嵌入中国城镇化脉络的县域中小学布局调整pdf下载

嵌入中国城镇化脉络的县域中小学布局调整百度网盘pdf下载

作者:
简介:嵌入中国城镇化脉络的县域中小学布局调整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05-03
pdf下载价格:0.00¥

免费下载


书籍下载


内容介绍

内容简介
  县域中小学布局调整,作为城乡义务教育治理的重要政策工具,承载着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促进教育公平的功能。本书提出县域中小学布局调整是嵌入中国城镇化脉络的国家治理范式价值内核的具体反映,其发展既有其内在逻辑,也受政策环境的影响与制约。
作者简介
  荣利颖,1981年生,山东威海人。2010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为中国人民大学、美国密歇根大学联合培养博士,获管理学博士学位。同年8月任职于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现为副教授兼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政策与法律、教育管理、高等教育。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我国县域中小学布局调整政策的历史沿革
一、前布局调整时期
二、布局调整的初步探索时期(1978—1986年)
三、布局调整的逐步调整时期(1987—2000年)
四、布局调整的高潮推进时期(2001—2011年)
五、布局调整的理性反思时期(2012年至今)
六、我国县域中小学布局调整政策的反思
第二章 中国城镇化的范式与表现形态:中小学布局调整的政策脉络
一、自然状态下的城镇化
二、行政主导下的城镇化
三、发展主义的反思与新型城镇化
第三章 城镇化演进中的中小学布局调整
一、自然状态下的城镇化与内驱型布局调整
二、行政主导下的城镇化与外驱型布局调整
第四章 我国县域中小学布局调整的现实呈现
一、程序正义、简约治理——云南省红河州建水县中小学布局调整
二、政府统筹、财政保障——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中小学布局调整
三、行政推进、目标导向——山东省德州市平原县中小学布局调整
第五章 全球化时代“同形异质”的中小学布局调整
一、美国经济沉浮中的中小学布局调整
二、英国教育立法驱动下的中小学布局调整
三、日本人口结构变化下的中小学布局调整
四、我国台湾地区城镇化的阶段性演进与中小学布局调整
第六章 从权力本位走向权利本位:国家治理范式、城镇化与县域中小学布局调整
一、未“发轫”的城镇化与简约治理:全能主义时代县域中小学布局调整的政治意图与宏大叙事
二、行政主导的“城镇化”与技术治理:发展主义时代“撤点并校”运动的经济理性与权利缺位
三、新型城镇化与国家治理现代化:后“发展主义”时代县域中小学布局调整的权利本位与法治规约
附录1:布局调整的高潮推进时期部分地方政府发布的中小学布局调整政策文本
关于调整中小学布局结构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意见的通知
福建省人民政府批转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完善中小学布局的实施意见的通知
关于2005—2007年农村中小学校布局调整工作规划及实施意见
广昌县中小学网点布局调整2004—2006年规划
关于顺义区2006—2010年学校布局调整方案的通知
关于2004年大足县部分中学布局调整的实施方案
关于转发平阳县2004年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布局调整实施意见的通知
淄博市淄川区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2004—2006年)
关于印发2001—2010年上杭县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规划的通知
附录2:布局调整的理性反思时期部分地方政府发布的中小学布局调整政策文本
关于进一步优化农村中小学校点布局的通知
关于进一步推进全省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指导意见的通知
关于进一步推进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的实施意见
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工作的意见
关于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意见的通知
关于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实施意见
关于进一步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实施意见
关于做好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专项规划制定工作的通知
关于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实施意见
关于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实施意见
关于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实施意见
关于做好义务教育学校布局工作的意见
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工作的意见
关于编制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建设规划(2014—2018年)的通知
