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京:权力的逻辑pdf下载

普京:权力的逻辑百度网盘pdf下载

作者:
简介:普京:权力的逻辑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08-01
pdf下载价格:0.00¥

免费下载


书籍下载


内容介绍

编辑推荐
  本书具有特有的价值。作者自2010年起多次采访普京、陪同普京出访,《明镜周刊》评论说“没有第二个西方记者能像胡贝特·塞佩尔一样接近普京”。本书因其信实性得到了俄罗斯总统办公厅的认可,以及俄罗斯出版与大众传媒署的推荐。普京还亲自出席了本书俄文版的首发式。这是对本书内容信实的有力证明。本书有助于读者了解普京的成长经历,理解普京在应对重大政治事件时的权力逻辑,认识一个更加真实可信的普京。
内容简介
  2018年,普京在大选中以76.69%的得票率获胜,第四次就任俄罗斯总统。这是他创造的诸多奇迹之一。在当代政坛,普京无疑是叱咤风云的神秘人物。
  本书作者多年来同普京密切接触,得以近距离观察普京的执政风格与生活的方方面面。作者还深入采访了普京的政坛敌友,收纳各方声音。凭借信实宝贵的第yi手资料,作者力争还原一个真实而丰满的普京形象,揭示其在国际、国内政治决策中的权力逻辑。
  他如何在三年内从初入克里姆林宫的无名之辈,成为身负复兴俄罗斯众望的总统?他如何清理操纵国家命脉的七寡头,拯救因休克疗法奄奄一息的经济?他如何一反叶利钦时代的软弱,以淌血的代价,坚决打赢车臣战争,捍卫国家的统一?他如何突破西方世界的围追堵截,制衡不断东扩的北约,维护俄罗斯的超级大国地位?
  硬汉普京在多个场合为他所深爱的俄罗斯流下热泪,他以铁腕的领导与用之不尽的精力,实践着自己的信念:“我从未痴迷权力……如果上苍让我能有机会为自己的国家和人民工作,那就是对我*大的奖赏。”
作者简介
  胡贝特·塞佩尔,1950年出生于德国阿尔策瑙,曾任《明星周刊》《明镜周刊》编辑、驻外记者,于1990年代转入电视行业。2012年,为德国电视一台拍摄了纪录片《我,普京:肖像》;2014年初,对斯诺登进行了全球范围内的第yi次电视采访;2014年11月,就乌克兰冲突问题采访了普京。曾获赫尔穆特·施密特记者奖,其拍摄的纪录片获阿道夫·格里默电视奖,并两次获得德国电视奖。
  塞佩尔自2010年以来多次采访普京、陪同普京出访,同时还对普京的政治伙伴,如梅德韦杰夫等,以及竞争对手,如金融寡头别列佐夫斯基等进行了大量采访。《明镜周刊》评论说:“没有第二个西方记者能像胡贝特·塞佩尔一样接近普京。”
目录
版权信息
序言 邪恶的帝国与善良的人们
第一章 嫌疑惯犯
谁应为击落MH17客机负责
第二章 起源与发展
历史如何决定普京和默克尔的关系
第三章 新规则抑或无规则
普京与美国的世界霸权主张
第四章 借方与贷方——一份临时账目
俄罗斯与西方地缘政治
第五章 愿望与现实
新任前总统和2012年的抗议行动
第六章 权力及其代价,或教会与国家
俄罗斯东正教会作为政治力量的复兴
第七章 “上帝之国”的俄罗斯版,或寻找自己的历史
历史应如何促进集体自信
第八章 间谍,还是公民社会的代理人?
