅
我是怎样走上心理咨询道路的
我为什么要成为心理咨询师
我的治疗体系和咨询理念
自我感受觉察:个案咨询中最重要的部分
对心理治疗发展的三点思考
年轻的咨询师,我想对你说
第三章 刘天君:我为何创立本土化心理治疗技术——移空技术
东方气功与西方催眠的碰撞
创立东方心理治疗技术的原因
东方治疗技术的优越性
什么是移空技术
移空技术的应用案例
第四章 杜亚松:我是如何从事儿童和青少年心理障碍治疗的
身为儿童青少年工作者,我为何要学习心理治疗知识
儿童心理问题的诊断与治疗
儿童青少年治疗师的基本素质
儿童最常见的身心问题
第五章 刘丹:我为什么要从事家庭治疗
我为什么对家庭治疗情有独钟
我所接受的家庭治疗学习
家谱图到底有多大作用
我是怎么做家庭治疗的
跟每一个人建立关系是家庭治疗中最重要的工作
家庭治疗最主要的观察点:关系
第六章 唐登华:我和我的主客观分析心理治疗
我的原生家庭和职业成长之路
我做过的典型个案
主客观分析心理治疗的理论和技术
第七章 李晓驷:我为什么选择了精神分析
我对精神分析的抗拒和质疑
我为何坚定地走心理治疗之路
我的精神分析的技术和态度
第八章 仇剑釜:女性精神分析之我见
误打误撞走进心理学
在职业成长道路上激流勇进
我对女性精神分析的看法和体会
第九章 张天布:从中德班学员到教员——我成为心理治疗师之路
从临床就医中的心身疾病说起
在中德班孕育的精神分析之梦
我对于精神分析的本土化理解
第十章 李孟潮:我的心理治疗研究之路
从自我成长看“功利研究者”
从自我成长看“受伤研究者”
“受伤研究者”的研究方法
第十一章 邹政:“色·戒”——咨访关系中的永恒主题
我的职业选择经历
从我的心理历程谈心理咨询师的心理成长
“色·戒”是咨询关系中的永恒主题
真正的咨询应该有的样子
一个好咨询师的自我修养
年轻人,当你准备做咨询师时
第十二章 徐勇:心理治疗为什么可以帮助来访者
心理治疗起作用的关键是什么
矫正性情绪体验
治疗师如何面对来访者的“攻击”
治疗师的反移情
第十三章 徐钧: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治疗师
初步了解心理疗法
参加系统的专业训练
咨询师的个案和督导
心理咨询师的自学与自我发展
咨询师自己的生活兴趣和爱好
第十四章 薛伟:成人之旅——欲望、追逐还是放逐
我成为心理咨询师的经历
我眼中的心理咨询
欲望、追逐还是放逐
心理咨询 VS 药物治疗
新手咨询师需要的基本训练和能力
第十五章 施琪嘉:整合之路——如何成为一名忘记学派的治疗师
从事心理治疗的动机
职业动机——创造性
现实动机——兴趣
内在动机——自我体验
心理治疗的学习带给我的收获
媒体评论
  我为什么对家庭治疗情有独钟

  我从小跟父母一起生活,7 岁的时候多了一个弟弟。我小时候的 生活经验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来自妈妈的家庭,另一部分来自爸爸的家庭。
  我妈妈家有兄弟姐妹四人——大姨、二姨、舅舅和妈妈,妈妈zui 小。妈妈家的四个兄妹亲密无间,虽然彼此住的比较远,但一直保持 通信和走动。而且妈妈经常在我耳边提起他们,所以尽管都不在一个 城市,但他们却时刻活跃在我的生活里。妈妈总会分享她跟原生家庭 里的人有怎样的经历和情感。因此,我对他们很熟悉。更重要的是, 他们彼此之间总是相互支持。我记得我弟弟出生时,姥姥已经不在人 世。我的大姨从很远的山沟里背着小米和鸡蛋来照顾我妈妈。每当我 妈妈经济上有困难的时候,二姨都会给她帮助。我们每年都会去舅舅 家看望我的姥爷。虽然每次见到他们的时候,大部分时间我都安静地坐在一边,默默地观察不说话,但这样亲密的互动让我熟悉并且感 到亲切。
  与此截然相反的,是我爸爸的家庭。在小时候的记忆里,我不知 道爸爸从哪里来,不清楚爸爸的原生家庭在哪里,也不知道都有谁。 那种感觉很奇怪,似乎是一个大秘密,虽然没有人拦着我,但我知道 不能问。家里偶尔会有一些奇怪的访客,爸爸会告诉我,这是我的姑 姑或者叔叔。有一个看上去年轻、英俊、高大的军官,爸爸告诉我那 是我的爷爷,虽然他的年龄完全不像我的爷爷。
