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短情长pdf下载

纸短情长百度网盘pdf下载

作者:
简介:纸短情长
出版社: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出版时间:2018-08-24
pdf下载价格:0.00¥

免费下载


书籍下载


内容介绍

编辑推荐
★呕心沥血,历时五年,钩沉12位民国才子传奇人生
作者呕心沥血,历时五载,平实、客观、深情讲述12位民国才子的传奇人生,披露其事业、生活、婚姻、交友中,诸多鲜为人知的生动细节。多少云烟往事,多少喜乐悲欢,感人至深,令人动容。生前孤独,身后寂寥,在风云激荡的历史交汇处,钩沉一代知识分子的命运写真。
★永不过时的民国议题,永无止境的精神追求
时至今日,历史走过百年,我们仍对民国才子深深追缅,因其高洁的人格,不屈的精神。一代文人学者,在颠沛流离的历史重压下,传承中华文脉,为了爱和理想,与家国变局抗衡,无问西东,方得始终。这种民族精神的力量,值得后世永远铭记,对当代焦虑、浮躁、利己的青年人启发深远。
内容简介
  在历史的罅隙间,有段旧梦,谓之民国。
  才子风流,星斗辈出,生逢乱世,身不由己。鲁迅,胡适,徐志摩,林语堂,李叔同,沈从文……十二位民国才子,痴者,忍者,傲骨者;十二段烟云往事,逸事,情事,家国事。在颠沛流离的历史底色中,勾勒存亡、进退、爱恨、取舍,或相离,或相守,皆是宿命。兵荒马乱的年代,信纸短,深情长。
  原来,那是我们回不去的黄金时代…
作者简介
  青梧,一个凛冽如秋风般的女子,如啸、如歌、如叹息;不慕闺秀之贤,只爱林下之风。
目录
自序:在荒野里漫游
梁实秋:一生一世一双人
尤爱他那书生模样
始知结衣裳,不如结心肠
患难执手,相濡以沫
唯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
李叔同:不负如来不负卿
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
换你心,为你心,始知相忆深
咸也好,淡也好
沈从文:我对这个世界无话可说
眼里写了爱情,额上便刻了奴隶
却只爱过一个正当年龄的人
相爱莫如相知
他的寂寞无人懂
徐志摩:他所爱的只是一个梦
人生不过一场爱
你是人间四月天
秘密的出口叫做时光
金风玉露一相逢,胜却人间无数
幸有你来,不悔初见
朱生豪:最会写情书的男人
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
“我寂寞,我悲哀,我再也没有诗了”
我作诗,写雨,写夜的相思,写你,却写不出
抖掉枝叶和花朵,枯萎进入真理
林语堂:何妨怜取眼前人
生活,就是酒酿与黄莲
他生莫作有情痴,人间无地著相思
遇到对的人,才开始期待余生
年轻过,落魄过,我对生活一往情深
还将旧时意,怜取眼前人
鲁迅:爱情只是两个人的事
这世界,他厌恶,也深爱
谁来稀释人生的苦茶
我们的爱与世人无关
胡适:爱之于我,是智慧的需要
“情圣”的结发之妻和红粉知己
我最恨的是平凡,是中庸
万千心事寄无门
有多脱俗,就有多世俗
郁达夫:一身飘零江湖行
未曾在深夜痛哭,不足以谈人生
杯子碰在一起,是梦破碎的声音
十步芳草,处处留情
生怕情多累美人
邵洵美:我是诗人中的浪子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徐邵“双璧”,倾盖如故
当时只道是寻常
人生若只如初见
戴望舒:我的浪漫你看不见
我永远不能对你说出她的名字
多情却被无情恼
你引我到一个梦中,我却在另一个梦中忘了你
恨不相逢未爱时
只爱那丁香般结着哀怨的姑娘
苏曼殊:无端狂笑无端哭
他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
世道无常,唯情至苦
此恨绵绵无绝期
天生一情种
钱玄同:一袭落寞的长衫
一世结发,半生寂寞,无处话凄凉
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人生本来如寄
前言
  自序:在荒野里漫游
