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人格陷阱pdf下载

走出人格陷阱百度网盘pdf下载

作者:
简介:走出人格陷阱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版时间:2020-02-01
pdf下载价格:0.00¥

免费下载


书籍下载


内容介绍

编辑推荐
  知名心理学家、百万畅销书作家武志红经典代表作
  原书名《愿你拥有被爱照亮的生命》
  全新修订 新增2万字
  解开关系束缚,塑造坚韧、强大的人格力量!
  漫漫人生长路上,人格才是核心竞争力。
  帮你深刻反思原生家庭关系模式,愿爱和自由让你成为真实的自己!
内容简介
  “人都在追求卓越。”这句话,你赞同吗?特别是,你觉得自己在追求卓越吗?相信问这个问题时,多数人会觉得:嗯,是啊,应该是这样。但其实,无数人的人格有各种陷阱,这些陷阱约束着他们追求卓越和强大。无论外在的条件多么优秀, 漫漫人生长路上,人格才是核心竞争力。
  本书以“心灵成长的六个定律”和“七个心理寓言”为理论基础,详细说明了“人格”在我们成长中的重要作用,愿这本书能帮助你认识人格的魅力与陷阱,从而不断完善你的人格。
作者简介
  武志红:知名心理咨询师、心理学畅销书作家。1992年,考入北京大学心理学系,师从国内著名的心理治疗学家钱铭怡教授。
目录
序 走出人格陷阱
Part 1 心灵成长的六个定律
定律一:成为自己
定律二:我们天然就有一个精神胚胎
定律三:关系胜于一切
定律四:多一只心灵之眼,看破关系的迷雾
定律五:幸与不幸,是你主动实现的
定律六:答案,在你自己心中
心灵成长的六个定律:生命的意义在于选择
Part 2 人的命运为什么会轮回
内向是对内向者的保护?外向是对外向者的嘉奖?
不含诱惑的深情
谁制造了乱世佳人的宿命
《再劫面包店》——未被实现的愿望的诅咒
警惕爱情的七个教条
学校和家庭不该是“养鸡场”
Part 3 让感觉在你心中开花、结果
活在当下
你想要什么样的人生
尊重自己的感受
谁动摇了你的立场
你为什么太在乎他人的评价
自我价值,为谁认可
种子的力量——你如何创造你的现实
自我觉察,解脱之道
看到的境界与达到的境界
让感觉在你心中开花、结果
Part 4 七个心理寓言
成长的寓言:做一棵永远成长的苹果树
动机的寓言:孩子在为谁玩
规划的寓言:把一张纸折叠51次
逃避的寓言:小猫逃开影子的招数
行动的寓言:螃蟹、猫头鹰和蝙蝠
放弃的寓言:蜜蜂与鲜花
亲密的寓言:独一无二的玫瑰
Part 5 心灵成长书吧
《不要用爱控制我》
《中毒的爱》(原名《中毒的父母》)
《爱是一种选择》
《少有人走的路》
《沉重的肉身》
《爱的觉醒》
Part 6 父母是孩子的头号考官
父母是孩子生命中最重要的权威人物
考试更像是一场心理战
“你怎么做都不对,你只有听我的才对”
按照孩子自己的感觉,还是按照别人的感觉?
愿孩子的本能排山倒海般涌出
前言
  “人都在追求卓越。”
  这句话,你赞同吗?特别是,你觉得自己在追求卓越吗?
  相信问这个问题时,多数人会觉得:嗯,是啊,应该是这样。
  我也真的很渴望卓越和强大。毕竟,卓越和强大没什么错啊。我强大了,还可以去帮别人啊!