普京与外国援助机构在俄罗斯的角色
第九章 道德作为政治武器
同性恋与“暴动小猫”
第十章 别列佐夫斯基的信,或从过去发来的问候
普京的圣彼得堡岁月
第十一章 克里姆林宫,或俄罗斯轮盘赌
俄罗斯在1990年代是如何被洗劫一空的
第十二章 将失败作为机遇和形势
普京从圣彼得堡来到莫斯科
第十三章 抵达克里姆林宫
崛起,或边做边学
第十四章 作战区域扩大
车臣战争与反击寡头
第十五章 权力与媒体
“库尔斯克号”的沉没及其后果
第十六章 过去的阴影
米哈伊尔·霍多尔科夫斯基案
第十七章 试运行
北约与格鲁吉亚战争
第十八章 索契与软实力
叙利亚与斯诺登如何激化了莫斯科与华盛顿之间的紧张关系
第十九章 无奈与自由
围绕乌克兰的艰难博弈
第二十章 协议与信任
基辅政变与普京对克里米亚问题的答复
第二十一章 战争与和平
数千死者促成的明斯克谈判
后记
附录
注释
媒体评论
  没有第二个西方记者能像胡贝特·塞佩尔一样接近普京。
  ——《明镜周刊》

  普京的坚韧能将俄罗斯团结在一起。
  ——克林顿

  普京使俄罗斯摆脱了恐惧,俄罗斯对他报以深深的感激。
  ——叶利钦

  普京既充满魅力,又表现强硬,他还是个“冷血动物”。
  ——小布什
前言
  2015年3月初,全世界的媒体整天只关心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只有五个字:普京在哪里?弗拉基米尔•弗拉基米罗维奇•普京已经从公众的视线中消失好几天了。他取消了短期访问哈萨克斯坦的原定计划。还有更反常的:他甚至未出席俄罗斯联邦安全局那周在莫斯科举行的年度庆典。按照舆论推断的思路,这只能有一种解释。这位总统在几十年前是以间谍身份开始职业生涯的,如果他缺席了这样一场家族庆典,显然应当是发生了一些很不寻常的事情。问题只是:发生了什么呢?
  首先流行的是谣言的善意版本。据说,普京伤风了,或感染了此时肆虐莫斯科的流感。但他的新闻发言人德米特里•佩斯科夫一天到晚到处宣称,因为乌克兰危机,总统忙于处理各种要务,因此没时间整天上电视。从此时开始,谣言进入了最活跃的阶段。弗拉基米尔•普京不上电视?克里姆林宫可从来都不会放过任何一个展现国家最高领导人正面形象的机会。
  佩斯科夫还说,普京握手的力气跟从前一样大,甚至能握断对方的手指。那么到这个时候,发生过什么事情都是有可能的了。这种措辞是自叶利钦时代传下来的广为人知的套话,当这位前总统因身体不适或体内酒精含量过高而无法公开露面时,就给出这番言论。陈词滥调,代表的不是什么好消息。
  究竟发生了什么呢?中风?政变?造反?普京是被关进了克里姆林宫的哪间地下室吗?还是说整件事情都只是一次聪明的炒作,以转移公众对政治和经济危机的关注?