  一本书的序言究竟应该怎样写?大概没有什么成法。我既不打算写成一篇说明,也不打算做成一种广告,更无意炖一锅好鸡汤,我唯一想要的就是将自己在写作中闪现的片段性的念头放在这里,也算是一种交代。
  奥地利作家茨威格在谈及自己的传记创作时,曾提出“精练、浓缩和准确”这样一个准则。用他的话说,他的传记作品“不是出自文献资料,而是唯一出自自觉的爱去塑造一个命运”。从某种意义上讲,笔者在写这部书之前,也曾怀揣着这样一个宗旨,至于下笔能否及义,则是另一回事。就写作本身而言,表达的企图过于急切,想表达的东西太多,往往会与文本构建发生冲突,要把一个人写成一种命运,情感的力量就要大于理性的力量。这种写作,使作者自身也发生了变化。
  谈民国人物,犹言魏晋风流。风暝寒烟,松月朗照,在风物之中,人才是天地精神。谈谁?怎么谈?谈什么?都非常重要。犹如从大江大河看月之倒影,是千江有水千江月,然而舀一瓢水出来,那一瓢水中之月才是你的。我选择谈和文学相关的人物,因为文学代表着一种心灵的内省,是对表象的超越。它使灵魂轻逸,使肉体沉重,扩大了心灵的范畴,增加了对万事万物的理解。我选了一个诗人、一个翻译家、一个作家、一群敏感的灵魂,我从他们身上看到了命运的某种悲剧性所在。一个人最大的问题,是不能逃离他自己。
  在荒野里漫游的人,不是为了寻猎,也不是为了赶路,他们是在寻找自己。屈原和荷马身上背着同一个大十字架,脸上有同样的灼伤,眼里有相同的忧郁,他们不只是诗人,同时也是命运的践行者。伍迪·艾伦说:“一个坦言了解自己的人,肯定是浅薄的。”周作人在《寻路的人》中说:“我是寻路的人。我日日走着路寻路,终于还未知道这路的方向。”这表达的,其实是同一个意思。
  我一向认为,好的作家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戏剧型的(诗性的),一类是学者型的(探究性的),前者精于虚构,倾向于情感的、灵性世界的挖掘,如郁达夫、沈从文和戴望舒;后者着力于写实,倾向于理性的、现实世界的批判,如鲁迅、胡适和林语堂。前者是魔笛,动人心魄;后者是羯鼓,振聋发聩。当然,这种分法不是绝对的,有些戏剧型作家同时也兼具学者气质,反之亦然。就个人偏好而言,我倾向于戏剧性的作家,他们就像是在黑暗的地下前行,打通了一条求知、悲悯与爱之间的隧道。有了这条隧道,人不但能追求现实的自由,同时也能追求心灵的自由。
  民国是传统中国走向现代中国的一个桥梁,人的身上汇聚了古典性和现代性两种东西,互相撞击,同时又交相辉映,别有一番味道。了解其中的任何一个人,其实都是在深入一个时代。我不愿意称他们为“文人”,就像诗人海子说的,我恨东方诗人的文人气质,他们把一切都变成了“趣味”,某种程度上我所谈的这些人物,都在竭力避免或摆脱这种趣味。以鲁迅为例,他一生执着于批判,其本质是使人成为人。几千年来的中国,人可以是任何一种东西(工具或奴才),却最不像人。鲁迅先生用一支笔进行战斗,就是要解开附着在人的灵魂上的桎梏,使人恢复活泼的本性,不但成为社会的人,同时也成为自然主义的人。可以说,他本质上就是一个诗人。
  真正的人,知识、心灵、情感,三者缺一不可。所谓的圣人,或者完人,本质上其实是一具丧失了情感表达、心灵诉求的僵尸而已。无论他们的知识多么丰富,头脑多么发达,在“人”这个意义上都已经是残缺的了。也许正是这样,那些情感和心灵都健全(或更加炽烈)的人,反而不可把握自己的命运。如我所选择的人物,他们身上有各种常人无法理解和接受的东西,郁达夫多情近于滥、钱玄同激进近于偏、朱生豪执着近于痴、苏曼殊畸零近于疯……但有一点他们是相同的,那就是真——真诚、真情、真挚。他们离经叛道,欲打破枷锁却又在枷锁之中,在命运之轮上尽显人本身的缺憾。他们不怕向众人展示自己脆弱的那一面,只因他们不曾戴过面具。照陈丹青先生的说法,那是一种“未经毁伤扭曲的人格天然”。他们是一代大家,但从另一方面来看,却像一个儿童。
  《先知》中说,当爱向你召唤的时候,跟随他,虽然他的路艰难而陡峭。我们所熟悉或不熟悉的这些大家,他们最终所践行的路其实只有一条,那就是爱。《红楼梦》里说:“任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广义而言,这其实也是在说生命的有限性,集中你的生命,为某一段时光、某一件事、某一个人倾注你的情感的力量,活得像他们一样真。
  是为序。
精彩书摘