  但其实,无数人的人格有各种陷阱,这些陷阱约束着他们追求卓越和强大。
  精神分析认为,专门有一类自我防御机制,叫“自我功能的抑制”,说白了就是对能力的各种抑制。
  我在自我观察和接受被分析时,发现了自己的一大堆自我抑制:
  一、对金钱欲的抑制
  现在好了一些,以前,每当挣到一笔非工资的额外收入时,我就会出点儿小事,例如丢银行卡。
  最经典的,是和“得到”签课程合同前,我看错了航班的时间,结果不能顺利抵达北京。
  在开公司的过程中,我发现自己也做了一堆莫名其妙的事,都是在破坏一点——我太有钱了。这个话题太大,以后我会专门来讲。
  二、对数学能力的抑制
  在上小学和初中时,我都有数学“开挂”的时候,但高中数学学得很辛苦。并且,虽然高考时数学考了近乎满分,大学数学却学得一团糟。
  多年来,我常做的一类噩梦,就是又回到高中和大学,要考数学了,而我什么都不会。醒来时想到,我高考时数学好赖考了那么高的分啊。可有意思的是,关于考试的噩梦,在我写了一本自己满意的书后,竟然彻底结束了,再也没做过。
  前不久,我做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梦,可以解释我上大学后,为什么数学能力变差了。
  在这个梦中,高中毕业后,我把一部超级计算机藏了起来。
  在和我的精神分析师讨论这个梦时,我的理解是,因为考上了北京大学,可以预料我将有不错的前程,但好像是惧怕太成功,惧怕“算计”,于是把这部分能力给隐藏了。
  当然,这里面主要的意思是“算计”,即利用我的数学能力,为自己谋利益。
  三、对运动能力的抑制
  我哥哥的运动能力很强,例如跑步什么的,成绩都很好。而我上初中和高中时,体育成绩都是班里倒数第二名,几乎各个体育项目都得补考。
  从大学起,有很多次想通过健身来提高身体素质,但最后好像都没起到什么作用,只是健康了一点点。直到最近,我才体验到持续健身能非常有效地提高身体素质。
  四、对欲望的抑制
  这是最普遍的了。我多次做扫描身体的练习,进入状态后,当身心涌起强烈的欲望时,会发现我抑制得很强烈。例如,有一次直接看到一个画面——我的肠子裂开了。
  童年时,物质很匮乏,会让一个人觉得他的正常需求都是贪婪。——这是我发在微博上的一句话,在我这里真是再明显不过的证明。
  儿时的贫穷,加上更严重的事情——妈妈在生养我的时候有严重抑郁症,这些都导致了这种感知。而转化它也真是不易,不过,这个过程充满了意义和乐趣。
  如果没有这些自我功能的抑制,我这辈子,应该会在很多方面“开挂”吧。
  可能在很多朋友看来,我这一生已经算是“开挂”了。但这只是在认识人性这一点上的,其他一切都是这一点的副产品。如果说全方位“开挂”,这实在是差得太远太远了。
  要认识人格和人格陷阱,得明白这一点:人格就像是一个容器,容器能够容纳的能量是基本固定的。当能量不够的时候,你的人格会帮助你积攒能量,但当能量太多时,这个容器容纳不了,会想办法浪费掉一些能量,或者干脆阻碍、破坏你积攒能量,以保持容器的稳定。
  还可以这样理解:人格投射到生活中,就构成了你的生活习惯。
  大多数人的生活习惯构成了一个循环系统,这个系统不仅有能量的摄入,还会想办法去消耗或者“杀掉”多余的能量。
  必须用“杀掉” 这个词,才能表达这个意思。
  生活习惯构成的循环系统,和人格水平是连在一起的,人格水平能容纳自己习惯的(与自己匹配的)能量水平。如果能量太多,释放不掉,又不能“升华”,就会指向自己不习惯(与自己不匹配)的目标,这会引起极大的焦虑。
  当多余的能量被“杀掉”后,这份焦虑才会慢慢消失。
  所以,人需要浪费时间、浪费能量、浪费生命,不然,也许人人都能“开挂”。
  人生是一条漫漫长路,需要坚韧的人格。
  对这一点领会越深,人就会越早明白,外在条件固然吸引人,但人格才是核心竞争力。
  当你遇到各种挑战时,假若人格强度太差,外在条件就很容易打水漂,意义不大,甚至会成为毒药。
  例如,那些中彩票大奖的人,据说九成都没好下场。因为,突然有了巨大的财富,自己不知道怎么支配,周围的人都虎视眈眈,各种羡慕嫉妒恨。
  财富带来了祝福和诅咒,需要强大的人格作为一个结实的容器,才能兜住巨大的财富,最终容纳它,让它成为祝福。
  美貌也是。美貌实在太迷人了,越是不美的人,越容易这么认为吧。但我们渐渐会明白,美貌远远比不过坚韧、强大的人格。
  “坚韧”和“强大”这些词,也太讲究力量了。其实,同时还有一个人在关系维度上的品质。听了无数故事后会深深相信,情感的品质才是心灵的良药。所以,能构建高品质情感的人,即便人格不够坚韧、强大,也极为宝贵。
  如果两个人只是帅哥和美女,但他们既缺乏坚韧、强大的力量,又缺乏高品质的情感力,那也就是年轻时过得得意一些,甚至辉煌一下,然后很快就会陷入各种应接不暇的困境中。他们可能很轻易遇到各种“好牌”,但他们会很容易打得稀烂,陷入陷阱中。
  必须要打得稀烂,必须要浪费掉这些好资源,不然,自己人格的容器,兜不住。
  总结为一句话就是:漫漫人生长路上,人格才是核心竞争力。愿这本书能帮助你认识人格的魅力与陷阱,从而不断完善你的人格。
精彩书摘
  情商比智商重要,这一点已成公论。那么,情商是什么?
