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经典历史之世界史篇(套装共6册)pdf下载

中信经典历史之世界史篇(套装共6册)百度网盘pdf下载

作者:
简介:中信经典历史之世界史篇(套装共6册)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07-08
pdf下载价格:0.00¥

免费下载


书籍下载


内容介绍

目录
版权信息
战争:从类人猿到机器人,文明的冲突和演变
推荐序 对战争的长程观察
前言 送葬人之友
第一章 不毛之地?古罗马的战争与和平
第二章 将怪兽放入囚笼:建设性的战争
第三章 蛮族的反击:反建设性的战争(1~1415年)
第四章 500年战争:欧洲(几乎)征服世界(1415~1914年)
第五章 钢铁风暴:争夺欧洲的战争(1914年至20世纪80年代)
第六章 赤牙血爪:贡贝黑猩猩为何走向战争
第七章 地球最后的、最好的希望:美利坚帝国(1989年~?)
致谢
出版说明
人类的演变:采集者、农夫与大工业时代
推荐序 价值观缘何而来?
导论
正篇
第一章 每个时代的观念都是得其所需
第二章 采集者时代
第三章 农业时代
第四章 工业时代
第五章 人类的演变:生物、文化与未来
评论篇
第六章 机器人和高级人工智能的时代会更美好吗?
第七章 思想的局限
第八章 价值观中的永恒、发展与自我
第九章 灯火阑珊处:文明崩溃之后
回应篇
第十章 我对一切事物的正见
致谢
文明的度量:社会发展如何决定国家命运
第一章 我们如何度量文明
第二章 跨越时空的度量:社会发展指数
第三章 能量获取:交替上升
第四章 社会组织:上限未定
第五章 战争能力:工业变革带来的巨大差距
第六章 信息技术:它影响了社会
第七章 让历史成为指南:度量文明的意义
致谢
极简人类史:从宇宙大爆炸到21世纪
赞誉推荐
致中国读者
中文版推荐序
序言
1 前传开端之前
2 开端采集狩猎时代
3 加速农耕时代
4我们的世界近现代
附录A
附录B
附录C
致谢
世界史:从史前到21世纪全球文明的互动
评论摘要
中文版序言
第四版前言
前言
第一部分 旧大陆各大文明的出现和确立(公元前500年之前)
第一章 人类历史之初
第二章 文明扩散的第一阶段(至公元前1700年前)
第三章 公元前1700~前500年中东的世界主义
第四章 印度文明的确立(至公元前500年)
第五章 希腊文明的确立(至公元前500年)
第六章 中国文明的确立(至公元前500年)
第七章 蛮族世界的变化(公元前1700~前500年)
第一部分 进一步阅读书目
第二部分 各大文明之间的平衡(公元前500~公元1500年)
第八章 希腊文明的繁荣(公元前500~336年)
第九章 希腊化文明的传播(公元前500~公元200年)
第十章 公元前500年~公元200年的亚洲
第十一章 印度文明的繁荣和扩张(公元200~600年)
第十二章 蛮族入侵和农耕文明的应对(公元200~600年)
第十三章 伊斯兰教的兴起
第十四章 中国、印度和欧洲(600~1000年)
第十五章 突厥和蒙古征服的影响(1000~1500年)
第十六章 中世纪欧洲和日本(1000~1500年)
第十七章 1500年前文明世界的边缘
第二部分 进一步阅读书目
第三部分 西方的支配地位
第十八章 地理大发现及其世界影响
第十九章 欧洲的自我转型(1500~1648年)
第二十章 欧洲的外围:俄罗斯和美洲(1500~1648年)
第二十一章 伊斯兰教王国及其印度教和基督教臣民共同体(1500~1700年)
第二十二章 1500~1700年的远东
第二十三章 欧洲的旧制度(1648~1789年)
第二十四章 美国和俄国(1648~1789年)
第二十五章 亚洲对欧洲旧制度的反应(1700~1850年)
第三部分 进一步阅读书目
第四部分 全球性世界主义的开端
第二十六章 “工业革命”和“民主革命”引发的西方文明转型(1789~1914年)
第二十七章 亚洲对工业主义和民主主义的反应(1850~1945年)
第二十八章 非洲和大洋洲(1850~1945年)
第二十九章 西方世界(1914~1945)
第三十章 1945年以来的全球竞争和世界主义
第四部分 进一步阅读书目
译后记
西方将主宰多久:东方为什么会落后,西方为什么能崛起
推荐序 中华文明再次走向世界辉煌