  梁实秋:一生一世一双人
  学者谢泳有一个论断,他说“左翼”作家的婚姻好的不多,而新月作家的婚姻相对好一些。就个体研究来说,这是一个有趣的方向。对“左翼”作家和新月作家的婚姻状况做一个简单的对比,无法否认谢泳所说的客观性。“左翼”人物中鲁迅、郭沫若、郁达夫、萧军皆在婚姻上颇多不谐,而新月派的闻一多、梁实秋、陈梦家、林徽因皆能与另一半融洽相处。作家的婚姻,往往对其人生与创作产生巨大的影响,这在梁实秋身上尤为明显。作为新月派的大将,梁实秋曾与鲁迅发生多次论战,成为现代文学史上最大的公案之一。研究梁实秋的情事,我们会发现一些有趣的旁证。
  尤爱他那书生模样
  梁实秋十九岁时,父母打算为他订一门婚事,女方是安徽绩溪人,长他两岁,名叫程季淑。为了让弟弟放心,梁实秋的大姐亲自去了解,她回来对梁说:“我看她人挺好,蛮斯文的,双眼皮、大眼睛,身材不高,腰身很细,还一头乌发,挽成一个发髻堆在脑后。”当时梁实秋正在清华大学念书,他私下写了一封信给程氏,想亲自谈一谈,但信投出去却杳无音讯。
  正当梁实秋感到忐忑时,他收到了一封匿名信,信中让他不要灰心,并告诉他程季淑工作的单位和电话。原来,这封信正是他的“红娘”——程季淑的闺蜜黄淑贞写的。梁实秋与程季淑之所以能够在一起,也与这位黄小姐有关。黄淑贞的父亲与梁实秋的父亲系旧交,她想给闺蜜程季淑找一个称心的夫婿,因此便请母亲把程季淑的八字写在红纸上,去梁家提亲。这才是事情的原委。
  梁实秋看了信后,立刻打电话过去。程季淑虽籍贯是绩溪,却是在北平出生和长大的,口音完全北方化,珠圆玉润,温婉极了,一下子打动了梁。他问她为何不回信,程氏羞怯不语,梁氏请求见一面,对方答应了。就这样,他们“约会”成功了。见面那天,程季淑穿着一身浅蓝上衣,长及膝盖的黑色裙子,素面朝天,显得朴素大方。梁实秋则穿着一袭蓝呢长衫,胸前饰着清华校徽,流溢着书卷气。多年以后程季淑还记得“未婚夫”当时的着装,尤其爱他那书生模样。
  二人见面只谈了半个钟头,但彼此都很满意,并约定下次在中央公园的“四宜轩”见面,从而拉开了恋爱的序幕。这虽然是“包办”的婚姻,却有一个自由恋爱的过程,不能不说与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有关。
  程季淑出身名门,但是到她这一代家里已经败落了。他的父亲程佩铭在她九岁时身故,她与寡母依靠大家族里的叔伯们接济度日,受尽了寄人篱下的辛酸。不过,程季淑读书十分用功,考入国立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后逐渐得到叔伯们的看重。
  当时的北平虽然经过新文化运动的洗礼,但是民风依旧十分保守,逛八大胡同的窑子人们习以为常,自由恋爱却惊世骇俗。程家虽然已经败落,但是大家族的声望和脸面还在,所以程季淑对恋爱十分顾忌。她首先把恋情告诉了母亲,母亲很理解女儿,一方面支持女儿的勇敢;一方面又叫她谨慎一些,避免被叔伯们知道,引起非议。不过,旧礼教束缚不住青年男女的心,一到周末,她还是应梁实秋之邀去看电影或逛公园,谈天说地,畅想未来。
  梁实秋的三妹梁亚紫在北平女师念书,知道哥哥与程季淑恋爱了,不但予以支持,还负责保密,不过此事还是被梁父知道了。有一次,梁实秋请程季淑、黄淑贞在公园的茶座饮茶,发现父亲也在不远处的茶座上,正和一帮朋友聊天。梁父也看见了他们,起身过来打招呼,梁实秋只得向父亲介绍程、黄二人。程季淑落落大方,言辞十分得体,尽显名门闺秀的风度,梁父十分满意,还替他们付了茶钱。此后,父亲给梁实秋的零用钱就比以前多了些,这位开明的父亲支持儿子恋爱。
  谢泳认为,左联思潮的主体是青年,尤其是流浪青年。流浪青年更容易接受革命本身所具有的激情与浪漫。但是由于流浪的特质,必然导致情感与婚姻的不稳定。婚姻的态度,本质上是性的态度。谢泳还提出一点,即“东西方左翼思潮中,对性的态度惊人地一致”,即“左翼”作家对性所持有的随意性。相比较而言,新月派作家则大多出身社会上层,或者书香门第,或者文化世家,良好的家庭状态为性格养成提供了基础,使他们更加倾向于稳定的婚姻生活。虽然新月派作家也有婚姻状况不佳的,但整体而言,要优于左联作家,梁实秋就是其中最好的例证。
精彩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