  其实,情商就是性格,就是人格。而人格就是我们的内在关系模式。从这一点而言,父母不必太忙于给孩子灌输知识,因为他们与孩子的关系,实际上远比这些知识重要。
  假若父母能给孩子提供一种和谐的关系,那么,孩子的精神胚胎就会在这种关系中自由而安全地得到最大限度的成长。
  所以,父母应切记,他们与孩子的关系才是压倒性的关键所在,至于他们想给孩子灌输的知识,其实是配角,有时甚至是反派。
  新精神分析流派、现代客体关系心理学认为,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内在关系模式,这个关系模式决定了我们与其他人、与社会、与世界,乃至与自己的相处方式。
  这个内在关系模式,用客体关系理论解释起来会比较复杂,但可以简单而形象地解释为“内在的父母”和“内在的小孩”的关系。
  这个内在关系模式也是在孩子六岁前基本建立的。所谓“内在的小孩”,其实就是孩子自己一方角色的内化。所谓“内在的父母”,则是父母一方角色的内化。内在关系模式,基本也是孩子童年时与父母等重要亲人现实关系的内化。
  给予孩子爱,也要给予自由
  由此可以看到,父母与孩子童年时的关系模式无比重要。衡量这个关系模式的质量有两点:爱和自由。
  通过对定律一和定律二的探讨,我们已经知道,自由对孩子而言非常重要。因为自由意味着孩子的精神胚胎可以充分地获得发育,自由也意味着这个孩子的意志得到了尊重,他被允许并被鼓励走向自我实现,自己为自己的人生做选择。
  这听起来有点儿抽象,但做起来并不难,就是在孩子开始进行自我探索的时候,不要常替他完成,更不要经常限制他。譬如,当一个还不会走路的小家伙辛苦地爬向十米外的一个玩具时,大人不要因为觉得他很辛苦,就把那个玩具替他拿过来,更不要把他抱起来,带他去拿一个大人认为更好的玩具。
  与给予孩子自由同等重要的是爱。
  爱是什么?按照罗杰斯的定义,爱是深深的理解和接受。那么,相反,假若我们做不到对孩子的理解和接受,而急于将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孩子身上,这就不是爱。
  我们很容易急于给孩子建议和命令,这是因为,给建议和命令远比理解容易。实际上,无数父母感受到,理解孩子太难了。譬如,有多少父母能理解一个三岁的孩子为什么非得要一张完整的大饼?