  总统的一名前任顾问在博客中称,总统是被强硬派推翻并软禁起来了。幕后主使是俄罗斯的东正教会。电视上不久就会发表声明——最好的“克里姆林宫之声”——称为了从上一年缠身的政务中恢复过来,普京要去休养一段时间,这本就是他应得的。有些人认为,这是一个明显的迹象,说明关于接班人的斗争尚未决出胜负。
  甚至有记者向白宫发言人提问,华盛顿是否知道普京藏身何处,或者贝拉克•奥巴马是否获悉了普京的失踪事件,以免做出不可预知的反应。而恼火的发言人只给出了一个不能让人满意的答复:紧跟美国总统的最新行踪已经够他忙的了,俄罗斯总统的事应该去问俄罗斯当局。
  无论是在脸书、推特或其他什么社交媒体上,阴谋论都在迅速滋长。也有一些本质上很单纯的猜测。《新苏黎世报》报道说,他的新任女友或妻子在瑞士生了个孩子,因此普京休了几天假。我们在2015年春天所感受到的兴奋是很典型的,一旦涉及普京就会如此。我们没有一天不在报纸上读到关于他的什么消息,通常都不是好消息。如果很例外地不是什么坏消息,那么这位总统肯定又一次对自己评价过高或举止不当了。他显然不是这个时代的救世主,但无论如何他又是如此重要的人物,因此我们不得不写他,而我们的政治家与他谈话时无不气得咬牙切齿。没有任何其他外国政要会像弗拉基米尔•弗拉基米罗维奇•普京这样频繁地得到报道。然而,就像在苏联曾经发生过的:太多的捕风捉影。研究克里姆林宫的学究们每天推出崭新的理论,自己却根本接触不到权力圈。不得不说,这也挺不容易的。
  对于自己在2015年3月的这次突然失踪,弗拉基米尔•普京只给出了一份乏味的声明。“我得了重感冒,还发烧。因此才回避了几天。”几周后,他在接受采访时,针对他令人吃惊的失踪问题如此回答道。“我明显低估了人们对我个人的兴趣。”他甚至显然愉快地嘲讽道,“在所有关于我的猜测中,我最喜欢在瑞士生孩子的那个——对于一个像我这么大年纪的人来说,这绝不是最糟糕的。”他清楚自己的影响力。他也很乐于利用它。对在有生之年再次改变自己在国外的形象,他早就不抱希望了。
  普京是那种外国政治家,他们会比本国的政治领导层更多地出现在记者的镜头里,而且绝不仅仅在德国是这样。他在西方受到普遍的怀疑,被认为只策划一些邪恶的事情。德国媒体界的领军者们多年来致力于研究普京,以便随时揭示出,他或他的继任者可能会变得更加恶劣。总而言之,从世界的这个角落里传不出什么好消息。他们通常都忘了,普京可是被大多数俄罗斯人多次选上总统之位的。就算他们没有忘记这一点,也经常会附加一句:俄罗斯的选举结果普遍都是伪造的。俄罗斯的民意调查展现了另外一番景象:普京目前的国内支持率创下了超80%的纪录。
  换句话说:我们不仅仅是在传弗拉基米尔•普京的八卦,这十几年来,我们也在认真地探讨他。有一定的规模,有争议,并且像投影屏幕一样不可替代。他就像一个老熟人,你完全无法想象他不在了的那一天,尽管始终有人要求他退位。
  发生在乌克兰的争端使普京进一步成为邪恶的化身。乌克兰冲突从一开始就是善与恶对抗的程式化故事,是民主的国际社会对抗俄罗斯霸权的险恶阴谋的故事。它是一种思想的延续,罗纳德•里根可能会宣称自己拥有其版权,这位美国前总统1983年在一次宗教激进主义福音派信众集会上,第一次给苏联盖上了“邪恶帝国”的戳。