关于进一步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实施意见
关于进一步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工作的通知
参考文献
后记
前言
  前言
  我国县域中小学布局调整既是教育变革的重要举措,也是城镇化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县域中小学布局调整既有其内在逻辑,也受政策环境的影响与制约。县域中小学布局调整作为城乡义务教育治理的重要政策工具,承载着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促进教育公平的功能,但其在具体的发展演变历程中,也充满了政策导向与实践逻辑的分歧和对立。基于此,本研究提出县域中小学布局调整是嵌入中国城镇化脉络——二元分割的“未发轫”状态、“行政主导”的快速城镇化与“权利本位”的新型城镇化三个阶段——的国家治理范式价值内核的具体反映。从深层次而言,县域中小学布局调整政策的制定、实施过程及运行机制,是国家治理范式与城镇化演进在县域义务教育治理中的表现乃至“映射”。本研究结合城镇化进程,深入分析县域中小学布局调整政策执行过程中的主导力量及其产生的主要问题,有助于发现县域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发展演变规律,为进一步推动义务教育转型提供参考与借鉴。
  此外,本研究为了全景式地展示城镇化对县域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影响,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镇化的形态、路径与模式大体分为“自然状态下的城镇化”与“行政主导下的城镇化”两种。通过多案例的研究,考察了两种状态下的城镇化分别对县域中小学布局调整所产生的影响。此外,秉持“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研究立场,本研究对云南省红河州建水县、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山东省德州市平原县的县域中小学布局调整情况进行了详细的个案研究。通过个案研究,力图展现我国县域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具体运作状况与实践逻辑,揭示政府意志与基层社会、制度与生活之间复杂互动的微观机理与现实图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毋庸置疑,对美国、日本、英国以及我国台湾地区中小学布局调整经验的考察,也将为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县域中小学布局调整提供有益参考。
  总体而言,发展主义主导下“行政主导”的城镇化,忽视公民自下而上的参与和民间社会的“共同治理”,以牺牲公民的基本权利为代价。而在县域中小学布局调整中,程序正义的缺位使得儿童的受教育权遭到践踏。儿童就近入学的受教育权在巨大的经济利益与官员政绩驱动下,显得苍白无力。研究认为,新型城镇化的到来是对“行政主导下城镇化”的批判与反思,是对“自然状态下城镇化”的经验汲取与思想升华。它昭示着,未来中国县域中小学布局调整将通过平等协商与商谈沟通,致力于在社会公共利益、群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等多重利益之间寻求更多的共识,在尊重公民受教育权这一宪法保障的基本权利的前提下,基于法治的程序、精神与思维开展,以更好地保障不同地区、阶层的城乡儿童能够在同一片蓝天下健康地学习和成长。
  荣利颖
精彩书摘
  总体来看,我国县域中小学布局调整(注:在本研究中,“布局调整”是指为适应新的情况,对事物进行全面的重新规划、调整。因此,“县域中小学布局调整”是指为适应以县为主的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对县域内中小学进行重新规划、调整。这种规划、调整有多种形式,包括:撤并学校、合并迁校、新建学校、保留或新设教学点、置换新建等。)产生与发展的进程可以划分为五个阶段:一是近代以来,跌宕起伏的前布局调整时期;二是1978年至1986年,布局调整的初步探索时期;三是1987年至2000年,布局调整的逐步调整时期;四是2001年至2011年,布局调整的高潮推进时期;五是从2012年至今,布局调整的理性反思时期。
  近代以前,传统的旧学教育一统天下,并依靠科举制度维系其生命力。西学东渐的浪潮以及清末新政的开启,使得现代新学制度被引入,中国教育的现代性发轫。1905年,延续1300多年的科举制遂告废止,标志着中国古代官学、书院等旧学教育制度彻底覆灭,适应时代需求的以新学堂为标志的中国近代新学教育制度在中国最终取得了完全胜利,从而结束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学堂科举,新旧并行”的局面。随着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公立学校有了较大规模的发展,教育投入有所增加,教育体制日臻完善,“民国时期农村基础教育政策在政策层面上,具体且深入到最基层的行政规划区域,以便教育管理的便利与灵活;在义务教育层面上,全面且详尽至年限、课程和发展规划,以便提升国民素质和人才培养;在教育宗旨上,明确且突出三民主义的国民教育宗旨,以便明确教育发展方向和路径轨迹”(注:曲铁华、慈玲玲:《民国时期农村基础教育政策变迁的基本路径与内在逻辑》,载《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3(5):49~51页。),国民政府竭力加强对教育的控制,政策与措施实行刚柔相济。
精彩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