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本科专业设置与发展研究:1952~2015pdf下载

中国高校本科专业设置与发展研究:1952~2015百度网盘pdf下载

作者:
简介:中国高校本科专业设置与发展研究:1952~2015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7-12-01
pdf下载价格:0.00¥

免费下载


书籍下载


内容介绍

内容简介
  《中国高校本科专业设置与发展研究(1952-2015)/高等教育管理研究系列丛书》以全面的数据为基础,细致地讨论了1952-2015年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的发展与变迁。《中国高校本科专业设置与发展研究(1952-2015)/高等教育管理研究系列丛书》从本科专业的学科门类、专业类、学校类型、学校性质类别、学校所在地等多个维度人手,深入揭示了1994-2015年度中国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的发展情况,重点剖析了1994年度、1998年度、1999年度等9个典型年度以及综合大学和理工院校的本科专业发展。
作者简介
  廖茂忠,广东始兴人,管理学博士,公共管理博士后,中国高等教育学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2009年)。
  现为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山大学教育国际化研究中心副主任。长期以来致力于高等教育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与研究工作。近年来,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规划课题1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及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3项。目前,已出版学术专著两部:《学生贷款的违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中国本科专业设置与经济发展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其中《学生贷款的违约》获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第八次优秀高等教育科研成果二等奖。
目录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本书系
总序
第一章 我国高校本科专业设置发展变迁
一 1952年开始普遍设置专业
二 1953—1963年专业设置与调整
三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专业设置与调整
四 1978—1988年专业设置与调整
五 1989—1993年专业设置与调整
六 1994—1998年专业设置与调整
七 1999—2012年专业设置与调整
第二章 1994—2015年高校专业设置发展
一 高校专业设置基本状况
二 分门类专业布点状况
三 分专业类专业布点状况
四 具体专业布点状况
五 发展最快的新专业和布点最多的专业
第三章 第三次全国高校专业调整后典型年度的专业设置
一 1994年度全国高校专业设置状况
二 1998年度全国高校专业设置状况
第四章 第四次全国高校专业调整后典型年度的专业设置
一 1999年度全国高校专业设置状况
二 2003年度全国高校专业设置状况
三 2006年度全国高校专业设置状况
四 2009年度全国高校专业设置状况
五 2012年度全国高校专业设置状况
第五章 第五次全国高校专业调整后典型年度的专业设置
一 2013年度全国高校专业设置状况
二 2015年度全国高校专业设置状况
第六章 综合大学本科专业设置发展
一 1994—2015年度综合大学专业设置基本状况
二 1994—2015年度综合大学分门类专业布点
三 1994—2015年度综合大学分专业类专业布点
四 1994—2015年度综合大学具体专业布点
第七章 理工院校本科专业设置发展
一 1994—2015年度理工院校专业设置基本状况
二 1994—2015年度理工院校分门类专业布点
三 1994—2015年度理工院校分专业类专业布点
四 1994—2015年度理工院校具体专业布点
参考文献
前言
  总序
  几年前,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两套我主编的丛书,分别是《21世纪高等教育管理研究丛书》和《21世纪教育经济研究丛书·学生贷款专题》。从这两套丛书的撰写、编辑、出版、发行的全过程中我领悟到,将同一研究领域(如“学术职业研究”),甚至是同一研究主题(如“大学教师发展”)的,由同一导师指导的多部博士学位论文集结起来,在高水平的学术出版社出版,至少有如下几大好处。第一,导师在为后续博士生选择研究方向和学位论文主题的过程中,除了重视博士生本人的研究兴趣和导师的科研项目之外,也会重视团队研究的持续效应,无论是博士生还是博士生导师,都希望在宽阔的研究平台上,团队可“攥紧拳头”、持续发展。第二,“新科”博士会具有良好但辛苦的学术职业起步期,学位论文答辩通过后的博士生不能有丝毫懈怠,马上进入论文改写、提升为专著的阶段,以专著作为学术职业的“敲门砖”,使第一步走稳走实。第三,团队整体和博士个体的学术影响力迅速增强。作为成套丛书,在出版社的学术声望上、在图书的出版质量和发行市场的影响力上,“丛书”比“单书”的份量更重。