  马来西亚航空公司的MH17航班在乌克兰东部上空被击落之后,弗拉基米尔•普京在几个月的时间里化身为许多媒体口中有待推翻的黑暗时代的唯一继承人。心狠手辣,很不幸又聪明狡猾。他就是不愿意停止作恶,虽然德国总理安格拉·默克尔竭尽全力与他对话。她经常与他对话。仿佛冲突在谈话治疗的层面就可以得到解决,而不是要通过政治利益的有力平衡。在西方媒体的报道中,普京唯一的追求就是重建当年的苏联——以牺牲波罗的海诸国和波兰为代价。它们看不到的是,这种情况是不可能的,因为这些国家早已是北约成员国,而根据《北大西洋公约》,这种尝试将立即引发下一次世界大战。
  与此同时,歇斯底里的情绪逐渐平息。乌克兰竭尽全力,哪怕只是近似地建立起民主环境,为实现这一点,许多媒体走到街垒旁,许多人牺牲了生命。而学者们越来越多地争论,西方的崇高论调是否正确,这些论调将欧盟作为殖民国家俄罗斯在压制自由方面的伟大对手来颂扬,宣称这个没落的帝国是不会放开乌克兰的。
  权力与意见
  普京事件与乌克兰也引发了一场关于媒体公信力的辩论。并非所有人都赞同报纸写手与电视记者的观点,认为俄罗斯是冲突的唯一责任方。德国电视二台(ZDF)和德国广播电视联合会(ARD)自危机伊始就被投诉所淹没,这些投诉针对的是普京和乌克兰报道中的片面性。这不是没有原因的。德国广播电视联合会的节目审查委员会就其报道猛烈批评了自己的电视台。由于这些投诉,审查员们甚至仔细研究了一系列节目,并得出了类似的结论。他们在2014年6月指责说,德国广播电视联合会未加区分地、“有倾向性地”做了报道。审查员们还列出了一长串显著的错误。节目制作者既没有“探讨北约东扩的战略意图”,也没有仔细考察基辅政变过程中亲欧派或“极端民族主义势力,尤其是全乌克兰自由联盟”发挥的作用。德国广播电视联合会审查员们得出官方结论:“节目审查委员会基于考察得出结论,电视二台关于乌克兰危机的报道部分地给人以带有偏见的印象,并有倾向性地针对俄罗斯与俄罗斯的立场。”
  各大报刊也遇到了类似情况。《法兰克福汇报》《时代报》《南德意志报》都收到了数以千计的批评性投诉。读者称,他们认为报纸的观点失之偏颇,威胁要取消订阅。然而,许多记者更怀疑其读者群的判断力而不是自己的报道。他们只把自己越来越少的评论权,当作俄罗斯宣传机构在德国强而有力的又一个证据。
  主流媒体非常缓慢地认识到,插手这场辩论的并不只有魔头普京。媒体记者的阐释权很久以前就被夺去了。“与愚蠢无知的政客之间的每日清算”改变了,正如弗兰克—瓦尔特·施泰因迈尔2014年11月在一次关于政治与新闻之关系的主题演讲中所自负地批判的一样。二者必须保持距离,要做到这一点,只能“让记者免于受到做政治家的诱惑。(……)他们不是对方。政治家不是记者,记者也不是政治家”。这位其实非常谨慎的外长在留言簿上还给媒体留了几句话。“早晨在家翻看报纸评论的时候,我常有这种感觉:意见通道变得更宽了。”施泰因迈尔写道,“我觉得记者心中的同侪压力是相当大的。”
  关于弗拉基米尔•普京的激烈讨论大多也是出于政治正确的理由。这种政治正确诚然与许多因素有关,却很少与对外交政策的分析考量相关。这是要用个人的信念去约束所有地方的所有人。丝毫不要去管那些麻烦的主次先后,而是要现在,马上行动。尤其要遵循个人心中的生活方式指南:我今晚要在哪里吃素食?我要穿什么?为什么弗拉基米尔·普京不允许同性婚姻在俄罗斯合法化呢?
