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方法与实践pdf下载

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方法与实践百度网盘pdf下载

作者:
简介: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方法与实践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08-01
pdf下载价格:0.00¥

免费下载


书籍下载


内容介绍

编辑推荐
  本书是对2009-2019十年来我国推进两化融合过程中所形成的理论方法和实践成果的一个系统性总结。本书主要面向从事两化融合相关政策制定、标准研究、企业实战、市场服务等工作的各界人士,可为广大读者系统理解和创新推进两化融合,且务实有效地服务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内容简介
  《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的方法与实践》一书是对2009-2019十年来我国两化融合推进过程中形成的理论和实践成果作一个阶段性总结,全书分五篇,其中:1)背景趋势篇主要探讨两化融合的基本内涵和战略定位,回顾我国推进两化融合的总体工作历程,并分析两化融合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趋势新要求; 2)体系架构篇主要阐述了两化融合生态系统这一顶层通用参考架构,并介绍了两化融合标准体系框架、重点领域标准化需求、以及标准体系建设路径; 3)评估诊断篇着重介绍两化融合评估诊断模型和指标体系,并从全国、区域、行业等各方面分析了两化融合发展态势; 4)管理体系篇着重阐释我国首套自主研制且实现大范围应用的两化融合管理体系,主要介绍了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提出背景、理论框架、实施方法、以及新型能力打造路径; 5)发展展望篇主要对新时代我国两化融合发展重点进行展望,并针对两化融合未来发展提出建议。
作者简介
  周剑,高级工程师,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系统所所长兼信息化所所长。周剑同志长期从事两化融合、工业互联网等方面的理论研究和产业实践,是工信部两化融合总体支撑工作的主要承担人,相关成果实现大范围产业应用推广并取得良好经济社会效益,受到梅宏、邬贺铨、吴澄、李伯虎、倪光南等院士高度评价,认为属于国际首创,为企业指明了数字经济背景下竞争能力提升的模式、机制、方法和路径,获得全国优秀工程咨询成果奖一等奖1项,中国电子学会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防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航空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航空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1项,中国电子学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1项。
目录
版权信息
自序
前言
第一篇 背景趋势
第1章 两化融合背景与发展趋势
1.1 两化融合的基本内涵与战略定位
1.2 推进两化融合的总体工作历程
1.3 两化融合发展的新形势、新趋势、新要求
第二篇 体系架构
第2章 两化融合生态系统及标准体系
2.1 两化融合生态系统及标准体系的提出
2.2 两化融合生态系统
2.3 两化融合标准体系
第三篇 评估诊断
第3章 两化融合评估诊断与对标引导
3.1 两化融合评估体系的提出
3.2 两化融合评估框架
3.3 两化融合评估指标体系
第4章 两化融合发展数据地图
4.1 两化融合评估样本情况
4.2 两化融合发展水平监测指标体系
4.3 两化融合发展步入快车道
4.4 省市间两化融合发展存在阶梯性差异
4.5 重点行业两化融合发展路径各异
4.6 重点中央企业两化融合工作成效日益凸显
4.7 新模式、新业态为制造业转型升级注入新动能
4.8 两化融合绩效产出逐步扩大
4.9 两化融合发展趋势预测
第四篇 管理体系
第5章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提出及其应用价值
5.1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提出背景
5.2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GB/T 23000标准族)概述
5.3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GB/T 23000标准族)的配套使用关系
5.4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应用价值
5.5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应用推广体系
5.6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国际推广
第6章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理论框架详解
6.1 六个导向
6.2 九项管理原则
6.3 三个循环机制
6.4 九个关键过程
第7章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实施方法及评定采信指引
7.1 企业应用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流程与要点
7.2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咨询服务的方法
7.3 新型能力牵引咨询服务跨界融合与水平提升
7.4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评定结果采信价值
第8章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引领企业构筑数字经济背景下新型竞争能力
8.1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评定进展
8.2 企业信息化环境下新型能力图谱
8.3 典型行业新型能力建设的重点方向
8.4 主要新型能力识别及打造的方法与路径
8.5 以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探索制造业管理模式创新
8.6 企业新型能力建设的总体成效
第五篇 发展展望
第9章 新时期两化融合发展展望
9.1 不断深化新时代两化融合政策及理论创新
9.2 持续夯实两化融合基础设施建设
9.3 有序推动两化融合标准体系建设
9.4 创新开展两化融合评估诊断和对标引导
9.5 着力拓展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应用广度和深度
9.6 加强引导面向两化融合的企业组织管理变革
9.7 研制推广两化融合系统性解决方案
9.8 协同推进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
9.9 培育发展制造业新模式、新业态
参考文献
前言
  【自序】