前言
第一部分
第一章 溯源:东方和西方之前的漫长岁月
第二章 西方领先的世纪
第三章 测量过去,验证未来
第二部分
第四章 后来居上:东方领先的世纪
第五章 东方的周朝、秦朝,西方的亚述帝国和罗马帝国
第六章 金戈铁马:东西方帝国与外来入侵者的斗争
第七章 大唐盛世:世界开始向东方倾斜
第八章 走向世界:元、明两个朝代给中国带来了什么
第九章 西方的赶超:大清王朝为什么出不了牛顿和伽利略
第十章 西方的时代:是东风压倒西风,还是西风压倒东风
第三部分
第十一章 为什么是西方统治世界
第十二章 竞争、毁灭,还是融合:世界的发展趋势
附录 社会发展指数:帮助我们看清历史的基本轮廓
致谢
前言
  推荐序 对战争的长程观察
  我很高兴伊恩·莫里斯的又一本简体中文译著《战争》出版,在此之前他已有《西方将主宰多久》、《文明的度量》(1)在中国出版,且都引起了相当广泛的关注。一如既往,这本书也有许多引人入胜的材料和激发我们思想的观点,而其中最具挑战性的观点,也是这本书的中心思想是:作者认为,从长程的观点看,战争是好的,常常是建设性的,他并力图展示为什么说战争是好的理由和数据。
  这一“长程”的观点是很“长”的,莫里斯强调他看战争不只是从近代500年的观点,也不是从人类有文字史以来5000年的观点,而是他在前两本书中也采取了的、人类近15000年来的历史观点,而且主要是从客观结果来看。他认为,人类经过1万多年的进化,终于摆脱了部落与个人之间频繁的互相残杀,人类的暴力死亡率即便在激烈动荡的20世纪,也比在石器时代下降了90%。而战争在这一过程中起了莫大的作用。可以从史料清晰得知,人类几千年来的战争,虽然有建设性的和反建设性的,但总体趋势是建设性的。
  而战争之所以在总体上起了这种好的作用,莫里斯认为,是因为通过战争,人类创造出了更庞大、组织更完善的社会。这样的社会减少了社会成员死于暴力的风险。政府的统治者采取措施,维持和平,虽然不一定出于心中的善意,但即便在不经意间,这样的举措也达成了创造更大、更和平的社会这一目标。战争创造出更大规模的社会,这一社会由更强有力的政府统治,而这样的政府用强制力确保了和平,并为繁荣奠定了基础。简单地说就是,“战争塑造国家,国家缔造和平”。战争创造出强大的国家——利维坦(2),而利维坦让人们更安全、更富有。战争虽然在有些条件下可以走向建设性的反面,让更大、更富有、更安全的社会倒退回更小、更穷困、更暴力的社会,但从长期的总体趋势来看,战争使人类更安全、更富庶。
  我们不难看到,作者还是在肯定生命和反对暴力的基础上赞扬战争的。他说战争是好的,恰恰是因为他认为战争从长远来说可能比和平还更有效地保障了生命。战争促进了大的政治社会的建构,而一种大的政治社会往往能够更有效地维护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换言之,少数大战代替了频繁的小战,一次短暂的剧痛代替了持久的小痛,“坐寇”代替了“流寇”,而前者比后者反而更能保护人们。作者并不美化国家及其统治者的“善意”,但十分强调国家的“善果”,强调国家相对无政府状态的优越性,甚至也强调大国相对小国的优越性。
  的确,在莫里斯那里有一种清醒的现实主义,他对无政府状态的后果极其担心。他引爱比克泰德的话赞扬“罗马统治下的和平”说罗马“为我们带来了伟大的和平,不再有战争、打斗、巨寇或是海盗;从日出到日落,任何时候我们都可以随意出行”。同此,他也赞扬曾经的英国乃至今天的美国作为“世界警察”在维护世界秩序与和平方面的作用。他最后的一个观点是:战争正在自我终结。他将21世纪上半叶和20世纪上半叶进行比较,认为未来的40年将是最危险的40年,正像德国曾经挑战英国的霸权,而事实上却是美国取代了英国的霸权一样,现在也有对美国霸权的挑战。而有些奇特,甚至有点儿反现实主义的是,莫里斯最后把希望寄托在一种硅基生物的技术发展上,说传统的人的碳基智能和电子技术的硅基智能将合并为一个全球意识,其思维能力将让历史上出现过的一切相形见绌。他认为这种“技术统治的世界”如果及时地取代“美国统治下的世界”,世界就会有希望。万事万物的计算机化进程发展得越快,我们就越有可能在“世界警察”衰微而引发新的钢铁风暴之前实现从“美国统治下的和平”到“技术统治下的和平”的转变。但是,将希望寄托在一种技术成就上,期望政治的问题通过目前看来还相当渺茫的科技奇点得到解决,这是否也是一种比较奇特的乐观期望?