  我们与新俄罗斯的媒体关系是一杯情绪化的、混杂着同情与想象的鸡尾酒。苏联解体之后,德国记者们就满怀着新鲜出炉的团结友爱炮制了数以千计的文章,其中充斥着善意的忠告与对误入歧途的严厉警告。我们从未停止过为正确的行为打分,并且始终相信自己知道“失败的国家”俄罗斯怎样才能继续在通往西方的道路上前进。俄罗斯的政策制定看来只是有条件地接受了德国改革教育学的介入。其前进的方向也并没有谈妥。这样一来,关系终结了,终结于没有回报的感情总是会消逝之处,即互相失望之中。
  德国对普京的俄罗斯长期抱有一种幻想,而这种幻想最终导致了无望的期待。《时代报》的一名社论作者失望地写道:“苏联终结之后,盛行着一种假设,即俄罗斯与欧洲持有相同的价值观。”这样想过的并不只有他一个人。只不过,这种“盛行”且看似无争议的相同价值观的假设是一厢情愿的,与当时的社会现实并不相符。
  苏联的完结并不是建立在东西方联合起来、以西方人权为依据、为创造新俄罗斯人而努力的基础之上的。苏联的解体是严重的经济崩溃和官僚、权力精英无能的结果,它是可以预见的,也是可以避免的。是戈尔巴乔夫将苏联引上了末路—而不是德国的社论作者们。2008年,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在就抨击俄罗斯这一问题致德国记者的一封公开信中就抱怨说:“仔细看看德国的出版洪流,你就很难摆脱这样的印象,即这是一场有目的的征讨,这一切都有同一个来源,它包含少数几个论题(俄罗斯没有民主、言论自由受到压制、执行恶意能源政策、统治者在独裁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等等)。”
  相反,“俄罗斯人本身”跟我们倒是处得更好。毕竟人们希望,俄罗斯人民还是愿意学习的,尽管在许多记者看来,这些人不知道怎样摆脱他们的总统弗拉基米尔•普京,只得一次次地选他上台。
  那么,弗拉基米尔•普京是谁?是什么影响了他,塑造了他?这本书就要走近弗拉基米尔•弗拉基米罗维奇•普京的世界。这既不是一篇学术论文,也不会追求一应俱全。我是2010年1月于莫斯科在关于能源问题的一次采访中第一次遇到这位俄罗斯总统的。那时他刚结束第二与第三个总统任期之间的总理任期,因为俄罗斯宪法只允许连续担任两届总统。他接受了如下条件,在2012年德国电视台播放这部纪录片之前,他不会审查它,也不会审查我们在几个月的拍摄期内进行的采访。这个规定也适用于这本书。为德国广播电视联合会制作的这部纪录片《我,普京——一幅肖像》是我们后来定期在莫斯科、索契、圣彼得堡、符拉迪沃斯托克,也包括其他国家的城市举行会议和讨论的起点。这部纪录片是我与俄罗斯总统的关系的开始。政治家与记者之间的货币是由信息与信任铸造的。只有得到双方严肃对待,它才会正常流通。抨击政治家很流行,但很少能带来什么知识。政治与媒体的运作方式是非常相似的。政治家试图利用记者,记者也想利用政治家。这在柏林与在华盛顿或莫斯科是完全相同的,即使这些政治家叫默克尔、奥巴马或普京。关键是公开性,它是这两种职业的行为准则。
  接近是获得信息的先决条件,这些信息应该能够透过现象直达本质。其余的交由写作者处理。除了普京之外,我还在莫斯科与他的许多同路人谈过话,还有柏林、布鲁塞尔和华盛顿的政治家。有些人完全不介意自己的话被引用,也有些人不愿意被提到名字。这也是职业的一部分。如同他的西方同僚一样,作为政治家的弗拉基米尔•普京几乎接受任何对他有用的角色扮演。不过他仍坚守职责与私人生活之间的区别。出于自我保护,也出于保护家人的目的。没有家庭故事,没有花哨浮夸的逸事,也没有关于私人关系的花边新闻。“媒体对我感兴趣,因为我是政治家,是俄罗斯总统。”他解释道,“我的女儿们没有政治职务,我的私人关系也与政治问题无关,那是我的私事。”我坚守住了这一点,因为我赞同这样的观点。