  我本人具有在华中科技大学跨学科求学的经历。本科专业是“77级”的机械制造工艺及设备自动化,获工学学士;硕士专业是高等教育管理,获教育学硕士;博士专业是管理科学与工程,获工学博士(1997年的“管理学”尚未从“工学”中分离)。我于1999年晋升为教授,2000年开始以博士生导师的身份独立招收博士研究生,到今年已有17个年头,共培养出各种类型的博士54人:从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分类来看,有哲学博士52人和专业博士2人;从学位和学历来看,有双证博士40人和单证博士14人;从国别来源看,有中国博士52人和非洲博士2人。由于我本人的知识结构和教学科研岗位跨两个学科,我在高等教育学专业、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招收博士生,这54个博士获得的学位在学科分类上分属于教育学和管理学,各约一半。跨在“高等教育学”和“教育经济与管理”这两个专业之间的是“高等教育经济与管理”。笔者指导的所有当前博士生(学术型13人,专业型10人,来华留学博士生3人)和已毕业的博士54人就是研究“高等教育经济与财政”和“高等教育与高等学校管理”的。在“高等教育经济与财政”领域,我们研究了高等学校学费及标准与支付、学费弹性问题,高校贫困生判定及资助、学业进步问题,高等教育学生贷款及贷出与回收问题,高校学生资助的财政效应、社会效应、政策效应与育人效应问题;我们还研究了地方政府在高等教育上的支出责任与财力保障间的匹配问题,生均培养成本与高校校均规模的适应问题,大学科研直接成本与间接成本问题,当代中国在校大学生的支出与消费问题,当代中国的文凭效应和“过度教育”以及大学生就业问题,等等。在“高等教育与高等学校管理”领域,我们研究了学术职业发展的内在逻辑和外在竞争力问题,当代学术职业人的学术成就与下一代学术职业接班人的培养问题(如博士生培养和博士生资助),还有学术职业发展的多国比较问题;我们还研究了大学教师的入职、流动、晋升、薪酬、评价以及发展目标问题;研究了高等学校分类发展的理论、实践及分类方法问题;研究了高等学校中的教学与科研的关系、管理与治理的关系、师与生参与大学治理的问题,等等。
  很幸运地得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的大力支持。我主编的《高等教育财政研究系列丛书》已基本出齐。《大学教师发展研究系列丛书》、《高等学校治理研究系列丛书》正在紧锣密鼓地准备之中。今天呈现在广大读者面前的是我主编的《高等教育管理研究系列丛书》中的一本。该丛书,由我指导的博士学位论文修改而成的专著、笔者为合作导师指导的博士后出站报告修改提升的专著、笔者指导的博士毕业后承担的重要科研项目结题报告修改升华的专著所构成。简单而言,这些书的作者都与笔者有着某种重要的学术联系或称之为“师生关系”。集结于本套丛书的多本专著,无论是哪种来源类型,都具有两个共性:一是原创性研究,二是主题都处在高等教育管理的范畴。
  本套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高等教育管理研究系列丛书》是经我认真挑选的、各位作者在其原创研究基础上精心改写、再次获得提高和更新的专著。今天,由我作为丛书主编来集结出版,是我专心指导博士生17年来的一大幸事,我当然要用心、用情来撰写此“总序”。我想借此机会,感谢我曾经指导的这54位已答辩、已毕业的博士们。作为导师,我感谢你们,正是因为你们的优秀、勤奋和创新给了我学术研究巨大的压力和动力,促使我永不停步!作为朋友,我感谢你们,正是因为你们时常的问候和关注、你们把“过去的”导师时时挂在心中的情感,给我的生活以超于常人的丰富意义!我虽然永远达不到“桃李满天下”,但毕竟有你们这些“桃子”和“李子”在各地散发的芬芳!我真真切切地为你们的每一点进步、每一寸成长而骄傲、而自豪!
  我衷心感谢本套丛书中的每一位作者!感谢为我们的研究提供极好学术环境和工作条件的华中科技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感谢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给予的大力支持和每位责任编辑的辛勤工作!最后要感谢阅读我们的成果、理解我们追求的每一位读者!
  2016年6月6日
精彩书摘
  新中国成立后至今,我国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进行了五次修订工作。高校本科专业的设置则随着专业目录的修订在发展变迁。
  一 1952年开始普遍设置专业
  新中国成立前,我国高校按学科招生,按学科培养人才,不设专业。专业设置始于1952年。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确定了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方向。高等教育应该以理论与实际一致的方法,培养具有高度文化水平的、掌握现代科学和技术成果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级的国家建设人才。为贯彻此方针,高等教育内容、制度、方法等各方面,都必须密切地配合国家的经济、政法、国防和文化的建设,必须很好地适应国家建设的需要,首先适应经济建设的需要。