  莫里斯为战争辩护的主要理由是:战争造就了强大的国家,创造了大规模的、组织完善的政治社会。但我们或许可以质疑说:第一,国家,包括强大的国家是不是只是由战争造就的?还有没有其他的、同等重要的,甚至更重要的原因?第二,即便我们承认国家,尤其是强大国家主要是战争推动造成的,那是不是也并非是战争直接造成的,而是经过了人们对战争的反省,接受战争的教训而采取了防范战争的措施和建设维护持久和平的制度,包括推广反战的意识与观念,如此才造就了强大且长治久安的国家?这也就引出了第三点质疑,即国家,包括强大的国家也有多种形态,而我们究竟要哪种强大的国家?是要短期强大的国家,还是要可持续的强大国家?而可持续的强大国家是不是恰恰要优先考虑全民的安全与福祉,而不是把战争放到首位?而现代意义上可持续的强大国家是否恰恰要通过反战、维权、法治和宪政建设?人类是否应当主要是通过“数人头”而非“杀人头”取得进步和发展?第四,在今天的核武器时代,战争是否还能推动造就强大的国家?大国、强国之间的战争,是不是更有可能造成其同归于尽甚至人类的灭亡?
  也就是说,我们可能很难赞同一种在战争与国家之间的单因论和直接论的观点。我们可以看到上万年来人类社会暴力事件的减少,但即便这一减少的趋势的确存在,它也不是直线型的,不是单一因素促成的;而在战争因素对这一趋势的影响方面,看来也更多的是因为反省和吸取战争的教训而出现的制度与观念的努力起了作用,而不是战争直接起了作用。
  这里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当我们在事后谈论一场战争或一系列战争所带来的客观上的好结果的时候,我们是否也将这作为日后事先选择战争的理由(自然只能是一种结果论的理由)?事后评价和事先选择是有区别的,而莫里斯似乎没有清晰地意识到这种区别。比如他谈到战争是地狱,但又说从长期来看,其他选择可能更糟糕。他甚至直接批评丘吉尔的话“吵吵总比打打好”说,在古代历史的记载中,很难找到一个令人信服的例证,表明人们自愿组成一个更大的社会,而不是被实际或潜在的暴力迫使就范。那么,这种对战争的事后评价会不会变成一种对战争的直接诉求?对只是某一些战争所带来的建设性后果的分析,会不会变成对一般的战争的普遍肯定?而如果变成这种普遍肯定的话,这种普遍肯定显然就容易变成一种选择战争的支持理由,或至少是催化这种态度:发生战争也没有什么了不起,或许还更好。因而不畏惧激化走向战争的因素,甚至不畏惧发动战争,从而真的带来了大难。
  我们从道德的角度判断战争,可以主要从三个方面观察:第一是战争本身作为行为与活动的性质,即战争的本性;第二是发动战争者乃至介入战争的各方的意图和动机,即所要达到的目标;第三是战争实际上促成的结果,这一结果可能会接近某一方的目标,但由于合力的作用,它绝不会完全满足任何一方的愿望,而且,由于战争其暴力相搏的本性,它一定要带来大量生命财产的损失。即便有长期的好的结果,也还是一定有战争中所付出的生命财产的代价。而且正如作者所承认的,还有一种完全是反建设性、纯粹破坏性的战争,不仅造成社会停滞,而且造成社会倒退很多年。