  只谈政治。政治是由历史决定的,是由一个国家的具体利益与集体经验决定的—当然也是由时事驱动的。2014年马来西亚航空公司MH17航班在乌克兰东部被击落尤其表明,东西方之间的关系降到了冰点以下。无论是在弗拉基米尔•普京,还是在贝拉克•奥巴马或安格拉•默克尔看来,情况都是如此。每个国家都根据自己的历史编写出自己的故事。如果俄罗斯总统根据个人喜好进行决策,不顾俄罗斯历史、国内冲突和全球权力斗争,他不会在最高职位上坚持15年。
  他人生中的重要阶段平行于他国家的断层线。他的童年是在圣彼得堡度过的,恰逢一个稳定的、苏维埃式的正常时代。苏联解体时,这名驻外特工刚刚结束了在德累斯顿的五年服务期,作为法学家在家乡的政府部门回归平民生活。作为克里姆林宫管理部门的公务员,他在几年后目睹了国家秩序的衰变,并很快了解了权力机器在混乱的叶利钦时代是如何运转的。
  从那时起,他一直试图以总统身份为他的国家重建已经支离破碎的自信心,并且是依据他们自己的历史与经验,从沙俄帝国到曾经的苏联再到东正教会的经验——无论西方喜欢不喜欢。对普京而言,北约自1999年以来向俄罗斯边境方向的扩张是有意扩大冷战时期的战区——再加上华盛顿与柏林不断发出劝告,它们也想要俄罗斯接受它们的政治理念。
  这本书将展现相互竞争的各方之间的利益关系,展现真正的弗拉基米尔•普京视角,按照我们会面时他表现出的样子。这是一段公开对抗的历史,它在2014年暂时达到了高潮。俄罗斯将2014年2月的索契冬奥会作为一件国家大事来庆祝,而与此同时在基辅,经过俄罗斯与西方的多年拉锯战之后,示威者们从独立广场出发推翻了政府。弗拉基米尔·普京对此的回应是吞并克里米亚。曾经的强权政治家亨利•基辛格断言道:“对普京的妖魔化不是一种战略,而是为缺乏战略找的一个借口。”而这个借口同时也是一件武器,这正是本书所要讨论的。
精彩书摘
  第一章 嫌疑惯犯:谁应为击落MH17 客机负责
  总统专机伊尔—96单调的飞行噪声让大多数乘客昏昏欲睡。从里约热内卢到莫斯科的航程长达12小时。普京结束了与四个国家为期六天的会谈。这些天同往常一样让人全力以赴。
  2014年7月17日,普京对这趟南美之行的一切都很满意。古巴、尼加拉瓜、阿根廷和巴西都非常友好,关于未来能源与军备的合作协议已收入囊中。这一年的金砖国家峰会(这是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和南非组成的经济联盟的会议)由于足球世界杯而在巴西举行,峰会也不负众望。
  两年来,俄罗斯总统极力谋求与中国领导人习近平、巴西世界杯东道主迪尔玛•罗塞夫、印度总理纳伦德拉•莫迪以及南非总统雅各布·祖马一道将一项计划变成现实,他们将成立两家银行。如今一切文件都已签署,1万亿美元的启动资金也筹备到位。计划的目标是:金砖五国将来具有与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抗衡的力量。这两个组织的话语权主要由美国和欧盟这样的发达国家掌控。金砖五国的领导人是30亿人的代表—这占世界人口的大约40%—他们视英美金融模式为眼中钉。银行的建立将有助于增加五国的政治活动空间。
  总之,如果不考虑弗拉基米尔•普京与德国总理在里约热内卢举行的会谈,一切都很顺利。与安格拉•默克尔的谈话于7月13日,即世界杯决赛前一天在马拉卡纳球场的贵宾包厢之中举行,收效甚微。这场短暂的会面对以乌克兰危机为代表的紧张的德俄关系并无助益。默克尔总理与普京在这之前已经达成一致,认为民间武装应当与乌克兰政府举行会谈。安格拉·默克尔承诺就此事与乌克兰总统沟通。