  后来,我从妈妈家人那里隐隐听到一些信息,然后把那些信息编 织成一个故事。那个故事实在太复杂,有很多无法讲述的部分。我的 亲爷爷是东北的一个军官,他跟大太太有四个女儿。可能是想要儿子, 爷爷又娶了个年轻太太,也就是我的奶奶。我的奶奶与爷爷生下了我 的爸爸、叔叔和姑姑。但当爸爸 10 岁时,我的亲爷爷因病去世,家里 失去了顶梁柱。同年冬天,日子过不下去了,奶奶把三个孩子送给了 亲属,她自己去参军了。解放战争后期,奶奶考上了第四军医大学。 之后她有了新的家庭,那位年轻高大的军官是她第二任丈夫,也就是我的新爷爷。我奶奶在第二个家庭又有了四个孩子:三个女儿和一个儿子。
  我爸爸的家庭有四个同父异母的姐姐,四个同母异父的弟弟妹妹,还有两个同父同母的弟弟妹妹。人多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背景太复杂。
  我爸爸从来没有跟我讲过这些背景,因为在那个年代,其中很多事讲 出去,家人是有可能受到打击、迫害甚至丧命的。第yi件不能说的事 情,是我的亲爷爷去世前在东北伪满洲国做军官。第二件事情,我亲 爷爷在乡下有几间房子和 6 亩地,当时爸爸的成分被认定为地主,因 此后来被批斗。在我小的时候,他一直试图努力摘掉“地主”的帽子。 第三件事情是,我的亲爷爷去世后,家里仰仗的一个亲戚是国民党在 沈阳的高官,解放前他去了台湾。还有一件事情,我爸爸在“反右” 斗争中有一段时间被内定为“右派”,要下放劳动,接受批评进行思想 改造。因为我爸爸的各种黑背景,组织上还亲切地做我妈妈的思想工 作,希望她跟爸爸离婚。我妈妈迫于压力,曾经提出了离婚。后来形 势变化,我爸爸幸运地被“解放”了,他们的婚姻才得以保全。
  我爸爸有庞大的家族,但他基本不跟家族里任何人主动联系。小 时候,我家里偶尔会收到一两封奇怪的信,那是来自做过解放军的奶 奶和做高官的爷爷的信。家里偶尔也会收到一箱子衣服,我常常会穿 着那些好看甚至奢华的衣服,但我不知道它们从哪里来。这就像是一 个巨大黑洞,爸爸的家庭深深地吸引我,而我却无法得知里面的信息, 也不能公开谈论它。我幼小心灵中强烈的好奇被遏制了。
  在我内心中,家庭,就意味着很多秘密,而这些秘密,就是我爸爸痛苦的来源。 1997 年,参加中德班家庭治疗连续培训时,我的德国女老师叫因伯格(Ingeberg),她有着北欧人漂亮的金发碧眼。她亲自帮我画了家 谱图,询问了我的家庭的基础信息,然后给了我一些新奇的建构,这 让 30 岁的我第yi次对我的家庭有了全面和深入的理解,从而拼凑出一 个家庭的历史样貌。直到现在,我依然清晰记得那幅家谱图。虽然那 是我第yi次看到它的全貌,但它却是吸引我一直在心理咨询与治疗领 域学习和实践的原动力。
  作为一个小孩子,我完全没有力量做些什么来改变我的处境,甚 至连充分了解自己家庭的历史都做不到。但我的好奇心一直在滋生着。 我爸爸在政治压力以及各种艰难处境下所产生的情绪和应对方式,都 深深地影响着我。因此,我义无反顾地走近家庭治疗领域,学习、探 索、应用,直到现在。
  家庭治疗理论,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是一个家 庭中重要的影响因素,以治疗师一己之力帮助家庭去改变是很困难的。 因为家庭成员很多,跟其中一个人工作,另一个人就会有不同的想法。 当我们利用家谱图来工作的时候,家庭成员会有一个共同的焦点:在 个人化的理解之外,从家庭、家族、历史、文化、经济各个方面来看 对家庭成员的影响,这些影响并不是一个人就可以解决和决定的。
  当家庭成员看到不能改变的部分时,就会对自己和别人放下过高 的期待,接纳性和容忍性就会变高,彼此的紧张可能变成了对彼此的 接纳和包容。当家庭成员深入理解彼此以后,他们对彼此说话的语气 和神态就会随之变化,这是一个神奇的时刻,改变就这样发生了。改变并不是来自于治疗师,而是来自于治疗师创造的空间。在这个空间 里面,治疗师和家庭一起展开了历史的画卷,让每个人的视野扩大, 让每个人的容忍力增加,让每个人变得更有眼界和胸怀。