  战争有哪里好?除了作者所说到的,其实还可以补充一些。当然,这还是只能主要是指战争的客观结果。除了一场大的统一战争结束了连年的、相持不下的混战,终于带来了强大的国家与它统治下的地区和平,甚至推进了世界和平。战争还可能推动科技的发展。由于双方在战争中集中了人力物力,极力想战胜对方,从而带来了技术的突破,这种突破的成果常常可以从军用领域向民用领域转移,我们实际看到的许多科技发明最初都是在战时出现的。近代以来,战争还可能推动了社会平等,包括阶级、阶层和两性的平等,缓解了阶级冲突,或者松动了意识形态的禁锢,有时富人和穷人、地位高的人和地位低的人,乃至男人和女人来到了同一战壕,站到了同一战线。战争甚至还引发了一些不无好处的革命,一些和平时期不易解决的沉疴终于得到了解决。战争还可能刺激了经济,长远来说带来了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还有像核武器的威慑遏制了核大国之间的战争等。战争对精神和道德也不无起到锤炼作用,面对生死和平时很难战胜的困难,战时却通过极大地调动人的精神和道德潜力而战胜了这些困难。但我想,我们无论如何还是要重申:这只是战争一个方面的结果,还有另一方面的、更有可能的结果就是,大量生命财产的损失、家破人亡,对经济的直接摧残甚至毁灭性的打击,多少年都很难恢复过来,还有广泛和持久的心灵创伤和道德伤害,为下一场战争酝酿的持久的敌意和复仇心等。而问题还在于,前述的种种战争好处,在核武器时代一旦战争爆发,可能都要化为青烟。
  以上是从战争的结果方面分析,如果从战争的意图方面观察呢?一场战争必定涉及不只一方,而且,发动战争一方的意图是主导性的,这种意图是否有好的呢?对此可能要有极严格的限制,有人甚至否认今天有任何“发动正义战争”的可能性。不过,莫里斯看来也没有从这方为战争辩护,相反,他充分认识到人们发动战争的自利乃至邪恶意图。
  最后从战争的属性来说,我们一定不要忘记,战争的第一本性就是人类的相搏,就是成建制的、大规模的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厮杀。战争不仅本身就是残酷,还助长残酷,它容易把残忍的习惯从战场带到非战场,从战时带到战后。战争无论如何都不是人之为人的骄傲。而且,我们不仅要持一种人类的观点,还要持一种个人的观点,因为生命实际是在一个个具体的个人那里真实存在的,我们因此也就不仅要持一种长期的观点,还要持一种短期的观点。这是由战争的本性决定的。某一场战争可能会带来长远的好的结果,但我们是否还要念及和哀悼这场战争中死去的人们呢?他们死去就是死去了,那就是他们全部生命的结束。而没有这场战争,他们本来是可以不死的。世界上也没有谁能够活15000年,大多数人的寿命也就是50~100年。所以,我们总是要优先考虑尽量减少战争,包括减少战争中的伤亡;我们还要尽量优先考虑不是通过战争,而是通过和平谈判和相互妥协的方式解决冲突。
  我与莫里斯教授曾在2014年11月中旬中信书院举办的前沿论坛中见过面。当时对这本书的观点,我当面提出过一些疑问,莫里斯教授解释说,他的意思其实是:战争并不是全无是处,在历史上并不是没有一点儿好处。如果是这样,他的立论应当是建立在比较不易受批评和攻击的立场上,但细看全书,似乎在有些地方又表达得过于强势。我希望我的批评没有太误解他的意思,或者可视作一种对赞许战争的一般观点的批评。我推荐人们读这本书,因为它能够提供一个我们澄清自己的反战理由的机会,或者看清自己隐蔽的好战“理由”的“缘故”。战争总是引人注目的,这不仅是因为战争中有各种偶然因素、剧烈冲突、戏剧性变化、胜者与败者、英雄与枭雄……归根结底还是因为战争是攸关千百万人生死的事情。研究战争的文献卷帙浩繁,但这本《战争》将以其独特的观点与方法,成为其中一部新颖的杰作。