  理解了,才能做到接受。谈到接受,罗杰斯认为,只有无条件地接受,才能令一个孩子感受到被爱。然而,无数父母对孩子的爱都是有条件的——“你必须做到什么,我才爱你”。
  当父母这样做的时候,孩子就会把注意力从内部转化到外部。原来,他是因为精神胚胎的召唤才会爬十米远去拿一个玩具的。但现在,他不去拿那个玩具,是因为他知道,那样做会令父母不高兴。这样一来,这个孩子就会失去对事情本身的原动力,一切行为都以获得父母的关注和认可为目标。于是,他现在很容易被父母控制。等他长大了,就很容易被其他人控制。
  内心和谐,才有爱的能力
  按照客体关系理论,关系的两极——“内在的父母”和“内在的小孩”同等重要。假若关系中的一极过分强大,而另一极过分虚弱,那么这个孩子一定会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
  若父母溺爱孩子,那么这个内在关系中,“内在的父母”就会过于虚弱,而“内在的小孩”会过分强大。现实生活中,溺爱孩子的父母是为了孩子而存在的。内在关系中,“内在的父母”就会沦为“内在的小孩”实现自己欲望或目标的工具和对象。简而言之,这个孩子的心中只有自己,而没有别人。
  可想而知,正常人不会乐意和一个在溺爱中长大的人建立关系,因为这个人只知索取,而不知回报。即便他意识到这样做不好而想改变,改变也很艰难,因为内在关系模式一旦建立,再想“动大手术”是很难的。
  因痴迷刘德华而闻名的杨丽娟就是这样的例子。她的父母溺爱她,结果导致她的“内在的父母”一极非常虚弱,而“内在的小孩”一极非常强大。于是,她在父母和媒体面前都像是一个只知索取的孩子,她甚至对父亲的死缺乏正常人应有的哀伤。这不难理解,因为她有这样的内在关系模式,就会严重缺乏爱的能力。
  爱,是我们用得最多的字之一,但什么是爱呢?爱就是自爱和爱别人。
  按照客体关系理论,会爱的人得有一个平衡的内在关系模式。“内在的父母”爱“内在的小孩”,于是这个人就懂得了自爱;“内在的小孩”爱“内在的父母”,于是这个人就懂得了爱别人。
  杨丽娟的内在关系严重失衡,只有“内在的父母”爱“内在的小孩”,而没有“内在的小孩”尊重“内在的父母”,所以她也就没有爱父母和爱别人的能力。
  相对地,杨丽娟的父亲杨勤冀的内在关系模式可能恰恰相反,是“内在的父母”极其强大,而“内在的小孩”却被严重忽视,总之也是严重失衡的。于是,他成了一个能爱别人但不能自爱的人。这个逻辑发展到极点,就是他为了满足女儿的不合理要求而牺牲了自己的一切。
  我们常讲关系的互补性,其实,这种互补性常隐藏着很大的问题,因为所谓的“关系互补性”,常常是两个失衡的关系的相互弥补。譬如,杨丽娟和父亲的关系就是互补的,杨勤冀的“内在的父母”过于强大,而杨丽娟的“内在的小孩”过于强大。这样的两个人在一起,他们的关系反而是比较和谐的。但是,他们两个人与正常人都无法相处,因为正常人既受不了杨丽娟的只知道索取,又受不了杨勤冀的从不肯索取。
  孩子忍受不了分分合合
  内在关系模式的稳定性也非常重要。一些父母既能给孩子无条件的爱,又能尊重孩子的独立空间。他们本来就是优秀的父母,然而,因为一些现实的局限,或一些错误的观念,当孩子幼小时,他们不断与孩子分分合合,最终令孩子的内在关系模式极不稳定,而这个孩子也因此成为一个无法与别人建立稳定关系的人。
  一位男士,无法与别人建立良好的亲密关系,既没有知己朋友,又没有恋人。他回忆自己的童年,似乎一直是与父母居住在一起的,且父母一直既爱他又从不过分干涉他的自由。
  后来,在心理医生面前,他说他脑子里经常有一个画面:他从一辆轿车中奔入另一辆轿车中。这个画面一出现,他就会忍不住地忧伤。
  经过自由联想,答案映现了出来。原来,他的父母事业都非常成功,并且他的亲戚也多是成功人士。他出生后,父母谁都不能天天守护他,又不愿意请保姆照料他,于是想了这样一个办法:谁有时间,谁就照顾他;当他们都没有时间时,就把他转给亲戚。因为他们家族普遍有钱,大家都有轿车,所以他小时候经常被亲戚从一辆轿车里转到另一辆轿车里。亲戚们对他都很好,但是,一个幼小的孩子是无法承受不断地分分合合的,因为每次离别给他带来的都是伤痛。因为这些分分合合,他小时候其实不敢与别人建立亲密关系,因为每次都是刚建立没多久就又断裂了,这对一个三岁前的孩子而言是难以忍受的伤痛。
  有时,我们还会看到这样的现象:孩子出生后,年轻的父母太忙了,于是把孩子交给老人带;时间宽松了,再把孩子接来与自己团聚,忙了,就再送走。这样会对孩子造成难以逆转的伤害,总是经历分分合合的孩子,长大后在对人的信任度上势必会出现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