  推进两化融合,是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长期性、战略性部署。党的十九大提出:“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这与党的十七大提出的两化融合、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两化深度融合一脉相承,是党中央、国务院顺应国际产业变革趋势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对于我国抢抓信息化历史机遇、推动工业经济向数字经济转型升级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推进两化融合是一项复杂巨系统工程,涉及面广、任务艰巨繁重,具有复杂性、长期性和艰巨性。在我国由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型的长期历史进程中,工业时代传统的理论方法已无法满足信息时代的产业发展需求。持续深入推进两化融合,既无现成经验可依据,也无既有方法可遵循,需要同时把握并融会贯通好信息化和工业化的发展规律和特征,从战略目标、发展理念、主要任务、工作方法和推进机制等方面进行系统创新,以把握融合发展进程中遇到的机遇和挑战、找到产业升级“换道超车”的有效路径。
  在长期的两化融合实践探索过程中,广大企业普遍面临发展方向不清、推进路径不明、方法工具缺失等共性问题,亟需形成一套能够更有效引领企业融合创新发展的系统性理论体系、方法体系和工具体系。为此,自2009年以来,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国家标准委、国务院国资委等主管单位,推动组建了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工作领导小组、专家指导委员会和联合工作组,推动组建了全国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TC573),将研究成果提炼为国家国际标准系列,以标准为引领形成多部委横向协同推进,国家、省、市、县纵向多级联动的工作机制,并广泛发动政府部门、行业协会、央企集团、科研院所、高等院校、龙头企业和咨询服务机构等社会力量,在全国范围内实现了系列标准的应用普及。
  在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工作领导小组、专家指导委员会和联合工作组等的统筹部署和指导支持下,本书创作团队十年如一日,坚持探索、刻苦攻关,前后历经行业评估摸底(2009—2013年)、方法路径探索(2013—2017年)、理论提升推广(2017年至今)三个阶段,经过长期理论研究和广泛产业实践,在系统总结过去几十年我国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经验成果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一套国际首创的两化融合系统工程体系,创新提出了覆盖两化融合发展全局、全要素、全过程的参考架构——两化融合生态系统,提出我国应用最广、系统描绘融合发展全景图的两化融合评估体系,以及我国首套自主研制且实现大范围应用推广的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建立了以平台为载体的线上线下一体、多方协调互动的协同工作模式和第三方服务体系,为各方合力推进融合创新发展提供体系化的理论、方法和工具支持。
  “以知促行、以行求知”,本书创作团队不仅将多年来我国以信息化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方法成果凝结于这套两化融合系统工程体系之中,更基于这套体系在我国企业中开展了广泛的产业实践,并通过实践持续改进、迭代优化,致力于将这套体系完善为引领企业构筑信息时代新型竞争能力的有效方法路径,成为探索形成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中国方案”的重要抓手。当前,这套两化融合系统工程体系已经实现了大规模产业应用,已经发布五项国家标准和两项国际标准,13万余家企业应用两化融合评估标准开展了自评估、自诊断、自对标,17000余家企业开展了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贯彻,在引领企业“提质”“降本”“增效”尤其是转型创新发展方面带来了显著实效。
  “十年磨一剑,砺得梅花香。”本书创作团队很高兴能够将十年来两化融合理论研究和产业实践的成果总结提炼成《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方法与实践》一书,呈现给广大读者。本书是对这套两化融合系统工程体系的总结,包括了基于我国国情创新推进两化融合的理论研究、方法研制和工具创新等原创成果,以及推动相关成果进行大范围产业实践的经验和价值,相信可以为广大读者系统了解并创新推进两化融合,更务实有效地服务于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当今世界正处于从工业经济向数字经济加速转型的大变革时代,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并向制造业等各产业领域加速渗透,我国两化融合发展已步入千载难逢的战略机遇期,进入纵深发展和创新发展的新阶段。我们希望以本书的出版、发行为契机,为社会各界在新时期协同推进两化深度融合提供理论、方法和工具等支持,携手开启两化融合发展新篇章,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抢抓数字经济发展先机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是为序。
  【前言】
  当今世界正处于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加速转型的大变革时代,数据日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驱动要素,从以物质生产、物质服务为主的工业经济发展模式加速向以信息生产、信息服务为主的数字经济发展模式转变,这是一个复杂巨系统工程,是一个不断演进的长期历史进程。顺应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简称“两化融合”)发展的趋势,全球各国都在结合自身优势加强总体战略布局,发达国家顺应新工业革命要求加快对高端产业再调整、再布局,发展中国家则致力于抓住从工业化向信息化变轨发展的重大机遇,力求“换道超车”。
  推进两化融合,是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长期性、战略性部署,是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建设的扣合点,也是加快我国数字经济建设的必由之路。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做好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这篇大文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化和信息化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已经成为世界制造大国和网络大国,建成了门类齐全的产业体系,数字经济规模跃居全球第二。在我国经济步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应对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亟需率先把握工业经济向数字经济转型变革的重大机遇,持续深入并创新推进两化融合,建立完善符合数字经济规律的新型理论和方法体系,加速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