  何怀宏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1)《西方将主宰多久》、《文明的度量》简体中文版已由中信出版社分别于2014年5月和6月出版。——编者注
  (2)利维坦:在霍布斯的《利维坦》一书中象征君主专政政体的国家。——编者注
精彩书摘
  在人们的记忆中,各个部落间首次实现了和平——瓦科马吉人和泰扎里人、德坎泰人和卢基人、凯雷尼人和卡诺纳凯人——所有能拿得起武器的男人都赶往格劳庇乌山。酋长们认为,那将是罗马人出现的地方。在这里,在这个能俯瞰冰冷的北海的高地,喀里多尼亚人将进行一场在歌谣中被永久传唱的战斗。
  我们永远无法知道,那些长发飘飘的凯尔特诗人为那天参战的英雄们究竟谱写了怎样的赞美诗篇。他们的所有史诗都早已被遗忘了。关于那天发生的事情的记录,唯一流传到今天的,是由古罗马最伟大的历史学家之一——塔西陀做的。塔西陀并没有跟随军队来到格劳庇乌山,不过他娶了那天参战的将军的女儿。如果将塔西陀对战斗的描述与考古发现及其他罗马人的记录放在一起,我们可以发现两件事:我们不仅可以好好了解一下近2000年前两军交战时的场景,还可以发现本书试图要解决的那个问题赤裸裸地呈现在我们面前。
  “北方的子民们!”
  卡加库斯用尽全力喊道,试图让自己的声音在一片嘈杂中能被听到:战士们的喊叫、铜质号角的响声以及下面的谷地中双轮马车的响动声。在他的前方,30000人挤挤攘攘,毫无纪律可言,从没有人见过这么多的北方野蛮人聚集在一起。他扬起手臂,希望人们能安静下来,但没有如愿。
  “兄弟们,听我说!”有那么一会儿,喧哗声变得更大了,因为人们开始呼喊卡加库斯的名字。接着,喧哗声低了下去,显示出人们对他的尊敬。卡加库斯是一位伟大的战士,也是喀里多尼亚几十位酋长中最为勇武的一位。
  “北方的子民们!这是不列颠的自由之黎明!我们所有人都将并肩作战。这是属于英雄的一天,哪怕你是一个懦夫,今天也只有战斗这一条路可走!”霎时,苍白的阳光穿透了铅灰色的北国天空,人们的欢呼声再度打断了卡加库斯。他仰起头,高声怒吼。
  “听我说!我们生活在世界的尽头,我们是大地上最后的自由人。我们身后再也没有人了,只剩下岩石和波涛;而就算是在岩石之上、波涛之中,也到处是罗马人。没人能躲开罗马人。他们已经劫掠了这个世界。现在,他们已经窃取了陆地上的一切,因此又开始劫掠海洋。如果他们认为你有钱,他们会出于贪念攻击你;如果他们认为你一无所有,他们会傲慢自大地攻击你。他们已经抢夺了西方和东方的一切,但是仍然不知满足。在大地之上,只有他们会不分贫富地一概抢夺。他们打着那诓骗成性的政府的旗号,去偷盗、杀戮、奸淫!他们把大地变为不毛之地,然后称之为和平!”
  声嘶力竭的喊叫声、跺脚声、刀剑击打盾牌声共同组成的浪潮淹没了卡加库斯后面的话。不等任何人下达命令,人群就开始向前涌动。有的是上百人跟在一名酋长的身后前进,其他一些人则自顾自地向前冲锋,兴奋地手舞足蹈。卡加库斯披上了一件铠甲,跑着追赶他的部下。战斗打响了。
  半英里之外,罗马人在等待。他们的将军阿古利可拉为这场战斗已经等候了6年。每个夏天,他都不断率军向北推进,烧毁不列颠人的房屋和作物,迫使他们迎战。现在,当83年的秋天临近时,他终于得偿所愿:一场战斗。尽管他的部队以寡敌众,远离自己的堡垒,补给能力已经接近极限,但这毕竟是一场战斗。这令他很满意。
精彩插图