  她向普京保证,她会就此事与乌克兰总统反复磋商。只是到那时为止,事态并未有什么变化。冲突仍在继续。到那时为止,德国、法国、乌克兰与俄罗斯四国外长为缓和局势而达成的每份协议,都会在48小时内撤销作废。不过决赛还是激动人心的。德国在加时赛才战胜了阿根廷。
  距离抵达莫斯科还剩下40分钟。普京的新闻发言人德米特里•佩斯科夫带来了接下来的会议要用的文件。没什么特别的,例行公事,除了着陆后与美国总统的那通电话。那是很久以前就约定好的。它并不意味着弗拉基米尔•普京会对与贝拉克·奥巴马的会谈给予更高评价。双方对彼此的反感在过去几年中持续增长。美国总统在公开场合谈到俄罗斯话题时显露出的道德优越感惹恼了普京。最近就有一次攻击,奥巴马称俄罗斯只是一个区域大国,嘲讽俄罗斯总统是个坐在教室最后一排的散漫学生。到那时为止,弗拉基米尔·普京对人身攻击的使用都很克制。他只是经常攻击美国要做唯一超级大国的要求。
  2012年普京再次竞选总统之前,华盛顿曾公开表明,奥巴马更喜欢卸任的梅德韦杰夫而不是普京做总统,但这也没有帮助据称要被重置的美俄关系变得轻松愉快。自基辅独立广场发生政变以来,处于冰期的东西方关系更是蒙上了一层冻土。
  普京可以想象即将进行的电话会谈的内容。他的外交政策顾问尤里•乌沙科夫已经向他报告了华盛顿的新制裁措施。美国希望在国际金融市场上有针对性地削弱俄罗斯大型信贷机构,比如天然气工业银行或对外经济银行。
  俄罗斯总统的专机并不是东欧1.1万米高空上此时唯一的飞行器。尽管在乌克兰东部地面战进行得非常激烈,领空却并未封锁。许多航空公司仍然使用通向远东的惯常飞行路线,以避免飞昂贵的绕弯路。几分钟后,乌克兰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的空管将联系他在罗斯托夫的俄罗斯同行。第聂伯罗空管在雷达屏幕上找不到MH17航班了。这架载有298名乘客、从阿姆斯特丹飞往吉隆坡的马来西亚航班失踪了。最后一次联络是在两分钟之前。
  当地时间16时22分在乌克兰与俄罗斯空管之间进行的简洁对话,是对这一自冷战结束以来东西方之间最严重危机的一份朴实的证明。
  第聂伯罗空管呼叫罗斯托夫:罗斯托夫,在雷达上看得到马航吗?
  罗斯托夫空管呼叫第聂伯罗:看不到,它好像消失了。
  第聂伯罗呼叫罗斯托夫:它也不回应我们的呼叫。他们得到指令要改变飞行路线,他们确认……
  罗斯托夫呼叫第聂伯罗:全部事情就是这样,对吗?
  第聂伯罗呼叫罗斯托夫:是的,它消失了。你们能看到什么吗?
  罗斯托夫呼叫第聂伯罗:我们什么都看不见。
  MH17的坠毁是普京抵达莫斯科最老的机场伏努科沃之后,由俄罗斯空管局局长汇报给他的第一条消息。受保护的伏努科沃3号航站楼是为政府的航班预留的。克里姆林宫的领导人随即抓起了电话。
  与贝拉克•奥巴马的通话如同预期一样。美国总统称,新的制裁措施是对俄罗斯为乌克兰反政府武装提供武器的报复。即日起,四家大型俄罗斯银行将不再有机会在国际金融市场上获得长期贷款,其他公司在西方的业务也会被禁止。弗拉基米尔•普京的回应也并不新鲜。美国本身也会承受相同制裁,它会长期损害美国的国家利益。随后,普京告诉奥巴马,马来西亚客机在乌克兰坠毁。奥巴马显然尚未得到消息。这起事故不是他们要谈的主题。普京回忆说,在简单讨论了这天的这起悲惨事故之后,话题很快又回到了制裁问题上。