  自2009年以来,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单位的指导和支持下,本书创作团队立足于我国国情,牢牢抓住两化融合这条主线,以顶层参考框架全面刻画融合生态系统,以评估诊断精准定位融合发展现状,以管理体系系统引领企业转型变革,对两化融合的理论、方法、工具进行系统化创新,逐步探索形成了一套引领推进两化融合的系统工程体系,并以标准为引领、以市场为主导、以平台为支撑,推动13万余家企业大范围开展产业实践,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019年是两化融合推进工作的第十个年头,为了对融合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理论和实践成果进行一个阶段性总结,我们推出了《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方法与实践》一书。全书分五篇,分别为背景趋势、体系架构、评估诊断、管理体系和发展展望。具体内容如下。
  (1)背景趋势对应本书的第1章两化融合背景与发展趋势,主要探讨了两化融合的基本内涵和战略定位,回顾了我国推进两化融合的总体工作历程,并分析了两化融合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趋势、新要求。
  (2)体系架构对应本书的第2章两化融合生态系统及标准体系。
  一方面,对两化融合生态系统这一顶层通用参考架构进行阐述,介绍两化融合的资源环境、组织生态和价值网络三个主要视角,数据、技术、业务流程和组织结构四个基本要素,以及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三个发展阶段;另一方面,对两化融合标准体系进行阐释,介绍两化融合标准体系框架、重点领域标准化需求,以及标准体系的建设路径。
  (3)评估诊断对应本书的第3章两化融合评估诊断与对标引导、第4章两化融合发展数据地图,着重介绍我国应用最广、可系统描绘融合发展全景图的两化融合评估诊断模型和指标体系。其中,第3章阐述两化融合评估体系的提出和研制推广历程,两化融合评估的基本框架,以及两化融合评估通用指标体系。第4章阐述基于两化融合评估体系,两化融合发展水平监测指标体系及两化融合发展数据地图的建设情况,从全国、区域、行业、央企等多个维度展现两化融合发展全景图,分析两化融合绩效产出,并对未来两化融合发展趋势进行量化预测。
  (4)管理体系对应本书的第5章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提出及其应用价值、第6章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理论框架详解、第7章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实施方法及评定采信指引和第8章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引领企业构筑数字经济背景下新型竞争能力,着重介绍我国首套自主研制且实现大范围应用的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其中,第5章阐述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提出背景、基本内涵、价值意义、应用推广体系及国际化进展等内容;第6章从理论层面对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六个导向、九项管理原则、三个循环机制、九个关键过程等理论基础进行系统阐述;第7章从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实施应用层面,对企业贯标的流程与要点、贯标咨询服务的方法、贯标达标结果的采信应用等进行阐述;第8章则是企业应用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成效总结,介绍贯标评定进展,展示企业新型能力图谱,分析典型行业新型能力建设重点、主要新型能力识别和打造的方法路径,并总结企业通过新型能力建设获取的成效。
  (5)发展展望对应本书的第9章新时期两化融合发展展望,主要对新时代我国两化融合发展重点进行展望,并针对两化融合未来发展提出建议。
  本书是对过去10年我们开展两化融合理论研究、产业实践、工作推进等方面成果的系统总结。内容既有较强的理论性,也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可为从事两化融合相关领域政策制定、标准研究、企业实战、市场服务等工作的各界人士提供参考。
  十年来,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等主管部门的各级领导对本书相关的两化融合研究和成果应用给予了悉心指导和大力推动支持;依托两化融合服务联盟,北京、广东、江苏、浙江等全国31个省市地方的各级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行业协会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电子产品可靠性与环境试验研究所、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清华大学等企事业单位和科研院所,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电子信息行业联合会、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中国化学制药工业协会、中国食品工业协会等协会,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国家电网公司、中国中车股份有限公司等中央企业集团,以及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企业和第三方服务机构等紧密协作,共同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王安耕、吴澄、邬贺铨、李伯虎、高新民、田雨华、蒋明炜、漆永新、宋晓刚、奚家成、王普、苗建军、郝淑芬等专家学者给予了大量专业指导意见,在此一并向他们表示最诚挚的谢意。在本书的撰写过程中,特别感谢以下几位的大力支持和辛勤付出:邱君降、窦克勤、郭利、陈希、马冬妍、王涛、肖琳琳、张健、柳杨、付宇涵、成雨、王庆瑜、柴雯等;感谢电子工业出版社刘九如、董亚峰为本书出版付出的辛勤工作。
  翻开此书,希望读者朋友能够感受到信息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来势汹汹,洞悉两化融合的伟大历史使命,从而进一步凝聚共识,增强转型合力,激发创新潜能,抢抓数字经济发展先机。由于时间和水平有限,错误和疏漏之处在所难免,恳请读者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