  旧中国时期的高等学校,只有院、系,不设专业,有计划地按专业培养人才是从1952年开始。当时,参照苏联高等学校制度,取消大学中学院这一级,调整出工、农、医、师范、政法、财经等系科,或建立独立学院,或将这些系科合并到原有的同类学院中去。然后,根据国家建设人才的需要,结合各校师资设备等条件,在高等学校中设置专业。1953年初,全国高校共设置专业215种,其中工科107种、理科16种、文科19种、农科16种、林科5种、医科4种、师范21种、财政13种、政法2种、体育1种、艺术11种。
  二 1953—1963年专业设置与调整
  1963年,国家第一次统一制定了高等学校专业目录,该目录共设置510种专业。这个目录的实施,适应了当时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发展的需要,培养了大批国家急需的高级专门人才,为以后制定专业目录奠定了基础。
  (一)1953—1963年专业调整基本状况
  1953年,我国在普遍设置专业的基础上,开始着手进行高等学校的专业调整。专业调整的原则是,根据中央指示:高等教育建设必须符合社会主义建设及国防建设的要求,必须和国民经济发展计划相配合;学校的设置分布应避免过分集中,学校的发展规模一般不宜过大;高等工业学校应逐步地和工业基地相结合。经过调整,到1957年,全国高等院校有323种专业,其中工科183种、理科21种、农科18种、林科9种、医科7种、师范21种、文科26种、财经12种、政法2种、体育2种、艺术22种。调整后,文科、政法、财经各专业所占的比重急剧下降。1947年法商科在校生比例为47.6%,1952年降到22.5%,1957年又降到9.6%。
  1958年以后,教育事业管理权力下放,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缺乏必要的统一安排,导致了新的专业增加过多、过急,原有的专业变动过多、过大;有些专业分得过窄,专业名称变动频繁;有些专业的名称相同而培养目标不同,也有些专业的名称不同而培养目标相同,专业设置产生了一定混乱。这削弱了国家培养干部工作的计划性,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也增加了毕业生分配工作的困难。为此,国家计划委员会和教育部共同修订高等学校的专业目录。这次专业目录修订工作以1957年的专业目录为基础,总结了1958年以来高校专业设置与调整的经验。
  1963年9月国务院批转国家计划委员会、教育部《关于修订〈高等学校通用专业目录〉和〈高等学校绝密、机密专业目录〉的报告》。该报告确定的高等学校专业目录,是高等学校为国家培养各种专门人才的分类目录,也是高等学校专业设置的重要依据。本次修订的“高等学校通用专业目录”共列有本科专业432种(含试办专业),其中工科164种、农科26种、林科12种、医科10种、师范17种、文科53种、理科36种、财经10种、政法2种、体育7种、艺术36种,另列试办专业59种。
  经过这次专业目录修订,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逐渐规范。1965年全国高等学校共设有专业601种、2833个布点。其中工科315种、1176个布点;理科55种、260个布点;农科37种、248个布点;林科13种、49个布点;医科11种、133个布点;师范30种、420个布点;文科72种、303个布点;财经21种、91个布点;政法1种、8个布点;体育6种、20个布点;艺术40种、125个布点。经过调整,文科学生的比例有所上升,1965年为10.7%。
  (二)理科教育的专业设置发展
  院系调整初期,理科专业一般由各校自行设置。当时全国13所综合大学有18种专业,分别是数学、物理学、天文学、力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胶体化学、动物学、植物学、人体及动物生理学、植物生理学、地理学、自然地理学、气象学、气候学、物理海洋学。
  1953年9月,原高等教育部召开了第一次全国综合性大学会议。会议提出了理科专业设置的基本原则,依照国家建设对各种人才缓急和各校所在地区的特点,结合各校的具体条件,兼顾需要与可能,并尽可能发挥潜力,积极创造条件,以求满足国家迫切需要;同时根据各校发展方向与地区特点,从全国范围出发,进行适当的分工。经过10年的实践,到1962年6月召开的全国高等学校理科教学工作会议上,比较完整地提出了综合大学理科专业设置新的基本原则,综合大学理科的专业设置应当根据国家的需要和学科发展的情况来决定。专业范围应当宽一些,一般应当按基础学科设置专业;对于某些新发展的学科,如计算数学、原子核物理等,只宜在少数学校设专业,在多数学校设专门组。专门组的范围也应该根据学科分支来划分,不宜搞得太窄,更不宜按科学研究方向来设置专业或专门组。根据此原则,把当时的40种专业调整为33种,149个专门组调整为76个,并增加6个属于薄弱或空白学科的专门组。
精彩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