  有的人觉得家庭治疗似乎很神奇,于是向我询问怎样把青少年工 作转变为家庭治疗。我想说的是,我们不是把青少年治疗转变为家庭 治疗,而是邀请父母跟青少年共同工作。这些年来,大家对家庭的重 视程度越来越深,社会上有一句流传度很广的话,“一个孩子有了问 题,不是孩子有问题,而是父母有问题;因为父母有问题,所以孩子 才有问题;孩子有问题,就要给父母做治疗,或者做家庭的治疗”。我并不同意这种说法。
精彩书摘
  正人者先正己,助人者先自助。身为心理健康工作者,我们要有办法帮助自己,把自己当做需要经常修理、补充和保健的对象。我们不仅要学会正视危机,还要提高从事心理卫生工作的心理素质。
  赵旭东
  中德班中方协调人
  中国家庭治疗代表人物
  奥地利“弗洛伊德奖”获奖人
  中国精神医学界心理治疗领域的开拓者之一
  重新认识我们自己
  助人者通常指从事精神卫生工作的精神科医生、心理治疗师、心理咨询师以及社会工作者。我的出身背景是精神科医生,做精神科医生之前做了两年神经科医生,现在在做家庭治疗工作。我的工作经验告诉我,加强自己的心理健康建设很重要。我们每天的工作是帮助他人,如果自己被搞得不健康,那就没法开展工作了。
  医学教育里面有一个概念叫做心身医学模式,就是要求我们不要只把来访者当作客观的研究对象,还要把他跟我们之间形成的关系和系统当作研究对象。有一句古话,“正人者先正己,助人者先自助”,即我们要有办法帮助自己,把自己当做一个需要经常补充、修养和保健的对象。
  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要正视危机,这既是讲给别人听的话,也是我们自己需要注意的问题。正视危机促使我们朝着以人为本的方向成长。在心理咨询中,我们自己就是治疗工具,所以我们要在人格特点中加上心理技巧,这样才能构成治疗条件,达到特定效果。我们在强调重视来访者和社会意义的同时,还要明确我们帮助的人和社会对我们自身有着怎样的意义。
  从事心理卫生工作,有几点心理素质比较重要。
  第一,既有自我意识,又有价值立场。自我意识涉及哪些问题呢?——我是谁?我跟别人的界限在哪里?我为什么成长为现在的样子?我在多大程度上决定自己的事情?什么事情对我重要?我做的事情有什么社会性意义?我对别人抱有什么样的信念?这些问题都涉及我们对自己的理解和认识。
  助人者先自助,主要涉及我们头脑中的意义系统(meaning system)。我们要注意自己的视野和格局,知道我们能看到什么、不能看到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我们从事心理治疗和心理咨询工作,对于对、错、好、坏的看法会影响我们对来访者说的话、做的事,如果不搞清楚这些问题,很可能会好心做坏事,甚至导致医源性损坏——帮助人的时候给人造成困扰和伤害。
  自我意识让我们对自己和来访者诚实,避免不道德地利用别人谋取私利;用健康价值观来防止自己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把自己的价值观一厢情愿地投射和强加于人,会影响我们建立正常的医患关系,因为在建立关系中,对别人产生的幻想会影响对方的形象——敌意制造敌人,善意制造友人。
  教育心理学中有个重要的实验——罗森塔尔效应,神话学中有个重要的典故——古希腊皮格马利翁的传说,它们都反映出“自我应验的预言”的重要性。如果我们对人性比较悲观和消极,那我们就会经常看到不顺眼的人。
  想要增进健康的自我意识,就要有意识地促进心理的适度分化,在情感、认知上跟别人有适当的界限和交集。有一句话叫做“处人于若即若离之间”,这是一个生动的写照。如果我们低分化,没有独立性,不能经常保持中立,有很强的受暗示性,就会很容易受人影响,做任何事都没有主见;如果我们分化过高,就会显得刚愎自用,跟人的感情疏远淡漠,出现社会性的不适切,而这在中国这样的人情社会,或者说是高背景文化中(high-context culture),属于不成熟的表现。
精彩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