  不久之后,奥巴马的顾问丹·法伊弗在飞往安德鲁斯空军基地的飞机上向总统汇报了最新消息,乌克兰总统彼得·波罗申科已经向全世界所有渠道通报了此事的责任方。一枚俄罗斯导弹应对坠机事件负责。消息在几分钟内飞速传播。华盛顿进入紧急状态。在白宫,演讲稿撰写人在为即将到来的媒体战起草文本。奥巴马的新闻秘书乔希·欧内斯特负责协调这一活动,保证让总统关注到事件进展。副总统乔•拜登通过电话向乌克兰总统波罗申科了解了基辅目前面临的局势。
  克里姆林宫的机器也在高速运转。午夜过后不久,俄罗斯总统在莫斯科郊外的新奥加廖沃官邸对着摄像机发表了讲话,此前德米特里•佩斯科夫再次飞快地浏览了声明的文本,这份声明是他的同事们在红场正对面的那座“老广场”旁的总统办公厅里写出来的。在一些慰问的词句和一分钟的默哀之后,弗拉基米尔•普京承诺将给这场悲剧一个交代。他还指出了他认为的这起不幸事件的真正原因。他说,“如果不是乌克兰东部重启战事”,这起空难就不会发生。“毫无疑问,在谁的领空发生,谁就要对这起惨剧负责。”华盛顿方面的答复很快就到了。几个小时之后,贝拉克·奥巴马在白宫宣布:“有证据显示,这架飞机是被一颗地对空导弹击落的,导弹来自俄罗斯所支持的民间武装控制下的地区。”
  爆炸的力量使这架波音777—200ER的碎片散落在乌克兰东部城市多列士附近超过3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首批传回的照片显示着冒烟的残骸、残缺不全的肢体、带着武器的大胡子武装人员。在一张传遍全世界的照片上,一名民间武装人员庆祝胜利似的将一个死去孩子的毛绒玩具举向空中。这个姿势作为民间武装肆无忌惮的证明登上了各家媒体的头条。事实上,这只是一段长视频中的一帧图像,这段视频恰恰证明了相反的东西。这名男子向媒体展示了这个毛绒玩具之后,把它小心地放下,然后在胸口画了个十字。
  这种以一个细节代表全部真相的做法,在乌克兰冲突之中具有典型性。自冲突开始以来,各方就致力于将自己的观点作为唯一正确的观点来展现,丝毫不顾历史和事实。无论乌克兰军队还是民间武装都在坠落点附近使用俄罗斯制造的山毛榉—M1型防空导弹,这种导弹可能在高空击中MH17这样的飞机。
  正是这样一颗地对空导弹在这条连接东西方的高频航线上一举夺去了298条无辜的生命,荷兰检察官弗雷德·韦斯特贝克赞同这一迄今为止最为合理的调查假设。他领导着一支国际团队,负责调查这起惨剧,他们也考虑俄罗斯方面给出的建议,后者称可能是乌克兰的战机击落了这架客机。韦斯特贝克深知他的调查的迫切性,但要研究完数以千计的照片、视频和目击者证言,他和他的团队还需要几个月的时间。灾难发生一年之后,美国尚未提供或可帮助确定发射方的卫星照片。
  出生于1952年、第三次就任俄罗斯总统的弗拉基米尔•弗拉基米罗维奇•普京被当作击落马航的罪人,多年来他一直刺激着人们的想象力。“现在阻止普京!”马航坠毁后《明镜》周刊在封面上写道,并且暗示,克里姆林宫的主宰甚至亲自按下了发射按钮。“在这里,在乌克兰东部的荒原上,普京露出了他的真实嘴脸。俄罗斯总统撕去了伪装,他不再是一名政治家,而是一个应该被国际社会唾弃的贱民。”
  “一个失败的标题。”如今的周刊主编克劳斯•布林克波默尔在几个月后自我批评般地承认。“是俄罗斯的错。”《南德意志报》评论道,至今没有一丝怀疑。“实力的展示。”《法兰克福汇报》评论道,并呼吁重整军备。“西方必须在经济、政治与军事方面加强防备并予以展示。”《商报》发行人加博尔•施泰因加特在一天之后说,他认为这句话“听起来就像是精神上的入伍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